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晚清,曾國藩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 和同期其他名人相比,曾國藩身上有太多太多的“不同尋?!保?/p> 他沒有顯赫家世背景,卻憑借自己努力走上仕途,和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并稱為“中興四大名臣”; 他沒有異于常人的天賦,卻用鍥而不舍的精神,經(jīng)歷重重考驗,名揚天下; 他明明身居高位,卻從來勤儉自持,甚至一度生活拮據(jù),靠借債度日; 他文人出身,卻親自組建訓(xùn)練了湘軍,在戰(zhàn)爭中,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 有人曾這樣評價道:
曾國藩為什么這么牛? 若你了解曾國藩的一生就會發(fā)現(xiàn),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與他的人生經(jīng)歷和自身品質(zhì)有著極大關(guān)系。 人貴自律,持之有恒 1811年,曾國藩出生在湖南長沙一個普通家庭里。 在他出生之前,他的曾祖父在小憩時“看到”屋后有一條巨蟒騰空而起,又從天而降進入內(nèi)室。 因此,曾國藩被家人看作是巨蟒轉(zhuǎn)世,對他抱有極大的期望。 剛八歲,曾國藩就在父親的教導(dǎo)下讀完了五經(jīng),九歲開始學(xué)習(xí)八股文,十四歲,就跟父親一起開始了科考。 然而,曾國藩的科舉之路卻走得異常艱難。 盡管爺爺曾玉屏無比盼望兒孫能光耀門楣,可兒子曾麟書先后考了16次,依然沒有中秀才;孫子曾國藩也是6次參加考試,次次落榜。 和17歲就中秀才的李鴻章,還有一考即中的胡林翼相比,曾國藩可謂是“笨拙”至極。 民間甚至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曾國藩后來這樣評價自己:“余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余或沉吟數(shù)時不能了。” 但爺孫三人卻不肯輕言放棄。 鄉(xiāng)人嘲笑算什么?一次次失敗算什么?他們堅信,只要堅持學(xué)習(xí),持之以恒,就一定有出頭的那一天。 1832年,父子倆再次參加科考。這一次,43歲的曾麟書終于在榜單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成為老曾家五六百年來第一個秀才。 而曾國藩也守得云開見月明,在22歲那年考中秀才。 之后又如開了掛一般,先后考中舉人、進士,又在“朝考”中,考得一等第三名,被授翰林院庶吉士。 當了京官后,曾國藩也沒有降低對自己的要求。 他不僅給自己制定了每日早起的計劃,通過閱讀修身養(yǎng)性,還堅持寫日記直到去世,更是在教育弟弟和子女時,反復(fù)強調(diào)恒心的重要——
王小波曾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zhì)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p> 只有嚴格要求自己,認準一個目標,持續(xù)不斷地去努力,才能扭轉(zhuǎn)命運,掌控自己的人生。 就像曾國藩一樣,哪怕被人嘲笑“不是讀書的料”,哪怕和旁人比起來確實太過笨拙,他也從未想過要放棄,最終憑借超強的意志力,成功登頂。 真正的成熟,是懂得反思自我 俗話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對自己的不足視而不見,甚至當別人指出缺點時,還會惱羞成怒。 但是曾國藩不一樣。 他不僅勇于接納別人的批評,還能時常自我反思,主動發(fā)現(xiàn)自己的劣勢,不斷去改進。 剛開始去京城當官時,曾國藩身上是有些傲氣的,可到了京城后他才發(fā)現(xiàn),“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和真正的學(xué)者比起來,自己就像一個土包子。 而他在日常生活中也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還有個最大的毛病就是,浮躁。 別說讀書了,剛到京城的一個月里,他除了串門聊天、和朋友們一起去刑場看殺人,幾乎什么正事也沒干。 種種對比落差之下,30歲的曾國藩終于立下一個終身志向——修身養(yǎng)性,做圣人。 他下定決心戒掉煙癮,努力改正性格中傲慢、虛偽的一面,還在友人的建議下,開始每天記日記,不僅記下自己當天做了哪些事,還從日記的很多細節(jié)中去反思自己不足,不斷自我完善。 在這樣的反思中,曾國藩完成了精神的第一次升華。 但真正讓曾國藩脫胎換骨的,是他47歲那年的“解兵權(quán)”事件。 在那場戰(zhàn)爭中,曾國藩的“湘軍”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也正是這樣的功勞,讓朝廷對他頗為猜忌。 再加上為了挽救日益動蕩的局勢,曾國藩曾給咸豐帝上了一道《敬陳圣德三端預(yù)防流弊疏》,直指咸豐的三個缺點,得罪了皇帝。 而在軍事部署問題上,曾國藩曾多次拒絕咸豐帝對湘軍的調(diào)遣,甚至還趁著為父守孝之際,直言不諱地對皇帝攤牌官場潛規(guī)則帶來的不便,希望咸豐能給他實際職權(quán)。 讓曾國藩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早已對他不滿的咸豐帝,干脆利落地同意了他在家守孝三年,變相解除了他的兵權(quán)。 多年努力,一朝成空,這對一直想建功立業(yè)的曾國藩來說,簡直是天大的打擊,更別提還有那些政敵們的刻意詆毀。 