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豐
一
蒙馬特爾高地,海涅的葬身之地。隔著遙遠的時空,我分明看見,那兒屹立著一位巨人。
如何評價海涅?如果單單把它視為一個著名的抒情詩人,那就錯了。在我的意識里,他更像是一個思想家。圖像里,海涅明亮的眼神注視著我,仿佛欣然地說:你是我的知己啊。
在德國文學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極少如海涅那樣,將二者完美地統一起來,沒有讓詩歌負擔哲學的沉重。他擅長以平常的詞匯,普通的語句構造出了思想深刻的詩篇,生動優(yōu)美的詩篇,成為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文學青年所追捧的偶像。那個時候,讀者們以擁有《海涅詩選》為榮。
1797年,海涅出生在德國,因其猶太人后裔的身份深受社會歧視,切身感受到了社會的黑暗。在多舛的歷史潮流里,他沒有成為迎浪的砥石,而是悄悄地潛入海利根施塔特,在牧師戈特洛布·克里斯蒡安·姑里姆的操持下受洗,把名字由哈里海涅,改為了海因里?!ずDK艞壛烁赣H的信仰,選擇了不幸。然而,受洗并沒有讓他拿到歐羅巴大陸的“入場券”,在痛苦的生活旋律里,他用詩撫慰著自己的靈魂。
年幼時,海涅并不是一名好學生,他寫的作文常被老師譏笑,一度使他對寫作喪失了信心。一到語文課,他不是曠課,就是和同學打鬧,甚至搞一些惡作劇,想方設法出老師的丑。有幾次學校幾乎要開除他。中學時期,盡管他仍寫不好作文,但老師從他那跨越時間、跨越空間的大膽想象中,看到了一棵詩人的苗子。老師鼓勵他寫下去,成為歌德一樣偉大的詩人。從此,海涅改變了自己。成名后,他給當年的老師寫了一封充滿感激之情的書信,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后來我才知道,你給我講的那些有關歌德的故事是不真實的,但他對我的益處卻是真實的。正是有了這一個又一個信念的激勵,注定了我的昨天,也注定了我的今天。”
在海涅少年時期的生命畫面上,有一幅海涅在皇家花園的“嘆息小徑”上如癡如醉地閱讀著《堂·吉訶德》。這次閱讀,給了他的人生怎樣的啟示?但我隱約覺得,那次閱讀永遠烙在他心靈的底版上,種下了他精神的胚芽,成為一個思想家的動力。
1819
年秋,22歲的海涅進入波恩大學學習法律,奠定了他成為思想家的基礎。他聆聽聽奧·威·施萊格爾的德國語言史課,并與之經常來往,受到了浪漫派的影響。之后他到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聽過黑格爾的哲學課程,結識了浪漫派作家沙米索、富凱等,并積極參加爭取猶太人解放的工作。1825
年,他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1830
年法國爆發(fā)七月革命,深受鼓舞的他前往巴黎。在那兒他結識了大仲馬、貝朗瑞、喬治;桑、巴爾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樂家,并與空想主義者圣西門的信徒交往。在這些人的影響下,他崇尚法蘭西的自由精神,崇拜拿破侖,對他一生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發(fā)展和創(chuàng)作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受到這些作家和藝術大家的影響,他寫出了《論德國宗教和的歷史》和《論浪漫派》兩本著作。為了和激進派詩人內容空洞的“傾向詩”進行斗爭,他寫了長詩《阿塔·特羅爾—一個仲夏夜的夢》。
1843
年底,海涅和馬克思在巴黎結識。一個思想巨人的關照,宛如海涅大海航行的燈塔。他的名著《時代的詩》和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正是在馬克思思想的影子下寫出的,成為世界文學里的瑰寶。
二
一頭卷曲的頭發(fā)覆蓋在消瘦的臉龐上。海涅銳利的思想,是從那兒流瀉出來的么?
