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中成藥的臨床治療
一、常見癥狀治療:
1. 【高熱】——A、紫雪丹。適用于熱遏營分,煩燥嗜睡。B、銀翹合劑。適用于溫病高熱。C、解毒合劑。適用于溫毒高熱。D、保赤丸。適用于小兒發(fā)熱挾痰食者。
2. 【昏迷】——A、萬氏牛黃清心丸,用于痰火痰厥,神志昏亂,言語不清,痰涎壅盛,口眼歪斜,癲癇驚風(fēng),痰迷心竅。B、安宮牛黃丸,用于瘟毒熱盛,神昏譫語,狂燥不安,濁痰內(nèi)閉痙厥抽動(dòng),不省人事,瘟毒癍疹,口渴目赤,言語不清。。C、至寶丹,用于深度昏迷者。D、紫雪丹。用于狂躁驚厥者。
3. 【小兒驚厥】——A、小兒回春丹。用于高熱驚厥者。B、琥珀抱龍丸。用于抽痙兼有痰者。C、止痙散。適用于各期的抽痙不止。
4. 【休克】——A、讓病人平臥,不用枕頭,注意安靜和保暖。B、如呼吸停止,或出現(xiàn)嚴(yán)重呼吸衰竭,則迅速進(jìn)行人工呼吸,有條件者給予氧氣吸入。C、針灸療法。(1)體針:人中、涌泉。強(qiáng)刺激、間歇捻轉(zhuǎn)15分鐘;如癥狀改善不顯著,血壓仍不升高,配內(nèi)關(guān)、素髎用持續(xù)捻針,或加灸氣海、關(guān)元,直至休克癥狀消失。耳針:腎上腺、枕、心或腦點(diǎn)。(2)體針:涌泉、足三里。耳針:皮質(zhì)下、腎上腺、內(nèi)分泌。先強(qiáng)刺激,血壓上升后,延長(zhǎng)捻針的間隔時(shí)間,血壓穩(wěn)定后維持?jǐn)?shù)小時(shí),即可拔針。以上兩種處方可任選一方,如效果不顯時(shí),也可換另一方。D、密切觀察呼吸、脈象、血壓和面色神志等病情變化。
5. 【厥證】——A、搐鼻散(細(xì)辛
皂角 半夏等份)。少量吹入鼻腔內(nèi)取嚏,用于一般暈厥及癔病。B、參味合劑。15——30毫升,即服,用于虛癥。C、蘇合香丸。用半?!涣#_水溶化灌下。用于氣厥實(shí)證。(體針:百會(huì)、人中、十宣、足三里。進(jìn)針后每隔3——5分鐘行針一次,二、三次不顯效者,再加內(nèi)關(guān)、涌泉,若出現(xiàn)陽虛欲脫證侯者,宜急灸氣海、神闕以溫中回陽。)
6. 【血證】——A、十灰丸。主治實(shí)熱血證。B、槐角丸。用于痔瘡便血。血證應(yīng)區(qū)別實(shí)熱、陰虛、氣虛的不同。(1)實(shí)熱證治法:清熱涼血。十灰散加減。制大黃9g
黃連3g 丹皮9g 黑山梔9g 白茅根30g。加減:咳血,加黛蛤散15g 包煎,炒黃芩9g。吐血,加灸烏賊骨15g 鮮生地24g 。便血,加槐花12g ,地榆炭9g ,荊芥炭5g 。尿血,加黃柏9g,虎杖15g 瞿(ju)麥9g 。(2)陰虛證治法:滋陰降火,養(yǎng)血止血。A、茜根散加減。生地15g 茜草根30g 阿膠9g 玄參12g 白芍9g 丹皮9g 旱蓮草30g。加減:咳血,酌加沙參12g 百合9g 海蛤粉12g 包煎,煅花蕊石12g。血尿,加龜板15g 煅人中白5g 。(3)氣虛證治法:補(bǔ)氣攝(she)血。A、歸脾湯加減。黨參9g 黃芪12g 白術(shù)9g 灸甘草5g 當(dāng)歸9g 熟地9g 白芍9g 山藥12g 紅棗四個(gè)。加減:出血量多欲虛脫者,另用人參9g,煎湯頓服。如見面色蒼白、冷汗出、手足涼、脈微細(xì)等陽脫證狀時(shí),加制附子5g。便血,加赤石脂12g 包煎,烏梅炭6g 。嘔血,便血見形寒脈細(xì)的,加炮姜5g。尿血,加鹿角霜9g 淡秋石9g。
