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濕化,大能發(fā)濕,久則濕化熱。此乃土氣濃,自然生火也。 【附方】舊三,新三。 風(fēng)邪為病∶蛤?。遥⒅焐暗确?,為末。每服一錢,水調(diào)下,日三四服,甚有神驗。 (《圣惠方》)。 狂言鬼語猝死∶用蛤蟆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外臺秘要》)。 噎膈吐食∶用蛇含蛤蟆,泥包, 存性,研末。每服一錢,酒下。(《壽域方》) 瘰 潰爛∶用黑色蛤蟆一枚,去腸焙研,油調(diào)敷之。忌鐵器。 頭上軟癤∶蛤蟆,剝皮,貼之,收毒即愈。(《活幼全書》) 蝮蛇螫傷∶生蛤蟆一枚,搗爛敷之。(《圣惠方》) \x肝\x 【主治】蛇螫人,牙入肉中,痛不可堪。搗敷之,立出(時珍。出《肘后》)。 \x膽\x 【主治】小兒失音不語,取汁點舌上,立愈 \x腦\x 【主治】青盲,明目(《別錄》)。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蛙 內(nèi)容:(《別錄》下品) 【釋名】長股(《別錄》)、田雞(《綱目》)、 宗 曰∶蛙后腳長,故善躍。大其聲則曰蛙,小其聲則曰蛤。 時珍曰∶蛙好鳴,其聲自呼。南人食之,呼為田雞,云肉味如雞也。又曰坐魚,其性好 坐也。按《爾雅》蟾、蛙俱列魚類,而《東方朔傳》云∶長安水多蛙魚,得以家給人足。則 古昔關(guān)中已常食之如魚,不獨南人也。蛙亦作 字。 【集解】 《別錄》曰∶蛙生水中,取無時。 弘景曰∶凡蜂、蟻、蛙、蟬,其類最多。大而青脊者,俗名土鴨,其鳴甚壯。一種黑色 者,南人名蛤子,食之至美。一種小形善鳴者,名蛙子,即此也。 保升曰∶蛙,蛤蟆之屬,居陸地,青脊善鳴,聲作蛙者,是也。 頌曰∶今處處有之。似蛤蟆而背青綠色,尖嘴細(xì)腹,俗謂之青蛙。亦有背作黃路者,謂 之金線蛙。陶氏所謂土鴨,即《爾雅》所謂“在水曰黽”者,是也,俗名石鴨。所謂蛤子, 即今水雞是也,閩、蜀、浙東人以為佳饌。 時珍曰∶田雞、水雞、土鴨,形稱雖異,功用則一也。四月食之最美,五月漸老,可采 入藥?!犊脊び洝吩啤靡?鳴者,蛙黽之屬。農(nóng)人占其聲之早晚大小,以卜豐 孝標(biāo)詩云∶田家無五行,水旱卜蛙聲。蛙亦能化為 ,見《列子》。 【氣味】甘,寒,無毒。 宗 曰∶平。 時珍曰∶按∶《延壽書》云∶蛙骨熱,食之小便苦淋。妊娠食蛙,令子壽夭。小蛙食多 ,令人尿閉。臍下酸痛,有至死者。擂車前水飲可解。 吳瑞曰∶正月出者名黃蛤,不可食。 【主治】小兒赤氣,肌瘡臍傷,止痛,氣不足(《別錄》)。 小兒熱瘡,殺尸疰病蟲,去勞劣,解熱毒(《日華》)。食之解勞 燒灰,涂月蝕瘡(時珍)。 【發(fā)明】 頌曰∶南人食蛙蛤,云補(bǔ)虛損,尤宜產(chǎn)婦。 時珍曰∶蛙產(chǎn)于水,與螺、蚌同性,故能解熱毒,利水氣。但系濕化之物,其骨性復(fù)熱 ,而今人食者,每同辛辣及脂油煎炸,是抱薪救火矣,安能求其益哉?按∶戴原禮《證治要 訣》 嘉謨曰∶時行面赤項腫,名蛤蟆瘟。以金線蛙搗汁,水調(diào),空腹頓飲,極效,曾活數(shù)人 【附方】新六。 蛤饌∶治水腫。用活蛙三個,每個口內(nèi)安銅錢一個,上著胡黃連末少許。以雄豬肚一個, 茶油洗凈,包蛙扎定,煮一宿,取出,去皮、腸,食肉并豬肚,以酒送下。忌酸、咸、魚、 面、雞、鵝、羊肉,宜食豬、鴨。(《壽域神方》) 水蠱腹大∶動搖有水聲,皮膚黑色。用干青蛙二枚(以酥炒),干螻蛄七枚(炒),苦壺 蘆 半兩(炒)。上為末。每空心溫酒服二錢,不過三服。(《圣惠 毒痢噤口∶水蛙一個,并腸肚搗碎,瓦烘熱,入麝香五分,作餅,貼臍上,氣通即能進(jìn) 食也。 諸痔疼痛∶青蛙丸∶用青色蛙長腳者一個,燒存性,為末,雪糕和,丸如梧子大。每空 心先吃飯二匙,次以枳殼湯下十五丸。(《直指方》)。 蟲蝕肛門,蟲蝕腎腑,肛盡腸穿∶用青蛙一枚,雞骨一分,燒灰吹入,數(shù)用大效。(《外 臺》) 癌瘡如眼∶上高下深,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頭上各露一舌,毒孔透里者, 是也。用生井蛙皮,燒存性為末摻,或蜜水調(diào)敷之。(《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蝌斗 內(nèi)容:(《拾遺》) 【釋名】活師(《山海經(jīng)》)、活東(《爾雅》) 子 時珍曰∶蝌斗,一作蛞斗(音闊)。按∶羅愿《爾雅翼》云∶其狀如魚,其尾如針,又 并 【集解】藏器曰∶活師即蛤蟆兒,生水中,有尾如 時珍曰∶蝌斗生水中,蛤蟆、青蛙之子也。二、三月蛙、蟆曳腸于水際草上,纏繳如索 ,日見黑點漸深,至春水時,鳴以聒之,則蝌斗皆出,謂之聒子,所謂“蛤蟆聲抱”是矣。 蝌 未必然。陸農(nóng)師云∶月大盡則先生前兩足,小盡則先生后兩足。 【主治】火飆熱瘡及疥瘡,并搗碎敷之。又染髭發(fā),取青胡桃子上皮,和搗為泥染之, 一染 【發(fā)明】時珍曰∶俚俗三月三日,皆取小蝌斗以水吞之,云不生瘡,亦解毒治瘡之意也。 按∶危氏《得效》方∶染髭發(fā),用蝌斗、黑桑椹各半斤,瓶密封,懸屋 發(fā),永黑如漆也。又《岣嶁神書》云∶三月三日,取蝌斗一合陰干,候椹熟時取汁一升浸, 埋東壁下, \x卵\x 【主治】明目(藏器)。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溪狗 內(nèi)容:(《拾遺》) 【集解】 藏器曰∶溪狗生南方溪澗中。狀似蛤蟆,尾長三、四寸。 【氣味】有小毒。 【主治】溪毒及游蠱,燒末,水服一、二錢匕(藏器)。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山蛤 內(nèi)容:(宋《圖經(jīng)》) 【校正】原附蛤蟆下,今分出。 【集解】 頌曰∶山蛤在山石中藏蟄,似蛤蟆而大,黃色。能吞氣,飲風(fēng)露,不食雜蟲。山人亦食 之。 【主治】小兒勞瘦,及疳疾,最良(蘇頌)。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田父 內(nèi)容:(宋《圖經(jīng)》) 【校正】原附蛤蟆下,今分出。 【釋名】 (音論)。 【集解】 頌曰∶按∶《洽聞記》云∶蛤蟆大者名田父,能食蛇。蛇行被逐,殆不能去。因銜其尾, 久 也。 時珍曰∶按《文本集略》云∶ ,蛤蟆也 而有食蛇之鼠;蛇制豹,而有啖蛇之貘。則田父伏蛇,亦此類耳,非怪也。 【主治】蠶咬,取脊背上白汁,和蟻子灰,涂之(蘇頌。出韋宙《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蜈蚣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蒺藜(《爾雅》)、 蛆 弘景曰∶《莊子》∶ 蛆甘帶?!痘茨献印吩啤?蛇游霧而殆于 能制蛇。見大蛇,便緣上啖其腦。 恭曰∶山東人呼蜘蛛一名 蛆,亦能制蛇,而蜘蛛條無制蛇 謂蜈蚣也。 頌曰∶按∶《爾雅》∶蒺藜, 蛆也。