在海涅看來,正是有了思想,世界才會形成。他在《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中如是說:“人同《圣經》里的上帝一樣,只需說出他的思想,以后便會形成世界,生出光或生出黑暗,水陸分離,或甚而出現一些野獸。世界是語言的符號?!彼恼摂囡@然與唯物主義的主張相悖。事實上,先有物質,后有精神。這是真理。但我們不能質疑海涅對思想的崇尚。在他的同時代,在人們都在為了物質而焦頭爛額時,海涅為人們發(fā)出了驚世的諫言。
思想。海涅將畢生的智慧都凝練于這個詞語上。自1821年出版《詩集》起,他相繼創(chuàng)作和出版了《悲劇——抒情插曲》《還鄉(xiāng)集》《哈爾茨山游記》《北海紀游》《旅行記》(3卷)《歌集》《法蘭西現狀》、《論法國的畫家》、《德國近代文學史略》、《路德維希·伯爾納,亨利?!ずD膫渫鲣洝?、《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詩文。在這些著作和文章里,字里行間閃爍著思想的光芒,為人類留下了無比豐富的精神財富。
作為思想家的海涅早期雖然也鐘情于夜鶯和玫瑰、花園與愛情,但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舊歐洲在生死對抗中走向新時代的背景下,他目光上揚,以決絕的勇氣向著思想的高地攀登。“我們時代的偉大使命是什么呢?那就是解放……歐洲已經成長起來,今天正掙脫享有特權的階層即貴族的鐵鎖鏈”。他抑制不住地用冷嘲和機智的詩向現行秩序挑釁,揭露和批判德意志反動的專制主義和民族主義。作為“最后一個浪漫派”,海涅在體驗著兩個世界:“這正是命運的捉弄?。何叶嗝丛敢饪吭趯庫o舒適、冥思遐想的心靈生活的枕頭上,卻偏偏指派我用鞭子把我的可憐的德意志同胞從他們舒適愉快的生活中轟出來,唆使他們投入運動!我最喜愛做的事情是,觀看浮云游移,挖空心思想出合韻律的文字魔力,竊聽原始精靈的秘密,沉浸在古老童話的奇跡世界里……我卻必須去編輯政治年鑒,闡述時代利益,煽起革命愿望……”他的出身和經歷,性格和思想,決定了對時代精神的如此敏感。比如他的猶太人身份,受到德國政府的高壓,接觸到馬克思以及浪漫派作家、藝術家的熏陶等等。歐洲的民主革命,那些積久的底層民眾的聲音,終于動搖了貴族和富豪們主導的世界,也震撼著古典詩人艱難建立起來的詩歌王國。這是無法回避的歷史潮流。而海涅,只是率先表達了這一切。在《新詩集》中,他發(fā)出了自己的誓言和號召:“不要再做溫和的短笛,停止這種牧歌的情調——要做祖國的大軍號,做大炮,做臼炮,去吹、去喊、去轟、去殺!”
1824至1828年,海涅在旅行歸來后,寫下了《哈爾茨山游記》《英國斷片》等四部著名的散文游記,那鮮明的社會批判內容,鮮明的藝術手法,反映了詩人創(chuàng)作的躍進,顯露了他詩人兼思想家的特色。
翻開《哈爾茨山游記》,我領略到了海涅那些袒露在旅程中閃光的思想。對于一座山,我只能用目光享受它的高度,它的草木,它的溪流,而海涅,卻透視到了思想和精神:“如果這樣一座大山睜開它的巨眼,它也許能比我們看得更多一些,我們這些矮人只能用我們遲鈍的小眼在它身上攀來攀去?!薄拔业木竦母鞣矫娼邮苄碌挠∠瘢@些印像多半是繁雜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它們在我們的靈魂里結合為一種偉大的,還不能分析也不能解釋的感覺,我們若是能夠理解這個感覺的本質,也就認識了這座山的性格?!?/div>
在專制強暴的德意志,一個自由的戰(zhàn)士,理所當然的被視為危險人物。“七月革命”、“二月革命”的失敗,使得海涅放棄了對未來的美好希望。1848年前后,海涅春月在深邃的時空里沉思著:“現在往哪里去?”故園東望,云慘霧愁;英倫三島彌漫著嗆人的煤煙;廣袤的俄羅斯無異于冬日的皮鞭。“七月革命”后,海涅遷居巴黎。在那里,正在孕育著一場革命: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像是春天的雷聲,他振臂歡呼之后,寫出了最有代表性的詩歌《西里西亞紡織工》。這首政治抒情詩不僅洋溢著反封建的戰(zhàn)斗激情,而且反映了新興無產階級的覺醒,作者筆下的無產階級不再是饑餓和痛苦壓倒了的形象,而是咬牙切齒的、自覺埋葬舊制度的掘墓人。這時,他的思想創(chuàng)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三