7. 【氣喘】——A、保金丸。主治實(shí)喘痰熱蘊(yùn)肺者。B、金匱腎氣丸。主治虛喘證。C、黑錫丹。主治面青唇紫、汗出肢冷、喘促鼻煽、躁煩不安、舌質(zhì)淡紫、脈沉細(xì)等陽浮欲脫之證。
8. 【心悸】——A、補(bǔ)心丹。主治陰虛證。B、朱砂安神丸。主治陰虛火旺癥。C、柏子養(yǎng)心丸。主治虛證心悸。D、參味合劑。主治虛證心悸。
9. 【腹痛】——A、良附丸。主治脘腹寒痛。B、延胡索粉0.9g
沉香粉0.6g
肉桂粉0.3g
一次服,日服二次,疼痛時(shí)可臨時(shí)用以止痛,一般腹痛均可應(yīng)用,濕熱證禁用。
10. 【嘔吐】——A、藿香正氣丸(水)。主治和胃止嘔,化濕解表。B、玉樞丹。主治解毒、化濁、止嘔。C、左金丸。主治清胃降逆、止嘔。也治肝氣犯胃,嘔吐酸苦水者。D、保和丸。主治傷食停滯所致嘔吐。
11. 【黃疸】——A、濕熱陽黃證。治法:清熱利濕。茵陳四苓湯加減。茵陳30g
赤苓12g
豬苓12g
澤瀉9g 車前草12g 黃柏9g 蒲公英12g 廣郁金9g 。加減:口干心煩,腹脹滿,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少的為熱偏重,可加山梔9g 大黃9g 金錢草30g。胸脘痞脹,便溏不實(shí),苔白膩,濕邪偏重者,加蒼術(shù)9g
川樸5g 陳皮6g。右肋下疼痛,或引肩背較甚者,可加延胡索9g
。初起伴有身熱,頭痛,苔膩者,加藿香9g 佩蘭9g 豆卷12g 。寒熱往來的,加柴胡6g 炒黃芩6g.
B、寒濕陰黃。治法:健運(yùn)脾氣,溫化寒濕。茵陳術(shù)附湯加減。茵陳15g 蒼術(shù)9g 白術(shù)9g 熟附子6g 淡干姜3g 川樸5g 茯苓12g 澤瀉9g 。加減:痰濁瘀阻,肝脾腫大、肋下脹痛或刺痛、腹脹、面色黑黃、舌質(zhì)暗紅、苔濁,酌加三稜9g 莪術(shù)9g 醋灸鱉甲15g 紅花5g 白芥子3g 另用火硝、煅皂礬等份,研粉,每服五分,一日二次。病久氣虛氣滯,面色暗滯,體弱無力,脅下有痞塊,脈細(xì),舌質(zhì)淡,有紫氣,去澤瀉、川樸,酌加黨參9g
黃芪15g
當(dāng)歸9g 丹參15g。
12. 【眩暈】——A、桑麻丸(桑葉10g
黑芝麻4g先將黑芝麻蒸熟搗爛,加桑葉粉,水泛丸)與二至丸(墨旱蓮草、女貞子各等份,先把旱蓮草煎煮二次,取汁,濃縮成膏,再把女貞子研成細(xì)末和入,再加適量煉蜜制丸。)同用。主治肝腎虧損的眩暈。B、人參養(yǎng)榮丸。主治氣血不足的眩暈。
13. 【頭痛】——A、養(yǎng)肝熄風(fēng)丸。主治肝虛風(fēng)陽上亢頭痛。
B、龍膽瀉肝丸。主治肝火頭痛。
14. 【胸痛】——A、方藥舉例:制香附9g
旋復(fù)花6g包煎,桔梗5g 炒枳殼5g 廣郁金9g 川楝子9g 炒延胡索9g 降香3g 。加減:氣滯血瘀,刺痛不移、呼吸引痛、舌質(zhì)紫,加紅花5g 桃仁9g 。或另用三七粉3g ,沉香粉四分和勻,分二次吞服。
痰濁內(nèi)阻,胸悶塞痛,苔濁,加薤(xie)白9g 全瓜蔞15g 法半夏9g。如咳唾(tuo)引痛,胸脅脹滿,加炒白芥子5g。
15. 【脅痛】——A、逍遙散加減。主治肝氣郁結(jié)。炒柴胡5g
白芍9g 當(dāng)歸9g 炒枳殼5g 制香附9g 青皮5g 郁金6g 川楝子9g 炒延胡索9g 。加減:如氣郁化火,脅肋掣(che)痛、煩熱、口干、二便不暢、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者,加山梔9g
