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導(dǎo)赤丸:由連翹、黃連、梔子、木通、玄參、天花粉、赤芍、大黃、黃芩、滑石組成。清熱瀉火,利尿通便。用于火熱內(nèi)盛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疼痛、心胸?zé)?、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 心虛火:常表現(xiàn)為舌尖紅,口干渴,手腳心發(fā)熱,盜汗、失眠多夢,大便干結(jié)等。治宜滋養(yǎng)心血,補心安神,可選擇的中成藥有天王補心丸。 2、天王補心丸:由丹參、當(dāng)歸、石菖蒲、黨參、茯苓、五味子、麥冬、天冬、地黃、玄參、遠(yuǎn)志、酸棗仁、柏子仁、桔梗、甘草、朱砂組成。滋陰養(yǎng)血,補心安神之功效。用于心陰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大便干燥。 肺實火:常表現(xiàn)為干咳無痰或痰黃而粘,口干渴,咽喉腫痛、大便秘結(jié)等。治宜疏風(fēng)解表,清熱解毒,可選擇的中成藥有羚羊清肺丸、清氣化痰丸、橘紅痰咳液、雙黃連口服液等。 3、羚羊清肺丸:由浙貝母、蜜桑白皮、前胡、麥冬、天冬、天花粉、地黃、玄參、石斛、桔梗、蜜枇杷葉、炒苦杏仁、金果欖、金銀花、大青葉、梔子、 黃菩、板藍(lán)根、牡丹皮、薄荷、甘草、熟大黃、陳皮、羚羊角粉組成。清肺利咽,清溫止嗽。用于肺胃熱盛,感受時邪,身熱頭暈,四肢酸懶,咳嗽痰盛,咽喉腫痛,鼻衂咳血,口干舌燥。 4、清氣化痰丸:由黃芩、瓜蔞仁霜、半夏、膽南星、陳皮、苦杏仁、枳實、茯苓組成。清肺化痰。用于痰熱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痰黃稠黏、胸腹?jié)M悶。 肺虛火:常表現(xiàn)為干咳無痰或痰少,口燥咽干,手腳心發(fā)熱,盜汗等。治宜養(yǎng)陰潤燥,清肺利咽,可選擇的中成藥有百合固金丸、養(yǎng)陰清肺丸、鐵笛丸等。 5、養(yǎng)陰清肺丸:由地黃、麥冬、玄參、川貝母、白芍、牡丹皮、薄荷、甘草組成。養(yǎng)陰潤燥,清肺利咽。用于陰虛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 胃實火:常表現(xiàn)為上腹不適,口臭,口干,口苦,口腔潰瘍,大便干結(jié),小便黃短等。治宜清胃瀉火,可選擇的中成藥有清胃黃連片、大黃清胃丸、牛黃清胃丸、梔子金花丸、三黃片等。 6、清胃黃連片:由黃連、石膏、桔梗、甘草、知母、玄參、地黃、牡丹皮、天花粉、連翹、梔子、黃柏、黃芩、赤芍組成。清胃瀉火,解毒消腫。用于口舌生瘡,齒齦、咽喉腫痛。 7、牛黃清胃丸:由人工牛黃、大黃、菊花、麥冬、薄荷、石膏、梔 子、玄參、番瀉葉、黃芩、甘草、桔梗、黃桕、連翹、牽牛子 、枳實、冰片組成。清胃瀉火,潤燥通便。用于心胃火盛,頭暈?zāi)垦?,口舌生瘡,牙齦腫痛,乳蛾咽痛,便秘尿赤。 胃虛火:常表現(xiàn)為輕微咳嗽,胃脘隱隱灼痛,飲食量少,消瘦乏力,口渴,干嘔,便秘,腹脹,舌紅等。治宜養(yǎng)陰益胃,可選擇的中成藥有養(yǎng)胃舒膠囊、陰虛胃痛顆粒等。 8、陰虛胃痛顆粒:由北沙參、麥冬、石斛、川楝子、玉竹、白芍、炙甘草組成。養(yǎng)陰益胃,緩中止痛。用于胃陰不足引起的胃脘隱隱灼痛,口干舌燥,納呆干嘔;慢性胃炎見上述癥狀者。 肝實火:常表現(xiàn)為頭痛,頭暈,耳鳴,眼干,口苦,口臭,煩躁易怒,兩肋脹痛,大便干結(jié)等。治宜清肝瀉火??蛇x擇的中成藥有龍膽瀉肝丸、瀉青丸、當(dāng)歸龍薈丸、加味左金丸等。 9、瀉青丸:由龍膽、大黃、防風(fēng)、羌活、梔子、川芎、當(dāng)歸、青黛組成。清肝瀉火。用于耳鳴耳聾,口苦頭暈,兩脅疼痛,小便赤澀。 10、當(dāng)歸龍薈丸:由當(dāng)歸、龍膽、蘆薈、青黛、梔子、黃連、黃芩、黃柏、大黃、木香、人工麝香組成。瀉火通便。用于肝膽火旺,心煩不寧,頭暈?zāi)垦?,耳鳴耳聾,脅肋疼痛,脘腹脹痛,大便秘結(jié)。 肝(腎)虛火:常表現(xiàn)為眼睛干澀,口干舌燥,脅肋隱痛,五心煩熱,頭暈?zāi)垦?、耳鳴耳聾,腰酸腿痛,失眠,盜汗等。治宜滋陰養(yǎng)腎,清肝明目,可選擇的中成藥有明目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