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云∶快氣。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草豆蔻 內(nèi)容:氣熱,味大辛,陽也。辛溫。無毒。 入足太陰經(jīng)、陽明經(jīng)。 《象》云∶治風(fēng)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心與胃痛。面包煨熟,去面用。 《珍》云∶益脾胃,去寒。 《本草》云∶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下氣,脹滿短氣,消酒進(jìn)食,止霍亂 ,治一切冷氣,調(diào)中補(bǔ)胃健脾,亦能消食。 《衍義》云∶性溫,而調(diào)散冷氣力甚速。虛弱不能飲食,宜此與木瓜、烏梅、縮砂、益 智、曲、、鹽、炒姜也。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白豆蔻 內(nèi)容:氣熱,味大辛,味薄氣濃,陽也。辛,大溫。無毒。 入手太陰經(jīng)。 《珍》云∶主積冷氣,散肺中滯氣,寬膈,止吐逆,治反胃,消谷下氣進(jìn)食,去皮用。 《心》云∶專入肺經(jīng),去白睛翳膜。紅者,不宜多用。 《本草》云∶主積聚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液》云∶入手太陰,別有清高之氣,上焦元氣不足,以此補(bǔ)之。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延胡索 內(nèi)容:氣溫,味辛???、辛,溫。無毒。 入手足太陰經(jīng)。 《象》云∶破血治氣,月水不調(diào),小腹痛,暖腰膝,破癥瘕。碎用。 《液》云∶治心氣痛、小腹痛,有神。主破血,產(chǎn)后諸疾,因血為病者。婦人月水不調(diào) ,腹中結(jié)塊,崩漏淋露,暴血上行,因損下血。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茴香 內(nèi)容:氣平,味辛。無毒。 入手足少陰經(jīng),太陽經(jīng)藥?!断蟆吩啤闷埔磺谐魵猓{(diào)中止嘔下食。炒黃色,碎用。 《本草》云∶主諸、霍亂及蛇傷。又能治腎勞,疝氣,開胃下食。又治膀胱陰痛, 香港腳,少腹痛不可忍。 《液》云∶茴香本治膀胱藥,以其先丙,故云小腸也,能潤丙燥。以其先戊,故從丙至 壬。又手足少陰二藥,以開上下經(jīng)之通道,所以壬與丙交也。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紅藍(lán)花 內(nèi)容:氣溫,味辛。辛而甘溫苦,陰中之陽。無毒。 《象》云∶治產(chǎn)后口噤血暈,腹內(nèi)惡血不盡,絞痛。破留血,神效。搓碎用。 《心》云∶和血,與當(dāng)歸同用。 《珍》云∶入心養(yǎng)血。謂苦為陰中之陽,故入心。 《本草》云∶主產(chǎn)后血暈,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蠱毒下血。其苗,生搗敷游腫。 其子,吞數(shù)粒,主天行瘡子不出。其胭脂,主小兒耳,滴耳中。仲景治六十二種風(fēng),兼腹 中血氣刺痛,用紅花一大兩,分為四分,酒一大升,煎強(qiáng)半,頓服之。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良姜 內(nèi)容:氣熱,味辛,純陽。 《本草》云∶治胃中冷逆,霍亂腹痛,反胃嘔食,轉(zhuǎn)筋瀉痢。下氣,消宿食。 《心》云∶健脾胃。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黃 內(nèi)容:氣溫,味甘,純陽。甘,微溫,性平。無毒。入手少陽經(jīng)、足太陰經(jīng),足少陰、 命門之劑。 《象》云∶治虛勞自汗,補(bǔ)肺氣,入皮毛,瀉肺中火。如脈弦自汗,脾胃虛弱,瘡瘍 血脈不行,內(nèi)托,陰證瘡瘍必用之。去蘆用。 《珍》云∶益胃氣,去肌熱,諸痛必用之。 《心》云∶補(bǔ)五臟諸虛不足,而瀉陰火、去虛熱,無汗則發(fā)之,有汗則止之。 《本草》云∶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fēng)癩疾,五痔鼠,補(bǔ)虛;小兒百病,婦人 子臟風(fēng)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bǔ)丈夫虛損,五勞羸瘦,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 有白水、赤水、木,功用皆同。惟木莖短而理橫,折之如綿,皮黃褐色,肉中 白色,謂之綿黃。其堅脆而味苦者,乃苜蓿根也。又云,破癥癖,腸風(fēng)血崩,帶下,赤白 痢,及產(chǎn)前、后一切病,月候不調(diào),消渴痰嗽。又治頭風(fēng)熱毒,目赤,骨蒸。生蜀郡山谷、 白水、漢中,今河?xùn)|陜西州郡多有之。與桂同功,特味稍異,比桂但甘平,不辛熱耳。世 人以苜蓿根代之,呼為土黃,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頗能亂真,用者 宜審。治氣虛盜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藥;又治膚痛,則表藥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 中州藥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bǔ)腎臟元氣,為里藥。是上、中、下、內(nèi)、外三焦之藥 。 今《本草》、《圖經(jīng)》只言河?xùn)|者,沁州綿上是也,故謂之綿。味甘如蜜,兼體骨柔 軟如綿,世以為如綿,非也。別說云,黃本出綿上為良,故《圖經(jīng)》所繪者,憲水者也, 與綿上相鄰,蓋以地產(chǎn)為“綿”。 若以柔韌為“綿”,則偽者亦柔。但以干脆甘苦為別耳。 東垣云∶黃、人參、甘草三味,退熱之圣藥也。《靈樞》曰∶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 膚,肥腠理而司開闔。黃 既補(bǔ)三焦、實衛(wèi)氣,與桂同,特益氣異耳。亦在佐使。桂則通血也,能破血而實衛(wèi)氣,通 內(nèi)而實外者歟。桂以血言, 一作色求,則為實氣也。惡鱉甲。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蒼術(shù) 內(nèi)容:氣溫,味甘。 入足陽明、太陰經(jīng)。 《象》云∶主治同白術(shù),若除上濕、發(fā)汗,功最大;若補(bǔ)中焦、除濕,力小,如白術(shù)也 ?!堆芰x》云∶其長如大拇指,肥實,皮色褐,氣味辛烈,須米泔浸洗,再換泔浸二日, 去上粗皮。 東垣云∶入足陽明、太陰,能健胃安脾。 《本草》但言∶術(shù),不分蒼、白。其蒼術(shù)別有雄壯之氣,以其經(jīng)泔浸、火炒,故能出汗 ,與白術(shù)止汗特異,用者不可以此代彼。 海藏云∶蒼、白有止、發(fā)之異,其余主治,并見《圖經(jīng)》。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白術(shù) 內(nèi)容:氣溫,味甘??喽?、溫,味濃氣薄,陰中陽也。無毒。 入手太陽、少陰經(jīng),足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四經(jīng)。 《象》云∶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除胃中熱,去諸經(jīng)之濕,理胃。 潔古云∶溫中去濕,除熱,降胃氣,蒼術(shù)亦同,但味頗濃耳。下行則用之,甘溫補(bǔ)陽, 健脾逐水,寒淫所勝,緩脾生津去濕,渴者用之。 《本草》∶在術(shù)條下,無蒼、白之名。近多用白術(shù)治皮間風(fēng),止汗消痞,補(bǔ)胃和中,利 腰臍間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在氣主氣,在血主血。 潔古又云∶非白術(shù)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除濕利水道,如何是益津液。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當(dāng)歸 內(nèi)容:氣溫,味辛甘而大溫,氣味俱輕,陽也。甘辛,陽中微陰。無毒。 入手少陰經(jīng),足太陰經(jīng)、厥陰經(jīng)。 《象》云∶和血補(bǔ)血,尾破血,身和血。先水洗去土,酒制過,或火干、日干入藥,血 病須用。去蘆用。 《心》云∶治血通用。能除血刺痛,以甘故能和血,辛溫以潤內(nèi)寒,當(dāng)歸之苦以助心散 寒?!墩洹吩啤妙^,止血;身,和血;梢,破血。治上,酒浸;治外,酒洗。糖色,嚼之大 辛,可能潰堅。與菖蒲、海藻相反。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汁 飲之。溫中止痛及腰痛, 除客血內(nèi)塞,中風(fēng),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bǔ)五臟, 生肌肉。氣血昏亂,服之即定。有各歸氣血之功,故名當(dāng)歸。 雷公云∶得酒浸過,良。若要破血,即使頭節(jié)硬實處;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若一時 用,不如不使。 