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人類對死亡懷有莫名的恐懼,同時又懷有無限的好奇,所以只要故事與陰曹地府有關,那么不管劇情狗血與否,讀者都會不由自主地屏氣凝神,耐下心來看個究竟。 在《西游記》里,孫悟空愛惹事。當初離開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時候,菩提祖師就說:“你這去,定生不良。”而孫悟空也確實沒有辜負祖師的信任,下山后,很快就用行動證明了祖師的預判能力。 在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里,孫悟空回到了花果山。他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打死了水臟洞里的混世魔王。但這算不上是惹事,因為混世魔王在孫悟空下海學道的時候強占了水簾洞,而且還欺負猴子猴孫,所以孫悟空打殺混世魔王,只是為了討回一個公道。盡管出了命案,但這件事追根溯源,終究是正義的一戰(zhàn)。 在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類盡除名》里,孫悟空才開始惹事。 孫悟空本來是想在龍宮惹事的,但是沒有成功。 到東海龍宮耍橫,強行索要了一身行頭和一塊神鐵,好像事情鬧得很大,但實際上這點損失對富有四海的老龍王來說根本算不了什么,即便是被孫悟空視若珍寶的如意金箍棒,在老龍王眼里也是一般般: (聞聽神鐵這幾日霞光艷艷)龍王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時,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是一塊神鐵,能中何用?”龍婆道:“莫管他用不用,且送與他,憑他怎么改造,送出宮門便了?!?/strong> 所以龍宮借寶,雖然是孫悟空主動惹事,但是因為被招惹的對象始終克制而沒有發(fā)生武力沖突,所以這件事也就可以看成是沒有惹事。更何況借寶一事雖然在老龍王心里是一百個不愿意,但畢竟還是親口答應了。即便是在逼迫之下簽訂的不平等協(xié)議,簽訂了也是要遵守的(可參考香港回歸和北方領土割讓),怨不得別人。事后估計老龍王不斷嘀咕這件事,覺得平白無故地被一個不知名的小毛猴子欺負,實在咽不下這口氣,這才上天告的御狀。 但是緊接著孫悟空醉鬧閻王殿,性質(zhì)就不一樣了。這一次是真正地捅了婁子。 聽說自己陽壽該終,“把兩個勾死人打為肉醬”。檢閱生死簿子,看到[魂]一千三百五十號文件注著孫悟空“該壽三百四十二歲”,盛怒之下“把猴屬之類但有名者一概勾之”。 打死公職人員,破壞了社會穩(wěn)定;故意損毀檔案,打亂了六道輪回。孫悟空捅的這個婁子不能被陰曹地府原諒,這才引發(fā)了后面一系列的刀光血影。 孫悟空回陽后,“冥司秦廣王赍奉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表文”上天告御狀。表文內(nèi)容很多,但核心就是指控孫悟空兩條罪狀:一是不服拘喚;二是打絕九幽鬼使。 粗看兩條罪狀,是有這么回事兒,但是仔細琢磨琢磨,細節(jié)卻值得商榷。 不服拘喚,主責固然在孫悟空,但是卻不能掩蓋閻王對孫悟空戰(zhàn)斗力估計不足的失誤,在這一點上閻王習慣了“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的傳統(tǒng),犯了經(jīng)驗主義錯誤,不但“派人去捉拿他反被他捉(濱田語)”,還導致兩個勾死人“丟了卿卿性命”。 打絕九幽鬼使,這個罪名則是明顯地夸大了。孫悟空盡管大鬧閻王殿,但是只打死了兩個勾死人,因為看到大事不好,牛頭馬面判官閻王等等早就跑的跑躲的躲,都保證了自己的安全。如果說九幽鬼使是勾死人的官方稱謂,那么陰間總共只有兩名九幽鬼使,未免太少了,世間每天那么多人趕赴地府,都是誰領走的?難道這也要依靠大家自覺,主動地“地獄無門自來投”嗎?如果說九幽鬼使另有其人,那么閻王的表文里就是撒了彌天大謊。 