“若是一個人的思想不能比飛鳥上升得更高,那就是一種卑微不足道的思想?!边@是莎士比亞的名言。在我的意念里,這便是海涅的寫照。他那尖翹的鼻梁,緊抿的嘴唇,宛若在表述著這樣的含義:我并非是一個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人。
是的,一個詩人,他應當只是生活在精神的世界里,而海涅,卻在用詩表現著對時代的認知和批判。他的思想,顯然超越了飛鳥的領空。
1828年,海涅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歌德時代的原則、藝術觀念逃走了,一個新的時代帶同它的一個新的原則登場了?!彼J為,在人流滾滾、鼓聲隆隆的巴黎大街上凝集的詩行,只能是火焰與劍而不是玫瑰與夜鶯,所以新時代的詩必須從靜觀走向行動,從浪漫仙境轉向人間現實。于是,為自由而戰(zhàn)的諷刺之劍從犧牲了的拜倫手中脫落下來不幾年,而被海涅高擎起來。他投身于充滿各種事件、風潮和洶涌澎湃的時代漩渦之中,用精美的德語和漂亮的詩句輸入法蘭西自由精神,批判德國政局。
思想家必是與舊的傳統秩序決斗的人。1830年,在北海赫哥蘭德島上養(yǎng)病的海涅,聽到法國七月革命的消息后,海涅立刻被拉法耶特、三色旗、馬賽曲激動了:他寫出了頌歌《我是劍,我是火焰……》,同時發(fā)表了如下熱情洋溢的談話:“我是革命的兒子,我要重新拿起所向披靡的武器……我要唱一首歌,話語猶如燃燒的群星,……我欣喜若狂,放聲高唱:劍和火焰?!?“我對安寧的眷戀又消失了。我現在又知道我想要什么,應該怎樣,必須怎樣……我是革命的兒子……我要頭戴花冠去進行決死的戰(zhàn)斗。還有詩琴,遞給我詩琴,我彈起它唱一支戰(zhàn)歌……我就是歡樂和歌唱,利劍和火焰?!睂τ诟璧碌牟慌匈F族政治,不動員社會變革,實際上與現實世界無關,與人民的需要無關。海涅恨鐵不成鋼。在他的意念里,他所崇拜的歌德應當是批判現實的先鋒戰(zhàn)士,而不是維護“自私”的懦夫。他把歌德描繪成“貴族的奴仆”、“虛偽的、垂朽的神”,其詩也“不會生育的”。
“七月革命”沒有使“窮人勝利”。肚子與詩歌、邏輯與美,海涅面臨著兩難選擇。他承認肚子的邏輯又要求心靈的權利,同情窮人又不愿放棄藝術,認同無產者的政治經濟要求又拒絕在文化上實行他們的平等原則,總之他堅決反對以文藝為代價而求得社會進步?!吧系圩髯C,我不是共和主義者。我知道,如果共和主義者勝利了,他們就會剪斷我的喉嚨……我愿意原諒他們的這種蠢事?!?/div>
詩人對人民和統治者愛恨分明,顯然不能為德國統治者所容忍。流亡巴黎,成為他唯一的抉擇。流亡的生涯使得他的思想再次閃光,他以思想深邃、觀察敏銳的思想家的面貌使讀者耳目一新,評論家們將他譽為光彩絢麗、熠熠生輝的鉆石。
維護精神不可讓渡的權利、抗議文化的平庸化、物質化,是海涅文化思想的核心。在他看來,無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在上帝面前,詩人總該得到更多的優(yōu)待。在《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中,他描繪了一幅理想藍圖:“我們要在地上幸福生活/我們再也不要挨餓/絕不讓懶肚皮消耗/雙手勤勞的成果/為了世上的眾生/大地上有足夠的面包/玫瑰/常春藤/美和歡樂/甜豌豆也不缺少?!睘榇?,他反對政治革命而主張社會革命,即以科技和社會進步來解決“吃飯問題”。