易老云∶用頭,則破血;用尾,則止血;若全用,則一破一止,則和血也。入手少陰, 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頭能破血,身能養(yǎng)血, 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 如不使。若全用,在參、皆能補(bǔ)血;在牽牛、大黃皆能破血,佐 使定分,用者當(dāng)知。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諸經(jīng)頭痛,俱在細(xì)辛條下。 惟酒蒸當(dāng)歸,又治頭痛,以其諸頭痛皆屬木,故以血藥主之。 《藥性論》云∶臣。畏生姜,惡濕面。 《經(jīng)》云∶當(dāng)歸主咳逆上氣。當(dāng)歸血藥,如何治胸中氣。 《藥性論》云∶補(bǔ)女子諸不足。此說盡當(dāng)歸之用矣。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芍藥 內(nèi)容:氣微寒,味酸而苦。氣薄味濃,陰也,降也。陰中之陽。有小毒。 入手、足太陰經(jīng)。 《象》云∶補(bǔ)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夏月腹痛少加黃芩,如惡寒腹痛, 加肉桂一錢,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此仲景神方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二錢半, 水二盞,煎一半。去皮用。 《心》云∶脾經(jīng)之藥,收陰氣,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陽而收陰氣,泄邪氣,扶陰。 與生姜同用,溫經(jīng)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肺燥氣熱。酸收甘緩,下利必用之藥。 《珍》云∶白補(bǔ)、赤散,瀉肝、補(bǔ)脾胃。酒浸,行經(jīng),止中部腹痛。 《本草》云∶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 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 《衍義》云∶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者,山中者佳,花葉多則根虛 。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澀。有色白粗肥者,亦好,余如經(jīng)。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 ∶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今見花赤者,為赤芍藥;花白者,為白芍藥。俗云白補(bǔ)而赤 瀉。 東垣云∶但澀者為上?;騿枴霉沤穹秸撝卸嘁詽瓰槭眨瘛侗窘?jīng)》有利小便一句者,何 也?東垣云∶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行之藥,所當(dāng)知之。又問∶有緩 中一句,何謂緩中?東垣云∶損其肝者緩其中。又問當(dāng)用何藥以治之?東垣云∶當(dāng)用四物湯, 以其內(nèi)有芍藥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氣血。入手、足太陰經(jīng)。大抵酸 澀者為上,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jīng)。收降之體,故又能至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 ,后至厥陰經(jīng)也。后人用赤瀉白補(bǔ)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補(bǔ),色在南方故泄也。 《本草》云∶能利小便。非能利之也,以其腎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陰滋濕,故小便 得通也。 《難經(jīng)》云∶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diào)血也。沒藥、烏藥、雷丸為之使。 《本草》又云∶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液》云∶腹中虛痛,脾經(jīng)也,非芍藥不除。補(bǔ)津液停濕之劑。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熟地黃 內(nèi)容:氣寒,味苦,陰中之陽。甘,微苦,味濃氣薄,陰中陽也。無毒。 入手足少陰 《象》云∶酒灑,蒸如烏金,假酒力則微溫,大補(bǔ),血衰者須用之。善黑須發(fā)。忌蘿卜 。 《珍》云∶若治外、治上,酒制。 《心》云∶生則性大寒而涼血,熟則性寒而消腎。 《本草》云∶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 痹;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 斷絕,補(bǔ)五臟內(nèi)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生者,尤良。得清酒、麥門冬,尤良。 惡貝母。畏蕪荑。 東垣云∶生地黃,治手足心熱,及心熱。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能益腎水而治血,脈 洪實者,宜此;若脈虛,則 宜熟地黃。地黃假火力蒸九數(shù),故能補(bǔ)腎中元氣。仲景制八味丸, 以熟地黃為諸藥之首,天一所生之源也。湯液四物以治藏血之臟,亦以干熟地黃為君者,癸 乙同歸一治也。蒸搗不可犯鐵,若犯鐵,令人消腎。 陳藏器云∶蒸干即溫補(bǔ),生干即平宣。 《機(jī)要》云∶熟地黃,臍下發(fā)痛者,腎經(jīng)也,非地黃不能除。補(bǔ)腎益陰之劑,二宜丸加 當(dāng)歸為補(bǔ)髓。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生地黃 內(nèi)容:氣寒,味苦,陰中之陽。甘、苦,大寒。無毒。 入手太陽經(jīng)、少陰經(jīng)之劑。 《象》云∶涼血補(bǔ)血,補(bǔ)腎水真陰不足。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損胃氣。 《珍》云∶生血涼血。 《本草》云∶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chǎn)后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 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搗飲之。 《液》云∶手少陰,又為手太陽之劑,故錢氏瀉丙與木通同用,以導(dǎo)赤也。諸經(jīng)之血熱 與他藥相隨,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入四散例。 《心》云∶苦甘,陰中微陽,酒浸上行、外行。生血,涼血去熱。惡貝母,畏蕪荑。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山藥 內(nèi)容:氣溫,味甘平。無毒。 手太陰經(jīng)藥。 《本草》云∶主補(bǔ)中益氣,除熱強(qiáng)陰。主頭面游風(fēng),風(fēng)頭眼眩。下氣,充五臟,長肌肉 ,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延年不饑。手太陰藥,潤皮毛燥,涼而能補(bǔ),與二門冬、紫芝 為之使,惡甘遂。 東垣云∶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藥,以其涼而能補(bǔ)也。亦治皮膚干燥,以此物潤之。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麻仁 內(nèi)容:味甘、平。無毒。 入足太陰經(jīng),手陽明經(jīng)。 《本草》云∶主補(bǔ)中益氣,中風(fēng)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fù)血脈,乳婦產(chǎn)后余疾 。長發(fā),可為沐藥。久服肥健不老。 《液》云∶入足太陰、手陽明。汗多、冒熱、便難,三者皆燥濕而亡津液,故曰脾約。 約者,約束之義,《內(nèi)經(jīng)》謂∶燥者潤之,故仲景以麻仁潤足太陰之燥及通腸也。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薏苡仁 內(nèi)容:氣微寒,味甘。無毒。 《本草》云∶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fēng)濕痹,下氣。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 水腫,令人能食,久服,輕身益氣。其根能下三蟲。仲景治風(fēng)濕燥痛,日晡所劇者,與麻黃 杏子薏苡仁湯。