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唐詩鑒賞辭典》第二百四十首《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李白)

 高山仙人掌 2020-04-23

 【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作者介紹】

 【賞析一~~賞析六

 【古風泊客一席談】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盛唐·李白·五言律詩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拼音版:

 jiāng chéng rú huà lǐ ,shān wǎn wàng qíng kōng 。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liǎng shuǐ jiā míng jìng ,shuāng qiáo luò cǎi hóng 。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rén yān hán jú yòu ,qiū sè lǎo wú tóng 。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shuí niàn běi lóu shàng ,lín fēng huái xiè gōng ?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作品介紹]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前六句主要內(nèi)容是寫景狀物,描繪了登上謝脁樓所見到的美麗景色。首聯(lián)從大處落筆,寫登樓遠眺,總攬宣城風光;頷聯(lián)具體寫“江城如畫”:以明鏡喻秋水的清澈澄明,以彩虹喻雙橋的水中倒影;頸聯(lián)具體寫“山晚晴空”:傍晚秋色,山野炊煙,橘柚深碧,梧桐微黃。尾聯(lián)點明懷念謝脁之題旨,與首聯(lián)呼應,從登臨到懷古,抒發(fā)了對先賢的追慕之情。全詩語言清新優(yōu)美,格調(diào)淡雅脫俗,意境蒼涼曠遠。

[注釋]

宣城:唐宣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宣城郡,今屬安徽。謝脁北樓:即謝脁樓,又名謝公樓,唐代改名疊嶂樓,為南朝齊詩人謝脁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故址在陵陽山頂,是宣城的登覽勝地。

江城:泛指水邊的城,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區(qū)的方言,無論大水小水都稱之為“江”。

山:指陵陽山,在宣城。

兩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鳳凰橋,句溪上有濟川橋。明鏡:指拱橋橋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圓形,像明亮的鏡子一樣。

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即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即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年)的建筑。彩虹:指水中的橋影。

人煙:人家里的炊煙。

北樓:即謝脁樓。

謝公:謝脁。

  [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時分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
  宛溪與句溪如同明鏡環(huán)抱著宣城,鳳凰與濟川兩橋如同落入人間的彩虹。
  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于橘柚間,梧桐樹在深沉的秋色里已經(jīng)枯老。
  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想南齊詩人謝公?

  [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ń袼拇ń停┣嗌忇l(xiāng)。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并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游,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quán)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jié)交。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懷著平亂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nèi)),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于當涂(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shù)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賞析

此詩創(chuàng)作時間與《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相近,在安史之亂爆發(fā)前不久。李白在長安為權(quán)貴所排擠,被賜金放還,棄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處于失意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與天寶十三載(754年)的秋天,李白兩度來到宣城,此詩當作于其中一年的中秋節(jié)后。

整體賞析

宣城處于山環(huán)水抱之中,陵陽山岡巒盤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縈回映帶著整個城郊,“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凈。詩人憑高俯瞰,“江城”猶如在圖畫中一樣。開頭兩句,詩人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地寫了出來,總攝全篇,其目的就是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使之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嚴羽《滄浪詩話》說:“太白發(fā)句,謂之開門見山?!敝傅木褪沁@種表現(xiàn)手法。

中間四句是具體的描寫。這四句詩里所塑造的藝術(shù)形象,都是從上面的一個“望”字生發(fā)出來的。從結(jié)構(gòu)的關(guān)系來說,上兩句寫“江城如畫”,下兩句寫“山晚晴空”;四句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而又是有層次的?!皟伤敝妇湎屯鹣?。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地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用語十分恰當?!半p橋”長長地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詩人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青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璨色彩。這更像是天上的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這兩句與詩人的另一名作《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相似。兩者同樣是用比擬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同樣用一個“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聯(lián)系起來;然而同中有異,異曲同工:一個是以銀河比擬瀑布的飛流,一個是用彩虹寫夕陽明滅的波光中雙橋的倒影;一個著重在描繪其奔騰直下的氣勢,一個著重在顯示其瑰麗變幻的色彩,兩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美也不一樣,而詩人想象的豐富奇妙,筆致的活潑空靈,則同樣十分高明。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里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xiàn)出一片蒼寒景色,使詩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里,他的觀察是深刻的,細致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粘滯的。他站得高,望得遠,抓住了一剎那間的感受,用極端凝煉的形象語言,在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地透漏出季節(jié)和環(huán)境的氣氛。他不僅寫出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筆絲絲入扣。

結(jié)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很簡單,只不過和開頭二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朓所建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一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這里值得注意是“誰念”兩個字。“懷謝公”的“懷”,是李白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詩人“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就不是一般的懷古了。

客中的抑郁和感傷,特別當搖落秋風的時節(jié),使詩人的心情非常寂寞。宣城是他舊游之地,此時他又重來這里。一到宣城,他就會懷念到謝朓,這不僅因為謝朓在宣城遺留下了像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跡,更重要的是因為謝朓對宣城有著和詩人相同的情感。當李白獨自在謝朓樓上臨風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朓所吟賞的山川,緬懷他平素所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雖然古今世隔,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之感;正因為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復雜的情懷,很難有人能理解。

名家點評

《艇齋詩話》:李白云:“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老杜云:“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氣焰蓋相敵。陳無己云:“寒心生蟋蟀,秋色上梧桐。”蓋出于李白也。

《瀛奎律髓》:太白亦有《登岳陽樓》句,未及孟、杜。此詩起句似晚唐,中二聯(lián)合景而京壯,則晚唐所無也;宣州有雙溪、疊嶂,乃此州勝景也,所以云“兩水”;惟有“兩水”,所以有“雙橋”。王荊公《虎圖行》“目光夾鏡坐當隅”,虎兩目如夾兩鏡,得非仿謫仙“兩水夾明鏡”之意乎?此聯(lián)妙絕。起句所謂“江城如畫里”者,即指此三、四一聯(lián)之景,與五、六皆是也。

