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有關“死磕”的話題一直在網(wǎng)上時有爭議。 為此,我專門查詢了“死磕”的解釋:“死磕”,本是北京的一句方言,意思是與某人或某事作對到底。最代表性的一句話就是“跟你丫死磕”,表現(xiàn)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跟你耗上了的態(tài)度。 后來,網(wǎng)友開始逐漸使用這個詞語。發(fā)展到今天,“死磕”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廣為使用的熱詞。 “死磕”不僅存在于生活中,而且也成為當今職場上的一種現(xiàn)象。
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死磕”,主要是針對目前普遍存在的那種在一個單位“死磕”多少年的職場現(xiàn)象。 接下來重點從3個方面進行分析討論: 首先,“死磕”不重要,“會磕”才重要; 其次,3種認知偏差,導致被“磕死”; 最后,做到這2點,才能“磕”出圓滿結局。 01 “死磕”不重要,“會磕”才重要從詞語屬性上看,“死磕”屬于中性詞。既能反映認定目標后的鍥而不舍,也能用于說明人的“一根筋”。 職場上,有關“死磕”正反兩方面的案例比比皆是。
而相反,我的那位同學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都會不相一致。有的人把工作當作經(jīng)驗的墊腳石,選擇不斷地跳來跳去從中給自己增值,而有的人則選擇在一個單位“死磕”。 即使同樣的“死磕”,方式不同結果也不同。就象上面兩個案例中分別所描述的那樣,有的人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一份事業(yè),始終堅守,而且越做越好。而相反,有的人則是把“死磕”當成了一種時間的消耗,被動地成長。 所以,“死磕”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會磕”。 如果不會“磕”,那只會是,用自己的時間去見證別人的成長。 02 3種認知偏差,導致被“磕死”同樣是“死磕”,為什么有的能磕出好的結果,有的卻被“磕死”呢?主要源于認知上的偏差。 1、“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跟著感覺走。
當我們對不太熟悉的事物進行評估時,會不由自主地去尋找對標物。這個過程中,“錨定效應”往往會伴隨而生。
其實這種思維一旦形成,便會導致認知惰性和慣性思維。只看到表面的現(xiàn)象,而忽略了別人提升的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因此,不能輕易地憑著直覺去做決定,跟著感覺走,只會使路越走越窄。 2、“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留戀舒適區(qū)。
當稟賦效應體現(xiàn)在工作中,會使人們不愿意改變現(xiàn)狀,同時也會吝惜自己的勞動付出,不愿意過多投入精力在工作上,留戀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 真正的強者更了解稟賦效應,他們不會高估自己的價值,更不會躺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而是不斷地通過努力,來獲取應有的回報。 3、“賭徒謬論”(Gambler's Fallacy): 缺失內驅力。
就象賭徒們在押輪盤賭博時總認為,假如押紅,若黑色連續(xù)出現(xiàn)幾次,那么下回出現(xiàn)紅色的概率就會增加。就算這次不中,那下次肯定中,自己很快就會贏的。這就是一種賭徒的心理。 具有這種認知的人,往往認為只要“死磕”到底,總有一天夢想能夠實現(xiàn)。工作缺乏內驅力,而是寄希望于通過熬時間換來成功,但實際上最終只會得到失敗的結果。 03 做到這2點,才能“磕”出圓滿結局職場有風險,“死磕”須謹慎。 人生寶貴的時間有限,注定“死磕”是機會與風險并存??膶α?,得到的不僅是經(jīng)驗、認知和能力的原始積累,更有轉行、轉型和升級的彎道超車。沒磕對或沒磕好,損失的不止是時間和機會,還有那再也回不來的青春和沖勁。
一個人職業(yè)發(fā)展好壞,與是否“死磕”沒有直接關系,而是與如何“死磕”直接關聯(lián)。 所以,我認為,“死磕”不是重點,重點是在哪“死磕”,怎么“死磕”,從而才會決定最終磕出什么結果。 一、在哪“死磕”? 不管你在一個公司“死磕”多少年,還是在多少年內換過多少公司,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哪種選擇更有利于你的發(fā)展,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頻繁的跳槽本也無可厚非,但如果選擇“死磕”,那就必須磕對地方。“死磕”的地方不對,只會徒勞無益。 接下來,我們主要從3個維度來分析應該在哪“死磕”: 1、行業(yè) 對于每一個人來說,職業(yè)的發(fā)展能不能如預期一樣順利,進入行業(yè)的選擇十分重要。
選擇的行業(yè)不同,不僅待遇不同,職業(yè)的發(fā)展也不一樣。 那么,我們應該選擇在什么樣的行業(yè)“死磕”呢?