曾國藩心中郁憤難解,舉止大變,動不動就罵人不說,還故意找茬和弟弟們吵架。 在極端的煎熬里,他開始閉關(guān)讀老莊,反思到底什么原因?qū)е氯缃竦木置妫?/p> 冷靜下來后,他總結(jié)出了自己性格不好的一面: 說話太沖、鋒芒畢露,過于直率、剛愎自用,常常得罪了人而不自知,從而做起事來,阻力重重。 他終于悟得了一個道理: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真正的強者都是表面看起來柔弱退讓的人。與其鋒芒畢露,和人硬碰硬,不如外圓內(nèi)方,必要時和光同塵。 所以再次出山后,曾國藩不僅變得更加和氣、從容,也越來越會收斂鋒芒,大大改善了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 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志是什么? 就是像曾國藩一樣,遇事不抱怨,學(xué)會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每一次自我反思,不僅可以讓我們直面錯誤,提高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會帶來新的成長契機。 忍常人不能忍,才能得常人不可得 關(guān)于如何應(yīng)對挫折,曾國藩有一句經(jīng)典名言: “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p> 在曾國藩一生的波折起伏中,每次遇到挫折,他都是靠著自己的這種忍耐精神,才生生熬了過去。 曾國藩第六次參加科舉考試時,雖然沒有考中秀才,可他的文章卻被主考官當成了反面教材,點評是:文理欠通。 這是曾國藩第一次被當眾批評。 這次“懸牌批責(zé)”大大刺激了曾國藩,他在心里暗暗發(fā)誓,一定要加倍努力去洗刷今日的恥辱。 曾國藩回到家后,把自己所有的文章都找出來,和人家優(yōu)秀的文章放在一起作比較,終于發(fā)現(xiàn)了自己文章問題所在。 從那之后,他把自己關(guān)在書房里,埋頭鉆研八股文的寫法,著重在文章整體氣勢上下功夫,力求立意深刻,脈絡(luò)清晰,字句通順。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一年的努力,他終于掌握了八股文的寫作要訣,在第七次科考時一舉考中秀才,成功洗刷了當日的恥辱。 1852年,戰(zhàn)事愈演愈烈,咸豐焦頭爛額之際,命在家為母守孝的曾國藩出山興辦“團練”。 曾國藩知道,實現(xiàn)自己抱負的時候到了。 他一到長沙,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整治:訓(xùn)練士兵、剿匪,審案時不經(jīng)過地方官員之手,直接自己定案殺人…… 然而,就在秩序漸漸穩(wěn)定之時,曾國藩卻漸漸受到了排擠。不僅當?shù)厝朔Q他為“曾剃頭”,當?shù)毓賳T也因為他觸犯了“官場潛規(guī)則”,斷了別人財路,個個欲除之而后快。 不久,因曾國藩彈劾長沙副將清德“性耽安逸,不理營務(wù)”,引發(fā)了綠營軍的不滿。 在湖南提督鮑起豹的刻意挑唆,還有滿城官員的袖手旁觀下,曾國藩差點被沖入衙門的綠營兵砍傷,而巡撫駱秉章不僅沒有懲罰這些鬧事的士兵,反而還對他們表示歉意。 這一次,曾國藩又忍了下來。 他沒有和這些官員撕破臉,而是帶著自己的“湘軍”去了衡陽,咬牙戰(zhàn)勝了“無辦公場所”“無經(jīng)驗”“無職權(quán)”“無經(jīng)費”等重重考驗,最終在一場場戰(zhàn)斗中,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這世上有太多的不如意,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fēng)順的。 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榮辱,而是懂得蟄伏,積蓄自己的力量,不飛則已,一鳴驚人。 只有忍常人不能忍,容常人不能容,才能得常人不可得。 縱觀曾國藩一生,圍繞在他身上的議論,可謂是褒貶不一。 喜歡他的人說他“立功、立德、立言”,在晚清大廈搖搖欲傾之際,力挽狂瀾,既挽救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讓清王朝出現(xiàn)了短暫的“中興”局面。 不喜歡他的人,說他言而無信,在鎮(zhèn)壓對手的過程中,殘忍殺害俘虜,處事過于殘忍冷血。更在“天津教案”中,被民眾罵“賣國賊”。 但無論評價如何,不可否認的是,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極大的一個人物。 他晚年發(fā)展“洋務(wù)運動”,以開放的心態(tài)學(xué)習(xí)洋人先進的地方,致力于“師夷之長以制夷”,和“以誠相待”的外交理念,促成了中國第一批學(xué)生出國留學(xué)。 在風(fēng)雨飄搖、變幻莫測的時代,他始終為了心中的志向而努力,耗盡了自己所有的心血,成為大清王朝最后的領(lǐng)航者。 知名歷史學(xué)家張宏杰這樣評價他:
而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曾國藩的故事帶給我們的,除了震撼,更有很多很多的啟發(fā)。 當你在枯燥的工作里懷疑人生,當你在逆境中想要放棄,當你無數(shù)次懷疑自己的能力,當你覺得一生碌碌無為…… 不妨停下來,看一看160年前的曾國藩。 他做事有恒心、時時懂反思、遇事懂忍耐的精神,在浮躁喧囂的生活中,依然值得你我學(xué)習(xí)。 |
|
來自: 昵稱69125444 > 《詩詞歌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