夸大被告的罪責,無非是要讓對方承受更為嚴厲的懲罰,目的是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 閻王激化矛盾的效果很快顯現(xiàn)出來。玉帝聞言李天王第一次與孫悟空打架不能取勝,驚訝道:“這妖猴何敢這般狂妄!著眾將即刻誅之?!本蛻{這一點,說閻王是想借刀殺人滅口,一點兒也不冤枉。 那么閻王冒著欺君之罪也要夸大孫悟空的劣跡,利益在哪里呢?或者為什么急于讓孫悟空承擔不應承受的懲罰呢? 我們還記得閻王在受到孫悟空威脅時,脫口而出了一句話: “普天下同名同姓者多,敢是那勾死人錯走了也?” 大凡不經(jīng)意間冒出的一句話,往往道出的是實情;而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一番話,那都是利益權衡之后的結果,可信成分就要大打折扣。 所以勾死人拿錯人的事情以前肯定發(fā)生過,閻王夸大孫悟空的劣跡,就可以讓其遭受更嚴厲的處罰,也就可以讓這些事情永遠不被外人知曉。 勾死人還會拿錯人?閻王殿真有這么黑暗嗎?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zhèn)鬼,唐太宗地府還魂》一章,給出了答案。 唐太宗還魂。陰司掌生死文簿的酆都判官崔珪,在陽間是魏征八拜之交的兄弟。崔珪在檢閱天下萬國國王天祿總簿時,見南贍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貞觀一十三年,“急取濃墨大筆,將一字上添了兩畫”,之后再將簿子呈上十王。判官即興一筆,就給唐太宗延長了二十年陽壽,而十殿閻王卻不辨真假,放其還陽,這是典型的不負責任的本本主義。 李翠蓮還魂。均州成功人士劉全,因為夫妻吵架媳婦李翠蓮自縊,遂心灰意冷,情愿奉唐王旨意到陰司進瓜果,答謝十王寬宥之恩。那閻王查看生死簿時,發(fā)現(xiàn)夫妻二人都有登仙之壽,急差鬼使送回。 鬼使啟上道:“李翠蓮歸陰日久,尸首無存,魂將何附?”閻王道:“唐御妹李玉英,今該促死;你可借他尸首,教他還魂去也?!?/strong> 拆東墻補西墻,應付了事。閻王尸位素餐、對本職工作疏于管理的真相暴露無遺。 通過以上兩件事,足以證明閻王殿的生死簿根本就是一筆糊涂賬,領導決定該拿什么人和辦事人員拿來什么人,都是隨機的,所以直到現(xiàn)在還有“死的隨機”這樣一個說法。 人是三界之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奧斯特洛夫斯基語)”,雖然人沒有什么道行,但也不能就這么被任意宰割。閻王這么做就不怕有人出面嗎?或者閻王這么做的自信來自哪里? 閻王的法力并不高強,所以孫悟空才把他當作初戰(zhàn)的首選。而法力低微的閻王能夠這么膽大妄為,必然有所倚仗:他們的后面有一個深不可測的大BOSS——地藏王菩薩。 前面說過,告御狀是“冥司秦廣王赍奉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表文”,而那個表文,是“那十王都去翠云宮,同拜地藏王菩薩,商量啟表”,所以說這個表文是經(jīng)過地藏王菩薩嚴格審定的出府文件。 那么地藏王菩薩對生死簿持什么態(tài)度呢?第九十七回《金酬外護遭魔毒,圣顯幽魂救本原》一章作了回答。 寇員外還魂。銅臺府地靈縣許齋萬僧的大善人寇洪(字大寬)員外,被強盜撩陰一腳踢死,孫悟空為救其性命,又來到陰司。 十閻王道:“寇洪善士,也不曾有鬼使勾他,他自家到此,遇著地藏王的金衣童子,他引見地藏也?!毙姓呒磩e了,徑至翠云宮,見地藏王菩薩。菩薩與他禮畢,具言前事,菩薩喜道:“寇洪陽壽,止該卦數(shù),命終不染床席,棄世而來。我因他齋僧,是個善士,收他做個掌善緣簿子的案長。既大圣來取,我再延他陽壽一紀,教他跟大圣去?!?/strong> 直面他人的生死,就是這么任性。 一個部門表現(xiàn)出集體性塌方式腐敗,有事兒沒事兒就慧眼遙觀三界的最高領導如來佛祖為什么不過問呢?要知道還沒有什么事情能夠逃脫如來佛祖的慧眼。 這就需要分析一下如來佛祖和地藏王菩薩之間的關系。 如來佛祖喜歡講課。