郭注云∶似蝗 時珍曰∶按∶張揖《廣雅》及《淮南子注》,皆謂 蛆為 為蟋蟀,能制蛇。又以 【集解】《別錄》曰∶蜈蚣生大吳川谷及江南。頭、足赤者良。 弘景曰∶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長山、高麗山、茅山,于腐爛積草處得之,勿令傷,曝 干 《蜀圖》曰∶生山南川谷,及出安、襄、鄧、隨、唐等州土石間,人家屋壁中亦有。形似馬 陸,身扁而長。黑頭赤足者良。七八月采之。 宗 曰∶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黃。有被毒者,以烏雞屎,或大蒜涂之,效。性畏 蛞蝓,不敢過所行之路,觸其身即死,故蛞蝓能治蜈蚣毒。 時珍曰∶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jié)節(jié)有足,雙須歧尾。性畏蜘蛛,以溺射之, 即斷爛也。南方有極大者,而本草失載。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綏定縣蜈蚣,大者能 以氣 者長丈余 南方蜈蚣大者長 岐亭有拘羅山,出大 談》云∶嶠南蜈蚣大者 而食之。故被蜈蚣傷者,搗蟲涂之,痛立止也。珍按∶托胎蟲即蛞蝓也。蜈蚣能制龍、蛇、 蜴蜥,而畏蛤蟆、蛞 也”。 【修治】 曰∶凡使勿用千足蟲,真相似,只是頭上有白肉,面并嘴 著,腥臭氣入頂,能致死也。凡治蜈蚣,先以蜈蚣木末(或柳蛀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 黑,去木末, 時珍曰∶蜈蚣木不知是何木也。今人惟以火炙去頭、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葉火煨 用之。 【氣味】辛,溫,有毒。 時珍曰∶畏蛞蝓、蜘蛛、雞屎、桑皮、白鹽。 【主治】鬼疰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蟲(《本經(jīng)》)。療心腹 寒熱積聚,墮胎,去惡血(《別錄》)。 治癥癖(《日華》)。小兒驚癇風(fēng)搐,臍風(fēng)口噤,丹毒禿瘡瘰 蛇傷(時珍)。 【發(fā)明】 頌曰∶《本經(jīng)》云“療鬼疰”,故《胡洽方》治尸疰、惡氣、痰嗽諸方多用之。今醫(yī)家治 小兒口噤不開、不能乳者,以赤足蜈蚣,去足,炙研,用豬乳二合調(diào)半錢,分三、四服,溫 灌之,有 時珍曰∶蓋行而疾者,惟風(fēng)與蛇。蜈蚣能制蛇,故亦能截風(fēng),蓋厥陰經(jīng)藥也。故所主諸 證,多屬厥陰。按∶楊士瀛《直指方》云∶蜈蚣有毒,惟風(fēng)氣暴烈者可以當(dāng)之。風(fēng)氣暴烈, 非蜈 名蛇瘴, 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為上藥,白芷次之。又《圣濟(jì)總錄》云∶嶺南樸蛇瘴,一名鎖喉瘴。項 大腫痛連 傷諸病,皆 一法,則蜈蚣 【附方】舊四,新十六。 小兒撮口∶但看舌上及上下 即愈。如無生者 小兒急驚∶萬金散∶蜈蚣一條(全者,去足,炙為 汁和,丸綠豆大。每歲一丸,乳汁下。(《圣惠》) 天吊驚風(fēng)∶目久不下,眼見白睛,及角弓反張,聲不出者,雙金散主之。用大蜈蚣一條 去頭足,酥炙,用竹刀批開,記定左右。又以麝香一錢,亦分左右各記明,研末包定。每用 左邊者吹左鼻,右邊者吹右鼻,各少許,不可過多。若眼未下,再吹些須,眼下乃止。(《直 指》) 破傷中風(fēng)欲死∶《圣惠》∶用蜈蚣,研末,擦牙,追去涎沫,立瘥。 蚣頭、烏頭尖、附子底、蝎梢等分為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熱酒灌 口眼 斜,口內(nèi)麻木者∶用蜈蚣三條(一蜜炙 個(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煨,一 少許。每服一錢,熱調(diào)下,日一服。(《通變要法 腹內(nèi)蛇癥∶誤食菜中蛇精,成蛇瘕,或食蛇肉成瘕,腹內(nèi)常饑,食物即吐。 以赤足蜈蚣一條炙,研末,酒服。(《衛(wèi)生易簡方》) 蝮蛇螫傷∶蜈蚣,研末,敷之。抱樸子。 射工毒瘡∶大蜈蚣一枚,炙研,和酢敷之。(《千金方》)。 天蛇頭瘡∶生手指頭上。用蜈蚣一條,燒煙熏一、二次即愈?;驗槟?,豬 (《奇效》) 丹毒瘤腫∶用蜈蚣一條干者,白礬一皂子大,雷丸一個,百部二錢,研末,醋調(diào)敷之。 (《本草衍義》) 瘰 潰瘡∶荼、蜈蚣二味,炙至香熟,等分搗篩為末。先以甘草湯洗凈,敷之。(《枕 中方》) 耳出膿∶蜈蚣末,吹之。(鮑氏) 小兒禿瘡∶大蜈蚣一條,鹽一分,入油內(nèi)浸七日。取油搽之,極效。(《海上方》) 便毒初起∶黃腳蜈蚣一條,瓦焙存性,為末。酒調(diào)服,取汗即散。(《濟(jì)生秘覽》) 痔瘡疼痛∶《直指》∶用赤足蜈蚣,焙為末,入片腦少許,唾調(diào)敷之。孫氏《集效》∶用 蜈蚣三、四條,香油煮一、二 點上油,即時痛止,大效。 腹大如箕∶用蜈蚣三、五條,酒炙研末。每服一錢,以雞子二個,打開入末在內(nèi), 紙糊,沸湯煮熟食之。日一服,連進(jìn)三服,瘳。(《活人心統(tǒng)》) 腳肚轉(zhuǎn)筋∶蜈蚣,燒,豬脂和敷。(《肘后》) 女人趾瘡∶甲內(nèi)惡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條,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圍。(《醫(yī) 方摘要》)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馬陸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百足(《本經(jīng)》)、百節(jié)(《衍義》)、千足(《炮炙論》)、馬 (音弦)、馬 (音 拳) 蛩。 弘景曰∶此蟲足甚多,寸寸斷之,亦便寸行。故魯連子云∶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莊子 “ 【集解】《別錄》曰∶馬陸生玄菟川谷。 弘景曰∶李當(dāng)之云∶此蟲長五、六寸,狀如大蛩,夏月登樹鳴,冬則入蟄,今人呼為飛 蟲。今有一種細(xì)黃蟲,狀如蜈蚣而甚長,俗名土 市人亦無取者,未詳何者的是? 恭曰∶此蟲大如細(xì)筆管,長三、四寸,斑色,一如蚰蜒。襄陽人名為馬 亦名刀環(huán)蟲,以其死側(cè)臥,狀如刀環(huán)也。有人自毒,服一枚便死也。 曰∶千足蟲頭上有白肉,面并嘴尖。把著,腥臭氣入人頂,能致死也。 宗 曰∶百節(jié),身如槎,節(jié)節(jié)有細(xì)蹙文起,紫黑色,光潤,百足。死則側(cè)臥如環(huán),長二 、三寸,大者如小指。古墻壁中甚多,入藥至鮮。 時珍曰∶馬 處處有之。形大如蚯蚓,紫黑色,其足比比至百,而皮極硬,節(jié)節(jié)有橫紋 如金線,首尾一般大。