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皇帝之中,只有朱元璋的出身最為凄苦。也正是因為朱元璋自幼出身草根,見識過太多的貪官污吏,所以對貪官無比憎恨,這也導致了他在后來辦下了震驚歷史的肅貪大案——郭桓案,此案涉及金額之巨,涉案人員之廣,無不令人瞠目結(jié)舌。 公元1385年,監(jiān)察御史余敏、丁廷一紙奏折上達天聽,狀告當時兼任北平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官吏趙全德,勾結(jié)朝廷二品大員戶部侍郎郭桓合謀貪污?;蛟S余丁二人也未曾料到,他們的奏折竟然會在不久后,如同一把割稻鐮一般,割去許多朝廷大員和地方鄉(xiāng)紳的頭顱。 奏折初達宮廷,朱元璋看后怒不可遏,原因無他,只怪戶部侍郎郭桓太過貪婪。 原來,郭桓不僅私分了太平、鎮(zhèn)江等重稅大府的賦稅,讓朝廷分文未取也就罷了,竟還將作為朝廷經(jīng)濟支柱的浙西四百五十萬錢糧稅收吞下了一半之多!此外,郭桓竟然仍不知足,還在征收稅款時巧立名目,造成多種苛捐雜稅,令百姓入不敷出。郭桓僅僅是一個朝廷從二品的官員,竟然好膽,貪下了堪比朝廷一年的財政收入,總計兩千多萬石糧食,怎叫朱元璋不憤怒! 查!必須狠查徹查!連一個清官貪墨幾十兩白銀都難以忍受的皇帝,怎會坐視如此貪得無厭的碩鼠存在呢?! 于是,這件案子在錦衣衛(wèi)、督察院以及刑部三大國家機構(gòu)的徹察下,造成了人們前所未有的恐慌和動蕩。當負責這次案件的臣工將自己所獲的證詞上書呈予朱元璋時,朱元璋勃然大怒之余,不禁錯愕萬分。 究竟是什么樣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讓一代帝王有如此復雜之思緒? 原來,令朱元璋始料未及的是,這次貪墨案件所涉之眾,竟然囊括了朝廷大大小小的官員,甚至連主管六部的六位尚書和十二位侍郎中,都有不少參與其中,如禮部尚書趙瑁、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麥至德,以及負責此案的機構(gòu)的最高大佬——刑部尚書王惠迪。這些犯案之人無不令朱元璋感到深深震驚。 中國有句老話,叫"刑不上大夫"。而這次貪污案件范圍之廣,幾乎遍及朝野,如果追究起來,恐怕都該悉數(shù)處死,那么城府極深、手段強硬的開國之主朱元璋又該如何抉擇呢?要知道,大明朝才建國不久,如果大殺特殺,恐怕會治理人手不足,而此時北方還有北元政權(quán)伺服窺探,一旦嚴懲恐怕會舉國動蕩! 其實只要是個正常的皇帝,恐怕都會先小懲大戒,殺雞儆猴,慢慢治理貪污問題,而當時的官員恐怕也是如此想法,才敢貪下國家?guī)煦y。然而,顯然當時所有人都低估了朱元璋治貪的決心,事實超過大家所料,而朱元璋也并非是個"正常"的皇帝。他不僅不平常,甚至還精力充沛,簡直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勞模典范。 正是因為朱元璋過人的精力,所以他在胡惟庸案后親自牢牢把持著丞相一職,也正因如此,當時參與此案的六部,除了尚書侍郎被留著干活外,但凡參與此案的三品乃及三品以下的官員都悉數(shù)下獄,而等待他們的只有一個結(jié)果——殺!如果不是侍郎和尚書之職位短期內(nèi)挑不出合適之人,恐怕那幾位也是在劫難逃。 除了朝廷被幾近肅清以外,朱元璋甚至將參與此案行賄受賄的地方各個府縣官員和鄉(xiāng)紳都悉數(shù)殺害,寧可錯殺不可放過。于是這樁案件前前后后被殺總計三萬余人,盡數(shù)殺盡全國六品及以下官員,"百姓中產(chǎn)之家打的皆破"。 可能也是因為殺得太過火了,破壞了成千上萬家庭,所以朱元璋勤政為民的好心卻也弄巧成拙,導致民怨沸騰,這下子朱元璋處在了一個十分尷尬的位置。于是,朱元璋為了平定民怨,最終不得已,又將負責此案的審刑官吳庸也給處以極刑,作為自己的替死鬼,讓百姓泄憤。 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肅貪運動——郭桓案,才就此打住,而這樁前所未有的肅貪大案也被銘記于史書。 |
|
來自: xianfengdui111 > 《經(jīng)營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