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作者介紹】 【賞析一~~賞析三】 【古風泊客一席談】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guī)煛?/span> 黃金然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拼音版: yī qiū cháng yù wò , sān jìng kǔ wú zī 。 一丘嘗欲臥,三徑苦無資。 běi tǔ fēi wú yuàn , dōng lín huái wǒ shī 。 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guī)煛?/span> huáng jīn rán guì jìn , zhuàng zhì zhú nián shuāi 。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 rì xī liáng fēng zhì , wén chán dàn yì bēi 。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作品介紹]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首聯(lián)訴說自己隱居的愿望和無力隱居的苦衷;頷聯(lián)寫自己北上求仕的違背心愿,羨慕跳出塵世的遠上人;頸聯(lián)寫困居長安的境況,雄心壯志逐年衰減;尾聯(lián)描寫黃昏、秋風、鳴蟬,一派蕭瑟景象,突出了客中的抑郁心情。全詩反映了作者當時困苦的境地和對仕途的失望,寄贈是表,抒發(fā)不遇之感是實。這首詩直抒胸臆,如畫中白描,不加潤色,直寫心中的哀愁苦悶,感情真摯自然。 [注釋] ⑴秦中:此指長安。遠上人:上人是對僧人的敬稱,遠是法號。事跡未詳。 ⑵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隱居山林。語出《晉書·謝鯤傳》。 ⑶三徑:《三輔決錄》卷一謂“蔣翊歸鄉(xiāng)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游”。后指歸隱后所住的田園。資:錢財。 ⑷“北上”句:謂說不愿留京從仕。北土,指秦中。 ⑸東林:指廬山東林寺,東晉高僧慧遠在廬山的禪舍。這里借指遠上人所在的寺院。 ⑹“黃金”句:《戰(zhàn)國策·楚策三》謂“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這里喻處境窘困。燃桂,燒貴如桂枝的柴。 ⑺日夕:傍晚。 ⑻聞蟬:聽蟬鳴能引起人悲秋之感。盧思道《聽鳴蟬篇》有“聽鳴蟬,此聽悲無極”。益:增加。 [譯文] 本想長久地歸隱山林,又苦于無錢舉步維艱。 滯留長安不是我心愿,心向東林把我?guī)煈涯睢?/span> 黃金像燒柴一般耗盡,壯志隨歲月逐日衰減。 黃昏里吹來蕭瑟涼風,聽晚蟬聲聲愁緒更添。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nèi)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shù)上有獨特的造詣。著詩二百余首。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壹/ 這首詩作于孟浩然第一次到長安應(yīng)舉不中、滯留至秋天時,即開元十五年(727)至開元十七年(729)間??婆e考試,在春天舉行,落榜后不離開長安,一般是準備來年再考。孟浩然未必沒有這樣的打算。但秋天到來時,他在長安待不下去了,就寫了這首詩寄給遠方友人遠上人,抒發(fā)悲懷。 文學賞析此詩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詩的特點在于直抒胸臆。開頭寫自己之所欲,但苦于“無資”,想從仕,又非所愿,于是記懷“東林”“我?guī)煛?。壯志不能實現(xiàn),自然就衰頹,于是對涼風、聞蟬聲,就要“益悲”了。這種不加潤色的白描手法,抒發(fā)了內(nèi)心悲苦,讀來覺得明朗直爽,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詩。 第一聯(lián)從正面寫“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為隱逸;但詩中不用隱逸而用“一丘”、“三徑”的典故?!耙磺稹鳖H具山野形象,“三徑”自有園林風光。用形象以表明隱逸思想,是頗為自然的。然而“苦無資”三字卻又和作者所欲發(fā)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窮困潦倒的景況。 “北土非吾愿”,是從反面寫“不欲”?!氨蓖痢保鞘孔幼非蠊γ?,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詩人身在長安,不由懷念起廬山東林寺的高僧來了。“東林懷我?guī)煛笔翘搶?,一個“懷”字,表明了對“我?guī)煛钡淖鹁磁c愛戴,暗示追求隱逸的思想,并緊扣詩題中的“寄遠上人”。這二句,用“北土”以對“東林”,用“非吾愿”以對“懷我?guī)煛?,對偶相當工穩(wěn)。同時正反相對,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人進而抒寫自己滯留帝京的景況和遭遇?!