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堂中醫(yī)——脾的生理功能 大家經(jīng)常會聽說某某某脾虛,某某某濕氣重,某某某身體肥胖之類;于是乎便時刻的注意著什么東西可以健脾,什么東西可以祛濕,又有什么東西可以減肥等等。然而,這些都是在盲目的進行中,因為所謂的脾虛、所謂的濕盛以及肥胖,不是單純的健脾或者祛濕就可以搞定的。要想如何選擇合適自己的方法,首先我們就必須要了解脾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變化;在之后的日子里,一服堂會通過微頭條對大家進行詳細的講解。 首先,我們要知道,脾并不是解剖學意義的脾臟,它是對系統(tǒng)的概括;脾位于中焦,主運化、升清和統(tǒng)攝血液。足太陰脾經(jīng)和足陽明胃經(jīng)相互表里,故而以脾胃合稱。 脾和胃統(tǒng)屬于消化系統(tǒng),掌管著機體的消化運動,主要依賴脾胃的生理功能。機體之所以能夠維持運動和氣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以稱“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皮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在五行屬土,在志為思,在液為涎,主四肢主肌肉。 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 今天,我們先來說說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所謂運就是運送、輸送的意思;化就是消化吸收的意思。脾主運化,是指它具有把腸胃吸收的水谷之物化生為精微物質(zhì),并將精微物質(zhì)轉運到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可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1、運化水谷: 指的是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當飲食入胃后,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實在胃和小腸進行的。但是這個過程必須依賴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谷化為精微物質(zhì)。同樣,也有賴于脾的轉運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輸布到全身臟腑組織器官。 也正因此,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精、血、氣、津、液提供足夠的能量,才能使臟腑、經(jīng)絡、四肢百骸以及筋骨皮毛肉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yǎng),從而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 如果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減退,臨床稱為脾失健運,機體的消化吸收機能就會減退,從而會出現(xiàn)腹脹、便溏、食欲不振,以至于出現(xiàn)倦怠、消瘦和氣血生化不足等病變。所以說,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2、運化水液: 臨床也有“運化水濕”的說法;是指脾的功能對人體水液的吸收、轉運和布散有著直接作用。食物中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多屬于液態(tài)物質(zhì),所以運化水液的功能就是對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能及時的轉運到肺和腎,然后通過肺和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外。 如果脾的運化水液功能健忘,就能防止水液在體內(nèi)發(fā)生不正常的停滯,防止?jié)瘛⑻?、飲等病理產(chǎn)物的生成。假若脾的運化水液功能減退,就必然會導致水液在體內(nèi)不正常的停滯,從而就會產(chǎn)生濕、痰、飲等病理產(chǎn)物,嚴重的甚至導致水腫。 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是脾主運化功能的兩個方面,兩者可分不可離。脾的運化功能,不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對于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故而脾胃被稱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為后天之本”在疾病的預防和養(yǎng)生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李東垣在《脾胃論 · 脾胃盛衰論》中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注意飲食營養(yǎng),還要善于保護脾胃;如果在患病時,針對病情進行忌口,用藥時也要顧及脾胃等,這都是脾胃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養(yǎng)生中的具體體現(xiàn)。 |
|
來自: 一路行ni43ydpa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