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追風箏的人》是自己用心讀完的第一本書,身為讀者自己心疼那個未被命運公平對待的哈桑,厭惡那個迷失了自己的少年阿米爾。 阿米爾的內(nèi)心活動在作者的筆下被刻畫的淋漓盡致,使自己不禁一次次的問:為什么那一天、那一刻你會選擇了逃避,會做了那個讓自己背負了26年罪惡感的決定! 卡勒德.胡塞尼在這本書出版前一直認為這本書的讀者只有自己,未曾想,《追風箏的人》在找到家后,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備受歡迎。 原來世界上有那么多需要被救贖的人。
對于這些忠實讀者,《追風箏的人》可以被稱為是一本救贖圣經(jīng),因為看到了阿米爾的成長路徑我們就像打開了自己自我救贖的開關(guān),貌似我們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路! 內(nèi)容簡介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后,發(fā)生的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美國。 成年后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xiāng),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后一點心力,卻發(fā)現(xiàn)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該如何抉擇? 《追風箏的人》|讓讀者深刻認識到抉擇對人生的影響力。哪一年,哪一天,哪一時刻,哪一個決定造就了今天的你?
(1)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面臨選擇與決定,這些選擇都會對人生產(chǎn)生影響,或大或小而已,抉擇與代價對等,與年齡無關(guān)。 1975年的冬天,阿米爾還是一個12歲的少年。然而當他面對哈桑被侮辱的瞬間,因為他的錯誤決定,就截斷了自己成為好人的路,這個抉擇使他背負了26年的罪惡感。這個懲罰讓我們不禁感嘆,原來每個決定都會產(chǎn)生與它對應(yīng)的結(jié)果,而結(jié)果與代價對等,與年齡無關(guān)。 (2)錯誤的決定是可以補救的,因為你總會遇到可以終止錯誤的下一次選擇機會。 面對決定自己余生走向的那一刻,阿米爾明明知道自己還有最后的機會沖進小巷,為哈桑挺身而出,終止這一切; 12歲的他得了失眠癥,在深夜他渴望有人醒來聽他訴說自己看到的一切,渴望不再背負謊言度日; 在哈桑想極力恢復(fù)與自己的關(guān)系時,他期待哈桑能夠破門而入,將他臭罵一頓。面對哈桑的示好,他背對著哈桑,眼淚橫流; 12歲的阿米爾,期待終止這一切,而且他有足夠的機會,通過重新選擇,再次糾正自己的余生走向,可是他卻與一切失之交臂。 他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明有機會將損失降到最低卻一再與它失之交臂。又或者,他還沒有獲得那種足夠自我救贖的力量。 《追風箏的人》|解析自我救贖的力量來源。卡勒德.胡賽尼說,他從來沒有想過有人會喜歡讀他的故事,《追風箏的人》是他的處女作,出版發(fā)行后,在全球范圍內(nèi)極具影響力,讓他看到了這部作品獨有的聯(lián)結(jié)人們的力量,的確,作品的力量得到釋放才是本書最大的成功。 這也不禁讓人深思與探尋,《追風箏的人》中阿米爾究竟擁有了什么樣的力量才實現(xiàn)了自我的救贖,結(jié)束了背負了26年的罪惡感? 實現(xiàn)自我救贖力量來源有三個,他們或源于某件事,或源于某個人,總之這一次的契機可以他們可以使自己明確方向,獲得信心,重拾信念,最終做出正確的抉擇,結(jié)束罪惡的人生,找到新的人生起點。 在阿米爾實現(xiàn)自我救贖的路上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然而最重要的人有三個:拉辛汗、妻子和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1)再次明確方向; 能夠為自己指引方向的人——代表:拉辛汗(對于阿米爾來說是一個亦師亦友的角色)。 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都遇到過像拉辛汗這樣的角色,我們將他們稱之為“貴人”或者“伯樂”。他們總是能在我們最需要理解與關(guān)注的時候及時出現(xiàn)。 拉辛汗在阿米爾孩童時期對他給予了尊重、關(guān)心與鼓勵,這正是自己心愛的父親不能給予的。所以在拉辛汗身上阿米爾獲得了部分缺失的愛,找到了少許的自信源泉。正因為這樣彌足珍貴的情感,使得拉辛汗電話告訴阿米爾“這里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時格外的有力量! (2)找到可以依靠和信任的力量,獲得繼續(xù)走下去的信心。 可以依靠的情感——代表:妻子索拉雅。 妻子索拉雅,一個同樣有自己秘密的女子,卻能夠有勇氣將它告訴給阿米爾,不禁讓阿米爾羨慕與感嘆自己的懦弱。