1843年,那個凄涼的11月,海涅回到自己久別的祖國。一踏入國境,他便聽到一個彈豎琴的少女在歌唱,那歌詞充滿憂郁絕望的曲調,要人們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虛幻的天國。這憂郁的音樂聲令詩人不悅。他這樣想著:這些可惡的歌詞作者,他們一面在屋里輕松地宴飲作樂,一面用這假意的毒酒去麻醉人們受傷的心靈?,F在該唱一支新的、更好的歌的時候了,他要用這新歌詞來歌唱處女的歐洲和美麗的自由天使訂婚。即使沒有僧侶的祝福,但同樣讓朋友們向新郎新娘以及他們未來的子孫祝賀歡呼!讓這支新歌代替舊歌,讓人間的樂園代替天國。
四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是海涅最重要的政治諷刺詩,是他最具思想光輝的著作。在西方文學史上,它是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
自1831年定居巴黎后,海涅離開祖國已13年了。1843年年底他返回漢堡探望他的母親和妹妹,把沿途的見聞和觀感寫成這部長詩,于1844年10月起陸續(xù)刊載在馬克思主編的《前進報》上。
如果說,《詩歌集》是海涅詩歌創(chuàng)作的第一根支柱,《新詩集》則是第二根支柱,而游記體政治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奠定了他思想家的地位。它猶如尼采筆下的《查拉圖斯特拉》。人類精神的羽翅掠過藍天白云之后,才能到達查拉圖斯特拉走過的那座山。那是阿爾卑斯山。金黃的層林罩著一片明凈的藍天,山脈間共震著一個人的脈搏。那座山是尼采莊園的制高點,也是人類精神的高地。而海涅,為人類豎立起另一座巍峨的高峰,矗立在雄偉的群巒之巔。這座高峰蘊含的意義是:作家的精神,在生養(yǎng)他的土地上。
這是一個嶄新的品種——詩體旅行記。海涅以現實主義筆法描寫了德國處在封建統治下一幅黑暗可怕的景象,他在旅途中經過了許多古老的城堡和鄉(xiāng)村,到處都是烏煙瘴氣,揭發(fā)了檢查制度、關稅同盟、僧侶主義、騎士制度的種種丑惡現象。詩人筆下的德國,正接近1848年歐洲革命的前夜,他反映了當時這種窒息的、反動的政治氣氛,表現了處于萌芽狀態(tài)中的革命意識。它顯示出比那些最著名的政治鼓動詩更為高級的政治,其斗爭矛頭直指以普魯士為首的各邦反動政府,鋒芒指向著作為精神巴士底獄的天主教會,號召人民行動起來,推翻國王,解放自己。詩人在長詩法文譯本《序言》中很好地闡明了這一思想:“這是一首有韻律的長詩,它大膽地而且獨特地表現了我們德國現代生活的全貌。”又說:“我認為,這幾頁光怪陸離的詩章,比最老實的專門論文,能夠更親切地使你們洞悉德意志的思想。
濃烈飽滿的抒情性是這首長詩鮮明的藝術特色。在感情的樂譜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海涅對祖國的愛和對理想的追求。長詩一開頭就描寫了詩人在法國流亡了十三年后,回到祖國時那種激動的心情:“來到國境/強烈的心跳震撼著胸底/并且/真的/連眼淚也開始滴瀝?!痹娙寺牭绞煜さ淖鎳Z言,連“心臟的血液都要溢出了”。他腳踩著祖國大地,渾身都充滿了力量,好像希臘神話中的巨人安泰觸到他母親的身體一樣。他喝著黃金一樣的萊茵酒,“快活得無法自抑”。他把萊茵河稱作父親,向它問好。睡在故鄉(xiāng)的床上,他覺得那樣溫柔甜蜜;吃著故鄉(xiāng)的菜,他感到特別可口,甚至連那“酸泡菜”都散發(fā)出那銷魂的芳香。即使是惡劣的天氣,滿路泥濘,馬車在路上掙扎奔波,但詩人仍然感到全身“充滿著甜蜜的快意”。因為這是故鄉(xiāng)的天氣。在詩性的跳躍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豐富多采,浩瀚波瀾。他既有革命鼓動家的熱情,又有理想主義者的沉思;既有對祖國母親的懷念,又有淡淡的哀愁;既有熾熱的愛,也有強烈的恨。強烈的感情回旋,匯聚成整部長詩的交響曲。
“從來沒有神,沒有救世主,把他從歌唱的烈火解救!”這是《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中的句子。這句話所表述的含義是:要解救自己,唯有依靠自己!