《唐詩廣選》:王元美曰:太白“人煙”二語,黃魯直更之曰:“人家圍橘柚,秋色老梧桐?!敝灰變勺郑髴B(tài)畢具,直點金作鐵手耳。句法(“山曉”句下)。

《唐詩直解》:“寒”、“老”二字孤清。

《唐詩鏡》:五、六清老秀出,是天際人語。

《唐律消夏錄》:“明鏡”、“彩虹”、“寒”字、“老”字,皆在秋天晴空中看出,所以為妙。乃知古人好句,必與上下文關(guān)合。若后人就句論句,不知埋沒古人多少好處。

《唐詩成法》:三、四人多賞之,余嫌近俗。五、六佳甚,山谷改“煙”為“家”,評者嗤為點金成鐵手,然亦不言“煙”之不為“家”者何在。

《唐詩別裁》:—聯(lián)俱是如畫(“兩水”四句下)。人家在橘柚林,故“寒”;梧桐早凋,故“老”。

《唐宋詩醇》:風神散朗。五、六寫出秋意,郁然蒼秀。吳昌祺曰:此種自堪把臂元暉。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三、四高華,非止駢麗;五、六句老成,復以自然,成其名句。方霞城曰:中四寫景如畫,正從起句生情。

《瀛奎律髓匯評》:馮舒:看第二聯(lián),何嘗分景與情?直作宣城語,幾不可辨。馮班:謝句也。太白酷學謝。何義門:中二聯(lián)是秋霖新霽絕景。落句以謝脁驚人語自負耳。紀昀:五、六佳句,人所共知。結(jié)在當時不妨,在后來則為窠臼語,為淺率語,為太現(xiàn)成語,故論詩者當論其世。無名氏(乙):襄陽“微云”、“疏雨”一聯(lián)澹逸,此蒼深,并千古名句。

《唐詩近體》:“寒”字、“老”宇,實字活用,是煉宇法。

《唐宋詩舉要》:吳曰:刻劃鮮麗,千古常新(“兩水”二句下)。吳曰:蒼老峭遠(“人煙”二句下)。

《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五、六入畫品中,極平淡,極絢爛。豈必王摩詰?

佚名

賞析

宣城,今安徽省宣城縣。謝朓北樓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又名謝公樓,是宣城的登覽勝地。本詩是唐玄宗天寶十二年 (753)李白三游宣城時所作。

地處祖國東南地區(qū)的宣城,處于山環(huán)水抱之中,多次吸引了詩人的游蹤。開頭兩句,就登臨高處的開闊視野取景,寫詩人對秋日黃昏江城的總體印象,繪出了曠遠、絢麗的宣城晚晴圖。由于詩人站在樓的高處,放眼遠眺,眼前秋陽夕照、晴空萬里的感受是那樣鮮明、強烈,他仿佛置身于一幅意境深遠的古畫之中,“杳然如在丹青里!” (李白《當涂趙少府粉圖山水歌》) 這是從大處落墨的手筆,為中間兩聯(lián)工筆描繪勾勒了清晰的背景。

如果說開頭兩句是全局式地展現(xiàn)畫面,則以下四句就是引導讀者深味“畫”中濃郁點綴和精妙刻畫之處?!皟伤?、“雙橋”兩句意謂,環(huán)繞宣城縣城的宛溪和句溪澄澈如鏡,在夕陽的映照下,橫跨宛溪的雙橋有如彩虹從天而落。這是按秋令和傍晚的特點,從登樓遠望的角度看眼前景物:傍晚,夕暉側(cè)映染照,水光更見明亮,所以說二水宛如兩片明鏡夾依江城; 水上雙橋,光彩陸離,直如天上彩虹降落人間?!皧A”、“落”二字,將流水依城的動態(tài),橋如天上飛來的氣勢充分展現(xiàn)出來,使景物盡具生氣,明麗絢爛,光彩奪目,似可捫觸。詩人在秋色中陶醉的心情不言而喻。

五、六兩句:“人煙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边@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在詩人眼中,秋日寒煙,使桔柚帶有寒意; 秋意深沉,使梧桐顯得更加衰老。詩人對眼前景物的表現(xiàn),已從形象地再現(xiàn)深入到對物情的細致體察。時值深秋,江南桔柚成實,丹翠相映,本來極富生機,但在黃昏前后人戶煙靄的淡淡籠罩之下,又顯得壓抑,所以說桔柚也感到秋氣侵襲的寒意。入秋梧桐易衰,望中漫漫秋色,桐葉或黃或落應是秋氣感染而致老凋。桔柚梧桐本無知覺,詩中寫它們的寒意衰老、全是詩人賦予的擬人感受,讀來自覺寒氣襲人,秋意蕭森滿懷。這兩句是移情人景的杰作,融注進詩人空懷壯志而功業(yè)無成,晚景凄涼而孤獨無朋的悲涼心緒。一般說來,李白在秋色中并不時常感傷,他曾以豪情逸興歌唱秋天:“我覺秋興逸,誰云秋興悲?”(《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 而今,他為什么會感到孤寒、衰老和悲涼呢?這就離不開謝公樓這一特定環(huán)境對他思想感情的觸動。登樓,自然憶及樓主謝脁。謝脁在36歲的盛年不但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同時于格律日趨嚴整的“永明”作家中,首屈一指,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雖然他在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斗爭中在36歲的盛年被害而死,但在政治上、文學上均有所建樹。緬懷謝脁,詩人李白不禁感傷自己蹉跎歲月,功業(yè)無成。他這次游宣城時,已進入人生暮年。撫先賢陳跡,覽無語江山,老大悲傷的感情一時涌上心頭,凄寒的心境中,自然感到周圍的桔柚都帶有“寒”意,梧桐在秋色中也像人一樣衰老了!