阿米爾在告知自己想要收養(yǎng)哈桑的兒子時,索萊雅給予了理解與支持,這是阿米爾能夠做正確選擇的影響因素之一,有人愿意和他一起分擔。 索拉雅就是我們救贖路上可以依靠的一切正能量的代表,可以是朋友,可以是父母,可以是孩子,總之是你可以依靠的一種情感,是你自我救贖路上可以用來慰藉自己的力量。 (3)重拾信念,能否明確心中最在乎的人和事才是救贖的核心問題。 不能再次失去的人(或物)——代表: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如果你問我,哪一刻阿米爾真正的找到了救贖的路?我會明確的說:在他對索拉博失而復(fù)得的那一刻,那一刻阿米爾終于明確了信念,擁有了對抗一切的勇氣。 索拉博擁有一種審判者的力量,阿米爾不能讓自己的雙手再次沾染他的血,他不能經(jīng)受再次失去,畢竟他已經(jīng)失去了心中“最愛”的哈桑。 因此,如果想要真的實現(xiàn)自我救贖,你可以去試探,什么人什么事是自己不能夠再次失去的,或者體驗一次失而復(fù)得的感受,一切或許就變得容易多了。 《追風箏的人》|探尋心中罪惡的源頭。對于阿米爾來說,改變?nèi)松壽E的轉(zhuǎn)折點在于1975年的那個冬天,原因在于他的懦弱。然而,懦弱卻只是改變余生走向的一個起點,卻不是根本。 阿米爾之所以背負了26年的罪惡感,根本原因在于心中缺失的“父愛”。 即使他知道自己余生將成為“罪人”,他拿到風箏的第一個想法依然是向父親炫耀,期待得到父親的夸贊。可見,阿米爾的父親才是在他心中種下罪惡的根源。 一、父親的罪惡來源于兩點: 1、父親對阿米爾隱瞞了38年的謊言; 謊言,就是一個無限的惡性循環(huán),待它識破的那一天才是它需要要付出的代價真正的開始。
阿米爾在26年后,重返阿富汗,在拉辛汗的口中得知這個隱瞞了自己38年的謊言,瞬間他才讀懂了父親、父親與自己、父親與哈桑、自己與哈桑出現(xiàn)的一切事件,終于明白這不過是一種因果循環(huán)。 2、過于自私的教養(yǎng)方式; 父親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期待阿米爾成為能為勇敢的人,為自己挺身而出的人,卻不愿意為之付出實際行動。阿米爾所謂的懦弱,正是來源于父親關(guān)愛的缺失與過高的期待,童年的阿米爾在父親眼里得到的只有不斷的無視與打擊。 《追風箏的人》帶給現(xiàn)代父母的教育啟示:1、請重視孩子的每一次抉擇,抉擇具有“蝴蝶效應(yīng)”,會對未來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蝴蝶效應(yīng)指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guān)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
2、選擇決定的是方向,而非命運。 請父母做好孩子的情感支撐,在孩子需要糾正前期偏差時,予以支持與鼓勵,充當指引者和陪伴者的角色。 3、性格是可以后天努力改變的,品質(zhì)是可以重新塑造的! 如果說少年阿米爾因為懦弱的性格才迷失了自我,那么38歲的阿米爾則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建設(shè),性格重造獲得了必備的品質(zhì)——勇氣、擔當、責任感后才實現(xiàn)了自我的救贖。 4、想要實現(xiàn)自我救贖就需要付出與錯誤對等的代價,甚至是你的全部; 在拉辛汗告訴阿米爾這次來希望他能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時,阿米爾是拒絕的,他說:為什么不能花錢去雇一個人完成這件事?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意識到自身的責任,即使身負罪惡也沒有給他勇氣去踏入險境,救出自己最愧對的那個人哈桑的兒子。
的確,正如阿米爾所擔心的,一個人想要實現(xiàn)自我救贖,終止上一次錯誤同樣需要付出代價,甚至是一切。 你將面臨的是又一次抉擇,決定你是否選擇在此時刻成為一個正確的人! 阿米爾最終選擇了去喀布爾,我相信這與父親的期待與父親的謊言并無真正的本質(zhì)關(guān)系,而是阿米爾內(nèi)心的蛻變,他想在38歲的時候真正的想為自己挺身而出,為那個深愛他的哈桑,總是喊著為他千千萬萬遍的朋友、弟弟挺身而出!
帶給父母的啟示: 作為孩子成長時的引導(dǎo)者與監(jiān)護人,在他們?nèi)^尚不成熟穩(wěn)定,性格還不健全,行為與內(nèi)心還有待我們扶持的階段,父母如果沒有盡到監(jiān)護的職責,那每個錯誤決定產(chǎn)生的代價都需要孩子自己來償還,它的代價是沉重的,那可能是自由,甚至是生命! 2019年一部備受好評的電影《少年的你》,再次將校園暴力問題呈現(xiàn)在觀眾的眼前,無論是向他人施暴的少女魏萊還是受害人陳念、亦或者是保護陳念的失足少年小北,在電影中均為自己年少的行為,付出了與年齡不對等卻與那一個的決定對等的沉重代價。 貓咪媽媽說:我們的人生走向就是由不同時間段的選擇決定的,有的決定會影響一時,有的選擇會改變一生!面對重大的人生轉(zhuǎn)折點,你是否能做出讓自己余生都不后悔的決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