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甘草 內(nèi)容:氣平,味甘,陽也。無毒。 入足厥陰經(jīng)、太陰經(jīng)、少陰經(jīng)。 《象》云∶生用大瀉熱火,炙之則溫,能補(bǔ)上焦、中焦、下焦元氣,和諸藥,相協(xié)而不 爭,性緩,善解諸急,故名國老。去皮用。甘草梢子生用為君,去莖中痛,或加苦楝、酒煮 玄胡索為主,尤妙。 《心》云∶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經(jīng)曰∶甘以緩之。陽不足,補(bǔ)之以甘, 中滿禁用。寒熱皆用,調(diào)和藥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除熱,緩正氣 ,緩陰血,潤肌。 《珍》云∶養(yǎng)血補(bǔ)胃,梢子去腎中之痛。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 《本草》云∶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解毒,溫中下氣 。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jīng)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 ,一千二百種草,故名國老。 《藥性論》云∶君。忌豬肉。 《內(nèi)經(jīng)》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以補(bǔ)脾,能緩之也,故湯液用此以建中。 又曰∶甘者令人中滿。又曰∶中滿者勿食甘。即知非中滿藥也。甘入脾,歸其所喜攻也。 或問∶附子理中、調(diào)胃承氣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調(diào)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 其僭上也;調(diào)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小柴胡有柴胡、黃芩 之寒,人參、半夏之溫,其中用甘草者,則有調(diào)和之意。中不滿而用甘,為之補(bǔ),中滿者用 甘,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鳳髓丹之甘,緩腎濕而生元氣,亦甘補(bǔ)之意也。經(jīng)云∶以甘補(bǔ) 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侗静荨分^∶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名為國老,雖非 君而為君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于此可見調(diào)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 泄,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咸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fā),如何《本草》言下氣?蓋甘之味 ,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內(nèi)可外,有和有緩,有補(bǔ)有瀉,居中之道盡矣。入足厥陰、太 陰、少陰,能治肺痿之膿血而作吐劑,能消五發(fā)之瘡疽。每用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渣 服之。消瘡與黃同功,黃亦能消諸腫毒瘡疽。修治之法與甘草同。 《本草》又云∶術(shù)、干漆、苦參為之使。惡遠(yuǎn)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白前 內(nèi)容:氣微溫,味甘,微寒。無毒。 《本草》云∶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狀似白薇、牛膝輩。 《衍義》云∶白前保定肺氣,治嗽多用,白而長于細(xì)辛,但粗而脆,不似細(xì)辛之柔。若 以溫藥相佐使則尤佳。仲景用。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白薇 內(nèi)容:氣大寒,味苦、咸,平。無毒。 《本草》云∶主暴中風(fēng)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fā) 作有時。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近道處處有之,狀似牛膝、白前而短小。療 驚邪風(fēng)狂病。 《液》云∶局方中多有用之治婦人,以《本經(jīng)》療傷中、下淋露故也。 《本草》又云∶惡黃、大黃、大戟、干姜、干漆、山茱萸、大棗。 <目錄>卷之三\草部 <篇名>前胡 內(nèi)容:氣微寒,味苦。無毒。 《本草》云∶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jié)氣,風(fēng)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 陳致新,明目益精。半夏為使。惡皂莢,畏藜蘆。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木香 內(nèi)容:氣熱,味辛、苦,純陽。味濃于氣,陰中陽也。無毒。 《象》云∶除肺中滯氣,若治中、下焦氣結(jié)滯,須用檳榔為使。 《珍》云∶治腹中氣不轉(zhuǎn)運(yùn),和胃氣。 《心》云∶散滯氣,調(diào)諸氣。 《本草》云∶治邪風(fēng),辟毒疫瘟鬼,強(qiáng)志,主淋露,療氣劣,肌中偏寒,主氣不足,消 毒,瘟瘧蠱毒,行藥之精。 《本經(jīng)》云∶主氣劣、氣不足,補(bǔ)也;通壅氣、導(dǎo)一切氣,破也。安胎、健脾胃,補(bǔ)也 ;除癖塊,破也。與本條補(bǔ)破不同,何也?易老以為破氣之劑,不言補(bǔ)也。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知母 內(nèi)容:氣寒,味大辛。苦寒,味濃,陰也,降也???,陰中微陽。無毒。 入足陽明經(jīng),手太陰、腎經(jīng)本藥。 《象》云∶瀉足陽明經(jīng)火熱,補(bǔ)益腎水膀胱之寒。去皮用。 《心》云∶瀉腎中火,苦寒,涼心去熱。 《珍》云∶涼腎,腎經(jīng)本藥,上頸行經(jīng),皆須用酒炒。 《本草》云∶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bǔ)不足,益氣,療傷寒,久瘧煩 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fēng)汗內(nèi)疸。多服,令人泄。 東垣云∶入足陽明、手太陰,味苦,寒潤。治有汗骨蒸,腎經(jīng)氣勞,瀉心。仲景用此為 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者,肺也;躁者,腎也。以石膏為君主,佐以知母之苦寒 ,以清腎之源。緩以甘草、粳米之甘,而使不速下也。經(jīng)云∶胸中有寒者,瓜蒂散吐之。又 云∶表熱里寒者,白虎湯主之。瓜蒂、知母味皆苦寒,而治胸中寒及里寒,何也?答曰∶成 無己注云∶即傷寒寒邪之毒為熱病也。讀者要逆識之,如《論語》言∶亂臣十人,書言唯以 亂民,其能而亂四方。亂,皆治也,乃治亂者也,故云亂民,亂四方也。仲景所言“寒”之 一字,舉其初而言之,熱病在其中矣。若以“寒”為寒冷之寒,無復(fù)用苦寒之劑。兼言白虎 證“脈尺寸俱長”,則熱可知矣。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貝母 內(nèi)容:氣平,微寒,味辛、苦。無毒。 《本草》云∶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fēng)痙。療腹中結(jié)實 ,心下滿,洗洗惡風(fēng)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仲景∶寒實結(jié)胸,外無熱證者,三物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內(nèi)有貝母也。別說 ,貝母能散胸中郁結(jié)之氣,殊有功。 《本草》又云∶濃樸、白薇為之使,惡桃花,畏秦艽、石、莽草,反烏頭。 海藏祖方,下乳三母散∶牡蠣、知母、貝母三物為細(xì)末,豬蹄湯調(diào)下。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黃芩 內(nèi)容:氣寒,味微苦,苦而甘。微寒,味薄氣濃,陽中陰也。陰中微陽,大寒。無毒。 入手太陰經(jīng)之劑。 《象》云∶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赤腫,瘀肉壅盛,必用之藥。泄肺受火邪上逆于 膈上。補(bǔ)膀胱之寒不足,乃 滋其化源也。 《心》云∶瀉肺中之火。 潔古云∶利胸中氣,消膈上痰。性苦寒,下痢膿血稠粘,腹疼后重,身熱,久不可者。 與芍藥、甘草同用。 《珍》云∶除陽有余,涼心去熱,通寒格。