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確實是很多書法家只談筆法,不談結體,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下面兩點來探討:其一,結體顯而易見,筆法深藏不露;二,現(xiàn)代派書法只認線條,不認漢字,何來結構之說。 結體顯而易見,筆法深藏不露為什么說結體顯而易見,而筆法深藏不露呢?我從硬筆書法學習的角度來說吧,硬筆書法我一直鼓勵拿毛筆書法字帖來做范本學習,那么硬筆很難表現(xiàn)毛筆的書法各種筆法變化,我們學什么呢?這里主要就是學的毛筆書法的結體,還有它的一些提按變化。 古今眾多書法經典范本,只要往你眼前一放,你就能看到它的結體是什么樣的,但是這個字,書家是怎么用毛筆寫出來的,怎么下筆的,轉折處是如何用筆的,收筆怎么收的等等,這是一眼看不出來的,需要你去琢磨。 所以,才有了趙孟頫把玩《定武蘭亭》一個月,寫出了《蘭亭十三跋》。趙孟頫說: “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趙孟頫得到的《定武蘭亭》是拓刻版的,我們學書法的都知道有“師筆不師刀”一說,就是說拓本法帖不如墨跡版的好,因為墨跡版的能看出書家用筆的來龍去脈,而拓本的因為經過了二、三次的加工,很多細節(jié)都損失了。所以,趙老師才有學習書法在琢磨古人的法帖是怎么用筆的一說。 而且,即使是墨跡本的法帖,也是需要我們仔細觀察、分析才能知道它的用筆的來龍去脈。而且,古之書家一直都把筆法當成寶貝,很少外傳。鐘繇為了學習書法筆法,向韋誕求筆法書,韋誕不給,鐘繇就等韋誕死后盜墓求書的傳說。 但是不管筆法再怎么保密,終歸書家要寫字面世的,所以只要有書法作品面世,你的字的結體就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因此結體是沒法保密的。 趙孟頫還說: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span> 趙孟頫說,齊梁間人繼承了王羲之的結字體勢,但是跟右軍有差距很遠,就是因為用筆缺乏俊氣。 漢字有千千萬萬個,又有楷、隸、行、草、篆各體的區(qū)分,同一個字,不同書體、不同書家書寫,都會有所區(qū)別。但是并非沒有規(guī)律可尋,歐陽詢《三十六法》,李淳《七十二法》,黃自元《九十二法》這些基本規(guī)律早已經有專業(yè)論述了。 現(xiàn)代派書法對傳統(tǒng)書法的反叛現(xiàn)代派書法受西方美學的影響,一味強調線條,強調畫面構成,強調視覺沖擊,甚至于呼吁打破漢字字形對筆墨線條的束縛。這些現(xiàn)代派書家練漢字都不想寫了,還談什么結字?。。。?br> 這幾年,現(xiàn)代派書法對傳統(tǒng)書法的沖擊還是很厲害的,于是很多人都開始學習這些人的理論,只是強調筆法線條的表現(xiàn)力,而忽視結字的美感,甚至于故意把漢字寫的支離破碎,你要說人家,人家就說你不懂藝術。 甚至有些人拿出傅山的理論:“寧丑毋媚、寧拙毋巧、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來應對大眾的質疑。 豈不知,漢字是書法的載體,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如果脫離了漢字外形,這一切還有什么意義呢? 我是翰墨今香,我只專注分享傳統(tǒng)書法文化,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傳統(tǒng)文化的支持者,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我們一起為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加油,感恩有你。 |
|
來自: 新用戶07039177 > 《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