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宋海燕 單位 | 深圳市新現(xiàn)代社工服務中心 一、個案情況 曾某,女,80歲高齡,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老年病,視力、聽力較差,行動緩慢,夫妻同住,平時夫妻倆相互照顧,相互支持。 案主系廣東深圳本地居民,育有三男四女共七個孩子,其中一兒子一女皆住在社區(qū)內,一女兒住大鵬,其余子女在香港定居。住在附近的子女經常會探望她,遠在他鄉(xiāng)的子女偶有打電話問候老人家。子女皆有工作,案主與丈夫、大女兒、大孫子的關系比較親密,與其余子女的關系一般。 今年2月下旬(疫情期居家隔離中),案主從廚房出大廳時,腳底不慎踩到地布(非專用的防滑墊)滑倒,導致左邊臀部受傷,全身疼痛,需要一直臥床休養(yǎng)。老人從生活自理到只能由他人照顧的轉變,令她在情緒和行為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老人經??奁?,脾氣很差,睡眠不足,認為自己即將離世。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雖然案主的子女曾經護送她去鹽田醫(yī)院治療過一段時間,但是因護工的服務令案主心生不滿,加上子女長時間不來看望,更是讓案主深信“人老病多沒人伺候,被子女嫌棄”,至今不肯再去醫(yī)院看病和接受護理。目前,案主只肯在家養(yǎng)病,主要由大女兒大女婿照顧,兒子兒媳時??赐?,生活衣食暫時不缺。 二、個案預估 1、個人層面: 案主今年80歲,進入高齡老年階段,隨著衰老帶來的身體機能變化,發(fā)生髖部骨折的概率逐年增大。年齡的增大,病情的轉變,導致她的生活突然失去了自理能力,這些變化讓案主不自覺的產生了自卑感和無用感。 因摔倒受創(chuàng)需要臥床養(yǎng)病,無法下床行走,從而迫使案主減少了與外界接觸的機會。目前,案主不肯吃飯,睡眠不好,無法安心聽從家人、醫(yī)生的醫(yī)囑,哭泣、煩躁易怒、埋怨等消極態(tài)度和消極行為,令其家人很無奈。 2、家庭層面: 案主與丈夫同住,夫妻關系親密。因其老伴年事已高,在生活照顧方面已深感吃力,難以為案主提供有效的護理和日常生活照顧服務。案主的康復,需要依靠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員。 案主育有三男四女共七個孩子,子女眾多,兒孫滿堂,其中與大女兒、大孫子的關系比較親密。雖然遠在他鄉(xiāng)的子女未能時時刻刻照顧案主的生活起居,但偶爾聯(lián)系。 之前,老人曾去鹽田醫(yī)院治療過一段時間,也是由其子女協(xié)助送往醫(yī)院,但因在疫情期各醫(yī)院的管制嚴格,“家人沒有去看望”(實際是醫(yī)院不讓患者家屬頻繁地看望),種種原因導致老人認為被家人拋棄,至今不肯再去醫(yī)院看病和接受護理。家庭成員溝通存在一定的誤會。 3、社會層面: 案主病倒前,偶有與社區(qū)里的其他老人聯(lián)系,為人性格和善,令人感到親近;病倒后,情緒不穩(wěn)定,基本不接觸外界事物。 三、理論分析 (一)理性情緒療法 理性情緒療法(又稱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里斯(A.Ellis)創(chuàng)立,該方法重視不合理信念對情緒和行為的影響,其核心理論是ABC理論,即對誘發(fā)事件(A-activatingevents)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B-Beliefs)是導致情緒和行為問題等結果(C-Consequences)的主要原因。 上述案例中,A是指案主不慎滑倒,住院期間無人看望。B是指案主生活境遇的轉變,感到自己的價值已經失去,產生了“人老病多,被子女嫌棄”的想法。C是指案主所表現(xiàn)出來“經??奁夂懿?,睡眠不足,認為自己即將離世”等消極情緒和消極行為。為此,社會工作者通過認知技術、情緒技術和行為技術使案主的不合理信念得到改變,從而消除其不良情緒和不良行為等問題,并達到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正視暫時的困境。 (二)社會支持網絡理論 社會支持網絡是指一組由個人接觸所形成的關系網,透過這些關系網個人(案主)得以維持其認同,并獲得情緒支持、物資援助、服務、訊息、新的社會接觸等。人,無法自絕于社會而存在,人類生存需要與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依賴他人協(xié)助。而社會支持的類型氛圍工具性支持、表達性支持、實際支持及主觀感受,而獲得這些支持的前提是個人與社會建立了一定的關系,也即是個人與社會環(huán)境有了連結。 上述案例中,案主與自己的老伴、大女兒、大孫子、其余子女、鄰里、社區(qū)等應建立社會連結。案主病倒、丈夫難以護理、子女的照顧疏忽,令案主得不到社會網絡支持,會影響到案主的身心健康和對生活繼續(xù)的信心。社會工作者應協(xié)助案主改善其與子女之間的關系,鼓勵其多與外界接觸,重建其社會支持網絡。 四、服務目標 1.調節(jié)老人摔倒后的心理應激障礙,協(xié)助案主找到自我價值,引導老人正視病倒后的生活轉變,緩解老人災難化的心理壓力,降低老人消極的想法。 