陰中微陽,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 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本草》云∶主諸熱黃膽,腸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傷,療痰熱,胃中 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東垣云∶味苦而薄,中枯而飄,故能瀉肺火而解肌熱,手太陰劑也。細(xì)實而中不空者, 治下部妙。 陶隱居云∶色深堅實者好。又治奔豚、臍下熱痛。飄與實,高下之分,與枳實、枳殼 同例。黃芩,其子主腸膿血。 《本草》又云∶得濃樸、黃連,治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 白蘞、赤小豆,療鼠。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黎蘆。 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 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亦主妊娠,安胎散內(nèi)多用黃芩,今醫(yī)家常用有效者,因 著之?!肚Ы鸱健贰冒涂ぬ刈嗉訙p三黃丸,療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 下、手足寒熱者。久服之,得行及奔馬。甚驗。 陶隱居云∶黃芩,圓者名子芩,仲景治雜病方多用之。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黃連 內(nèi)容:氣寒,味苦。味濃氣薄,陰中陽也,升也。無毒。 入手少陰經(jīng)。 《象》云∶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惡心,郁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必用藥 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 五等瀉心湯皆用之 《心》云∶瀉心經(jīng)之火,眼暴赤腫,及諸瘡,須用之??嗪咧麝栍杏啵嘁猿?。安蛔, 通寒格,療下焦虛,堅 腎。 《珍》云∶酒炒上行,酒浸行上頭。 《本草》云∶主熱氣,目痛傷泣出,明目。腸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臟冷熱 ,久下泄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diào)胃濃腸,益膽,療口瘡。久服令人不忘。 《液》云∶入手少陰,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瀉心其實瀉脾也,為子能令母實, 實則瀉其子。治血,防風(fēng)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海藏祖方,令終身不發(fā)斑瘡,煎黃連一口,兒生未出聲時,灌之,大應(yīng)。已出聲灌之, 斑雖發(fā),亦輕。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 《衍義》云∶治痢有微血,不可執(zhí)以黃連。為苦燥劑,虛者多致危困,實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龍骨、理石、黃芩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蘚皮。畏款冬花。 勝烏頭,解巴豆毒。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大黃 內(nèi)容:氣寒。味苦,大寒。味極濃,陰也,降也。無毒。 入手足陽明經(jīng)。酒浸,入太陽 《象》云∶性走而不守,瀉諸實熱不通,下大便,滌蕩腸胃間熱,專治不大便。 《心》云∶滌蕩實熱。 《珍》云∶熱淫于內(nèi),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陽經(jīng),酒洗入陽明經(jīng),余經(jīng)不用酒。 《本草》云∶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 通利水谷,調(diào)中化食,安和五臟。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jié)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 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jié)。 《液》云∶味苦、寒,陰中之陰藥。泄漏,推陳致新,去陳垢而安五臟,謂如戡定禍亂 以致太平無異,所以有將軍之名。入手足陽明,以酒引之,上至高巔;以舟楫載之,胸中可 ??;以苦泄之,性峻至于下。以酒將之,可行至高之分,若物在巔,人跡不及,必射以取之 也。故太陽陽明、正陽陽明承氣湯中俱用酒浸,惟少陽陽明為下經(jīng),故小承氣湯中不用酒浸 也。雜方有生用者,有面裹蒸熟者,其制不等。 《衍義》云∶損益前書已具。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用大黃、黃芩、黃連 ?;蛟弧眯臍饧炔蛔阋?,而不用補(bǔ)心湯,更用瀉心湯,何也?答曰∶若心氣獨不足,則須當(dāng) 不吐衄也,此乃邪熱因心氣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熱,就以苦補(bǔ)其心,蓋一舉而 兩得之。有是證者,用之無不效,惟在量其虛實而已。 《本草》又云∶惡干漆。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連翹 內(nèi)容:氣平,味苦??啵⒑?,氣味俱輕,陰中陽也,無毒。 手足少陽經(jīng)、陽明經(jīng)藥。 《象》云∶治寒熱瘰,諸惡瘡腫,除心中客熱,去胃蟲,通五淋。 《心》云∶瀉心經(jīng)客熱,諸家須用,瘡家圣藥也。 《珍》云∶諸經(jīng)客熱,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寒熱鼠,瘰,癰腫癭瘤,結(jié)熱蠱毒,去寸白蟲。 《液》云∶手、足少陽。治瘡、瘍、瘤、氣癭起、結(jié)核,有神。與柴胡同功,但分氣血 之異耳。與鼠粘子同用,治瘡瘍別有神功。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連軺 內(nèi)容:氣寒,味苦。 《本經(jīng)》不見所注,但仲景古方所注云,即連翹之根也。方言熬者,即今之炒也。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人參 內(nèi)容:氣溫,味甘。甘而微苦,微寒,氣味俱輕,陽也。陽中微陰,無毒。 《象》云∶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能補(bǔ)肺。氣促,短氣、少氣。補(bǔ)而緩中,瀉脾肺胃中火 邪,善治短氣。非升麻為引用,不能補(bǔ)上升之氣,升麻一分、人參三分,為相得也。若補(bǔ)下 焦元氣,瀉腎中火邪,茯苓為之使。 《心》云∶補(bǔ)氣不足而瀉肺火,甘溫而補(bǔ)陽利氣。脈不足者,是亡血也,人參補(bǔ)之。益 脾,與干姜同用,補(bǔ)氣,里虛則腹痛,此藥補(bǔ)之,是補(bǔ)不足也。 《珍》云∶補(bǔ)胃,喘嗽勿用,短氣用之。 《本草》云∶主補(bǔ)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療腸 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diào)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液》云∶味既甘溫,調(diào)中益氣,即補(bǔ)肺之陽、瀉肺之陰也。若便言補(bǔ)肺,而不論陰陽 寒熱何氣不足,則誤矣。若肺受寒邪,宜此補(bǔ)之;肺受火邪,不宜用也。肺為天之地,即手 太陰也,為清肅之臟,貴涼而不貴熱,其象可知。若傷熱則宜沙參。沙參味苦、甘微寒,無 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bǔ)中、益肺氣,療胃痹、心腹痛,結(jié)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 安五臟,補(bǔ)中。人參補(bǔ)五臟之陽也,沙參苦,微寒,補(bǔ)五臟之陰也。安得不異。 易老云∶用沙參代人參,取其味甘可也。 葛洪云∶沙參,主卒得諸疝,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自汗出,欲死。細(xì)末。酒調(diào)服 方寸匕,立瘥。 《日華子》云∶治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 海藏云∶今易老取沙參代人參,取其甘也。若微苦則補(bǔ)陰,甘者則補(bǔ)陽,雖云補(bǔ)五臟 ,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使,隨所引而相輔一臟也,不可不知。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沙參 內(nèi)容:味苦、甘,微寒。無毒。 治證附前人參條下。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半夏 內(nèi)容:氣微寒,味辛、平??