觸之即側(cè)臥局縮如環(huán),不必死也。能毒雞犬。陶氏所謂土蟲,乃蚰蜒 也,死亦側(cè)蜷如環(huán),雞喜食之。當(dāng)以李當(dāng)之之說為準(zhǔn)。 【正誤】 藏器曰∶按∶土蟲無足,如一條衣帶,長四、五寸,身扁似韭葉,背上有黃黑裥,頭如 鏟子 蘇云馬陸如蚰蜒,亦誤矣。按∶蚰蜒色黃不斑,其足無數(shù)。 時珍曰∶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度古俗呼土蠱,身形似衣帶,色類蚯蚓,長一尺 余,首如鏟,背上有黃黑裥,稍觸即斷。常趁蚓掩之,則蚓化為水。有毒,雞食之輒死。據(jù) 此,則陳藏器所謂土蟲者,蓋土蠱也。陶氏誤以蚰蜒為馬陸,陳氏亦誤以土蠱為土蟲矣。 【修治】 雷曰∶凡收得馬陸,以糠頭炒,至糠焦黑,取出去糠。竹刀刮去頭、足,研末用。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腹中大堅癥,破積聚息肉,惡瘡白禿(《本經(jīng)》)。 療寒熱痞結(jié),脅下滿(《別錄》)。辟邪瘧(時珍)。 【發(fā)明】 時珍曰∶馬陸系神農(nóng)藥,雷氏備載炮炙之法,而古方鮮見用者,惟《圣惠》逐邪丸用 之。 其方∶治久瘧發(fā)歇無時。用百節(jié)蟲四十九枚,濕生蟲四十九枚,砒霜三錢,粽子角七枚。 五月五日日未出時,于東南上尋取兩般蟲,至午時向南研勻,丸小豆大。每發(fā)日早,男左女 右,手把一丸,嗅之七遍,立效。修時忌孝子、婦人、師、尼、雞、犬見之。亦合《別錄》 療寒熱之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山蛩蟲 內(nèi)容:(《拾遺》) 【集解】 藏器曰∶生山林間。狀如百足而大,烏斑色,長二、三寸。更有大如指者,名馬陸,能 登木 時珍曰∶按∶《本經(jīng)》,馬陸一名百足,狀如大蛩,而此云狀如百足而大,更大者為馬陸 ,則似又指百足為一物矣。蓋此即馬陸之在山而大者耳,故曰山蛩。雞、犬皆不敢食之。 【氣味】有大毒。 【主治】人嗜酒不已,取一節(jié)燒灰,水服,便不喜聞酒氣。過一節(jié)則毒人至死。又燒黑 敷惡瘡,亦治蠶病白僵,燒灰粉之(藏器)。 【附錄】蚰蜒(《拾遺》) 藏器曰∶狀如蜈蚣而甚長,色正黃不斑,大者如釵股,其足無數(shù),好脂油香,故入人耳 及諸竅中。以驢乳灌之,即化為水。 時珍曰∶處處有之,墻屋爛草中尤多。狀如小蜈蚣,而身圓不扁,尾后禿而無歧,多足 ,大者長寸余,死亦蜷屈如環(huán),故陶弘景誤以為馬陸也。其入人耳,用龍腦、地龍、 砂, 單吹之皆效?;蛞韵阄镆?。《淮南子》云“菖蒲去蚤虱而來蛉蛩”,即此蟲也。揚(yáng)雄《方言 》云∶一名入耳,一名蚨 ,一名 ,一名 入人耳中。 人發(fā)瘡,如熱痱而大, 法。 時珍曰∶蠼 喜伏氍KT 之下,故得此名?;蜃?。按《周禮·赤茇氏》∶凡隙屋, 除其 蟲 之屬,乃求而搜之也。其蟲隱居墻壁及器物下,長不及寸,狀如小蜈蚣,青黑 色。二須六足,足在腹前,尾有叉歧,能夾人物,俗名搜夾子。其溺射人影,令人生瘡,身 作寒熱。古方用犀角汁、雞腸草汁、馬鞭草汁、梨葉汁、茶葉末、紫草末、羊髭灰、鹿角末、 燕窠土,但得一品涂之皆效。孫真人《千金方》云∶予曾六月中得此瘡,經(jīng)五、六日治不愈。 有人教畫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蚯蚓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 (音頃引)、朐 (音蠢閏)、堅蠶(音遣忝)、 (音阮善)、曲 、土 ( 時珍曰∶蚓之行也,引而后申,其 如丘,故名蚯 。 《爾雅》謂之 ,巴人謂之朐 ,皆方音之轉(zhuǎn)也。 、 賦》云∶乍逶迤而鱔曲,或宛轉(zhuǎn)而蛇行。任性行止,物擊便曲,是矣。術(shù)家言蚓可興云,又 知陰晴,故有土龍、龍子之名。其鳴長吟,故曰歌女。 大明曰∶路上踏殺者,名千人踏,入藥更良。 【集解】 《別錄》曰∶白頸蚯蚓,生平土。三月取,曝干。 弘景曰∶入藥用白頸,是其老者。取得去土鹽之,日曝須臾成水,道術(shù)多用。其屎呼為 蚓(亦曰六一泥),以其食細(xì)泥。無沙石,入合丹泥釜用。 時珍曰∶今處處平澤膏壤地中有之。孟夏始出,仲冬蟄結(jié)。雨則先出,晴則夜鳴?;蛟?br>結(jié)時能化為百合也。與 螽同穴為雌雄。故郭璞贊云∶蚯蚓土精,無心之蟲。交不以分,淫 于螽。是矣。今小兒陰腫,多以為此物所吹。《經(jīng)驗方》云∶蚯蚓咬人,形如大風(fēng),眉須 皆落,惟以鍛石水浸之良。昔浙江將軍張韶病此,每夕蚯蚓鳴于體中。有僧教以鹽湯浸之, 數(shù)遍遂瘥。 宗 曰∶此物有毒。崇寧末年,隴州兵士暑月跣足,為蚯蚓所中,遂不救。后數(shù)日,又 有人被其毒?;蚪桃喳}湯浸之,并飲一杯,乃愈也。 【修治】 弘景曰∶若服干蚓,須熬作屑。 曰∶凡收得,用糯米泔浸一夜,漉出,以無灰酒浸一日,焙干切。每一兩,以蜀椒、 糯米各二錢半同熬,至米熟,揀出用。 時珍曰∶入藥有為末,或化水,或燒灰者,各隨方法。 \x白頸蚯蚓\x 【氣味】咸,寒,無毒。 權(quán)曰∶有小毒。 之才曰∶畏蔥、鹽。 【主治】蛇瘕,去三蟲伏尸,鬼疰蠱毒,殺長蟲(《本經(jīng)》)?;癁樗?,療傷寒,伏熱狂 謬,大腹黃膽(《別錄》)。溫病,大熱狂 (蘇頌)。主傷寒瘧疾 注,頭風(fēng)齒痛,風(fēng)熱赤眼,木舌喉痹,鼻息 耳,禿瘡瘰 ,卵腫脫肛,解蜘蛛毒,療蚰蜒 入耳 【發(fā)明】 弘景曰∶干蚓熬作屑,去蛔蟲甚有效。 宗 曰∶腎臟風(fēng)下注病,不可闕也。 頌曰∶腳風(fēng)藥必須此物為使,然亦有毒。有人因腳病藥中用此,果得奇效,病愈服之不 輟,至二十余日,覺躁憒,但欲飲水不已,遂致委頓。大抵攻病用毒藥,中病即當(dāng)止也。 震亨曰∶蚯蚓屬土,有水與木,性寒,大解熱毒,行濕病。 時珍曰∶蚓在物應(yīng)土德,在星禽為軫水。上食槁壤,下飲黃泉,故其性寒而下行。性寒 故能解諸熱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經(jīng)絡(luò)也。術(shù)家云∶“蚓血能柔弓弩”,恐亦誑言 爾 【附方】舊九,新三十四。 傷寒熱結(jié)∶六、七日狂亂,見鬼欲走。以大蚓半斤去泥,用人溺煮汁飲?;蛏g汁亦可。 (《肘后方》)。陽毒結(jié)胸∶按之極痛,或通而復(fù)結(jié),喘促,大躁狂亂。取生地龍四條,洗凈, 研如泥,入生姜汁少許,蜜一匙,薄荷汁少許,新汲水調(diào)服。若熱熾者,加片腦少許。即與 揉心下,片時自然汗出而解。不應(yīng),再服一次,神效。(《傷寒蘊(yùn)要》)諸瘧煩熱太躁∶用上 方服之,甚效。亦治瘴瘧。(《直指》)小便不通∶蚯蚓,搗爛,浸水。濾取濃汁半碗服,立 通。(《斗門》)老人尿閉∶白頸蚯蚓、茴香等分,杵汁,飲之即愈。(《朱氏集驗方》)小兒 尿閉∶乃熱結(jié)也。用大地龍數(shù)條去泥,入蜜少許,研敷莖卵。