2.協(xié)助案主增進與子女的溝通,改善案主與子女的關系,整合多方資源,建立社會支持網絡。 五、具體行動 1.個案面談。 (1)在尊重案主個人意愿的基礎上,遵循及時、就近簡潔的原則幫助老人建立初步的自我心理應激應對方式。 (2)通過ABC理論指導實踐,預估老人的心理承受程度,傾聽案主的內心真實想法,觀察案主的各種情緒態(tài)度和反應,嘗試引導案主正視因摔倒產生“人老病多,被子女嫌棄”的負面想法。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3)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為案主普及關于衰老帶來的生理機能的改變,“人老是正?,F(xiàn)象,身體零件會隨著老化而偶有損傷也是在所難免”,緩解案主緩解老人災難化的心理壓力。 (4)定期為案主送上關愛祝福卡片,協(xié)助案主找到自我價值,提升案主的自我存在感和價值感,引導案主正視病倒后的生活轉變,增加案主對生活的信心,影響其行為方式,改變其對周圍環(huán)境的態(tài)度。 2.家庭訪談。 (1)預估案主的社會支持網絡是否完整,并從其個人層次和外部社會網絡層次分析評估服務介入的方向。 (2)挖掘案主身邊的社會支持網絡,尤其是非正式網絡支持。家庭生活與個人的心理行為有著重要的關聯(lián)。通過訪談案主的丈夫、子女,了解她與其丈夫、子女的互動情況,以及他們對案主的看法評價,有助于協(xié)助丈夫、子女了解案主的實際困難情況,獲取丈夫、子女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協(xié)助案主走出困境,重建對生活的信心。 3、組織案主與子女進行一次交心的會談。增進案主和子女之間的互動交流,雙方找到對方溝通中存在的分歧點,澄清案主住院期間“被子女嫌棄”的真實情況。通過雙方的解釋,令案主明白并非是子女狠心拋棄自己,而是在疫情期,該醫(yī)院管制嚴格不讓家屬頻繁探望和照護;也讓案主的子女明白大喊大叫地“解釋”也會讓案主更是覺得“動不動就被罵,都不敢呼叫子女,不然更是被嫌棄”。 4、社區(qū)訪談。通過訪談社區(qū)工作站、社區(qū)鄰里等,了解案主在社區(qū)的活躍程度、與鄰里關系、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與其子女的關系、生活愛好等,多維度了解案主的社區(qū)生活情況,構建案主的社區(qū)支持網絡,從而得到各種資源的支持。 六、個案服務成效 在這將近一個月的跟蹤服務,案主悲觀、觸景生情、煩躁易怒、睡眠不足等心理應激障礙已逐漸消除。在非理性信念中,通過案主與社會工作者、丈夫、子女的不斷接觸中,從一開始深信“人老病多沒人伺候,被子女嫌棄”到后來“疫情期,子女確實也是出不去進不來”;從最初的“經??奁?,煩躁易怒,睡眠不足,認為自己即將離世”到目前的“一日三餐有護工照顧、子女二十四小時看護,等到天氣好轉可以坐輪椅去外面散心、曬太陽,身體康復有望?!?strong>案主的不合理信念逐漸得到了改變,其消極情緒和行為問題也得到了解決,能夠接納自己。 在社會網絡構建中,整合多方資源,讓案主感受來自外界的支持和關愛,共同協(xié)助案主走出困境,重建對生活的信心。社會工作者、社區(qū)工作人員、鄰居曾有表達了對案主的關心和慰問,其大孫子曾為案主購買臥床養(yǎng)病專用的護理床,住在社區(qū)附近的兒子兒媳每天都有看望老人,大女兒大女婿提供夜間看護護理服務,丈夫提供緊急呼叫服務,護工提供一日三餐等家政服務。 在與案主建立專業(yè)服務關系前期,恰巧遇上案主病情嚴重、情緒波動最大的時期,人往往會在生病時,心理防御雖強,但也最脆弱最易打破。社會工作者除了尊重案主的選擇之外,服務過程中還要堅信人有改變的可能,始終保持誠懇的、開放的、真實的態(tài)度,接納案主的實際情況,運用的專業(yè)知識和技巧解決,同理服務對象感受,減少案主的疑慮,提供必要的情緒輔導。 在介入服務過程,社會工作者發(fā)現(xiàn),案主年齡較大,只會講客家方言,加上病痛令案主講述不清她的現(xiàn)狀,信息收集困難。而案主的丈夫聽力很差,與社工對話更是難上加難,社工與其丈夫的溝通方式用肢體語言表達。 從社區(qū)工作站、鄰居那里得知,倆老共同居住,子女皆已成家,其中一兒子兒媳住案主家隔壁,一女兒住社區(qū)附近。幾經社會工作者多次的走訪,觀察了解到案主的大女兒對案主的實際情況較為上心,故此,主要從其大女兒這一渠道展開了介入服務,并讓其大女兒充當了翻譯員。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隨著服務的深入,案主呈現(xiàn)的問題并非是一成不變,從最初需要的情緒輔導,到后來演變成了照顧者的心理壓力帶來的觀點分歧,再到后來的是否找正規(guī)醫(yī)院看病的選擇等,這些都考驗社會工作者作為協(xié)調者的應變能力和專業(yè)服務技巧,妥善處理,才能使工作的介入達到更好的效果,令案主更好的接受服務和接受治療。 此次服務的結果總體令人滿意,主要原因在于前期與案主建立了良好的服務關系,同時案主的丈夫、子女、鄰里、社區(qū)等都給予了案主較大的支持和幫助,尤其是其大女兒開放、積極主動、通情達理、精心照護的處理方式,更是讓案主的病情有了較大的轉變,從而促使案主看到了希望,重拾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