喽?,辛濃苦輕,陽中陰也。生微寒,熟溫。有毒。 入足陽明經(jīng)、太陰經(jīng)、少陽經(jīng)。 《象》云∶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jìn)食。治太陰痰厥頭痛 ,非此不能除。 《心》云∶能勝脾胃之濕,所以化痰??收呓谩?br>《珍》云∶消胸中痞,去膈上痰。 《本草》云∶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jié),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 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去滑令盡。用生姜等分制用,能消痰涎,開胃 健脾。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反烏頭。 《藥性論》云∶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俗用為肺藥,非也。止吐 ,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小柴胡中雖為止嘔,亦助柴胡能止惡寒,是又為足少陽也; 又助黃芩能去熱,是又為足陽明也。往來寒熱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傷寒 之寒熱,所以名半夏。經(jīng)云∶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 為痰,入肺為涕。有涎曰嗽,無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能泄痰之標(biāo),不能泄 痰之本,泄本者,泄腎也。咳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也。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五味子 內(nèi)容:氣溫,味酸,陰中陽。酸而微苦,味濃氣輕,陰中微陽。無毒。 入手太陰經(jīng),入足少陰經(jīng)。 《象》云∶大益五臟。 孫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bǔ)五臟氣,遇夏月季夏之間,困乏無力,無氣以動,與 黃、人參、麥門冬,少加黃柏,煎湯服,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涌出。生用。 《珍》云∶治咳嗽。 《心》云∶收肺氣,補(bǔ)氣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則以此藥與干姜同用治 之。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bǔ)不足,益氣強(qiáng)陰益精,養(yǎng)五臟,除熱。 《日華子》云∶明目,暖水臟,治風(fēng),下氣消食。霍亂轉(zhuǎn)筋,癖,奔豚冷氣。消水腫 ,反胃,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五味皮甘肉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 ,故名五味子。仲景八味丸用此為腎氣丸,述類象形也。 孫真人云∶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bǔ)腎,故入手太陰、 足少陰也。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甘遂 內(nèi)容:氣大寒,味苦、甘。甘,純陽。有毒。 《本草》云∶主大腹疝瘕,腹?jié)M,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堅消積,利水谷道。下五水 ,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瓜蒂為使。惡遠(yuǎn)志,反甘草。 《液》云∶可以通水,而其氣直透達(dá)所結(jié)處。 《衍義》云∶此藥專于行水,攻決為用,入藥須斟酌用之。 《珍》云∶若水結(jié)胸中,非此不能除。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大戟 內(nèi)容:氣大寒,味苦、甘,陰中微陽。有小毒。 《本草》云∶治蠱毒,十二水,腹?jié)M急痛,積聚,中風(fēng),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 頭疼,發(fā)汗,利大小腸。此澤漆根也。 《液》云∶與甘遂同為泄水之藥,濕勝者苦燥除之。反甘草。與芫花、黃藥子等分,水 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傷風(fēng)、傷寒,蔥白湯下;傷食,陳皮湯下?;蚴逋?,微加至 止,亦可。芫花別有條,海藏,十棗湯同用。 《珍》云∶瀉肺,損真氣。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蕘花 內(nèi)容:氣微寒,味苦、辛。有毒。 《本草》云∶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癥瘕,蕩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 邪氣。利水道,療痰飲咳嗽。 《衍義》云∶仲景以蕘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則利止,其意如此。用時斟酌,不 可太過與不及也。仍察其須有是證,方可用之。仲景小青龍湯∶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 如雞子,熬令赤色用之。蓋利水也。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海藻 內(nèi)容:氣寒,味咸。 《本草》云∶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jié)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 。療皮間積聚,暴,留氣熱結(jié),利小便。 《珍》云∶洗,去咸。泄水氣。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商陸根 內(nèi)容:氣平,味辛、酸。有毒。 《本草》云∶主水脹,疝、瘕、痹,熨除癰腫,殺鬼精物。治胸中邪氣、水腫、痿痹、 腹?jié)M洪,直疏五臟,散水氣。如人形者有神。 《珍》云∶辛酸同用,導(dǎo)腫氣。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旋復(fù)花 內(nèi)容:氣溫,味咸、甘。冷利,有小毒。 《本草》云∶主補(bǔ)中下氣,消堅軟痞,消胸中痰結(jié),吐如膠漆。臍下膀胱留飲。利大腸 ,通血脈。發(fā)汗吐下后,心下痞,噫氣不除者,宜此。 仲景治傷寒汗下后,心下痞堅,噫氣不除,旋復(fù)代赭湯。 胡洽治痰飲,兩脅脹滿,旋復(fù)花丸,用之尤佳。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澤瀉 內(nèi)容:氣平,味甘。甘、咸、寒,味濃,陰也,降也,陰中微陽。 入足太陽經(jīng)、少陰經(jīng)。 《象》云∶除濕之圣藥。治小便淋瀝,去陰間汗。無此疾,服之令人目盲。 《心》云∶去舊水,養(yǎng)新水。寒水氣,須用。 《珍》云∶滲瀉止渴。 《本草》云∶治風(fēng)寒濕痹,乳難,消水,養(yǎng)五臟,益氣力,肥健。補(bǔ)虛損五勞,除五臟 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 扁鵲云∶多服病患眼。 《衍義》云∶其功尤長于行水。 仲景云∶水畜煩渴,小便不利,或吐或瀉,五苓散主之。方用澤瀉,故知其用長于行水 。《本經(jīng)》又引扁鵲云∶多服病患眼。誠為行去其水故也。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接引 桂、附等歸就腎經(jīng),別無他意。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焉得復(fù)實 。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本經(jīng)》云∶久服明目;扁鵲謂∶多服昏目,何也?易老云∶去胞中留垢,以其味咸能 泄伏水,故去留垢,即胞中陳積物也。入足太陽、少陰,仲景治太陽中風(fēng)入里,渴者,五 苓散主之。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紅豆蔻 內(nèi)容:氣溫,味辛。無毒。 《本草》云∶主腸虛水瀉,心腹絞痛,霍亂,嘔吐酸水。解酒毒。不宜多服,令人舌粗 不能飲食。 《液》云∶是高良姜子,用紅豆蔻復(fù)用良姜,如用官桂復(fù)用桂花同意。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肉豆蔻 內(nèi)容:氣溫,味辛。無毒。 入手陽明經(jīng)。 《本草》云∶主鬼氣,溫中,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冷疰,嘔沫,冷氣,消食止 泄,小兒傷乳霍亂。