仍燒蠶蛻紙、朱砂、龍腦、 麝香同研少許,以麥門冬、燈心煎湯調(diào)服。(《全幼》)。小兒急驚∶五福丸∶用生蚯蚓一條, 研爛,入五福化毒丹一丸,同研,以薄荷湯少許化下?!镀諠?jì)方》云∶梁國材言∶揚(yáng)州進(jìn)士 李彥直家,專貨此藥,一服千金,以糊十口。梁傳其方,親試屢驗,不可不筆于冊,以救嬰 兒。 驚風(fēng)悶亂∶乳香丸∶治小兒慢驚風(fēng),心神悶亂,煩懊不安,筋脈拘急,胃虛蟲動,反折 啼叫。用乳香半錢,胡粉一錢,研勻,以白頸蚯蚓(生,捏去土),搗爛和,丸麻子大。每 服七丸至十五丸,蔥白煎湯下。(《普濟(jì)方》)慢驚虛風(fēng)∶用平正附子去皮臍,生研為末,以 白頸蚯蚓于末內(nèi)滾之,候定,刮蚓上附末,丸黃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百一方》)。 急慢驚風(fēng)∶五月五日取蚯蚓,竹刀截作兩段,急跳者作一處,慢跳者作一處,各研爛, 入朱砂末和作丸,記明急驚用急跳者,慢驚用慢跳者。每服五七丸,薄荷湯下。(《 小兒卵腫∶用地龍,連土為末,津調(diào)敷之。(錢氏方)。勞復(fù)卵腫或縮入腹∶腹中絞痛, 身體重,頭不能舉。小腹里急,熱上沖胸四支拘急欲死。用蚯蚓二十四枚,水一斗,煮取三 升,頓服取汗。或以蚯蚓數(shù)升絞汁服之,并良。(《肘后方》) 手足腫痛欲斷∶取蚓三升,以水五升,絞汁二升半,服之。(《肘后》)。 代指疼痛∶蚯蚓杵,敷之。(《圣惠》) 風(fēng)熱頭痛∶地龍(炒研)、姜汁、半夏餅、赤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一字至半錢,生姜、 荊芥湯下。(《普濟(jì)》) 頭風(fēng)疼痛∶龍珠丸∶用五月五日取蚯蚓,和腦、麝杵,丸麻子大。每以一丸納鼻中,隨 左右。先涂姜汁在鼻,立愈。(《總錄》) 偏正頭痛不可忍者∶《普濟(jì)》龍香散∶用地龍(去土,焙)、乳香等分。為末。每以一 字作紙捻,燈上燒煙,以鼻嗅之?!跺e挤健贰眉尤酥讣椎确?,云徐介翁方也。每用一捻,香 爐內(nèi)慢火燒之,以紙筒引煙入鼻熏之。口噙冷 風(fēng)赤眼痛∶地龍十條,炙為末,茶服三錢。(《圣惠》) 風(fēng)蟲牙痛∶鹽化地龍水,和面納齒上,又以皂莢,去皮,研末涂上,蟲即出。又同玄胡 索、蓽茇末塞耳。(《普濟(jì)》) 牙齒裂痛∶死曲 ,為末,敷之即止。(《千金翼》) 齒縫出血不止∶用地龍末、枯礬各一錢,麝香少許,研勻擦之。(《圣惠方》) 牙齒動搖及外物傷動欲落,諸藥不效者∶干地龍(炒)、五倍子(炒)等分為末。先以 生姜揩牙,后敷擦之。(《御藥院方》) 木舌腫滿,不治殺人∶蚯蚓一條,以鹽化水涂之,良久漸消。(《普濟(jì)方》) 咽喉卒腫不下食∶地龍十四條,搗涂喉外。又以一條,著鹽化水,入蜜少許,服之。(《圣 惠方》) 喉痹塞口∶《普濟(jì)》∶用韭地紅小蚯蚓數(shù)條,醋擂取汁食之,并噙在喉內(nèi),即吐出痰血 二、三碗,飲食即進(jìn),神效。《圣惠》 鼻中息肉∶地龍(炒)一分,牙皂一挺,為末。蜜調(diào)涂之,清水滴盡即除。(《圣惠》) 耳卒聾閉∶蚯蚓入鹽,安蔥內(nèi),化水點之,立效。(《勝金》) 耳出膿∶生地龍、釜上墨、生豬脂等分。研勻,蔥汁和,捻作挺子,綿裹塞之。《圣 惠方》∶用地龍為末,吹之。耳中耵聹干結(jié)不出∶用白蚯蚓,入蔥葉中化為水,滴耳令滿。 不過數(shù)度,即易挑出。 蚰蜒入耳∶地龍,為末,入蔥葉內(nèi),化水點入,則蚰蜒亦化為水。(《圣惠方 白禿頭瘡∶干地龍為末,入輕粉,麻油調(diào)搽。(《普濟(jì)方》) 瘰 潰爛流串者∶用荊芥根下段,煎湯溫洗,良久,著瘡破紫黑處,以針刺去血,再洗 三、四次。用韭菜地上蚯蚓一把,五更時收取,炭火上燒紅,為末。每一匙,入乳香、沒 輕粉各半錢,穿山甲九片,炙為末,油調(diào)敷之,如神。此武進(jìn)朱守仁所傳有驗方。(《保命 集》) 龍纏瘡毒∶水缸底蚯蚓一條,連泥搗敷,即愈。 蜘蛛咬瘡遍身皆有∶以蔥一枚,去尖頭,將蚯蚓入葉中,緊捏兩頭,勿令泄氣,頻搖動, 即化為水,以點咬處,甚效。(《譚氏小兒方》) 陽證脫肛∶以荊芥、生姜煎湯洗之;用地龍(蟠如錢樣者,去土)一兩,樸硝二錢,為 末,油調(diào)敷之。(《全幼心鑒》) 中蠱下血如爛肝者∶以蚯蚓十四枚,苦酒三升漬至蚓死,服水。已死者皆可活。(《肘 后方》) 癘風(fēng)痛癢∶白頸蚯蚓,去土,以棗肉同搗,丸梧子大。每美酒下六十丸。忌姜、蒜。(《活 人心統(tǒng)》)對口毒瘡,已潰出膿,取韭地蚯蚓,搗細(xì),涼水調(diào)敷,日換三、四次。(《扶壽精 方》) 耳聾氣閉∶蚯蚓、川芎 各兩半,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湯下。服后低頭伏睡。一夜 一服,三夜立效。(《圣濟(jì)總錄》) 口舌糜瘡∶地龍、吳茱萸,研末,醋調(diào)生面和,涂足心,立效。(《摘玄方》) \x蚯蚓泥\x 見土部。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蝸牛 內(nèi)容:(瓜、媧、渦三音。《別錄》中品) 【釋名】蠡牛(蠡音螺?!端幮浴罚?br>山蝸(弘景)、蝸螺 弘景曰∶蝸牛,山蝸也。形似瓜字,有角如牛,故名?!肚f子》所謂“戰(zhàn)于蝸角”是矣。 時珍曰∶其頭偏戾如 ,其形盤旋如渦。故有媧、渦二者,不獨如瓜字而已。其行延引 ,故曰蜒蚰?!稜栄拧分^之 蠃。孫炎注云∶以其負(fù)蠃殼而行, 【集解】 弘景曰∶蝸牛生山中及人家。頭形如蛞蝓,但背負(fù)殼耳。 大明曰∶此即負(fù)殼蜒蚰也。 保升曰∶蝸牛生池澤草樹間。形似小螺,白色。頭有四黑角,行則頭出,驚則首尾俱縮 入殼中。 頌曰∶凡用蝸牛,以形圓而大者為勝。久雨乍晴,竹林池沼間多有之。其城墻陰處,一 種扁而小者,無力,不堪用。 時珍曰∶蝸身有涎,能制蜈、蝎。夏熱則自懸葉下,往往升高,涎枯則自死也。 \x蝸牛\x 【氣味】咸,寒,有小毒。畏鹽。 【主治】賊風(fēng) 僻, 跌,大腸下脫肛,筋急及驚癇(《別錄》) 權(quán))。治小兒臍風(fēng)撮口,利小便 毒,研爛涂之(時珍) 【發(fā)明】 頌曰∶入嬰孩藥最勝。 時珍曰∶蝸牛所主諸病,大抵取其解熱消毒之功耳。 【附方】舊三,新二十。 小便不通∶蝸牛,搗貼臍下,以手摩之。加麝香少許更妙。(《簡易》) 大腸脫肛∶《圣惠》∶治大腸久積虛冷,每因大便脫肛。用蝸牛一兩,燒灰,豬脂和敷, 立縮。又治上證及痢后脫肛。用干蝸 水一盞,煎半盞調(diào)服。日三。 蝸牛一枚, 盞,湯瓶中封一夜,取涎水,入真蛤粉旋調(diào),掃敷瘡上。日十余度,熱痛止則瘡便愈。(《集 驗方》)瘰 未潰∶連殼蝸牛七個,丁香七粒,同燒研,紙花貼之。(危氏)瘰 已潰∶蝸牛 燒研,輕粉少許,用豬脊髓調(diào),敷之。(危氏方)。喉痹腫塞∶用蝸牛綿裹,水浸含咽,須臾 立通。又用蝸牛七枚,白梅肉三枚,研爛。綿裹含咽,立效。(《圣惠方》)喉風(fēng)腫痛∶端午 日午時,取蜒蚰十余條,同鹽三、四個,小瓶內(nèi)封固,俟化成水,收水點之。