詩末兩句:“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笔惆l(fā)懷古幽情。這是登樓抒懷的詩人自身形象的描寫,而不是抽象的懷念古人之情的抒發(fā)。這樣的描繪,在感人的歷史氣氛中活躍著一個活生生的偉大詩人李白的形象,成為整個江城秋晚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罢l念”一語,加強了詩人獨立北樓的孤獨感并表露他知音無覓的寂寞心緒,“臨風”抒懷,見出幽思之深沉。因為,山光水態(tài)之美固然激發(fā)人很高的興致,但詩人在游歷中所接觸到的人物,卻很少知音,他曾苦嘆:“苦笑我夸誕,知音安在哉!”(《贈王判官時余歸廬山屏風疊》) 他清醒地知道自己不為時所用的悲劇,正如他的摯友杜甫為之不平的吶喊:“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夢李白》) 李白這位名揚四海而枯槁當年的詩人,在當時是何等寂寞啊! 因之,詩末兩句也可以視作全詩的主旨所在:在詠唱登樓所見的宣城秋色中,抒發(fā)了懷念前賢、思有建樹而壯志難酬的復雜感情。

吟味全詩,不僅可以品味到其思想內(nèi)容的深遠蘊藉,同時也可以得到豐富的藝術(shù)享受。詩中所寫如“江城”、“兩水”、“雙橋”、“桔柚”、“梧桐”,本是常見景物,也是詩家常予捕捉的景象; 但由于詩人是緊扣著秋令、黃昏、夕照、獨登、居高臨下等條件,來著力表現(xiàn)眼前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于是便使它們?nèi)旧狭颂囟ōh(huán)境中的特定感情色彩,具有引人入丹青的藝術(shù)魅力。詩情畫意,文機天然,移情入景,含而不露。

本詩雖是詠秋抒懷之作,但寫秋氣寒而不栗,抒情懷悲而不哀,沒有頹唐、絕望的情緒,這正是李白奮發(fā)、樂觀胸襟的體現(xiàn)。由此也可以看到盛唐詩風樂觀、昂揚氣象的投影。例如“人煙”、“秋色”兩句,雖寫了“寒”、“老”的境界,然而卻給人以高度的美感享受,令人深思遐想。

本詩在形式上運用了五言律詩的格式。李白由于才力過人,氣魄雄放,力求擺脫近體詩格律的束縛,多從事古體、歌行體詩歌的創(chuàng)作。但這并不說明他不擅長于律詩的寫作,只是他即便寫作律詩,也多不嚴守格律。然而這篇五律寫得格律嚴整,平仄、對偶的運用自然和諧,充分表現(xiàn)思想感情的變化、轉(zhuǎn)折,而絕無人工痕跡。例如中間四句,對仗工穩(wěn),音韻圓轉(zhuǎn)流美,前一聯(lián)“兩水”、“雙橋”之詠,言景而壯麗,展示出詩人“我覺秋興逸”的開朗襟懷; 后一聯(lián)“人煙”、“秋色”之嘆,明麗中帶凄寒,含蘊深沉、豐富。但都出語自然,無詰屈聱牙、晦澀難明之病。詩末抒懷古的心緒,只以一“懷”字出之,含而不露,與全詩渾融和諧的格調(diào)協(xié)為一體,給人以飄然清逸的美感。而其清詞麗句中所顯示的清新俊秀的風格,則見出謝朓詩風的明顯影響,可以作為全面認識李白創(chuàng)作風格的一個例證。

佚名

賞析

這是詩人在天寶十二載(753)秋從梁園重游宣城時所作。宣城是皖南一座風景優(yōu)美的名城,即今安徽省宣城縣。南齊詩人謝朓,字玄暉,在宣城做太守時曾建一座北樓,又稱謝朓樓?!督贤ㄖ尽吩疲骸傲觋柹皆趯巼悄?,岡巒盤屈,山峰秀拔, 為一郡之鎮(zhèn)。上有樓,即謝朓北樓,李白所稱‘江城如畫’者?!敝x朓是李白最欽佩的古代詩人之一,而謝朓北樓又是宣城風景最優(yōu)美的地方,因此李白每到宣城,必游北樓?!独钐兹分杏泻脦资自伇睒堑脑?,這是其中較著名的一首。 

“江城如畫里”,劈頭一句總寫宣城如畫的美景給詩人留下的極其鮮明而深刻的印象,有籠罩全詩的作用。“山晚望晴空”,緊接著第二句即補充說明,對宣城的這個美好印象,是詩人在一個秋天的傍晚,登上陵陽山的謝朓北樓遠眺時所見。當時秋高氣爽,晴空萬里,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更顯得“江城如畫”啊!按照時間的順序,應當先是“山晚望晴空”,然后才能看到“江城如畫里”的美景?,F(xiàn)在詩人故意采用倒裝句法,劈頭就寫“江城如畫”的美景,然后才補敘詩人登望的時地動作,顯得非常突兀有力。正如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所說:“起手貴突兀……直疑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這首詩的開頭,正具有這樣的特色。 

然而,江城究竟象怎樣的圖畫,讀者的心目中還是比較空洞模糊的。于是,中間兩聯(lián)便對“江城如畫”的美景作了具體渲染。不過,江城大得很,美景多得很,詩人從何處落筆呢?記得有一個美學家曾說過,無限大和無限小都無法引起美感,因為它缺乏具體性,使讀者難以捉摸,無從想象。詩人李白是深深懂得這一藝術(shù)法則的, 于是,他采用“借一斑以窺全豹”的方法,集中筆墨,重點描寫了江城的水、橋、桔柚、梧桐,以這四種典型景物來反映宣城美景的全貌。 

