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海外華人最近正處于集體懵逼狀態(tài)。 上半場雪中送炭不留名,下半場千里送毒背罵名,口罩回去了,人回不去了。 而且回不去的人,沒口罩了。 好多朋友跟我說,心里這委屈啊,沒處說。 我說,別委屈了。 因為我們沒時間委屈。 歐洲已經紅成一片,各國數據觸目驚心,危險正在步步逼近。 哨聲已經吹響,這是我們的主場,不許輸,只許贏! H是我的云鄰居,相鄰多年,從來只聞其名,不見其人。 這固然和我的社恐癥有關,但更主要的是,他實在太忙了。 他是醫(yī)生,平日早出晚歸,工作量驚人。 我們雖然居住在同一區(qū),卻好像生活在兩個平行世界,經常想不起還有對方的存在。 一個多月前,我突然頻頻聽說他的名字。 江湖上流傳著一位湖北醫(yī)生幾次發(fā)起私人捐贈,向國內一線醫(yī)院提供物資的事跡。 不由虎軀一震,感嘆自己住的果然是高尚住宅區(qū),人品都杠杠的?。?/p> 也許那時候江湖上也有我的傳說,我瞎猜的。 有一天他從朋友那里輾轉得到我的手機號,打給了我,約我談點事。 一起去他家的還有剛剛捐掉一筆私房錢的另一位華人鄰居W。 都說了是高尚住宅區(qū),大家彼此彼此。 彼時國內形勢緊張,歐洲仍是一片風平浪靜。 回想起那晚討論的話題,至今我都有種難以置信的感覺。 一開始我以為碰面的目的是為了組織捐贈,然而并沒有。 H和我們聊了武漢的情況,那里各大醫(yī)院遍布他的同學和親友,前仆后繼,如同戰(zhàn)士,而戰(zhàn)場之慘烈,令人既心痛,又駭然。 也許是出于對這場疫情的專業(yè)敏感,也許是出于醫(yī)者仁心的職業(yè)情感,也許是出于某種不足為外人道的直覺,他提議讓我和W幫助他一起把本地華人組織起來。 組織起來的目的是什么呢?他并沒有說。 我和W都有點摸不著頭腦,但是他的堅定似乎有一種力量,讓人莫名覺得干就對了。 組織的事,那就先研究起來吧。 狂歡節(jié)假期一過,歐洲情況急轉直下,意大利爆了,德國確診人數也開始迅速上升。 H的朋友圈開始緊密關注德國的形勢,偶爾一兩句感慨顯得憂心忡忡,又極力克制。 德國的輿論呈一邊倒,認為新冠病毒根本不是個事兒,幾萬人的球賽照樣進行得如火如荼。 但是疫情到底有多嚴峻,侃侃而談的病毒學家和親見戰(zhàn)況的湖北醫(yī)生,誰會更清楚呢? 至于德國是否已經做好準備,信誓旦旦的衛(wèi)生部長和醫(yī)療系統(tǒng)的一線人員,誰又更有說服力? 答案是顯然易見的。 可惜,沒有人喜歡這個答案。 沒有人喜歡這種破壞心情、大煞風景的言論,每個人只聽得進自己想聽的東西。 H孤獨地奔走在診所、醫(yī)院和當地衛(wèi)生部門,呼吁采購防護物資、建立新冠檢測點、采取禁止人群聚集、關閉學校等一系列措施。 這樣的人,在國內被稱作“吹哨人”,而在德國呢?他更像是個沒事找事、制造噪音的異類。 當時的我并不知道H所做的這些努力,只是出于對文字的敏感從他透露的信息中覺察到了些什么。 我開始委婉地提醒身邊的朋友注意防護,在讀者群鼓勵大家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保護好自己和家人。 我們都知道恐慌的后果,也極力不給別人增加心理負擔,只是有些事沒法做到視而不見,總是不由自主想張開雙臂,盡力護他們周全。 H畢竟人微言輕,一番努力并未奏效。 我們城市完美錯過了傳染病防控的第一階段,在containment將近結束時才建立起測試點,令人扼腕。 而整個德國呢?你猜,你使勁猜。 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我在德國認識的醫(yī)生朋友還不少,分布在不同的城市。 有的告訴我,防護物資不是緊缺,是根本沒有。 