丹皮9g。 B、復(fù)元活血湯加減。主治瘀血停著,脅痛如刺,固定不移,入夜更劇,痛處拒按,或在季肋處觸到痞塊、舌質(zhì)紫暗,脈沉澀。治法:活血通絡(luò)。柴胡5g
當(dāng)歸9g 桃仁9g 紅花5g 炮山甲9g 旋復(fù)花6g包煎
制香附9g 參三七末3g 分二次吞服。 C、一貫煎加味。主治血不養(yǎng)肝(肝陰不足)脅肋持續(xù)隱痛,口干、心煩、時(shí)覺煩熱、頭暈、視物模糊,舌紅少苔,脈虛細(xì)而數(shù)。治法:養(yǎng)陰柔肝。沙參12g
大麥冬9g
當(dāng)歸9g 生地159 構(gòu)杞子9g 川楝子9g 白芍9g 白蒺藜9g 玫瑰花3g。
16. 【腰痛】——A、獨(dú)活寄生丸。主治風(fēng)濕腎虛腰痛。B、金匱腎氣丸。主治腎虛腰痛。
C、青蛾丸。主治腎虛腰痛。
17. 【水腫】——A、陽水屬實(shí)。治法:疏風(fēng)發(fā)表,滲濕利水。方藥舉例:苓桂浮萍湯合五皮飲加減。桂枝5g
浮萍9g 防風(fēng)5g 茯苓15g 澤瀉9g 五加皮9g 生姜皮3g 大腹皮9g 車前子12g包。加減:有表證,惡寒明顯,咳漱氣粗,去浮萍,加麻黃5g光杏仁9g 。煩熱者,再加石膏30g。濕熱蘊(yùn)結(jié),苔黃膩,口苦,小便赤澀,去桂枝、生姜皮、防風(fēng),加蒼術(shù)9g 黃柏9g 防己9g 連翹9g。腹大有水,喘咳,頸部如阻,酌加商陸根9g
黑丑9g 葶藶子9g。 B、陰水多屬虛中挾實(shí)。治法:健脾溫腎,通陽行水。方藥舉例:附子理苓湯合金匱腎氣丸加減。附子6g 桂枝5g 白術(shù)12g 茯苓12g 豬苓9g 澤瀉9g 。加減:脾虛明顯,腹脹、便溏,加黨參12g
干姜3g 山藥12g 。腎虛明顯,腰痠畏冷,面色蒼白,加熟地12g
鹿角片9g
淫羊藿15g
。如水腫已基本消失,可去桂枝、豬苓、澤瀉。
18. 【癃閉】——A、滋腎丸。適用于腎陰虛,濕熱證。B、金匱腎氣丸。適用于腎陽虛證。
19. 【痿證】——A、虎潛丸。適用于肝腎不足。B、三妙丸或四妙丸。適于濕熱。C、東風(fēng)片。適于多種癌腫。(1)肺胃津傷。治法:清熱生津,養(yǎng)肺益胃。方例:沙參麥冬湯加減。南沙參12g
麥冬9g 川石斛9g 玉竹9g 天花粉9g 大生地15g 白芍9g 甘草3g 。加減:低熱咳嗆,加地骨皮12g
知母9g。氣短,聲低,汗多,加黃芪15g
五味子5g。食欲不振,去大生地;加白扁豆9g
炒谷芽15g。 (2)肝腎虧虛。治法:滋養(yǎng)肝腎。方例:虎潛丸加減。龜板30g 灸首烏9g 地黃12g 構(gòu)杞子9g 白芍9g 鎖陽9g 淮牛膝9g。加減:虛火明顯,潮熱,足心熱,加炒黃柏9g
知母9g。腰脊痠軟,加杜仲9g 狗脊9g。氣血兩虛,面黃、頭暈、心悸、氣短,加黨參9g
黃芪15g
當(dāng)歸9g。若病久陰損及陽,怕冷,舌淡紅,脈沉細(xì)無力者,酌用淫羊藿9g 補(bǔ)骨脂9g 巴戟天9g 鹿角9g。(3)濕熱浸淫。治法:清熱化濕。方例:四妙丸加味。茅術(shù)9g
黃柏9g 牛膝9g 苡仁15g 防己9g 萆薢9g 五加皮9g.加減:濕熱傷陰,形瘦心煩,兩足熱甚,舌紅苔剝,去茅術(shù)、五加皮、苡仁,酌加龜板15g 生地12g 玄參9g 知母9g 。如肢體麻木刺痛,關(guān)節(jié)活動(dòng)不利,舌質(zhì)紫,酌加桃仁9g
紅花5g 炮山甲9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