宣城的宛溪、句溪二水繞城而流,所以有“兩水夾明鏡”句,意謂宛、句二水,清澈明凈,象兩面寶光鑒人的鏡子,夾護著宣城;宛溪有隋開皇(581—600)中所建鳳凰、濟川二橋橫臥其上,所以有“雙橋落彩虹”句,意謂鳳、濟二橋的倒影投在水中,恰如彩虹從天上掉下來一樣。橋影倒映在溪水中,纖毫畢現(xiàn),把“明鏡”襯托得更加清澈;“明鏡”中映現(xiàn)著彩虹,色彩斑斕,使二橋的風姿顯得格外秀麗。這兩句工整的對偶,不僅出于使平仄協(xié)調(diào)、音韻悅耳、語言更加整齊等形式上的需要,也是出于能互相襯托、相映生輝、使意境格外優(yōu)美等內(nèi)容上的需要。劉勰說過:“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 自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李白的這一聯(lián)比喻貼切,妙語天成,清新秀麗, 自然成對,是千百年來人們激賞的名句。 

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語》卷下)我們從如畫的江城,清碧如洗的晴空,明鏡似的溪水,彩虹似的橋影這些新鮮明凈、充滿生機的景象中,感覺到了詩人恬靜怡悅的心情。這時候的詩人,完全被大自然的美景所深深地陶醉了。

“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文心雕龍·物色》)再寫下去,詩人的感情起了顯著的變化:身在謝朓北樓,面對如畫美景,很容易想起古代寫景能手謝朓已一去不復返了:“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蜕⑶嗵煸拢娇毡趟?。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李白《謝公亭》)。于是,第三聯(lián)詩句中的感情來了個驟然的轉(zhuǎn)變,從恬靜怡悅一下子轉(zhuǎn)為凄清遲暮:“人煙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意思是說,眺望遠處的炊煙,裊裊空際,罩住桔柚林,仿佛帶有一層寒意。這寒意既是客觀的(因為秋天一到,萬木蕭疏),也是主觀的(因為思古懷人,愁緒綿綿),是主客觀統(tǒng)一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拔嗤┮蝗~落,天下盡知秋?!蔽嗤┤~大,水分容易蒸發(fā),為了保留水分和養(yǎng)料,順利越冬,梧桐在樹木中是最先凋謝的。本來是梧桐葉落(衰老),顯示秋季的來臨。然而,現(xiàn)在詩人倒過來說,就變成秋季的來臨促使梧桐變老。這樣寫,是為了抒發(fā)詩人濃重的功名無望的遲暮之感。

詩人寫作此詩時,已經(jīng)五十三、四歲。他自從天寶三載(744)為高力士、楊玉環(huán),張垍等人所讒毀,被玄宗趕出京城以后,落魄江湖已達十年之久。他的心中已郁積著夠多的痛苦,曾在另一首登謝朓樓詩中盡情發(fā)泄過:“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現(xiàn)在,想起這一位自己最欽佩的南齊詩人謝朓,一生寫出那么多清麗秀逸、警策動人的詩歌,象“余霞散成綺,澄江凈如練”這樣的名句令人心折不已,然而,他在罷去宣城太守后不久,竟被蕭遙光等奸人所誣陷,下獄而死。如今只剩下他經(jīng)手建造的一座北樓,依然屹立在陵陽山上,面對著宣城這如畫的風景,真是風景依舊,而物在人非。自己的遭遇,又跟謝朓多么相似。難怪詩人要無限感慨地說:“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誰能夠理解此時此刻詩人復雜的心情呢?這兩句中包含著詩人對功名不就,仕途坎坷的多么深沉的感慨啊!

這首詩在藝術(shù)上有三個顯著特色:一是緊扣題目,結(jié)構(gòu)謹嚴。首聯(lián)是總冒,寫出登樓遠眺的總印象,總攬宣城全貌。頷聯(lián)、頸聯(lián)抓住宣城最具特色的典型景物著力刻劃,賦予首句以極具體的內(nèi)容,極鮮明的形象。尾聯(lián)很自然地落腳到對于謝朓的深沉懷念。全詩由總到分,再由分到結(jié),無不與題目絲絲扣合。二是寓情于景,含而不露。粗粗一讀,前三聯(lián)幾乎全是景語;細細體會,才知道這三聯(lián)景語,皆情語也。詩人的情緒從恬靜怡悅轉(zhuǎn)為凄清遲暮,不是靠直接抒情,而是全靠景物本身的形象和色澤來透露。這種寫法,耐人涵詠,發(fā)人深思。三是千錘百煉,字字璣珠。中二聯(lián)的四個動詞尤為突出。“夾”字“落”字,將明鏡似的兩溪和彩虹似的雙橋?qū)懟盍?如果寫成“兩水似明鏡,雙橋如彩虹”,那就變成人人能道的常景,不是李白筆下獨特的宣城美景了?!昂弊帧袄稀弊郑稳菰~用作動詞,以通感的修辭手法,把炊煙裊裊輕籠、梧桐萎黃葉落的視覺形象向使人感到寒涼凄清、衰老遲暮的感覺形象轉(zhuǎn)移,帶上詩人強烈的感情色彩,深深地感染著讀者,是運用得非常成功的。

佚名

賞析

劉熙載《藝概》云:“律詩主句或在起,或在結(jié),或在中,而以在中為較難。蓋限于對偶,非高手為之,必至物而不化矣。”是說主句在律詩中聯(lián)不容易寫得好,因為有對偶的限制。但李白的《秋登宣州謝胱北樓》的中聯(lián)“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不僅對仗工穩(wěn),而且氣勢豪壯,被后世傳誦與仿效,足見太白詩才之高。 