在有發(fā)展前景和潛力的行業(yè)“死磕”,可以吸取到更多的知識營養(yǎng),盡快實現(xiàn)認知的更新迭代。 2、企業(yè) 工作是最好的訓練場,選擇一個好的企業(yè),你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成長機會,轉崗、升職都會快很多。哪怕是將來公司倒閉了,你的經(jīng)驗仍然存在。 判斷是否值得在一家企業(yè)“死磕”,有幾個參考條件:
規(guī)模大的公司一般管理也規(guī)范,發(fā)展的機會也多,個人成長的空間相對也大。
處于發(fā)展上升階段的公司,往往業(yè)務量增加,業(yè)務拓展面廣,個人得到歷練的范圍大、機會多,應該成為優(yōu)選。
我們可以拿公司的發(fā)展速度與個人的成長速度做一個比較,如果公司的發(fā)展速度明顯高于個人的成長速度,那么個人得到的成長機會也會多。而相反,即使現(xiàn)在的工作得心應手,但也不會有太多的晉升通道,慢慢地就會被固定在現(xiàn)有職位上。 3、崗位
綜合行業(yè)、企業(yè)、崗位3個維度的衡量評判,應該盡量選擇那些對自己當下成長有利、將來發(fā)展有為的地方“死磕'。 二、怎么“死磕”? '死磕'的過程,是自我學習、積累和提高的過程,也決定了最終會磕出什么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從3個方面努力: 1、擺脫工作中的“付出弱點”,主動享受工作
王小丹在《職場內驅力》書中提出:“主動付出,來自強大的內驅力。實現(xiàn)從‘我要什么’到'我能付出什么’,或者是為了成就感而工作?!?/p> 在職場中,主動付出和被動工作千差萬別。主動工作的人,往往把敬業(yè)當成一種習慣,用百分百的精力去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將工作做的更好,從而也從中享受到工作帶來的樂趣。 工作是一種責任,主動工作是一種心態(tài),而那些工作被動、懈怠的人,總是最快被淘汰。
2、深耕自身的優(yōu)勢 要認識到,我們“死磕”的對象不是公司,也不是老板,而是自己的能力。說白了,有的時候“死磕”是在同自己較勁。較勁的目的,就是提升自身的能力優(yōu)勢。 當我們去到更大的平臺,遇到更多優(yōu)秀的人,則會發(fā)現(xiàn)以往的“死磕”,確實磕有所值。因為我們磕到的能力優(yōu)勢,能發(fā)揮出更大的效應。 把工作做到極致,是“死磕”的基本要求。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專注于自己的長項,深耕自身的優(yōu)勢。我們可以向上和橫向延伸一下。
3、克服不良職業(yè)習慣,堅持持續(xù)迭代和自我升級 在《職場內驅力》書中,列舉了常見的5種職業(yè)壞習慣:
不良的職業(yè)習慣,影響的不只是當下的職場,也是未來的職業(yè)壁壘。它往往會給我們的職場發(fā)展遺留下很多問題和漏洞,就好像成功道路上的定時炸彈,到了一定的時機,就會轟然爆炸,后患無窮。 無數(shù)事實證明,所有“死磕”失敗的人,往往都是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些不良習慣。因此,要想獲得預期的職業(yè)發(fā)展,必須努力克服這些不良的職業(yè)習慣,抱著永不滿足的心態(tài),堅持持續(xù)迭代和自我升級。只有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做到極致。
這里的不滿足,實際上就是一種潛意識地自主自發(fā)、自我升級。堅持每天持續(xù)地精進,比一時雞血式的拼命有用的多。因為當你習慣了這種每天一點點地努力,思維定勢則會形成。持續(xù)迭代和自我升級,將對我們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大有益處。 總之,通過“死磕”的過程,過往持續(xù)的努力和積累,就會象一個小雪團,慢慢滾成了大雪球,這個雪球就是“死磕”專業(yè)、實踐和工作成果的所有聯(lián)結,最終將成為我們行走職場的砝碼。 結語:職場有風險,“死磕”須謹慎。 “死磕”不是重點,重點是在哪“死磕”,怎么“死磕”。“死磕”還要“會磕”,才會最終磕出好的結果。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死磕”既不是同公司或老板較勁,也不是“一棵樹”磕死,關鍵是要通過選擇在哪磕、磕什么,磕出個人的成長,最終達到磕的目的。 最后,我用GE總裁杰克.韋爾奇說過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一個不具備自動自發(fā)精神驅動自己不斷前進的人,永遠只會在原地踏步,即使再有前途的工作,也不會做得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