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反酸+便秘+失眠)——清熱通降,理氣和胃】 呂某,男,自訴:2個月前出現(xiàn)胃脘疼痛,自服止痛制酸藥稍能緩解,未進行系統(tǒng)治療。近1周疼痛加劇。平素性格急躁,飲食不規(guī)律。 現(xiàn)癥:胃脘痛,時有吞酸,脘悶不舒,心中煩熱,神疲肢軟,睡眠不實,納差,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滑。全身皮膚及鞏膜無黃染,腹部平坦,腹軟,劍突下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 胃鏡檢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 【診斷】中醫(yī)診斷:胃脘痛(肝郁化火,胃失和降);西醫(yī)診斷:慢性胃炎。 【治法】清熱通降,理氣和胃。 【配伍】黃連,黃芩,大黃,枳殼,木香,清半夏,竹茹,陳皮,吳茱萸,延胡索,川楝子,瓦楞。 二診:胃痛減輕,吐酸亦少,自覺胃部不舒,仍有脹感,按之仍痛。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滑。主證未變,續(xù)用前方,酌加麥芽以消脹助運。 三診:患者胃痛已止,仍感食后胃脘悶脹。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弦滑。原方去瓦楞子,加香附。 四診:患者胃痛及泛酸癥狀消失,善饑思食,飲食佳,二便正常。守三診方續(xù)用。服藥半月余,患者胃痛消失,食欲佳,二便正常。 【按語】胃痛的病機關(guān)鍵為胃失和降,不通則痛。常因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等引起。 該患者平素性格急躁,怒則傷肝,肝失疏泄,氣機阻滯,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胃痛。肝郁日久,化火生熱,邪氣犯胃,熱灼而痛。若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血行瘀滯,或久痛入絡,胃絡受阻,均可發(fā)生胃痛。 方中黃連、吳茱萸、川楝子調(diào)肝解郁;黃芩泄熱;大黃理氣導滯;陳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化濁止吐;枳殼通降胃氣;煅瓦楞既能制酸,又可化瘀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和胃,理氣止痛之功。 二診患者胃痛減輕,但仍有脹感,按之仍痛。說明主證未變,故守原方。酌加麥芽以消脹助運。 三診患者胃痛已止,仍感食后胃脘悶脹。原方去瓦楞子,加香附,并加重麥芽之藥量,以消脹除滿。四診患者胃痛及泛酸癥狀消失,善饑思食,飲食佳,二便正常。故守三診方續(xù)用,則患者諸癥均消。#健康科普排位賽# #中醫(yī)# |
|
來自: 仁和堂老軍醫(yī) > 《胃炎胃脘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