李白在長安為權(quán)貴所排擠,政治失意,飄游天下,于天寶十三載(754年)來到宣城,登臨謝胱樓。謝胱為南齊詩人,曾被貶至宣城。李白既仰慕其詩才,又同屬政治失意、天涯淪落之人,因而自然有思想上的共鳴,于是登樓賦詩,借古人之酒杯,澆心中之塊壘。但抒發(fā)失意之情,作品格調(diào)易流于低沉感傷,這就不符合李白的胸襟與其飄逸雄奇的詩風了,因此,“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兩聯(lián),就顯示出特具的藝術(shù)審美功能。如明鏡一般澄澈的句溪和宛溪環(huán)繞宣城,橫跨河水的鳳凰橋、濟川橋,在夕陽輝照之下,色調(diào)秾麗,投影于河水,如兩道彩虹。而遠山的叢林中炊煙裊裊,橘柚深碧,梧桐微黃,天地間一片秋色秋意。這兩聯(lián)境界開闊,出語豪壯,雖然在頸聯(lián)中的“寒”、“老”兩字透露出少許的感喟,但絲毫不掩中聯(lián)的氣勢,無枯槁衰頹的氣象。李白其人,胸襟恢闊,飄逸瀟灑,雖迭逢坎坷失意,卻始終有蓬勃健朗的陽剛之氣。因此這兩聯(lián)的境界與氣魄正是李白其心其人的自然表現(xiàn)。另外,從全詩的結(jié)構(gòu)著眼,首聯(lián)“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方回認為似晚唐之句,即優(yōu)美而失于纖弱;結(jié)聯(lián)“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直抒感慨,寄托他的苦悶彷徨之感,格調(diào)是感傷的。既然起聯(lián)纖弱,結(jié)聯(lián)感傷,如果沒有豪壯的中聯(lián)振起,那么這首五律便會淪為柔靡一路,那決不是李白的詩。當然,這里也沒有說首尾兩聯(lián)不好的意思,它們的柔美與中聯(lián)的豪壯在藝術(shù)上構(gòu)成剛?cè)嵯酀年P(guān)系。

詩美應風貌各異,多彩多姿。其中陽剛之美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樣式,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就把“雄渾”風格列在首位:“具備萬物,橫絕太空?;幕挠驮?,寥寥長風?!标杽偟脑娖?,往往或為雄闊的境界,或為磅礴的氣勢,從而感發(fā)人,激勵人,引起讀者的崇敬與贊嘆。西方的崇高美差可近之,康德將其分為“數(shù)量的崇高”與“力量的崇高”兩種,認為對于崇高的愉快不只是含著積極的快樂,更多的是感嘆和崇敬。在中國文學史上,比較突出的豪放詩人如李白、劉禹錫、陸游等,他們在寫律詩時往往把豪壯之語放在中聯(lián)。如劉禹錫《酬樂天初逢揚州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23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眲⒂礤a在中唐奮起投身改革,但受到重挫,貶竄蠻荒之地23年。他在詩的開篇流露出感傷和憤懣之情,但頸聯(lián)一轉(zhuǎn),“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雖有沉舟傾覆,但仍有千帆競發(fā);雖有病樹罹災,但仍有萬木欣欣向榮,這兩句氣魄豪蕩,激勵千古,遂成膾炙人口的名句。而時人亦稱劉禹錫為“詩豪”。陸游《書憤》一詩追憶自己壯年游蹤,慨于世事多艱,恢復中原之志難酬。其中聯(lián)記當年抗金之事亦豪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虎虎生氣,激發(fā)人心,故時人稱其為“小李白”。 

披閱古代文學作品,“中聯(lián)豪壯”之作俯拾皆是。如王維的《使至塞上》一詩,中聯(lián)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杜甫的《望岳》一詩, 中聯(lián)是“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王詩寫塞外風光之蒼莽,杜詩狀泰山之雄偉,皆境界宏闊,氣勢雄渾,皆成陽剛之美。

佚名

賞析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一開始徑寫登樓之遠眺。一個 “望” 字表明詩人已在北樓之上,整個宣城盡在眼底,如同一幅美麗的圖畫。這種概括性的描述,堪稱引人入勝的妙筆。讀到此處,誰不想到那“如畫” 的宣城走一遭,登上北樓親自 “望”上幾眼呢?