有的告訴我,上級不讓防護,怕引起病人反感。 有的告訴我,要自帶消毒水去上班了。 有的告訴我,已經有同事被感染。 。。。 這些充滿危機感的醫(yī)生和他們大部分不以為然的同事就好像生活在兩個世界里,憐憫地看著對方,對說服彼此感到無能為力。 一腔熱忱的H沒有停下腳步,他又四處籌集物資,準備捐贈給當地的衛(wèi)生部門,得到的是對方輕慢冷淡地回復:再說吧。 他真的,盡力了。 德國醫(yī)療條件舉世聞名,可是再好的系統(tǒng)也需要人去運轉,醫(yī)護人員緊缺一直都是這個國家的痛點。 醫(yī)護人員得不到保護的后果是什么,不難想象。 而管理這個體統(tǒng)的人,有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名稱,官員。 最先進的科研、最有效的藥物、最頂尖的設備、最完善的病房、最優(yōu)質的醫(yī)生,最終都離不開政治這只手的調配。 而政治的弊病任何國家都難以避免。 認清楚現(xiàn)實的H長嘆一口氣,對我和W說:我們不能再等了,開始吧! 開始吧! 至少我們還可以盡最大的努力,保護我們的同胞,幫助身邊的人! 接下來我會寫出我們完整的行動計劃,這個計劃正在進行中,尚未完全落實。 依照我一貫的作風,對于未有結果的事只會三緘其口,等待事實的檢驗。 但是這一次來不及了,我們沒有太多時間了,我只想讓更多人看到、意識到、行動起來。 它或許不完美,或許有疏漏,但一定可以依靠大家的智慧修正和完善。 ?? 首先,我們以最快速度建立了微信群,盡可能聯(lián)系到所有的本市華人。 H每天發(fā)布疫情信息、回答大家的疑問、給出各種專業(yè)意見。 當有人出現(xiàn)疑似癥狀而得不到檢測時,他提供免費咨詢。 H的診所工作一如既往地繁忙,群友的提問總是令他應接不暇。 聽聞此事,我的一位讀者Y毫不猶豫地說,拉我入群,我去幫忙。 Y是一位曾留學德國、后定居澳洲的醫(yī)學博士,經歷過常人無法想象的人生磨難,有著一顆堅強悲憫的心,自疫情以來一直都是讀者群的定海神針,給了大家莫大的安慰。 有了兩位專業(yè)人士的幫助,群里的情緒漸漸穩(wěn)定下來,有了并肩作戰(zhàn)的信心。 ?? 第二步,使用小程序發(fā)起互助活動報名。 小程序報名頁面截圖 為避免大范圍收集信息不利于隱私保護,其中姓名可以填寫昵稱,手機號碼可以設置選填,住址不用詳細填寫,所有的信息只用于對成員進行粗略定位,以便劃分片區(qū)和分組。 另外,可以加入年齡和有無基礎病的選項,以便對高危人群進行重點保護。 這是我們發(fā)起報名時疏忽的一點,只能在分組后進一步統(tǒng)計。 互助內容有:
因為德國原則上不提供集中隔離,疑似或輕癥病例只能居家隔離,就近幫助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我們這個活動最大的意義所在。 ?? 第三步,在報名截止后按照成員定位進行分組,每組不超過10戶。 不同于國內同胞的密集居住,德國華人大多擁有獨立住宅,居住分散,故就近互助原則比志愿者集中救助原則更具有可操作性。 分組時除了考慮地理位置,還應考慮對高危人群的搭配,盡量避免同組出現(xiàn)多個高危戶,增加互助難度。 ![]() ?? 第四步,每組選出組長一名,副組長一名,均為志愿者。 每組拉小群,正副組長負責統(tǒng)計成員詳細信息,將本組成員劃分為2-3個單元,每個單元3-4戶,劃分時同樣考慮高危人群的搭配。 正副組長對本組活動進行組織和協(xié)調,在本組活動出現(xiàn)問題時向總部匯報。 ![]() 這里解釋一下為何每個單元設定為3-4戶。 不同于國內每天購買新鮮菜蔬的習慣,德國居民更傾向于低頻次大批量的購買,在疫情期間基本可以做到每周一次購物。 這樣3戶輪流購物就可以做到每戶每3周派1人出去即可,降低暴露機會,購買量也在1人能力范圍之內。 第4戶考慮搭配高危人群,他們不必履行互助義務,可以安心在家不必出門。 當單元內有人需要隔離而導致購物人手不夠時,組長協(xié)調其它單元進行支援。 ?? 第五步,拉志愿者群,集中所有組長、副組長。 志愿者群的功能有:
總之,單元出問題了組內協(xié)調,小組出問題了組間協(xié)調,緊急情況下還有志愿者隊伍作為最后的保障,層層保險,確保萬無一失。 ![]() H還為我們請來了兩位武漢的朋友作為顧問,他們組織的志愿者活動覆蓋小區(qū)近三千住戶,經驗非常豐富。 他們提出的意見主要有兩個:
針對第一點我們已經在計劃中加以完善。 針對第二點H編寫的互助活動防護指南如下: 一, 購物裝備:一次性手套、酒精快速消毒液(可裝入小瓶便于噴灑)、口罩(若無口罩則必須嚴格保持間距)。 二, 購物過程:避開購物高峰期,不使用推車,必須佩戴一次性手套,一進門拿購物袋,購物完畢即丟棄手套,注意與他人保持距離,上車前必須使用消毒液進行手部消殺。 三, 送貨過程:到達送貨地址后將物品放在門口,打電話通知對方出門領取,退后三米,確認對方領取后離開。 盡量避免按門鈴,若有必要必須佩戴一次性手套或用圓珠筆按,手套用后丟棄。 四, 收貨過程:收貨人佩戴一次性手套領取物品并盡快處理物品。 五, 日常防護:外出人員每日必須多次對手機、鑰匙、眼鏡腿進行噴灑消殺,注意鏡片不能用酒精擦拭。 六, 回家12步:洗手使用普通肥皂即可。 ![]() 早在建立微信群的第一天,H就已經自掏腰包為志愿者小組購買了一些防護裝備,以備不時之需。 他的診所物資全面告急,最近輾轉從外地托人帶回兩瓶消毒水,僅僅兩瓶。 他堅持留一瓶在我這里,作為志愿者小組的彈藥。 我說不需要,這些我們應該都有。他說需要,為了讓大家安心。 這段時間里他對我說得最多的就是謝謝,而我心底的很多句謝謝卻沒有機會說。 ![]() H為人十分低調,我甚至不敢告訴他我寫了這么一篇文章,怕他尷尬。 但是最近我這里的信息量有點大,讓這篇文章顯得尤為迫切。 我的讀者中旅德華人不少,有初來乍到的留學生,有剛找到工作的單身女孩,有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有只身帶娃赴德的年輕媽媽,有丈夫因公回國滯留國內的孕婦。。。 他們在德國或是根基不深,或是語言不通,或是行動不便,他們有的甚至沒有車,購物需要搭乘交通工具,背井離鄉(xiāng)舉目無親又遭遇這種百年不遇的危機,誰來安撫他們的惶恐? 萬一居家隔離,誰來照顧他們的生活? 我的讀者中還有很多國內同胞,很多因為子女在德國而關注德國公眾號的憂心如焚的老父老母,誰能理解他們的煎熬,誰來給予他們支撐? 沒有別人,只能是我們,必須是我們! ![]() 正當我寫下這些的時候,有位法蘭的朋友聯(lián)系到我,說她也在組織當地的互助自救活動,希望可以交流經驗。 我感到非常,非常,非常地欣慰。 我希望這樣的活動可以滲透到每一個華人居住的角落,我希望每一個同胞都不會被落下,我希望在異國他鄉(xiāng)我們成為彼此最堅強的依靠。 能量大的朋友可以組建大群,能量小的朋友可以組建小群,能夠助人的朋友請主動詢問身邊的人,需要幫助的朋友請一定不要羞于開口。 記?。?/strong>輪流購物減少暴露,照顧好弱勢群體,互助過程嚴格防護! 我們同根同源,血脈相連,親人不在身邊的時候我們就是彼此的親人。 這是我們的主場,我們拒絕單打,要打就組團打! 每個冬天都會過去,每場災難都會終結,希望塵埃落定的那天,我們都毫發(fā)無傷,笑容蕩漾。 到那一天,讓我們脫下口罩,緊緊擁抱彼此! ![]() END 轉載請注明來源“女子無才便留德”(ID: wucai6de)、作者:無才姐,侵權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