(唐氏)喉塞 口 噤∶蜒蚰(炙)二七枚,白梅肉(炒)二七枚,白礬(半生半燒)二錢。研為末。每水調(diào)半 錢服, 得吐立通。(《圣濟(jì)總錄》)耳腮 腫及喉下諸腫∶用蝸牛同面研,敷之。面上毒瘡初起者∶ 急尋水蜒蚰一、二條,用醬少許共搗,涂紙上貼之,即退。紙上留一小孔出氣。此乃凌漢章 秘傳極效方也。(談野翁《試驗方》)。赤白翳膜∶生蝸牛一枚,搗丹砂末于內(nèi),火上炙沸, 以綿染汁敷 中,日二。(《圣惠方》)鼻血不止∶蝸牛(爆干)一枚,烏賊骨半錢,研末吹 之。 (《圣濟(jì)總錄》)撮口臍風(fēng)∶乃胎熱也。用蝸牛五枚去殼,研汁涂口,取效乃止。又方∶用蝸 牛十枚,(去殼,研爛),入蒔蘿末半分,研勻,涂之,取效,甚良。滴耳聾閉∶蝸牛膏∶用 蝸牛一兩,石膽、鐘乳粉各二錢半。為末,瓷盒盛之,火 赤,研末,入片腦一字。每以油 調(diào)一字,滴入耳中。無不愈者。(并《圣惠方》)蚰蜒入耳∶蝸牛椎爛,置于耳邊,即出也。 (《瑞竹堂方》)染須方∶用蜒蚰四十九條,以京墨水養(yǎng)之三日,埋馬屎中一月,取出,以白 絲頭試之,如即黑到尾,再入馬屎中埋七日,再取試之,性緩乃以捻須,庶不致黑皮膚也。 (《普濟(jì)方》)消渴引飲不止∶崔元亮《海上方》∶用蝸牛十四枚(形圓而大者),以水三合, 密器浸一宿。取水飲之,不過三劑愈。《圣濟(jì)總錄》∶用蝸牛(焙)半兩,蛤粉、龍膽草、桑 根白 \x蝸殼\x 【主治】一切疳疾(頌)。 【附方】舊二,新一。 一切疳疾∶用自死蝸殼七枚(皮薄,色黃白者)洗凈,不得少有塵滓,日干,內(nèi)酥蜜于 殼中。 以瓷盞盛之,紙糊盞面,置炊飯上蒸之。下 時,即坐甑中,仍裝飯又蒸,飯熟取出,研如 水淀。漸漸與吃,一日令盡,取效止。(韋丹方) 之,良。(《圣惠》)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蛞蝓 內(nèi)容:(音闊俞?!侗窘?jīng)》中品) 【釋名】陵蠡(音螺?!侗窘?jīng)》)、附蝸 蜒蚰螺(詳下文)。 【集解】《別錄》曰∶蛞蝓生太山池澤及陰地沙石垣下。八月取之。 弘景曰∶蛞蝓無殼,不應(yīng)有蝸名。附蝸,即蝸牛也。豈以其頭形似蝸牛,故亦名蝸歟 保升曰∶蛞蝓即蝸牛也,而《別錄》復(fù)有蝸牛一條。雖數(shù)字不同,而主療無別,是后人 誤出。正如草部有雞腸,而復(fù)出繁縷也。按∶《爾雅》云∶ 蠃, 蝓。郭注云∶蝸牛也。 《玉篇》亦云∶ 蝓, 行則角出,驚之則縮,首尾俱能藏入殼中。蘇恭以蛞蝓為無殼蝸牛,非矣。今《本經(jīng)》一名 陵蠡,《別錄》又有土蝸之名,蝸蠡皆螺殼之屬,不應(yīng)無殼也。今下濕處有一種蟲,大于蝸 牛,無殼而有角者,云是蝸牛之老者也。 宗 曰∶蛞蝓、蝸牛,二物也。蛞蝓二角,身肉止一段。蝸牛四角,背上別有肉,以負(fù) 殼行。若為一物,《經(jīng)》中焉得分為二條?《蜀本》又謂蛞蝓為蝸牛之老者,甚無謂也。 時珍曰∶按∶《爾雅》無蛞蝓,止云∶ 蠃, 蝓。 止云蛞蝓,一名附蝸。據(jù)此,則 蝓是 蠃,蛞蝓是附蝸。蓋一類二種,如蛤 主治功用相似,而皆制蜈、蝎。名謂稱呼相通,而俱曰蝸與蜒蚰螺也?;蛞詾橐晃铮蛞詾?br>二物者,皆失深考。惟許慎《說文》云∶ 蠃背負(fù)殼者曰蝸牛,無殼者曰蛞蝓。一言決矣。 【正誤】 弘景曰∶蛞蝓入三十六禽限,又是四種角蟲之類,營室星之精。方家無復(fù)用者。 恭曰∶陶說誤矣。三十六禽亥上有壁水 ,乃豪豬,毛如 簪?!渡胶=?jīng)》云∶ ,彘 身人面,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賊風(fēng) 僻,軼筋及脫肛,驚癇攣縮(《本經(jīng)》。 ,苦乖切,口戾也。軼音跌, 車轉(zhuǎn)也)。蜈蚣、蝎毒(《衍義》。 【發(fā)明】 宗 曰∶蜈蚣畏蛞蝓,不敢過所行之路,觸其身即死,故人取以治蜈蚣毒。 時珍曰∶按∶蔡絳鐵《圍山叢談》云∶嶠南地多蜈蚣,大者二、三尺,螫人覓死不得 惟見托胎蟲則局促不行。蟲乃登其首,陷其腦而死。故人以此蟲生搗涂蜈蚣 也。又《大全良方》云∶痔熱腫痛者,用大蛞蝓一個研泥,入龍腦一字,燕脂坯子半錢,同 敷之。先以石 蝸牛同功。 【附方】新一。 腳脛爛瘡∶臭穢不可近。用蜒蚰十條,瓦焙研末,油調(diào)敷之,立效。(《救急方》)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緣桑螺 內(nèi)容:(《證類》) 【釋名】桑牛、天螺(《綱目》)。 【集解】 慎微曰∶此螺全似蝸牛,黃色而小,雨后好援桑葉。 時珍曰∶此螺諸木上皆有,獨取桑上者,正如桑螵蛸之意。 【氣味】缺。 【主治】大腸脫肛,燒研和豬脂涂之,立縮(慎微。出《范汪方》) 枚焙研,米飲服(時珍。出《宮氣方》)。 【發(fā)明】 震亨曰∶小兒驚風(fēng),以蜜丸通圣散服之,間以桑樹上牛兒陰干,焙研為末服之,以平其 風(fēng)。 時珍曰∶桑牛、蝸牛、蛞蝓三物,皆一類而形略殊,故其性味功用皆相仿佛。而桑牛治 驚,又與僵蠶、螵蛸同功。皆食桑者,其氣能入肝平風(fēng)也。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溪鬼蟲 內(nèi)容:(《拾遺》) 【釋名】射工(《拾遺》)、射影(《詩疏》)、水弩(同)、抱槍(《雜俎》)、含沙(《詩 注》) 時珍曰∶此蟲足角如弩,以氣為矢,因水勢含沙以射人影成病,故有射弩諸名?!队详?br>雜俎》謂之抱槍。云∶形如 蜣,稍大,腹下有刺似槍,螫人有毒也。《玄中記》云 者,視其形,蟲也。見其氣,鬼也。其頭、喙,如狐也?!段逍袀鳌吩啤媚戏揭笾畾馑?br>故謂之蜮。《詩》云∶為鬼為蜮,則不可得。即此物也。 【集解】藏器曰∶射工出南方有溪毒處山林間。大如雞子,形似 角上有四岐,黑甲下有翅能飛。六 之。 慎微曰∶《玄中記》云∶水狐蟲長三、四寸,其色黑,廣寸許,背上有甲,濃三分。其 口有角,向前如弩,以氣射人,去二、三步即中人,十死六、七也。《博物志》云∶射工, 江南山溪水 禮》∶壺涿氏掌除水 時珍曰∶射工長二、三寸,廣寸許,形扁,前闊后狹,頗似蟬狀,故《抱樸子》言其狀 如鳴蜩也。腹軟背硬,如鱉負(fù)甲,黑色,故陸璣言其形如鱉也。六、七月甲下有翅能飛,作 鉍鉍聲。闊 足如蟹足∶二 如橫弩上矢之狀。冬則蟄于谷間,所居之處,大雪不積,氣起如蒸。掘下一尺可得,陰干留 用。蟾蜍、鴛鴦能食之,鵝、鴨能辟之。故《禽經(jīng)》云∶鵝飛則蜮沉。又有水虎,亦水狐之 類;有鬼彈,乃 【附錄】水虎 時珍曰∶《襄沔記》云∶中廬縣有涑水,注沔。中有物,如三、四歲小兒,甲如鯪鯉, 射不 摘其鼻,可小小使之。名曰水虎。 月可渡,余月則殺人。其氣有惡物作聲,不見其形,中人則青爛,名曰鬼彈。 \x角\x 【主治】帶之辟溪毒(藏器)。 【發(fā)明】 時珍曰∶按∶葛洪《肘后方》云∶溪毒中人,一名中水,一名中溪,一名水病,似射工 而無 注下不禁, 為陰毒,小緩。皆殺人,不過二十日。方家用藥,與傷寒、溫病相似。或以小蒜煮湯浴之, 及諸藥方。又云∶江南射工毒蟲,在山澗水中。