中二聯(lián),詩人便把登樓所 “望”之景畫出來了:“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桔柚,秋色老梧桐?!睋?jù)《清一統(tǒng)志》:“安徽寧國府,宛溪在宣城縣東門外,源出縣東南嶧山,至縣東北里許與句溪合。句溪在宣城縣東三里,溪流回曲,形如句字?!?“雙水”,即此宛溪、句溪?!皧A明鏡”,謂雙水繞宣城而流,在夕陽輝映之下閃閃爍爍,猶如晃動的明鏡。雙橋,據(jù)《江南通志》:“宛溪在寧國府城東,跨溪上有兩橋,上橋曰鳳凰,直城東南泰和門外,下橋曰濟川,直城東陽德門外,并隋開皇中建?!薄奥洳屎纭?,一般解釋為:鳳凰橋和濟川橋倒映在秋水中的麗影,五光十色如同繽紛的彩虹。這是把“彩虹”看成虛寫的比喻,如果視“彩虹”為實景,也許更符合詩意。其理由有二:首先,詩中 “山晚望晴空”之“晴”字頗可玩味,它暗示詩人登樓遠眺是在一場秋雨之后。何焯說:“中二聯(lián)是秋霖新霽絕景?!?《瀛奎律髓匯評》 卷之一引)他已找到了賞析李白這首詩的金鑰匙。可惜,他的話未能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其二,宣城多雨,雨后時有彩虹出現(xiàn),把詩中 “彩虹”看作實景,有充分的氣象學的根據(jù)。彩虹是一種光象,由于它一定出現(xiàn)在太陽——人(觀察者) 的延長線上,所以站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彩虹在空中的位置實際上是不同的。一個熟悉宣城自然氣象的氣象工作者介紹說:宣城位于安徽省東南部,東經(jīng)118度45分,北緯30度56分。秋分以后太陽直射南半球,宣城日出日落位置都偏南。在太陽快下山時,站在城南的謝公樓,背向太陽順光線向東北方向看去,視線是要經(jīng)過城東雙橋一帶的。而雙橋一帶有宛溪、句溪和句溪支流(即水陽江),平時地面十分潮濕,由于水汽充沛,經(jīng)常有霧氣蒸騰。這些都為詩人得以看到 “雙橋落彩虹”提供了可能的條件。從氣象上講,在觀察者偏東方出現(xiàn)彩虹,一般都是雨過天晴,即所謂 “東虹日頭西虹雨”。宣城處于西風帶,大氣系統(tǒng)主要是自西向東移動,偏東方向出現(xiàn)彩虹,表明影響該地降水的大氣系統(tǒng)已經(jīng)移出,天氣已經(jīng)由雨轉(zhuǎn)晴。若以11月為深秋代表,查閱宣城氣象觀測資料,多年平均11月雨日達11個之多,即每年11月宣城都有可能下雨11天。造成該地深秋多雨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秋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退東撤,極地干冷氣團南下變性入侵和副熱帶暖濕氣團交接影響的結(jié)果。既然宣城秋季如此多雨,李白詩又明確點明“山晚望晴空”,那么,可以認定詩人登樓遠望中的雙橋一帶的“彩虹”,當為自天而降的一道真切的七色長虹!

前人評贊“兩水”二句說:“刻畫鮮麗,千古常新?!?《唐宋詩舉要》 引)洵非溢美之辭。這兩句詩,如同丹青妙手的一幅寫生畫,以“鮮麗” 的色調(diào),再現(xiàn)出雨后宣城的獨特景象,具有強烈的空間感。而“人煙” 一聯(lián),卻好似一揮而就的一幅寫意畫,以粗獷的筆觸,表現(xiàn)出望中宣城的“蒼老峭遠”(《唐宋詩舉要》 引),具有沉重的時間感。兩聯(lián)詩有層次地描繪了“江城如畫里”的動人之處。不過,寫兩水、雙橋,重在形似,所謂“一如萬象不同,化工肖物之圣”,于此見出;而寫桔柚、梧桐,妙在神似,所謂“一如飛行絕跡,乘云馭風之仙”(《李太白集》齊召南序),即此類也?!昂?、“老”二字最為關(guān)鍵,頗有深意焉。桔柚產(chǎn)于南國,時當深秋,天時已寒,寒氣籠罩桔柚,自不待言。詩人于“人煙”和“桔柚”之間著一形容詞“寒”,使一個原本平淡的詩句,頓生飛動之勢:“寒”不屬于桔柚,桔柚從不畏“寒”,具有抗寒之能力。

“沖飆發(fā)隴首,朔雪度炎洲。摧折江南桂,離披漠北楸。獨有凌霜桔,榮麗在中州。從來自有節(jié),歲暮將何憂?”(梁虞羲《桔詩》)桔柚的“寒”來自外在環(huán)境,是自然界使然。在詩人的筆下,仿佛飄入空中的山晚炊煙,使桔柚具有了寒意。“人煙”,人戶炊煙,人間煙火?!叭藷煛迸c“寒”毫無瓜葛,說“人煙寒桔柚”,其深層意旨是“人間寒桔柚”。梧桐之生長,既有“枝生既婀娜”的榮華之日,又有“葉落更扶疏”(鮑照 《山行見孤桐詩》)的衰老之時,這是包括梧桐在內(nèi)的一切植物生命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本來,梧桐之“老”,是“秋色”的組成部分,一種表征,而詩人于“秋色”和“梧桐”之間,著一形容詞“老” 字,似乎“秋色”使得“梧桐”變衰老了。這也許不大合乎自然物理,但卻符合藝術(shù)之理,產(chǎn)生了 “愈無理而愈妙”(鄒程村《遠志齋集》)的效果。妙在何處?一“寒”一“老”,深秋之意盡出,它不僅使只有自然物理的桔柚、梧桐具有了人的情意和感受,而且使詩人李白彼時彼地的獨特心態(tài):凄涼情懷與遲暮之感亦隱約可見。詩人在天寶三載(744)被賜金放歸,從此漂流四方,陷入“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書情贈蔡舍人雄》)的苦境。
       這首詩寫在天寶十三載 (754)(一說天寶十二載) 重至宣城之時。社會黑暗:“云慘慘兮云冥冥”( 《遠別離》),“蒼蠅貝錦喧謗聲”(《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使詩人早已備嘗人間苦楚,看透世態(tài)炎涼。以人情衡物理,當詩人在秋登北樓之際,凝神遠眺,不知不覺之中人情與物理相互滲透,物我由兩忘而同一,正如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朱光潛 《詩論》 第三章引) 故“人煙寒桔柚”,是桔柚“寒”,也是詩人心“寒”,一種直面人生不寒而栗的凄涼之感充溢于字里行間。讀“秋色老梧桐”,知梧桐“老”,更知詩人之“老”。一個立志濟蒼生奮發(fā)有為之人,在黑白顛倒、賢愚不分:“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的時代里,焉能不愁、不“老”?光陰荏苒,人生飄忽,壯志未酬,無所作為,必然是“十年罷西笑,攬鏡如秋霜?!?《留別曹南群官之江南》)紀昀曾評論說:“五、六佳句,人所共知。結(jié)在當時不妨,在后來則為窠臼語,為淺率語,為太現(xiàn)成語。故論詩者,當論其世。”( 《瀛奎律髓匯評》 卷之一引)蓋謂考論李白其世、李白其人,方知 “人煙”“秋色” 二句之佳。誠哉斯言!