包S金燃桂盡”,表現(xiàn)了旅況的窮困;“壯志逐年衰”,表現(xiàn)了心意的灰懶。對偶不求工穩(wěn),流暢自然,意似順流而下,這正是所謂“上下相須,自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 七句寫“涼風”,八句寫“蟬鳴”。這些景物,表現(xiàn)出秋天的景象。涼風瑟瑟,蟬鳴嘶嘶,很容易使人產(chǎn)生哀傷的情緒。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況艱難,官場失意,呼吁無門,所以會感到“益悲”。 這首詩最顯著的特點,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難以抒發(fā),在于抽象。詩人常借用具體事物的形象描寫以抒發(fā)感情;表達感情的詞語,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詩卻一反這種通常的寫法。對“一丘”稱“欲”,對“無資”稱“苦”;對“北土”則表示“非吾愿”,思“東林”于是“懷我?guī)煛保磺笫诉M而不能,這使得作者的壯志衰頹;流落秦中,窮愁潦倒;感受到?jīng)鲲L、聽到蟬聲而“益悲”。這種寫法,有如畫中白描,不加潤色,直寫心中的哀愁苦悶。而讀者讀來并不感到抽象,反而顯得詩人的率真和詩風的明朗。 名家評價宋·劉辰翁:非不經(jīng)思,只是吐出。(碧琳瑯館館重刊本《孟浩然詩集》引) 明·李夢陽:“黃金燃桂盡”,終傷氣。結(jié)句好。(碧琳瑯館重刊本《孟浩然詩集》引) 佚名 貳/ 秋,是一個讓人容易傷感的季節(jié),落葉蕭蕭,勾起的是失意人 難以排遣的苦澀和抑郁不得志的感懷。有那樣一個詩人,在長安的一個 秋天,無奈賦詩,留給后人詠嘆。 孟浩然,少時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時到長安應(yīng)進士舉,失意而歸,張九齡鎮(zhèn)荊州時,招至幕府,其間一直想讓張九齡援引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愿望,但終未能如愿,后病疽死。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正是這樣一首悲情詩,詩中寫了詩人向“遠上 人”訴說他求仕不成,不得已才想要去田園歸隱,但又苦于無營生之資財?shù)谋瘧崱!斑h上人”是對一位名叫遠的僧人的尊稱。以詩相寄,主要還是 借此訴說自己的貧愁。首聯(lián)“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中的“苦”字,可以 說是詩人心境的真實寫照,想要長久的隱居世外,欲隱卻無資,這句詩用 了“一丘”和“三徑”的典故,以表明隱逸思想。這兩句詩道出了自古以來 文人的普遍窘境,一方面向往自由,另一方面又沒有支撐這一自由天地的 物質(zhì)基礎(chǔ),所以不得不依附于政治權(quán)貴聊以度日,又時時因身心不自由而 發(fā)牢騷。頷聯(lián)“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guī)煛北磉_了詩人不愿做官的思想, “北土”指京城長安,是文人士大夫求取功名之地?!皷|林”,晉時刺史桓伊 為高僧慧遠于廬山東面建房殿,為東林寺,這里指代隱居生活。“東林寺” 也與要寄詩的對象吻合。這兩句是說,大家都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苦苦 摸爬,但這不是“我”的人生志向,“我”向往的是隱逸自由的生活。頸聯(lián)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這也是用典,《戰(zhàn)國策·楚策》謂“楚國之食貴 于玉,薪貴于桂”。這里描述的是詩人生活日益窘迫,壯志一天天磨滅的 現(xiàn)狀。尾聯(lián)“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扣題,點出秋季,太陽慢慢落山了, 涼風襲來,蟬一聲聲地鳴叫著,在詩人耳朵里變成了傷感的曲調(diào),訴說著無盡的心事,徒增煩惱,更添悲情。 讀罷全詩,讓人仿佛看到那樣一個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借酒消 愁?;厥淄ィ坪鯕v史上大凡偉大的詩人都與仕途無緣。詩仙李白有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言壯語,也有“安能摧眉折腰事 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真情流露,更有“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 其名”的豁達。詩圣杜甫的一生也是顛沛流離,但仍然保持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詩人們的靈魂是高潔的,所以,他們的眼里也容不下一點污濁,而官場處處充滿著銅臭,處處是爾虞 我詐,人人自危,于是他們竭力抗爭著,昂著高貴的頭顱,一身正氣。也正如此,才成全了他們的詩,隨著歲月越釀越醇,才有了他們傲然獨立在歷 史長河中的身影,始終清晰。 