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中人們對于一個謀士最常用的褒獎之詞,無非就是“謀略超群,智計過人”這一類的話語了。由此可見,古代一個謀士所出的計謀有多厲害,很可能將會直接決定其身份和地位的高低。 火燒赤壁 譬如,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就曾有過“草船借箭”、“空城計”、“火燒赤壁”等諸多謀略;還有東漢末年的司徒王允也有過“美人計”和“連環(huán)計”等計謀;甚至連江東老將黃蓋同樣也上演過一場“苦肉計”等。 王允 事實上類似于上述這一類克敵制勝的謀略,在我國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可以說是數(shù)不勝數(shù)。不過,其中絕大部分的計策和謀略,卻大都是一些暗算突襲的陰謀詭計。而那些真正擺在明面上的陽謀,可以說確實是少之又少。 空城計 可能有些朋友對于陽謀這個詞多多少少還有些不太理解,其實所謂的陽謀指的就是“無解之謀”,因此很多人都將陽謀稱作“謀中之王”。至于陽謀的特點也是十分鮮明,簡單來說相較于不可告人的陰謀而言,陽謀則明顯要光明正大得多,它會將全盤的布局擺在你面前,然后讓你自己跳入這個陷阱。而且,其最厲害的一個特點就是誰都知道這是一個巨坑,可當事人卻只能硬著頭皮往下跳。 孫臏和龐涓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兩個歷史話題,便是我國歷史上人盡皆知的兩大陽謀。至于這兩大陽謀到底有多毒?或者說這兩大謀略究竟強到了何種地步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簡單的剖析一下。 第一大陽謀:圍魏救趙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說是我國歷史上一段比較混亂的時期,但不得不說這一歷史時期確實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而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這第一大陽謀“圍魏救趙”,便是出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臏之手。 孫臏 據(jù)記載,公元前354年的時候,魏國命大將龐涓率兵討伐趙國。當時驍勇善戰(zhàn)的龐涓率領著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王眼看敵軍兵臨城下,這才趕忙派人去齊國求援。齊王得到消息之后,當即便命田忌率軍救趙,孫臏則以軍師的身份一同前往。 孫臏 田忌率軍出發(fā)之后,起初他想的是帶著部隊直奔邯鄲,到時候便能與邯鄲城內的趙軍形成里應外合的夾擊之勢,可沒想到孫臏卻讓田忌帶兵直指魏國的都城大梁。因為,當時的魏軍精銳皆在趙國。所以,大梁城內空虛的防衛(wèi)根本就擋不住齊國軍隊的攻擊。最終,龐涓在得知齊國進攻大梁的消息后,無奈之下只能就地撤軍。 第二大陽謀:推恩令眾所周知,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后,曾大肆分封過許多的諸侯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諸侯王在地方上經(jīng)歷了高祖和文帝兩個時代的經(jīng)營和發(fā)展,到了景帝時期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氣候。而這種地方政權尾大不掉的現(xiàn)象,也開始威脅到了漢朝的中央政權。 雖說,漢景帝時期就已經(jīng)實施過削藩的措施。但是,其結果卻是導致了“七王之亂”爆發(fā)。直到漢武帝執(zhí)政時期,諸侯王的威脅依舊存在,可一旦強勢削藩搞不好又會再度引起戰(zhàn)亂。此時,主父偃便將“推恩令”這項措施推薦給了漢武帝。而這項政令的關鍵之處就在在于諸侯王可以把封地繼續(xù)分封給下一代的所有子孫,并封他們?yōu)榱泻睢?/p> 主父偃劇照 因此,這道“推恩令”表面上看確實是在向諸侯王的子孫后代推行恩惠,可事實上卻在無形中削弱了各地諸侯王的實力(而且只會越來越弱),這樣一來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各地諸侯王的叛亂。如果有諸侯王不實施“推恩令”的封賞,用不著朝廷派兵去處理,其封地內也會展開內斗。畢竟,絕大多數(shù)人都有著自私的本性。 總得來說,這兩大陽謀歷經(jīng)數(shù)千年都無人能解。那么如果你生在當時那個時代,而且也遇到了這兩種陽謀的話,你又會怎么做呢?歡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見解和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