 結(jié)句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以懷古抒情收束。詩人的緬懷謝公,并非僅僅出于外在原因,秋登北樓,睹物思人,而是有著更為深層的內(nèi)在原因:他們有著類似的人生遭際,相近的理想抱負,靈犀相通,古今相接。謝朓素有建功立業(yè)之志,這是李白心折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和王著作八公山詩》 云:“道峻芳塵流,業(yè)遙年運倏。平生仰令圖,吁嗟命不淑?!泵黠@流露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之意?!扒鍤庠诠牵K不以詞華掩也?!?張玉谷《古詩賞析》 卷十八)永明八年(490)謝從隋王(齊武帝第八子)蕭子隆鎮(zhèn)西功曹,轉(zhuǎn)文學。蕭在荊州好辭賦,謝以文才出眾尤被賞愛。長史王秀之進讒,以其“年少相動,密以啟聞?!?(后來蕭遙光誣陷謝時,重提此事,曰:“昔在渚宮,構(gòu)扇藩邸,日夜從諛,仰窺俯畫?!闭媸怯又?,何患無辭!)齊武帝偏聽偏信,遂將其調(diào)回建業(yè)。齊東昏侯永元元年(499),謝被誣告下獄而死,年僅三十六歲。其命運、遭遇與李白實在是大同小異。因而,李白的懷謝公,于他那種懷斯人而不得見的悵惘中,寄寓著對前人深切的同情和由衷的欽佩,蘊蓄著自己奮發(fā)進取而竟無所作為的苦悶、孤獨、寂寞情緒。而這是時人難以理解的。結(jié)句以反詰出之,含而不露,更見 “太白當時感秋意深,而懷古情遠也?!?王文濡 《唐詩評注讀本》卷五)

佚名

賞析

“陵陽佳地昔年游,謝朓青山李白樓。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風影落春流?!边@是晚唐詩人陸龜蒙離開了宣城之后懷念舊游所作的一首小詩,題目是《懷宛陵舊游》。在詩里,我們仿佛看到了這“陵陽佳地”的山光水色,山上有樓,水邊有賣酒之家,夕陽返照中, 臨風招展的酒旗在溪流中滉漾著。這是一幅多么富于詩意的畫圖,多么富于生活情調(diào)美的自然環(huán)境啊!人們也許會感到奇怪:這和謝朓、李白有什么關(guān)系,為什么要把“青山”和“樓”屬之于他們呢?原來這兩位詩人都曾在這里住過一個較長的期間,他們都曾陶醉在美好的環(huán)境里;特別是在李白那一枝彩筆點染之下,更替江山生色不少。詩人和客觀景物有了這樣一重聯(lián)系,詩人的流風余韻以及他那傳播萬口的名篇,在人們的印象中就很自然地和這風景名區(qū)融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了。宛陵是值得懷念的,謝朓和李白的宛陵尤其值得懷念,更使人感到她的美。不是嗎?陸龜蒙之于謝朓、李白,和李白之于謝朓,其情況是相同的。理解了這首小詩以后,再去讀李白的《秋登宣城謝朓北樓》,也許會體味得更親切一些吧。

江城如畫里, 山晚望晴空。 

開頭二句是敘述。謝朓北樓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 又名謝公樓,唐時改名疊嶂樓,是宣城的登覽勝地。宣城是一個山環(huán)水抱的地區(qū),陵陽山岡巒盤屈, 三峰挺秀; 句溪和宛溪的溪水, 縈回映帶著整個城郊。真是“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宣城就是被位置在這樣一個天然秀麗的環(huán)境里的。這詩作于天寶十三載 (754), 這年中秋節(jié)后, 李白從金陵再度來到宣城。在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他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凈!憑高俯瞰,這“江城”簡直是在畫圖中似的。在這兩句里,詩人把他登覽時總的印象概括地寫了出來,有力地帶動了全篇;同時,開門見山,一下子也就把讀者深深地吸引住, 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去了。 

兩水夾明鏡, 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桔柚, 秋色老梧桐。 

中間四句是具體描寫。應該注意的是:這四句詩里所塑造的藝術(shù)形象,乃是客觀風景在站在謝公樓上的詩人眼簾里的反映, 都是從上面的一個“望”字而來的。如果從結(jié)構(gòu)的關(guān)系來說, 則上兩句寫 “江城如畫”, 下兩句寫 “山晚晴空”; 四句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 而又是有層次的。 

“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地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 象透明的玻璃一樣。用 “明鏡”來形容, 是最恰當不過的?!半p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叫做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古老的建筑物。這兩條長長的大橋架在溪上,倒影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青的水,鮮紅的夕陽, 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璨色彩。這哪里是橋呢?簡直是天上兩道彩虹, 而這 “彩虹”的影子落入 “明鏡”之中去了。讀了這兩句, 有誰不驚嘆于詩人藝術(shù)構(gòu)思的活潑空靈, 設(shè)色的瑰麗, 想象的豐富啊!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森林里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 桔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 呈現(xiàn)出一片荒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 