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甘松 內(nèi)容:氣平,味甘溫。無毒。 《本草》云∶主惡氣,卒心腹痛滿。治黑皮,風(fēng)疳齒。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蜀漆 內(nèi)容:氣微溫,味辛,純陽。辛平,有毒。 《珍》云∶破血。 《心》云∶洗去腥,與苦酸同用,導(dǎo)膽。 《本草》云∶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癥堅、痞結(jié)、積聚,邪氣、蠱毒、鬼疰,療胸中 邪結(jié)氣,能吐出之。 成無己注云∶火邪錯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蒲黃 內(nèi)容:氣平,味甘。無毒。 《本草》云∶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又云∶治一切吐、衄、唾、 溺、崩、瀉、撲、癥、帶下等血,并皆治之。并瘡癤,通月候,墮胎,兒枕急痛,風(fēng)腫鼻洪 ,下乳,止泄精血利。如破血消腫則生用,補(bǔ)血止血則炒用。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天門冬 內(nèi)容:氣寒,味微苦??喽?,氣薄味濃,陰也。甘平,大寒。無毒,陽中之陰。 入手太陰經(jīng),足少陰經(jīng)。 《象》云∶保肺氣,治血熱侵肺,上喘氣促。加人參、黃為主,用之,神效。 《心》云∶苦以泄滯血,甘以助元氣,及治血妄行,此天門冬之功也。 《本草》云∶主諸暴風(fēng)濕偏痹,強(qiáng)骨髓,殺三蟲 ,去伏尸。保定肺氣,去寒熱,養(yǎng)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bǔ)。久服延年,多子孫, 能行步,益氣。入手太陰、足少陰經(jīng),榮衛(wèi)枯涸,濕劑所以潤之,二門冬、人參、北五味子 、枸杞子,同為生脈之劑。此上焦獨取寸口之意。 《日華子》云∶貝母為使。鎮(zhèn)心,潤五臟,益皮膚,悅顏色。補(bǔ)五勞七傷,治肺氣、并 嗽,消痰,及風(fēng)痹、熱毒、游風(fēng)、煩悶、吐血。去心用。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麥門冬 內(nèi)容:氣寒,味微苦甘。微寒,陽中微陰也。無毒。 入手太陰經(jīng)。 《象》云∶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加五味子、人參。三味為生脈之劑,補(bǔ)肺中元氣不 足。 《珍》云∶行經(jīng),酒浸、湯浸。去心,治經(jīng)枯。 《心》云∶補(bǔ)心氣不足,及治血妄行,補(bǔ)心不足。 《本草》云∶主心腹結(jié)氣,傷中傷飽,胃絡(luò)脈絕,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 勞客熱,口干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qiáng)陰益精,消谷調(diào)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 肥健,美顏色,有子。地黃、車前子為之使,惡款冬花、苦瓠。畏苦參、青。入手太陰。 《衍義》云∶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泄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虛熱及 虛勞。麥門冬、地黃、麻仁、阿膠,潤經(jīng)益血,復(fù)脈通心。二門冬、五味子、枸杞子,同為 生脈之劑。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葳蕤 內(nèi)容:氣平,味甘。無毒。 《本草》云∶主中風(fēng)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jié)肉,諸不足。心腹結(jié)氣,虛熱濕毒,腰痛 ,莖中寒,及目痛、爛、淚出。久服,去面黑。 《心》云∶潤肺除熱。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茵陳蒿 內(nèi)容:氣微寒,味苦、平,陰中微陽。無毒。 入足太陽經(jīng)。 《象》云∶除煩熱,主風(fēng)濕熱邪結(jié)于內(nèi)。去枝、梗,用葉。 《本草》云∶主風(fēng)濕寒熱,邪氣熱結(jié),黃膽,通身發(fā)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入足太陽。 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燥熱也。如苗澇則濕黃,苗旱則燥黃 ,濕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藥治陽黃也。韓祗和、李思訓(xùn)治陰黃,茵陳附子湯,大抵 以茵陳為君主,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 《珍》云∶治傷寒發(fā)黃。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艾葉 內(nèi)容:氣溫,味苦,陰中之陽。無毒。 《本草》云∶止下痢吐血,下部瘡,辟風(fēng)寒,令人有子。灸百病。重午日,日未出時 ,不語采。 《心》云∶溫胃。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白頭翁 內(nèi)容:氣寒,味辛、苦,無毒。有毒。 《本草》云∶主溫瘧狂易(音羊)、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鼻衄。 《心》云∶下焦腎虛,純苦以堅之。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百合 內(nèi)容:氣平,味甘。無毒。 《本草》云∶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bǔ)中益氣,除浮腫臚脹,痞滿寒熱,遍身疼 痛,及乳難喉痹,止涕淚。 仲景治百合病,百合知母湯、百合滑石代赭石湯,有百合雞子湯、百合地黃湯?;虬俸?br>病已經(jīng)汗者,或未經(jīng)汗下吐者,或病形如初,或病變寒熱。并見《活人書》,治傷寒腹中 疼,百合一兩,炒黃為末。米飲調(diào)服。 孫真人云∶治百合陰毒,煮百合濃汁,服一升。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蓯蓉 內(nèi)容:氣溫,味甘、咸、酸。無毒。 《本草》云∶主五勞七傷,補(bǔ)中,除莖中寒熱痛,養(yǎng)五臟,強(qiáng)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癥瘕, 除膀胱邪氣,腰痛, 止痢。久服輕身。 《液》云∶命門相火不足,以此補(bǔ)之。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玄參 內(nèi)容:氣微寒,味苦、咸。無毒。 《象》云∶足少陰腎經(jīng)之君藥也,治本經(jīng)須用。 《本草》云∶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chǎn)乳余疾,補(bǔ)腎氣,令人目明。主暴中風(fēng)傷寒,身 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灑灑,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 易老云∶玄參乃樞機(jī)之劑,管領(lǐng)諸氣,上下整肅而不濁,風(fēng)藥中多用之。故《活人書》 治傷寒陽毒,玄參升麻湯,治汗下吐后毒不散,則知為整肅樞機(jī)之劑。以此論之,治空中氤 氳之氣,無根之火,以玄參為圣藥。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款冬花 內(nèi)容:氣溫,味甘、辛,純陽。無毒。 《珍》云∶溫肺止嗽。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痹,諸驚癇寒熱邪氣,消渴,喘息呼吸。杏仁為之 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黃芩、黃連、青葙。 《藥性論》云∶君。主療肺氣,心促急,熱乏,勞咳,連連不絕,涕唾稠粘,肺痿,肺 癰吐膿。 《日華子》云∶潤心肺,益五臟,除煩,補(bǔ)勞劣,消痰止嗽。肺痿吐血,心虛驚悸。 《衍義》云∶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燃款冬花三兩枚,于無風(fēng)處,以筆管吸其煙,滿口 則咽之,數(shù)日效。 《時習(xí)》云∶仲景射干湯用之。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紫參 內(nèi)容:氣微寒,味苦、辛。無毒。 《本草》云∶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療腸胃大熱,唾血衄血, 腸中聚血,癰腫諸瘡,止渴益精。 仲景治痢,紫參湯主之。