人行或浴,則此蟲含沙射人形影則病。有四 種,初得 穿陷;一種突起如石;一種如火灼 瘡也。療之并有方法。王充《論衡》云∶短狐含太陽毒 氣而生,故有弓矢射人,中人如火灼也。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沙虱 內(nèi)容:(《綱目》) 【釋名】 (音 旋?!稄V雅》)、蓬活(《萬畢術(shù)》)、地脾。同上。 【集解】時珍曰∶按郭義恭《廣志》云∶沙虱在水中,色赤,大不過蟣,入人皮中殺 人。 皮里,可以針挑取之,正赤如丹。不挑,入肉能殺人。凡遇有此蟲處,行還,以火炙身,則 蟲隨火去也。又《肘后方 中,此蟲多著人,鉆入皮里,令人皮上如芒針刺,赤如黍豆。刺三日之后,寒熱發(fā)瘡。蟲漸 入骨,則殺人。嶺南人初有此,以茅葉或竹葉挑刮去之,仍涂苦苣汁。已深者,針挑取蟲子, 正如疥蟲也。愚按∶溪毒 今俗病風(fēng)寒者,皆以麻及桃柳枝刮其遍身,亦曰刮沙,蓋始于刮沙病也。沙病亦曰水沙、水 傷寒,初起如傷寒,頭痛、壯熱、嘔惡,手足指末微厥?;蚋雇磹瀬y,須臾殺人者,謂之?dāng)?br>腸沙也。 【附錄】沙蟲 時珍曰∶按∶《錄異記》云∶潭、袁、處、吉等州有沙蟲,即毒蛇鱗甲中蟲。蛇被苦, 每入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水黽 內(nèi)容:(《拾遺》) 【釋名】水馬(《拾遺》)。 【集解】 藏器曰∶水黽群游水上,水涸即飛。長寸許,四腳。亦名水馬,非《海中主產(chǎn)難》海馬 之水 時珍曰∶水蟲甚多,此類亦有數(shù)種。今有一種水爬蟲,扁身大腹而背硬者,即此也。水 爬,水馬之訛耳。一種水蠆,長身如蝎,能變蜻蜓。 【氣味】有毒。 【主治】令人不渴,殺雞犬(藏器)。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豉蟲 內(nèi)容:(《拾遺》) 【釋名】豉母蟲。 【集解】 時珍曰∶陳藏器《拾遺》有豉蟲,而不言出處形狀。按∶葛洪《肘后方》云∶江南有射 工 體有瘡。取水上浮走豉母蟲一枚,口中含之便瘥,已死亦活。此蟲正黑,如大豆,浮游水上 也。今有水蟲,大如豆而光黑,即此矣。名豉母者,亦象豆形也。 【氣味】有毒。 【主治】殺禽獸,蝕息肉,敷惡瘡(藏器)。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砂子 內(nèi)容:(《拾遺》) 【釋名】倒行狗子(《拾遺》)、睡蟲(同上) 【集解】 藏器曰∶是處有之。生砂石中,作旋孔。大如大豆,背有刺,能倒行。性好睡,亦呼為 睡蟲。 【氣味】有毒。 【主治】生取置枕中,令夫婦相好。合射罔用,能殺飛禽走獸。(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蛔蟲 內(nèi)容:(《拾遺》) 【釋名】 (音回。俗 【集解】 時珍曰∶蛔,人腹中長蟲也。按∶巢元方《病源》云∶人腹有九蟲∶伏蟲長四分,群蟲 之主 白蟲長一 爛杏,令人煩悶;肺蟲狀如蠶,令人咳嗽,成勞殺人;胃蟲狀如蛤蟆,令人嘔逆喜噦;弱蟲 又名鬲蟲,狀如瓜瓣,令人多唾;赤蟲狀如生肉,令人腸鳴;蟯蟲至微,形如菜蟲,居胴腸 中,令人生癰疽、疥癬, 癘、痔 、疳 、 則不為害;虛則侵蝕,變生諸疾也。又有尸 如薄筋,依脾而居,三寸許,有頭尾。凡服補(bǔ)藥,必須先去此蟲,否則不得藥力。凡一切癥 瘕,久皆成蟲。紫庭真人云∶九蟲之中,六蟲傳變?yōu)閯隈?,而胃?br>傳變,或如嬰兒,如鬼形,如蛤蟆,如守宮,如蜈蚣,如螻蟻,如 如蝠,如蝦,如豬肝,如血汁,如亂發(fā)、亂絲等狀。凡蟲在腹,上 旬向下。服藥須于月初四、五日五更時,則易效也。張子和云∶巢 變不可勝窮,要之皆以濕熱為主。蟲得木氣乃生,得雨氣乃化。豈非風(fēng)木主熱,雨澤主濕耶? 故五行之中皆有蟲。諸木有蠹,諸果有螬,諸菽有 ,五谷有螟、 、蝥、 ,麥朽蛾飛, 栗破蟲出,草腐螢化,皆木之蟲也。烈火有鼠,爛灰生蠅,皆火之蟲也。穴蟻、墻蝎、田螻、 石蜴,皆土之蟲也。蝌蚪、馬蛭、魚、鱉、蛟、龍,皆水之蟲也。昔有冶工破一釜,見其斷 處臼中,有一蟲如米蟲, 【氣味】大寒。 【主治】目中膚赤熱痛,取大者洗凈斷之,令汁滴目中,三十年膚赤亦瘥 一 切眼疾,及生膚翳赤白膜,小兒胎赤、風(fēng)赤眼,燒末敷之。或以小兒吐出者陰干為末,入汞 粉少許,唾津調(diào)涂之。又治一切冷 (時珍)。 【附方】新三。 玉箸煎∶治小兒胎赤眼、風(fēng)赤眼。用小兒吐出蛔蟲二條,瓷盒盛之,紙封埋濕地,五日 取出,化為水,瓷瓶收。每日以銅 干為末),膩粉一錢,石膽半錢,為 蛔蟲,燒灰。先以甘草湯洗凈,涂之,無不瘥者。慎口味。(《千金方》)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風(fēng)驢肚內(nèi)蟲 內(nèi)容:(《綱目》) 【集解】 時珍曰∶凡人、畜有風(fēng)病、瘡病,腸肚內(nèi)必有蟲?!妒セ莘健分文眶栌么宋?,云以烏驢 者為 【主治】目中膚翳。取三七枚曝干,入石膽半錢同研,瓷盒收盛,勿令見風(fēng)。每日點三、 五次,其翳自消(《圣惠》)。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蠱蟲 內(nèi)容:(《拾遺》) 【釋名】 時珍曰∶造蠱者,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取其存者為蠱。故字從蟲,從皿。皿,器 也。 【集解】 藏器曰∶古人愚質(zhì),造蠱圖富,皆取百蟲入甕中,經(jīng)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即此 名為蠱,能隱形似鬼神,與人作禍,然終是蟲鬼。咬人至死者,或從人諸竅中出,信候取之, 曝干。有患蠱人,燒灰服之,亦是其類自相伏耳。又云∶凡蠱蟲療蠱,是知蠱名即可治之。 如蛇蠱用蜈蚣蠱蟲,蜈蚣蠱用蛤蟆蠱蟲,蛤蟆蠱用蛇蠱蟲之類,是相伏者,乃可治之。 時珍曰∶按∶蠱毒不一,皆是變亂元氣,多因飲食行之。與人為患。則蠱主吉利,所以 小人因而造之。南方又有蜥蜴蠱、蜣螂蠱、馬蝗蠱、金蠶蠱、草蠱、挑生蠱等毒,諸方大有 主治之法,不能悉紀(jì)。 【主治】蠱毒,燒灰服少許,立愈(藏器)。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金蠶 內(nèi)容:(《綱目》) 【釋名】食錦蟲。 【集解】 時珍曰∶按∶陳藏器云∶故錦灰療食錦蟲蠱毒。注云∶蟲屈如指環(huán),食故緋帛錦,如蠶 之食 浸多。 所欲,日置他財,使人暴富。然遣之極難,水火兵刃所不能害。必倍其所致金銀錦物,置蠶 于中,投之路旁。人偶收之,蠶隨以往,謂之嫁金蠶。不然能入人腹。殘嚙腸胃,完然而出, 如尸 榻下墻隙擒出。夫金蠶甚毒,若有鬼神,而 能制之,何耶?又《幕府燕閑錄》云∶池州進(jìn) 士鄒閬家貧,一日啟戶,獲一小籠,內(nèi)有銀器,持歸。覺股上有物,蠕蠕如蠶,金色爛然, 遂撥去之,仍復(fù)在舊處。