第八回《我佛造經(jīng)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如來佛祖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回到靈山,立即開講: 那如來微開善口,敷演大法,宣揚正果,講的是三乘妙典,五蘊得嚴。但見那天龍同繞,花雨繽紛。 如來講得好,學生聽的也好,“諸菩薩聞言,合掌皈依”。而且如來不但自己講課,還讓弟子傳經(jīng)于四方,進行函授。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是教育者的理想,是老師對學生的期盼。如來佛祖有那么多的學生,他如果希望學生超過自己,或者至少達到自己的水平——成佛,他完全有能力把很多人度成佛。但是即便是在佛祖身邊耳濡目染多年的阿儺、迦葉,終其一生也只是一個尊者的身份。佛能度他成佛,所以佛的隊伍一直不擴招,只能說明如來佛祖不愿意增加很多的佛。 傳經(jīng)是讓你們好好學習的,不是讓你們借此成佛的。 但是如果總沒有人成佛,也交代不過去,本意就暴露出來了,所以這才設計出一個取經(jīng)項目,讓唐僧和孫悟空成佛。這樣既可以堵住眾人之口,又可以給眾人以成佛的希望。而新增加的這兩個佛,一個是自己的徒弟,一個是徒弟的徒弟,淵源一脈相承。 佛能度他成佛,而菩薩只能度己成佛。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地藏王菩薩就是例外:他是唯一可以度他成佛的非佛人士。 地藏王菩薩發(fā)愿:“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六道眾生只要還剩一個沒有度化的,我就不成佛。地藏王菩薩度了多少六道眾生呢?如來佛祖也問過文殊菩薩這個問題,文殊菩薩回答說:“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本愿經(jīng))。”如來佛祖自己的回答也非常謙虛:“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shù)(本愿經(jīng))。” 地藏王菩薩已經(jīng)度了連佛祖都數(shù)不清的六道眾生,而依著地藏王菩薩的心思,事業(yè)還遠遠不夠,以后的度化工作還會沒完沒了。 如來佛祖是佛家的最高領導,既然他不希望擴招佛的隊伍,那么面對地藏王菩薩這樣的奇葩,就只能在工作安排上動腦子了。 地藏王菩薩是地位尊貴的菩薩,有自己的道場。 觀音菩薩的道場在普陀山,他經(jīng)常往返于道場和靈山之間。文殊菩薩的道場在五臺山,普賢菩薩的道場在峨眉山,他們兩位在靈山聽課的時候多,在各自道場的時候少。而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在九華山,但是他本人從來不在自己的道場,也不在靈山,他住在翠云宮?,F(xiàn)在很多人到九華山燒香,卻不知道地藏王菩薩根本不在道場辦公。 地藏王菩薩就住在這樣一個極端的地方。 大凡和極端沾上邊兒的,都不會是簡單的人物。 第二十四回《萬壽山大仙留故友,五莊觀行者竊人參》里的萬壽山五莊觀觀主鎮(zhèn)元子,是觀音菩薩也忌憚三分的地仙之祖,但是即便他的大殿之上也要供奉“天地”二字,可見“天”與“地”的神圣。 而作為“地”的極端的翠云宮,已經(jīng)被地藏王菩薩占據(jù)了?!疤臁钡臉O端在哪里呢? 天有三十六重。三界有二十八天,其中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其上是四梵天;最高是圣境四天。圣境四天中,太上老君住在三十三層離恨天兜率宮,元始天尊住在三十五層上清天彌羅宮,玉帝住在三十六層大羅天靈霄殿,三十四層《西游記》中沒有交代,估計是剩下的三清之一靈寶天尊。 三清是道家最高精神領袖,玉帝是道家最高行政長官。顯然地藏王菩薩在佛家的地位較之那四位在道家的地位,差遠了。 但是地藏王菩薩卻占據(jù)了一個極端。地藏王菩薩有什么資本可以和那四位比肩呢? 其實地藏王菩薩不但辦公場所超標,在工作上也搞特殊化。 