此詩直抒胸臆,詩風明朗,在秋的大背景下恰到好處地抒發(fā)了內(nèi)心的 苦悶。詩中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并借用典故,增添了詩的鑒賞性和可讀性,使該詩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佚名 叁/ 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孟浩然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應(yīng)舉落第,之后與僧道交游。這首詩是詩人滯留長安時寄給遠上人的,向他報告秋來客居的凄涼苦況,訴說欲隱無地、欲仕非愿、進退兩難之苦。 詩人與遠上人交情深摯,故寄詩毫無客套虛文,一上來就坦率地直抒胸臆,一吐心中塊壘。開頭即寫明自己不能償愿的窘迫處境:想要歸隱,卻苦于“無資”,從中可見詩人當時窮困潦倒的情形。接著說在京城長安從仕做官非自己的本愿,于是不由懷念起在廬山東林寺的高僧來了。這兩句,“北土”對“東林”,“非吾愿”對“懷我?guī)煛?,對偶十分工整,且正反相對,更突出了詩人追求歸隱的意向。滯留帝京囊中金盡,壯志也逐年消磨殆盡。在窮愁潦倒的客中,面對涼風、耳聞蟬聲,怎么不更加悲傷呢? 佚名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盛唐·孟浩然·五律] 一丘常欲臥,三徑(jìng)苦無資。 本想長久地歸隱山林,又苦于無錢舉步維艱。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隱居山林。語出《晉書·謝鯤傳》。三徑:《三輔決錄》卷一謂“蔣翊歸鄉(xiāng)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游”。后便指歸隱后所住的田園。 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guī)煛?/span> 滯留長安不是我心愿,心向東林把我?guī)煈涯睢?/span> 東林:指廬山東林寺,這里借指遠上人所在的寺院。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shuāi)。 黃金像燒柴一般耗盡,壯志隨歲月逐日衰減。 黃金燃桂盡:《戰(zhàn)國策·楚策三》謂“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這里喻處境窘困。燃桂:燒貴如桂枝的柴。 日夕涼風至,聞蟬(chán)但益悲。 黃昏里吹來蕭瑟涼風,聽晚蟬聲聲愁緒更添。 聞蟬:聽蟬鳴能引起人悲秋之感。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作于玄宗開元十六年(728)。詩人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應(yīng)舉落第后所作?!扒刂小?,代指長安?!案星铩?,悲秋感懷。“遠上人”,名“遠”的一位高僧。這首詩是詩人滯留長安時寄給遠上人的一首抒懷詩。 “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本想長久地歸隱山林,又苦于無錢舉步維艱。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隱居山林。語出《晉書·謝鯤傳》。三徑:《三輔決錄》卷一謂“蔣翊歸鄉(xiāng)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游”。后便指歸隱后所住的田園。 首聯(lián)即向遠上人表達詩人自己早有逸隱的念頭,可惜,苦于沒有辦法維持隱居山林的生活。 “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guī)煛?/span>”滯留長安不是我心愿,心向東林把我?guī)煈涯睢?/span> “北土“代指長安。來長安科舉應(yīng)試其實也不是“我”的本意。更懷念遠上人“您”啊。 詩人的一生其實一直徘徊在求仕與出世隱居之間。要不,怎么回來長安呢?詩人的上一遍詩文《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即是求仕詩。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黃金像燒柴一般耗盡,壯志隨歲月逐日衰減。 求仕陸迷茫,出世道徘徊。滯留長安,蹉跎歲月,金錢耗盡,出仕報效國家之壯志衰減。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黃昏里吹來蕭瑟涼風,聽晚蟬聲聲愁緒更添。 求仕懷才不遇,科舉不應(yīng);逸隱卻苦于錢財耗盡。人生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是一首抒懷詩。是詩人到長安科舉不應(yīng)、求仕不得之后的作品。向遠上人報告秋來滯留長安之悲,訴說欲隱無地、欲仕非愿、進退兩難之苦。詩中充滿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 ![]() 點擊輯期圖標,暢游古詩文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