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解剖 (一)基本概述 1.綜述: 人類幼年時椎骨共有33塊(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4塊)。隨年齡增長5塊骶椎合成一塊骶骨, 4塊尾椎合成一塊尾骨。 借韌帶、關節(jié)及椎間盤連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lián)髖骨,中附肋骨,并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脊柱內(nèi)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nèi)有脊髓。 2.功能:
3.解剖位置 冠狀面 (額狀面) – 將身體分成前后兩部分 矢狀面-將身體分成左右兩部分 -正中矢狀面 – 將身體分成左右相等的兩部分 橫斷面 (水平面或軸面) – 將身體分成上下兩部分 前面觀:椎體自上而下漸加寬,第2骶椎最寬 側面觀:可見頸、胸、腰、骶四個生理性彎曲,頸和腰曲凸向前,胸和骶曲凸向后。 后面觀:頸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細長,斜后下方。腰椎棘突呈板狀水平向后。 (二)椎骨的基本形態(tài)及結構 生理彎曲:
骨組織類型: A.皮質骨:
B.松質骨:
脊椎結構:
(三)各段椎骨的特征 1.頸椎 根據(jù)解剖形態(tài)的差異,頸椎被分為上頸椎 (C1~2) 下頸椎 (C3~7) 椎體小、有橫突孔、棘突分叉、上下關節(jié)突近似水平位、椎孔較大且多呈卵圓形 A.上頸椎: 頸枕關節(jié)——無間盤 寰椎 (C1)——與顱骨 (C0) 和樞椎 (C2)形成關節(jié) 寰樞關節(jié)——無間盤 樞椎 (C2)——與C1和C3形成關節(jié) 寰椎: 呈環(huán)狀,無椎體 第2-6頸椎的棘突較短,末端分叉,第7頸椎棘突長,末端不分叉 寰樞關節(jié): 在寰枕連接部,大部分運動功能為前屈—后伸和側屈 在寰樞關節(jié),近50%的頭部旋轉運動發(fā)生于此 寰樞關節(jié)穩(wěn)固性的結構:關節(jié)囊、寰樞前膜、寰樞后膜、覆膜、寰椎十字韌帶、齒突尖韌帶、翼狀韌帶等。 樞椎 : 齒狀突——寰椎的旋轉中心 橫突——橫突孔、椎動脈、神經(jīng)根溝 側塊,較大 關節(jié)面 棘突 (分叉) B.下頸椎(C3 -C7):
3-7頸椎椎體上面外側緣的椎體鉤與相鄰椎體形成鉤椎關節(jié),增加頸椎穩(wěn)定性,防止上一頸椎及椎間盤移位。 椎骨突起 (C7): 大而長的棘突 解剖標志 2.胸椎
肋骨和胸椎構成胸廓的骨性結構,限制胸椎運動 連接部 :
3.腰椎 椎體:L1 ~L5 體積遞增 椎弓根:比胸椎長和寬,橢圓形 棘突:水平,方形 橫突:比胸椎小 椎間孔:大,但神經(jīng)根受壓風險增加 椎孔:大得能夠容納馬尾和神經(jīng)根 腰段椎管的形狀:從上而下為卵圓形----三角形---三葉形 4.骶椎 5.骶尾椎 6.髂骨 自體骨移植取骨部位 髂嵴后部可用于棒結構的附加支持和固定 (骶髂固定) (四)椎骨間連接 1.韌帶:
在相鄰椎骨的椎弓之間的叫椎弓間韌帶,由彈性結締組織構成,呈黃色,故又稱黃韌帶。 在各棘突之間、各橫突之間,分別生有棘間韌帶和橫突間韌帶。 在椎骨前面的是前縱韌帶,上連枕骨大孔前緣,下達骶骨(S1或2)前面,緊貼椎體和椎間盤前面,厚實而堅韌。椎體后面的后縱韌帶長度與前縱韌帶相當,與椎體相貼部分比較狹細。 在棘突尖上還有一條上下連續(xù)的棘上韌帶,在胸、腰、骶部緊貼棘突末端,至頸部則呈板片狀,為項韌帶。 2.椎管及內(nèi)容物 1)椎管:由椎骨的椎孔、骶骨的骶管和椎骨之間的骨連接共同構成的骨纖維管,上接枕骨大孔與顱腔相通,下達骶管裂孔而終。其內(nèi)容有脊髓、脊髓被膜、脊神經(jīng)根、血管及少量結締組織等。 椎管壁的構成: 前壁:椎體、椎間盤、后縱韌帶 側壁:椎弓根、椎間孔 后壁:椎板、黃韌帶 椎管形態(tài):在橫斷面上椎管各段的形狀及大小存在差異 頸段:呈三角形 胸段:呈圓形,以第4~6胸椎處最為狹窄。 腰段:形態(tài)不一 -第1、2腰椎處 多呈圓形或卵圓形 -第3、4腰椎處 多呈三角形 -第5腰椎處 多呈三葉形 椎管分區(qū): 根據(jù)椎管的形狀和椎管內(nèi)容物的配布是相關的,一般將椎管分為兩部分即中央椎管和神經(jīng)根管。 A.中央椎管由脊髓及其被膜所占位置。 B.神經(jīng)根管:指椎管外側部脊神經(jīng)根所占部位,臨床上又稱側隱窩。其前壁椎體和椎間盤后外側,后壁為上關節(jié)突、黃韌帶,外側壁為椎弓根和椎間孔。 腰段神經(jīng)根管與下述結構的關系:
2)脊髓 脊髓節(jié)段與椎骨對應關系:
脊髓被膜及被膜間隙:
3)脊柱靜脈 椎靜脈系的靜脈結構特征是壁薄、無瓣、吻合很多。
3.椎間盤
前柱承擔80%的應力,中柱和后柱承擔20%應力 1983年Denis提出三柱分類概念,提出脊柱的穩(wěn)定性有賴于中柱的完整,而并非決定于后方韌帶復合結構。Denis提出三柱分類,將脊柱分為前、中、后三柱: 前柱:前縱韌帶、椎體前二分之一、椎間盤的前部。 中柱:椎體后二分之一、后縱韌帶。 后柱:關節(jié)突、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 髓核:
纖維環(huán):
寰椎與樞椎之間,骶椎尾椎之間不存在椎間盤,所以全身的椎間盤只有23個。它們均位于兩個椎體之間。胸椎間盤最薄,腰部的椎間盤最厚,約為9毫米。 4.關節(jié)突關節(jié) 頸段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近似水平位。 胸段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近似冠狀位。 腰段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近似矢狀位。 枕頸關節(jié): 寰樞關節(jié): 關節(jié)面: 鉤椎關節(jié): 肋橫關節(jié): 腰骶關節(jié): 骶髂關節(jié): 影像解剖 1.經(jīng)椎弓根的橫斷層面: 斷面經(jīng)過的部位:椎弓根 主要特征:椎管為完整性骨環(huán),由椎體、椎弓根和椎弓板構成 2.經(jīng)椎體下部的橫斷層面: 斷面經(jīng)過的部位:椎弓根下方的椎體 主要特征:椎管為不完整的骨性環(huán),其斷開處為椎間孔上部。 經(jīng)過不同部位的椎間孔上部的結構不同,頸段主要為椎間靜脈,胸、腰段主要為脊神經(jīng)根。 3.經(jīng)椎間盤的橫斷層面: 斷面經(jīng)過的部位:椎間盤 主要特征:椎管呈不完整的骨性環(huán),其斷開處為椎間孔下部,不同部位椎間孔下部經(jīng)過的結構不同,頸段主要為脊神經(jīng)根,胸腰段主要為椎間靜脈。 4.椎管及內(nèi)容物 硬膜外脂肪:低密度影 硬脊膜囊:呈圓形或橢圓形軟組織密度影。CT平掃不能區(qū)別硬脊膜囊、腦脊液和脊髓。 椎內(nèi)靜脈叢:位于硬膜外間隙內(nèi),在CT平掃上不能單獨顯示,增強掃描呈點狀高密度影。 脊髓:位于椎管中心呈中等信號影 腦脊液:
脊神經(jīng)根:中等信號條狀或圓點狀影。 硬膜外脂肪組織:
椎內(nèi)靜脈叢:呈網(wǎng)狀略低信號影。 椎間孔:位于椎管前外側,其內(nèi)的脊神經(jīng)根呈軟組織密度,周圍有低密度的脂肪組織環(huán)繞 充填椎間孔的脂肪組織呈高信號; 行走于其中的脊神經(jīng)根呈圓形、長圓形低或等信號影 椎間盤:呈軟組織密度影,CT值為70±5HU,不能區(qū)分髓核和纖維環(huán) 髓核:T2WI上呈較高信號 纖維環(huán):T1WI和T2WI上均顯示為低信號 sharpey纖維:T1WI和T2WI上均顯示為低信號 透明軟骨板:T1WI和T2WI上均顯示為低信號 脊椎韌帶: 前、后縱韌帶均較薄,CT上不能單獨顯示。 黃韌帶較厚(正常時≤3 mm),位于椎板和關節(jié)突的內(nèi)側面,密度高于硬脊膜囊和硬膜外脂肪,顯示較清晰 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也呈細條狀軟組織密度影。 椎旁軟組織:CT上均表現(xiàn)為軟組織密度結構,CT值約40HU~50HU 來源:本文為好醫(yī)術作者綜合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