踐之斫之,投之水火,皆即如故。閬以問友人。友人曰∶此金蠶也。 備告其故。閬歸告妻云∶吾事之不可,送之家貧,何以生為?遂吞之。家人謂其必死。寂無 所苦,竟以 一見此蠱畏 石榴根皮煎汁 勝其天。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附錄諸蟲 內(nèi)容:(《綱目》一種,《拾遺》一種,《別錄》五種) 臘蟲 時珍曰∶按∶裴淵《廣州記》云∶林任縣有甲蟲,嗜臭肉。人死,食之都盡,紛紛滿屋, 不 死 不知。 拭物,令人喜好相愛。置家中,損小兒、雞、犬也。 \x黃蟲\x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苦。主寒熱。生地上,赤頭長足 \x地防\x 又曰∶令人不饑不渴。生黃陵。狀如蠕,居土中。 \x梗雞\x 又曰∶味甘,無毒。主治痹。 \x益符\x 又曰∶主閉。一名無舌。 \x蜚厲\x 又曰∶主婦人寒熱。 <目錄> <篇名>鱗部第四十三卷 內(nèi)容:李時珍曰∶鱗蟲有水、陸二類,類雖不同,同為鱗也。是故龍蛇靈物,魚乃水畜,種族 雖別,變化相通,是蓋質(zhì)異而感同也。鱗屬皆卵生,而蝮蛇胎產(chǎn)。水族皆不瞑,而河豚目眨 (音 ),藍(lán)蛇之尾,解其頭毒。沙魚之皮, 蟲魚不分。今析為鱗部,凡九十四種,分為四類∶曰龍,曰蛇,曰魚,曰無鱗魚。舊凡五十 八種。 二種 (唐蘇恭) 寶本草》一十一種(宋馬志) 《嘉 大明) 【附注】魏《吳普本草》 李當(dāng)之《藥錄》 甄權(quán)《藥性》 孫思邈《千金食治》 唐 性》 蜀韓保升 說》 《補(bǔ)遺》 明汪穎《食物》 汪機(jī)《會編》 陳嘉謨《蒙筌》 <目錄>鱗部第四十三卷 <篇名>鱗之一 內(nèi)容:(龍類九種) <目錄>鱗部第四十三卷\鱗之一 <篇名>龍 內(nèi)容:(《本經(jīng)》上品) 【釋名】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龍字篆文象形?!渡ふ摗吩啤谬埗澛?,故謂之龍。《梵 書 【集解】 時珍曰∶按∶羅愿《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 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 九九陽數(shù)。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 ,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云,既能變水,又能變火。陸佃《埤雅》云∶龍火得濕則焰 ,得水則燔,以人火逐之即息。故人之相火似之。龍,卵生思抱,雄鳴上風(fēng),雌鳴下風(fēng),因 風(fēng)而化?!夺尩洹吩啤谬埥粍t變?yōu)槎∩?。又小說載龍性粗猛,而愛美玉、空青,喜嗜燕肉 ,畏鐵及 草、蜈蚣、楝葉、五色絲。故食燕者忌渡水,祈雨者用燕,鎮(zhèn)水患者用鐵 者用 草,祭屈原者用楝葉、色絲裹粽投江。醫(yī)家用龍骨者,亦當(dāng)知其性之愛 \x龍骨\x 《別錄》曰∶生晉地川谷,及太山巖水岸土穴中死龍?zhí)?。采無時。 弘景曰∶今多出梁、益、巴中。骨欲得脊腦,作白地錦紋,舐之著舌者良。齒小強(qiáng),猶 有齒形。角強(qiáng)而實。皆是龍蛻,非實死也。 曰∶剡州、滄州、太原者為上。其骨細(xì)紋廣者是雌,骨粗紋狹者是雄。五色具者上 ;白色、黃色者中,黑色者下。凡經(jīng)落不凈,及婦人采者,不用。 今并出晉地。生硬者不好,五色具者良。其青、黃、赤、白、黑,亦應(yīng)隨色與臟 五芝、五石英、五石脂,而《本經(jīng)》不論及。 春水時至,魚登龍門,蛻骨甚多。人采 骨即此魚之骨乎?又孫光憲《北夢瑣言》云∶五 前一物如藍(lán)色,紋如亂錦,人莫之識。則龍亦有死者矣。 宗 曰∶諸說不一,終是臆度。曾有崖中崩出一副,肢體頭角皆備,不知蛻耶?斃耶? 謂 文言 死龍之骨,若以為蛻,終是臆說。 寇諸說皆兩疑之。竊謂龍,神 豢龍氏醢龍以食;《述異記》云∶漢 張華得龍肉 【修治】 曰∶凡用龍骨,先煎香草湯浴兩度,搗粉,絹袋盛之。用燕子一只,去腸肚,安袋于 內(nèi),懸井面上,一宿取出,研粉。入補(bǔ)腎藥中,其效如神。 時珍曰∶近世方法,但 赤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廣記》云∶用酒浸一宿,焙干研 粉,水飛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干?;蛟啤梅踩胨?,須水飛過曬干。每斤用黑豆一斗, 蒸一伏時,曬干用。否則著人腸胃,晚年作熱也。 【氣味】甘,平,無毒。 《別錄》曰∶微寒。 權(quán)曰∶有小毒。忌魚及鐵器。 之才曰∶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 時珍曰∶許洪云∶牛黃惡龍骨,而龍骨得牛黃更良,有以制伏也。其氣收陽中之陰,入 手、足少陰、厥陰經(jīng)。 【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jié),小兒熱氣驚癇 (《本經(jīng)》)。心 驚,汗出止汗,縮小便溺血,養(yǎng)精神,定魂魄,安五臟。白龍骨∶主多寐泄精,小便泄精(《別 錄》)。逐邪氣,安心 權(quán))。 驚,止陰瘧,收濕氣脫肛,生肌斂瘡(時珍)。 【發(fā)明】 曰∶氣入丈夫腎臟中,故益腎藥宜用之。 時珍曰∶澀可去脫。故成氏云∶龍骨能收斂浮越之正氣,固大腸而鎮(zhèn)驚。又主帶脈為病 【附方】舊十一,新七。 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 勞心夢泄∶龍骨、遠(yuǎn)志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蓮子湯 下。(《心統(tǒng)》) 骨四分,韭子五合。為散??招木品酱缲?。(《梅師方》) 為末。每鹽湯服二錢。(《梅師方》) 沸,及熱服盡。溫覆取汗,即效。(《肘后》)泄瀉不止∶白龍骨、白石脂等分,為末,水丸 梧子大。紫蘇、木瓜湯下,量大人、小兒用。(《心鑒》) 大煩渴作熱,三焦有瘡 ,下痢,或張口吐舌,目爛,口鼻生瘡,不識人,用 龍骨半斤,水一斗,煮四升,沉之井底。冷服五合,漸漸進(jìn)之。(《外臺方》) 者∶龍骨半斤研,水一斗,煮取五升,候極冷,稍飲,得汗即 息不止者∶龍骨四兩打碎,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冷凍飲料。仍以米飲和丸,每服十丸。 (《肘后方》) 師方》) 即斷。(《三因方》) 匕,日三。(《千金方》) 粉,撲之。(《醫(yī)宗三法》) \x龍齒\x 【修治】同龍骨?;蛟埔运种?。 【氣味】澀,涼,無毒。 當(dāng)之曰∶大寒。 之才曰∶平。