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空間 【習題】 (2018·新課標Ⅰ)材料 漢武帝的諸多統(tǒng)一政策中,包含年號的制定。此前的紀年方法是,將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為元年,以在位年序紀年?;实墼谖粫r沒有特定的名號,如漢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稱為“二年”,與其他皇帝的“二年”難以區(qū)分。此外,諸王國各以諸侯王之年紀事,更易產(chǎn)生混亂。漢武帝首次“封禪”泰山時,創(chuàng)制了“元封”年號,將當年稱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號通用于全國所有地方,后世根據(jù)年號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號制都被沿用,且影響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據(jù)(日)宮崎市定《中國史》等 (1)根據(jù)材料,說明漢武帝改革前后紀年方法的區(qū)別。 (2)根據(jù)材料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簡析漢武帝年號制改革的歷史意義。 答案:(1)原紀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紀年,皇帝、諸侯王各自紀年;年號制以年號紀年,年號全國各地通用。 (2)方便紀年;有利于君主集權(quán)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長期使用,影響深遠;傳播到其他國家,為世界文明做出貢獻。 1.年號紀年法:漢武帝劉徹開始用年號紀年,即位那年稱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順次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2.干支紀年法:這是我國古代長期使用的一種方法,近代史上的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名詞就是干支紀年。 我們現(xiàn)在的農(nóng)歷仍然采用干支紀年。所謂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簡稱。它把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按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紀年,單配單,雙配雙,不可能出現(xiàn)奇偶相組合。第一個為甲子年,第二年為乙丑年,依此類推,以六十年為一個周期循環(huán),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說。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歷年個位數(shù)是4的,天干為甲,個位數(shù)是5的,天干為乙,依此類推:求地支的方法:用公歷年除以12,余數(shù)是4,地支是子;余數(shù)是5,地支是丑;以此類推: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年是辛亥年(豬年),2005年是乙酉年(雞年),2009年是己丑年(牛年)等。3.民國紀年:是把中華民國成立的1912年作為民國元年,依次往下推。與公元紀年的運算公式為:公元紀年=1911+n,如民國三十年即1911+30=1941年。4.公元紀年:是以耶穌誕生之年為界,雖然耶穌只是宗教歷史傳說中的人物,但是這個紀年標志逐漸在全世界通用。耶穌出生之年就是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從這年起叫公元某年,公元元年前一年是公元前一年,后一年是公元一年,然后依次排列。公元元年是我國西漢末年時期,因此西漢及西漢以前的歷史年代為公元前的年代,東漢及東漢以后的歷史年代為公元后的年代。公元紀年中,每100年為一個世紀。世紀中又以每10年為一個年代。如20世紀80年代,通常是指1980年至1989年。世紀初即這個世紀的最初10年;世紀末即這個世紀的最后10年。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間范圍是1890年至1909年,但一般說來這是個大概的時間范圍,既可以在1890年至1909年范圍內(nèi),也可以超出這個界限。世紀的前30年為早期,世紀的最后30年為晚期,世紀的中間的為中期。世紀的前50年為前期(或稱上半葉),世紀的后50年為后期(或稱下半葉)。(4)年號干支兼用法。其中,干支紀年法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將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
不是有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把握住每一個最寶貴的當下,才有可能望得到最不可知的未來。希望我們的學生明白,越努力就越有希望,什么都不做就是放棄了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