為了取經(jīng)項目,位高如太上老君,也曾兩次下界,收服金銀童子和青牛精;勢大如元始天尊,也會時不時召集眾仙開個技術研討會,以便給孫悟空留出鉆空子搗亂的時間;德高望重與世無爭的彌勒佛祖,也曾變個瓜農(nóng)收服黃眉老怪;權力無邊的如來佛祖,也曾親自收服大鵬金翅雕、降服六耳獼猴;有這四位做榜樣,其他神仙積極出人出力,哪怕是打醬油也要爭取露上一面。 只有地藏王菩薩,視取經(jīng)大業(yè)為無物,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翠云宮,也從沒有誰想到過舉薦他降服妖怪。孫悟空曾經(jīng)因為真假猴王的官司貿(mào)然闖入過翠云宮一次,本來地藏王菩薩已經(jīng)識破了六耳獼猴,可以建立功勛,但是他卻不愿意說出來,而是把困難一竿子直接支到了靈山。所以地藏王菩薩是《西游記》里唯一一個在取經(jīng)項目中沒有出力、也不肯出力的神仙,單從這一點上說,地藏王菩薩的表現(xiàn)甚至比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彌勒佛祖還牛叉。這幾位可都是和如來佛祖平級的高端干部啊! 地藏王菩薩為什么會有這個待遇呢? 前面說了,如來佛祖廣傳佛法,讓眾生學習佛法,但是卻不希望眾生成佛,因為如果眾生都成了佛,那么誰還聽他講課?他的香火錢從哪里來? 阻止眾生成佛,光依靠如來佛祖自己嚴格把控還不夠,因為還有一個地藏王菩薩擁有度他成佛的人事權。所以如來佛祖要想達到隊伍不擴招的目的,首要任務就是把地藏王菩薩的工作安置妥當。 “姑欲取之,必先予之”。如來佛祖安排地藏王菩薩在翠云宮辦公,對里面發(fā)生的一切不聞不問,地藏王菩薩在那里享有無限崇高的地位,擁有了自己的獨立王國。而如來佛祖放棄的這一部分權力,也換回來了滿意的回報,這就是成功地把地藏王菩薩軟禁起來、與外界隔絕:人們連地獄都不樂意去,更別提去翠云宮了。 這樣的安排足以把地藏王菩薩度化的風險降到最低:這就好比核武器,重點不在對方是否擁有,而在于不能讓對方擁有使用的機會。地藏王菩薩在翠云宮里,大部分時間只有寵物諦聽相伴,甚至想要讓寇員外當個掌善緣簿子的案長,都被否決了。 那么地藏王菩薩會不會不服從安排呢?你和如來佛祖想到一塊去兒了。正因為如來佛祖也有這樣的擔心,所以才把孫悟空的初戰(zhàn)安排在閻王殿,目的就是為了考驗一下地藏王菩薩的耐心。而結果是:地藏王菩薩依法向上級管理部門遞交了報告。 報告里面寫什么內(nèi)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地藏王菩薩遵守了規(guī)矩。 這樣一來,如來佛祖總算是放心了。而在此之后,閻王殿再也沒有被打擾。 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雙贏局面。 那么會不會有一心想要成佛的六道眾生找到地藏王菩薩要求度化呢?對于這一點如來佛祖是絲毫不會擔心的:主動要求上西天,你腦子有毛病吧?! 附送兩篇贊,念念有好處。 地藏菩薩贊《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 稽首本然清凈地,無盡佛藏大慈尊。 南方世界涌香云,香雨花云及花雨。 寶雨寶云無數(shù)種,為祥為瑞遍莊嚴。 天人問佛是何因,佛言地藏菩薩至。 三世如來同贊嘆,十方菩薩共皈依。 我今宿植善因緣,稱揚地藏真功德。 慈因積善,誓救眾生,手中金錫,振開地獄之門;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智慧音里,吉祥云中,為閻浮提苦眾生,作大證明功德主。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本尊地藏菩薩摩訶薩。 地藏菩薩贊[唐]李白 本心若虛空,清凈無一物。 焚蕩淫怒癡,圓寂了見佛。 五彩圖圣像,悟真非妄傳。 掃雪萬病盡,爽然清涼天。 贊此功德海,永為曠代宣。 還有一個問題:地藏王菩薩為什么會服從安排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