五
德語的靈魂里,一個歌德后的太陽,在1797年12
月13日悄悄誕生于迪塞爾多夫。或因循于一種創(chuàng)世的秘密,沸騰的猶太人血液便成為拿破侖的一顆永不殞滅的星宿。生之地不容,他竟成了法蘭西的救世精靈。
海涅贏得了人類的熱愛與尊敬。有一首詩如此表達著海涅非凡的一生:“世上有多少詩人貪求榮譽/寫出時髦而又媚俗的詩句/為了一頂誘人的桂冠/不惜向權貴卑躬屈膝/當今有多少詩人夢想不朽/據說是只寫給未來的世紀/終日用沒有謎底的謎/編織著一件件皇帝的新衣/而海涅/你沒有追求不朽/沒有追求聲譽/你用真誠和樸素詩句/歌唱自由進步和友誼/你用純潔的靈魂/熱烈地追求真理/于是/你劍和火焰般的海涅?。秃驼胬碛来妫陀肋h和進步人類在一起?!?/div>
1848年,海涅全身癱瘓。其實三年前他的健康就開始惡化。這年的5月,海涅最后一次出門,在盧浮宮博物館,他向心靈里的藝術之神斷臂維納斯做了最后的告別:“我在她的腳前呆了很久,我哭得這樣傷心,一塊石頭也會對我同情。女神也憐憫地俯視著我,可是她又是這樣絕望,好像她想說:難道你沒有看見,我沒有臂膀,不能幫助你嗎?”這天之后,他在床上過了8年“床褥墓穴”的生活,用口授的方式繼續(xù)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和散文作品,如用謠曲形式寫成的詩集《羅曼采羅》。這些詩是如泣如訴的悲歌,在深秋的田野上,在萬木凋零的秋風蕭瑟聲中,哀嘆著一顆偉大的星辰正隕落在茫茫天際。
一個偉大的生命正緩緩離開人世,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終生活在詩歌的原野上,優(yōu)美的韻律陪伴他走完最后的人生。
海涅晚年的詩歌雖然是以悲歌為主,但悲歌中也曾有豪放之聲。他晚年寫的《勇敢的哨兵》首尾兩節(jié):“為了自由解放/我站在最前沿/與敵斡旋/堅持了三十年/我拼死戰(zhàn)斗/難望勝利/我懂得/不會活著返回家園?!?/div>
海涅是一個詩人,又是一個戰(zhàn)士?!耙粋€哨兵倒下/鮮血流出來/前仆后繼/不斷跟上來//摧毀了生命/武器依舊在/我倒下了/這并不說明戰(zhàn)斗失敗?!?/div>
1856年,海涅在寫了絕筆詩《受難之花》(即《為穆什而作》)的兩個星期后,于2月17日逝世,終年五十八歲零兩個月。臨終的情景是:妻子瑪蒂爾德守候在病榻前,海涅面帶微笑地用法語說:“上帝寬恕我,這是他分內的事。”彌留之際,他斷斷續(xù)續(xù)地說:“寫……寫……拿筆來……稿紙……”
海涅被安葬在蒙馬特爾高地,葬禮如他的詩歌“記憶慶典”所寫:“沒有彌散的歌,不說KADOSCH,不說什么也不唱什么,在我死亡的日子。”
生于冬天,死于冬天。在寒冷里,海涅完成了他生命的進程。他是一個神話,一個“冬天的神話”。
海涅是人,他自然不會逃離死亡。然而海涅畢竟是海涅,作為垂死的斗劍士作出的最后一搏,他在臨終前,將死神呼喚他的聲音變成詩的音響,把骨頭敲擊變成節(jié)奏,用他忽閃、顫動的生命之光,設計成微笑的靈魂。
海涅,一個偉大的德語詩人,一個不朽的精靈,一百多年前被一只蝴蝶引去了另一個世界,去尋找那永恒的夜鶯。唯有他的肉體,在蒙馬特爾公墓安息。而我分明看見,他瘦削的身影,永恒地屹立于蒙馬特爾高地。
“我們的神/他是活的/在他的天國的大殿里/他無止境地生存下去/經歷永恒的萬世?!?/div>
海涅最后一部詩集《羅曼采羅》里的句子,宛若是寫給自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