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鐵器。 【主治】殺精物。大人驚癇諸痙,癲疾狂走,心下結(jié)氣,不能喘息。小兒五驚、十二癇 (《本經(jīng)》)。 治煩悶、熱狂、鬼魅(《日華》)。 【發(fā)明】 時珍曰∶龍者東方之神,故其骨與角、齒皆主肝病。許叔微云∶肝藏魂,能變化,故魂 游 \x龍角\x 【修治】同骨。 【氣味】甘,平,無毒。 之才曰∶畏干漆、蜀椒、理石。 【主治】驚癇螈 ,身熱如火,腹中堅及熱泄。久服輕身,通神明,延年(《別錄》)。 小兒大熱(甄 【發(fā)明】 頌曰∶骨、齒醫(yī)家常用,角則稀使,惟《深師》五邪丸用之,云無角用齒,而《千金》 治心病有角、齒同用者。 \x龍腦\x 【主治】其形肥軟,能斷?。ㄌ蘸刖?br>\x龍?zhí)x 【主治】產(chǎn)后余疾,女人經(jīng)閉。 弘景曰∶比來巴中數(shù)得龍胞,形體具存。云治產(chǎn)后余疾,正當(dāng)末服。 頌曰∶許孝宗《篋中方》言∶龍?zhí)コ鍪裰猩綕荆箢惛婶~鱗,煎時甚腥臊。治女經(jīng)積 年不通。同瓦松、景天各少許,以水兩盞,煎一盞,去滓。分溫二服。少頃,腹中轉(zhuǎn)動便下。 按∶此物 時珍曰∶胞胎俱出巴蜀,皆主血疾,蓋一物也。 \x龍涎\x 機(jī)曰∶龍吐涎沫,可制香。 時珍曰∶龍涎,方藥鮮用,惟入諸香,云能收腦、麝數(shù)十年不散。又言焚之則翠煙浮空 。出西南海洋中。云是春間群龍所吐涎沫浮出。番人采得貨之,每兩千錢。亦有大魚腹中剖 得者。其狀初若脂膠,黃白色;干則成塊,黃黑色,如百藥煎而膩理;久則紫黑,如五靈脂 而光澤。其體輕飄,似浮石而腥臊。 <目錄>鱗部第四十三卷\鱗之一 <篇名>吊 內(nèi)容:(《拾遺》) 【釋名】吉吊。 時珍曰∶吊,舊無正條。惟蘇頌《圖經(jīng)》載吉吊脂,云龍所生也。陳藏器《拾遺》有予 脂一條,引《廣州記》云∶予,蛇頭鱉身,膏主蛭刺云云。今考《廣州記》及《太平御覽》 止云∶吊,蛇頭 鼉字似鱉。至輕 亦無蛭刺之證, 【集解】 藏器曰∶裴淵《廣州記》云∶吊生嶺南,蛇頭鼉身,亦水宿,亦木棲。其膏至輕利,以 銅及 齡至寶方》云∶吉吊脂出福、建州,甚難得。須以琉璃瓶盛之,更以樟 透氣失去也。孫光憲《北夢瑣言》云∶海上人言∶龍每生二卵,一為吉吊 或于水邊遺瀝,值流槎則粘著木枝,如蒲槌狀。其色微青黃,復(fù)似灰色,號紫梢花,坐湯多 用之。 時珍曰∶按∶裴、姚二說相同,則吊脂即吉吊脂無疑矣。又陳自明《婦人良方》云∶紫 梢花生湖澤中,乃魚蝦生卵于竹木之上,狀如糖 ,去木用之。此說與孫說不同。近時房中 諸術(shù),多用紫梢花,皆得于湖澤,其色灰白而輕松,恐非真者。當(dāng)以孫說為正?;蛟谱仙一?br>與龍涎相類,未知是否? \x吊脂(一名吊膏)\x 【氣味】有毒。 【主治】風(fēng)腫癰毒,癮疹赤瘙, 疥痔 ,皮膚頑痹, 跌折傷,內(nèi)損瘀血。 以脂涂上,炙手熱摩之,即透(藏器)。治聾耳,不問年月。每日點入半杏仁許,便瘥(蘇 頌。出《延齡方》)。 \x紫梢花\x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益陽秘精,療真元虛憊,陰痿遺精,余瀝白濁如脂,小便不禁,囊下濕癢,女 人陰寒冷帶,入丸散及坐湯用(時珍。又《和劑》玉霜丸注云∶如無紫梢花,以木賊代 【附方】新二。 陽事痿弱∶紫梢花、生龍骨各二錢,麝香少許,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燒酒 下。欲解,飲生姜甘草湯。(《集 次即愈。(《總微論》) <目錄>鱗部第四十三卷\鱗之一 <篇名>蛟龍 內(nèi)容:(《綱目》) 【釋名】時珍曰∶按∶任 《述異記》云∶蛟乃龍屬 龍;有翼,曰應(yīng)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也。 【集解】時珍曰∶按∶裴淵《廣州記》云∶蛟長丈余,似蛇而四足, 頸,頸有白嬰。胸前赭 飛,得鱉可免。王子年《拾遺錄》云∶漢昭帝釣于渭水,得白蛟若蛇, 牙出唇外。命大官作 食甚美,骨青而肉紫。據(jù)此,則蛟亦可食也。 \x精\x 【氣味】缺。有毒。 時珍曰∶按∶張仲景《金匱要略》云∶春夏二時,蛟龍帶精入芹菜中。人食之,則 龍癥,痛不可忍。治以硬糖,日服二、三升,當(dāng)吐出如蜥蜴狀也。唐醫(yī)周顧治此, 樸硝煮服下之。 \x髓\x 【主治】敷面,令人好顏色。又主易產(chǎn)(時珍。出《東方朔別傳》)。 【附錄】蜃(之刃切)。 時珍曰∶蛟之屬有蜃,其狀亦似蛇而大,有角如龍狀。紅鬣,腰以下鱗盡逆。食燕子。 能吁氣成樓臺城郭之狀,將雨即見,名蜃樓,亦曰海市。其脂和蠟作燭,香凡百步,煙中亦 有樓閣之形?!对铝睢吩啤蔑羧氪笏疄轵?。陸佃云∶蛇交龜則生龜,交雉則生蜃,物異而感 同也 或曰蜃也。又魯至剛云 升騰。卵不入土,但為 名,羅愿以為雉化之蜃,未知然否?詳介部車螯下。 <目錄>鱗部第四十三卷\鱗之一 <篇名>鼉龍 內(nèi)容:(《本經(jīng)》中品) 【釋名】 魚(《本經(jīng)》)、土龍。 藏器曰∶《本經(jīng)》 魚,合改作鼉。鼉形 既是龍類,宜去其魚。 時珍曰∶鼉字象其頭、腹、足、尾之形,故名?!恫┪镏尽分^之土龍。 物也。今依陳氏改正之。 【集解】 《別錄》曰∶ 魚甲生南海池澤,取無時。 弘景曰∶即鼉甲也,皮可冒鼓。性至難死,沸湯沃口,入腹良久乃剝之。 藏器曰∶鼉性嗜睡,恒閉目。力至猛,能攻江岸。人于穴中掘之,百人掘,須百人牽之 ;一人掘,亦一人牽之。不然,終不可出。 頌曰∶今江湖極多。形似守宮、鯪鯉輩,而長一、二丈,背尾俱有鱗甲。夜則鳴吼,舟 人畏之。 時珍曰∶鼉穴極深,漁人以篾纜系餌探之,候其吞鉤,徐徐引出。性能橫飛,不能上騰 。其聲如鼓,夜鳴應(yīng)更。謂之鼉鼓,亦曰鼉更,俚人聽之以占雨。其枕瑩凈,勝于魚枕。生 卵甚多至百,亦自食之。南人珍其肉,以為嫁娶之敬。陸佃云∶鼉身具十二生肖肉,惟蛇肉 在尾最毒也。 \x鼉甲\x 【修治】酥炙,或酒炙用。 【氣味】酸,微溫,有毒。 權(quán)曰∶甘,平,有小毒。 《日華》曰∶無毒。蜀漆為之使。畏芫花、甘遂、狗膽。 【主治】心腹癥瘕,伏堅積聚,寒熱,女子小腹陰中相引痛,崩中下血五色,及瘡疥死 ?。ā侗窘?jīng)》)。五邪涕泣時驚 詵)。除腹內(nèi)血積,婦人帶下, 瘡,風(fēng)頑瘙疥惡瘡。炙燒,浸酒 【發(fā)明】 時珍曰∶鼉甲所主諸證,多屬厥陰,其功只在平肝木,治血殺蟲也?!肚Ы鸱健分物L(fēng)癲, 有 【附方】舊一。 腸風(fēng)痔疾∶頌曰∶用皮及骨燒灰,米飲空心服二錢。甚者,入紅雞冠花、白礬為末和之。 \x肉\x 【氣味】甘,有小毒。 頌曰∶肉色似雞,而發(fā)冷氣痼疾。 藏器曰∶梁·周興嗣嗜此肉,后為鼉所噴,便生惡瘡。此物有靈,不食更佳,其涎最毒。 陶曰∶肉至補(bǔ)益,亦不必食。 【主治】少氣吸吸,足不立地(《別錄》)。濕氣邪氣,諸蠱,腹內(nèi)癥瘕,惡瘡(藏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