紫參半斤,甘草三兩,水五升,煎紫參取二升。卻內(nèi)甘草,煎 取半升,分溫三服。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苦參 內(nèi)容:氣寒,味苦,氣沉,純陰。 《心》云∶除濕。 《本草》云∶主心腹結(jié)氣,癥瘕積聚,黃膽,溺有余瀝,逐水除癰腫,補(bǔ)中,明目止 淚。養(yǎng)肝膽氣,安五臟,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 下部,平胃氣,令人嗜食輕身。 《衍義》云∶有人病遍身風(fēng)熱細(xì)疹,癢痛不可任,連胸頸臍腹近陰處皆然,涎痰亦多, 夜不得睡。以苦參末一兩,皂角二兩,水一升,揉濾取汁,銀、石器熬成膏,和苦參末為丸 ,如梧桐子大,食后溫水下二十丸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時習(xí)》云∶苦參揩齒,久能病腰。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蘆根 內(nèi)容:氣寒,味甘。 《本草》云∶主消渴客熱,止小便?!督饏T玉函》治五噎膈氣煩悶,吐逆不下食,蘆根 五兩,銼,水三盞,煮一盞,去渣,服無時。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射干 內(nèi)容:\x又名烏扇\x 氣平,味苦,微溫,有毒。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喉閉咽痛,不得消息,散結(jié)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療老 血在心脾間,咳唾,言語氣臭,散胸中熱氣。 《衍義》云∶治肺氣喉痹為佳。 仲景治咽中動氣或閉塞,烏扇湯中用。 《時習(xí)》云∶仲景射干湯用之。 《心》云∶去胃癰。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敗醬 內(nèi)容:氣微寒平,味苦、咸。無毒。 入足少陰經(jīng),手厥陰經(jīng)。 《本草》云∶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除癰腫,浮腫,結(jié)熱,風(fēng)痹不 足,產(chǎn)后疾痛。 仲景治腸癰有膿者,薏苡仁附子敗醬湯。薏苡仁二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三物為 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 煎取一升,頓服之,小盒飯下,愈。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敗蒲 內(nèi)容:氣平。 《本草》云∶主筋溢惡瘡。 《藥性論》云∶亦可單用,主破血。取蒲黃、赤芍藥、當(dāng)歸、大黃、樸硝同服,治跌撲 瘀血。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葦葉 內(nèi)容:《液》云∶同蘆,差大耳。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防己 內(nèi)容:氣寒,味大苦、辛??啵幰?,平。無毒。 通行十二經(jīng)。 《象》云∶治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香港腳,補(bǔ)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jīng)。去皮用。 《本草》云∶主風(fēng)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療水腫、風(fēng)腫;去膀胱熱 ,傷寒寒熱邪氣,中風(fēng),手腳攣急,止泄;散癰腫惡結(jié),諸蝸疥癬蟲瘡;通腠理,利九竅。 《藥性論》云∶漢防己,君。又云∶木防己,使。畏女菀、鹵咸。去血中濕熱。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牽牛 內(nèi)容:氣寒,味苦。有小毒。黑白二種。 《本草》云∶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fēng)毒,利小便。 海藏云∶以氣藥引之則入氣;以大黃引之則入血。 張文懿云∶不可耽嗜,脫人元氣。余初亦疑此藥不可耽嗜,后見人有酒食、病痞,多服 食藥,以導(dǎo)其氣,及服藏用神芎丸,及犯牽牛等丸。如初服,即快;藥過,再食,其病痞依 然。依前又服,其痞隨藥而效,藥過后病復(fù)至。以至久服,則脫人元氣而猶不知悔,戒之! 惟當(dāng)益脾健胃,使元氣生,而自能消腐水谷,其法無以加矣。 《心》云∶瀉元氣,去氣中濕熱。凡飲食勞倦,皆血受病。若以此藥瀉之,是血病瀉氣 ,使氣血俱虛損。所傷雖去,瀉元氣、損人,不知也。經(jīng)所謂∶毋盛盛,毋虛虛,毋絕人長 命。此之謂也。用者戒之。白者亦同。 羅謙甫云∶牽牛,乃瀉氣之藥,試取嘗之,便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壯,漸漸 不絕,非辛而何!續(xù)注∶味苦寒,果安在哉。又曰∶牽牛感南方熱火之化所生者也,血熱瀉 氣,差誤已甚。若病濕盛,濕氣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則宜用之耳。濕去,其氣周流, 所謂五臟有邪,更相平也。經(jīng)所謂一臟未平,以所勝平之?;鹉芷浇穑鵀a肺氣者即此也。 然仲景治七種濕證,小便不利,無一藥犯牽牛者,仲景豈不知牽牛能瀉濕利小便?為濕病之 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氣病,不可用辛辣氣藥,瀉上焦太陰之氣故也。仲景尚不輕用如此, 世醫(yī)一概而用之可乎?又曰∶牽牛辛烈,瀉人元氣,比諸辛藥尤甚,以辛之雄烈故也。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三棱 內(nèi)容:氣平,味苦,陰中之陽。無毒。 《象》云∶治老癖癥瘕結(jié)塊,婦人血脈不調(diào),心腹刺痛。須炮用。 《珍》云∶破積氣,損真氣,虛者勿用。 《液》云∶又治氣脹,血脈不調(diào),補(bǔ)五勞,通月經(jīng),消瘀血。色白,破血中之氣。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蓬莪術(shù) 內(nèi)容:氣溫,味苦、辛。無毒。 《象》云∶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癖氣最良。炮用。 《本草》云∶治婦人血氣,丈夫賁豚;治心腹痛,中惡,疰杵,鬼氣,霍亂冷氣,吐酸 水;解毒,飲食不消。酒研服。 《液》云∶色黑,破氣中之血,入氣藥發(fā)諸香。雖為泄劑,亦能益氣,故孫用和治氣短 不能接續(xù),所以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湯內(nèi),多用此也。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草龍膽 內(nèi)容:氣寒,味大苦,氣味俱濃,陰也。無毒。 《珍》云∶純陰,酒浸上行。 《心》云∶除下焦之濕,及翳膜之濕。 《象》云∶治兩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疼痛不可忍。以柴胡為主,治眼中疾必用之 藥也。去蘆。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栝蔞根 內(nèi)容:氣寒,味苦。味濃,陰也,無毒 《本草》云∶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bǔ)虛安中,通月水。消腫毒瘀血,及熱狂。 《心》云∶止渴,行津液??嗪?,與辛酸同用,導(dǎo)腫氣。 《珍》云∶苦,純陰。若心中枯渴者,非此不能除。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地榆 內(nèi)容:氣微寒,味甘、酸??喽?,氣味俱濃,陰也。 《本草》云∶主婦人乳產(chǎn),七傷,帶下,月水不止,血崩之疾。除惡血,止疼痛,腸風(fēng) 泄血。 《象》云∶治小兒疳痢。性沉寒,入下焦,治熱血痢。去蘆。 《心》云∶去下焦之血。腸風(fēng)下血及瀉痢下血,須用之。 《珍》云∶陽中微陰,治下部血。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紫草 內(nèi)容:氣寒,味苦。無毒。 《本草》云∶主心腹邪氣,五疸;補(bǔ)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治腹腫脹滿。去土,用 茸。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茜根 內(nèi)容:味苦,陰中微陽。 《珍》云∶去諸死血。 《藥性論》云∶主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 《日華子》云∶止鼻洪,月經(jīng)不止。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菊花 內(nèi)容:苦而甘、寒。無毒。 《心》云∶去翳膜,明目。 《珍》云∶養(yǎng)目血。 《藥性論》云∶使。治身上諸風(fēng)。 《日華子》云∶治四肢游風(fēng),利血脈,心煩,胸膈壅悶。