這兩句,體味起來,確實不是很容易的。我們不難想象, 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里,他的觀察是深刻的,細致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粘滯的。他站得高, 望得遠,抓住了一剎那間的感受, 用極端凝煉的形象語言,在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地透漏出季節(jié)和環(huán)境的氣氛。他寫的不僅是秋景, 而是秋意,這自然使人感到有著而無著, 可解而又不解了。但它真的不可解嗎?如果我們細心領(lǐng)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它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筆是絲絲入扣的。記不清是哪一部書上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記載:宋朝江西派詩人黃庭堅嫌 “人煙寒桔柚”這句不好,打算把它改成“人家圍桔柚”。話倒是讓他說“落實”了,可是原詩的意境也完全隨之而消失了。江西派是講 “奪胎換骨”的,他們追求的是借用古人的本錢來 “點鐵成金”, 但在這里, 我們卻看到了 “點金成鐵”的范例。 

誰念北樓上, 臨風懷謝公。 

這結(jié)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很簡單, 只不過和開頭二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朓所建的,從登覽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 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一句懷念古人話罷了。且慢,這里值得注意的是 “誰念”兩個字?!皯阎x公”的 “懷”,是李白自指, “誰念”的“念”, 是指別人。這兩句的意思, 是慨嘆自己“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我們就不能把他看作一般的懷古,而應該進一步探索他當時的具體心情了。 

我們知道,李白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詩人, 自從天寶三載(744)他在長安為權(quán)貴所排擠棄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處于失意的當中,仍然繼續(xù)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椭械囊钟艉透袀?,特別當搖落秋風的時節(jié),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但另一方面, 他又是一位熱愛大自然的詩人, “五岳尋仙不辭遠, 一生好入名山游”,是他的自我寫照。宣城是他舊游之地,現(xiàn)在他又重行來到這里了。一到宣城, 他就會懷念到謝朓,這不僅因為謝朓在宣城遺留下象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跡,更重要的因為謝朓對宣城有著和自己相同的情感, 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篇。原來謝朓在齊、梁詩人中是李白最佩服的一位。李白論文,鄙棄六朝, 在《古風》五十九首第一首里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笨墒窃诹硗庖皇住缎侵x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里卻說:“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fā)?!彼瞥绲氖墙ò诧L骨,比之為 “蓬萊文章”;認為建安以下“綺麗不足珍”的六朝時期里,有了謝朓這樣的詩人,是可喜的。他又說:“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可見在謝朓作品里,最能吸引李白愛好的是他的山水詩。當李白獨自在謝眺樓上臨風脁望的時候,面對著謝朓所吟賞的山川,緬懷他平素所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雖然古今世隔,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眼前的客觀景物, 正是一個見證。這種渺茫的心情, 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之感;正因為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 寄情古人, 他當時復雜的情懷, 又有誰能夠理解呢? 

李白的心目中,在這“陵陽佳地”,繼謝脁游蹤而至,不辜負這山光水色的、大概也就只有他一人吧,“謝朓青山李白樓”, 也許他自己就有這樣的想法。

佚名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盛唐·李白·五律]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山晚 一作:曉)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

江城:泛指水邊的城,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區(qū)的方言,無論大水小水都稱之為“江”。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鳳凰橋和濟川橋好似落入人間的彩虹。

兩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鳳凰橋,句溪上有濟川橋。明鏡:指拱橋橋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圓形,像明亮的鏡子一樣。雙橋:指鳳凰橋和濟川橋,隋開皇(隋文帝年號,公元581~600年)年間所建。彩虹:指水中的橋影。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于橘柚間,深秋時節(jié)梧桐已是枯黃衰老之像。

人煙:人家里的炊煙。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北樓:即謝朓樓。謝公:謝朓。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這是一首登樓觀景抒發(fā)懷古之情的詩。此詩乃大詩人李白于天寶十三載(754)中秋節(jié)后重游宣城時作。

謝眺(tiao):南朝齊杰出詩人,因任宣城太守期間,詩作極多,世稱謝宣州,為與同為山水詩大家的晉人大謝(謝靈運)相區(qū)別,世人又稱他為小謝。謝公樓在舊宣城縣北,故址在陵陽山頂,原為南朝齊謝脁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名高齋,唐前期名謝公樓、謝朓北樓。晚唐咸通中,刺史獨孤霖擴建,改名疊嶂樓。是唐以后為歷代文人登臨吟詠的勝地。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

江城:泛指水邊的城,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區(qū)的方言,無論大水小水都稱之為“江”。

大詩人秋后一個傍晚登上謝脁北樓,只見宣城如在畫中一樣美麗。

首聯(lián)即突出了大詩人被“賜金放還”后,寄情山水之愛好。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鳳凰橋和濟川橋好似落入人間的彩虹。

兩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鳳凰橋,句溪上有濟川橋。明鏡:指拱橋橋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圓形,像明亮的鏡子一樣。雙橋:指鳳凰橋和濟川橋,隋開皇(隋文帝年號,公元581~600年)年間所建。彩虹:指水中的橋影。

頜聯(lián)對偶。

繼續(xù)描寫宣城的美麗景致。登高望遠,不由心曠神怡。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于橘柚間,深秋時節(jié)梧桐已是枯黃衰老之像。

頸聯(lián)對偶。
仍是景致描寫。但是,一個“寒”字,既是描寫大自然秋天向冬天的過渡,也是大詩人仕途受挫,“賜金放還”之心寒;一個“”,既是描寫了秋風瑟瑟之下的梧桐,也是大詩人感嘆自己的衰老和壯志未酬。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北樓:即謝朓樓。謝公:謝朓。

即登謝脁北樓,則都是懷念謝公的。但是謝脁是大詩人一生景仰的六朝詩人,而大詩人的遭遇更是與謝脁相仿,仕途受挫被排擠,空有報國之才而無報國之門。這也正是大詩人每每來宣城即登謝脁北樓之情懷。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一組五言律詩。這首詩描寫了在謝脁北樓所見宣城如畫的景色,表達了對謝朓這位前代知己的思慕懷念之情。實際上反映了他為權(quán)貴所排擠,在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和感傷。

點擊輯期圖標,暢游古詩文世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