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葶藶 內(nèi)容:氣大寒,味苦、辛。無毒。 《本草》云∶主癥瘕積聚結(jié)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熱氣 ,及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fēng),熱痱癢,利小便。久服,令人虛。又云∶療肺壅 上氣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飲。 《液》云∶苦、甜二味,主治同。仲景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 抵苦則下泄,甜則少緩。量病虛實用之,不可不審?!侗静荨冯m云治同,甜、苦之味安得不 異?榆白皮為之使。惡僵蠶、石龍芮。仲景葶藶大棗瀉肺湯用之。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王不留行 內(nèi)容:味苦,陽中之陰。甘平。無毒。 《珍》云∶下乳,引導(dǎo)用之。 《藥性論》云∶治風(fēng)毒,通血脈。 《日華子》云∶治游風(fēng),風(fēng)疹,婦人月經(jīng)不勻。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通草 內(nèi)容:氣平,味甘、辛,陽也。無毒。燈草同。 《象》云∶治陰竅不利,行小水,除水腫閉,治五淋。生用。 《珍》云∶瀉肺,利小便。甘平,以緩陰血。 《日華子》云∶明目退熱,催生,下胞,下乳。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木通 內(nèi)容:氣平,味甘。甘而淡,性平,味薄,陽也。無毒。 《象》云∶主小便不利,導(dǎo)小腸熱。去皮用。 《心》云∶通經(jīng)利竅。 《本草》云∶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guān)節(jié),令人不忘;散癰腫諸結(jié)不消,墮胎,去 蟲。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瞿麥 內(nèi)容:氣寒,味苦、辛,陽中微陰也。 《象》云∶主關(guān)格諸癃結(jié),小便不通;治癰腫,排膿,明目去翳,破胎下閉血,逐膀胱 邪熱。用穗。 《珍》云∶利小便,為君主之用。 《本草》云∶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養(yǎng)腎氣,逐膀胱邪逆;止 霍亂,長毛發(fā)。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車前子 內(nèi)容:氣寒,味甘、咸。無毒。 《象》云∶主氣癃閉。利水道,通小便;除濕痹,肝中風(fēng)熱,沖目赤痛。 《本草》云∶主氣癃。止痛,利水道,通小便,除濕痹,男子傷中,女子淋瀝,不欲食 ,養(yǎng)肺;強(qiáng)陰益精,令人有子;明目,治目熱赤痛;輕身耐老。 東垣云∶能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茯苓同功。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石葦 內(nèi)容:此一條,與本經(jīng)無一字同,恐別是一物,有誤,姑存之。名遠(yuǎn)墨子、血見愁、鹿 《時習(xí)》云∶今一種作青苕帚,名蟻子槐,作血見愁。又隰州鼓角樓上一種,名血見愁 ,俱能破瘀血?!稌r習(xí)》補(bǔ)∶或人言,紫花如旋風(fēng)草,但花不白。又有一種,花黃,葉似槐 ,結(jié)角如綠豆,俗呼夾竹梅。 《局方本草》∶石葦味苦、甘,平,無毒。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止 煩下氣,通膀胱滿;補(bǔ)五勞,安五臟,去惡風(fēng),益精氣。 《藥性論》云∶使。治勞及五淋,胞囊結(jié)熱不通,膀胱熱滿。 《日華子》云∶治淋遺溺。杏仁為之使,得菖蒲,良。生華陰,又有生古瓦屋上者,名 瓦韋,用治淋亦佳。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白附子 內(nèi)容:陽,微溫。 《珍》云∶主血痹,行藥勢。 《本草》云∶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藥勢。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葫蘆巴 內(nèi)容:苦,純陰。 《珍》云∶治元氣虛冷,及腎虛冷。 《本草》云∶得香子、桃仁,治膀胱氣甚效。腹脅脹滿,面色青黑,此腎虛證也。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馬兜鈴 內(nèi)容:苦,陰中微陽,味苦、寒。無毒。 《珍》云∶去肺熱,安肺氣,補(bǔ)肺。 《本草》云∶主咳嗽痰結(jié)。 《藥性論》云∶平。能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主咳逆連連不可。 《日華子》云∶治痔瘡,以藥于瓶中,燒,熏病處。入藥炙用。是土青木香獨行根子 也。 《圣惠方》∶治五種蠱毒。 《圖經(jīng)》云∶亦名土青木香。實,主肺病。根,治氣、下膈、止刺痛。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白芨 內(nèi)容:苦、甘,陽中之陰。味辛、苦,平,微寒。無毒。 《珍》云∶止肺澀。白蘞治證同。 《本草》云∶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fēng)鬼擊,痱緩不收,白癬疥 蟲。 《藥性論》云∶使。治熱結(jié)不消,主陰下痿,治面上。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天南星 內(nèi)容:味苦、辛。有毒。 《珍》云∶治同半夏。 陳藏器云∶主金瘡傷折瘀血。取根,搗敷傷處。 《日華子》云∶味辛烈。治撲損瘀血,主蛇蟲咬,敷疥癬毒瘡。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郁金 內(nèi)容:味辛苦,純陰。 《珍》云∶涼心。 《局方本草》∶郁金,味辛、苦,寒,無毒。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 淋,尿血,金瘡。 《藥性論》云∶單用亦可。治婦人宿血結(jié)聚,溫醋磨服。 《經(jīng)驗方》云∶尿血不定,蔥白相和,煎服,效。 《本草》云∶生蜀者,佳。胡人謂之馬,亦啖馬。藥用治脹痛,破血而補(bǔ)。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佛耳草 內(nèi)容:氣熱,味酸。 《象》云∶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氣,少用??疃槭埂_^食損目。 <目錄>卷之四\草部 <篇名>蛇床 內(nèi)容:味苦、辛、甘,平。無毒。 《本草》云∶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除痹氣,利關(guān)節(jié),癲癇惡瘡,溫中下氣 ;令婦人子臟熱,男子陰強(qiáng);久服,輕身、好顏色,令人有子。一名蛇粟、蛇米。五月采, 陰干。惡牡丹、巴豆、貝母。 <目錄>卷之五\木部 <篇名>桂 內(nèi)容:\x桂心、肉桂、桂枝附\x 氣溫,味甘、辛。有小毒。 入手少陰經(jīng)。桂枝,入足太陽 《本草》云∶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zhuǎn)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 止唾,咳嗽鼻;能墮胎,堅骨節(jié)、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dǎo)百藥,無所畏。久服,神仙不 老。生桂陽,二月、八月、十月采皮,陰干。有菌桂、牡桂、木桂、筒桂、肉桂、板桂、桂 心、官桂之類。用者罕有分別?!堆芰x》所言,不知何緣而得官之名。予考《本草》有出觀 、賓、宜、韶、欽諸州者,佳。世人以筆畫多而懶書之,故只作官也。如寫黃檗作黃柏, 作姜同意。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木桂生桂陽。從嶺至海盡有桂樹,惟柳州、 象州最多?!侗静荨匪f菌桂、牡桂、板桂,濃薄不同。大抵細(xì)薄者為枝、為嫩,濃脂者為 肉、為老,處其身者為中也。不必黃色為桂心,但不用皮與里,止用其身中者為桂心。不經(jīng) 水而味薄者,亦名柳桂。易老用此,以治虛人,使不生熱也?!堆芰x》謂桂大熱?!端貑枴?br>謂辛甘發(fā)散為陽,故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是專用辛甘之意也。又云∶療寒 以熱。故知三種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蓋此二種性止溫而已,不可以治風(fēng)寒之病。獨有 一字桂,《本經(jīng)》謂甘辛大熱,正合《素問》辛甘發(fā)散為陽之說,尤知菌桂、牡桂不及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