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本草綱目在線閱讀(第64頁)

 高山仙人掌 2020-03-23
頌曰∶按∶朱應(yīng)《扶南記》云∶此木結(jié)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
取其枝,故以為名。 (音利)與 同。
時珍曰∶司馬相如《上林賦》作離支。按∶白居易云∶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
。則離支之名,又或取此義也。
【集解】頌曰∶荔枝生嶺南及巴中。今閩之泉、福、漳州、興化軍,蜀之嘉、蜀、渝、
涪州,及二廣州郡皆有之。其品以閩中為第一,蜀川次之,嶺南為下。其木高二、三丈,自
徑尺至于合抱,類桂木、冬青之屬。綠葉蓬蓬然,四時榮茂不凋。其木性至堅勁,土人取其
根,作阮咸槽及彈棋局。其花青白,狀若冠之蕤綏。其子喜雙實,狀如初生松球。殼有皺紋
如羅,初青漸紅。肉色淡白如肪玉,味甘而多汁。夏至將中,則子翕然俱赤,乃可食也。大
樹下子至百斛,五、六月盛熟時,彼方皆燕會其下以賞之,極量取啖,雖多亦不傷人,稍過
則飲蜜漿便解。荔枝始傳于漢世,初惟出嶺南,后出蜀中。故左思《蜀都賦》云∶旁挺龍目
,側(cè)生荔枝。唐白居易《圖序》論之詳矣。今閩中四郡所出特奇,蔡襄《譜》其種類至三十
余品,肌肉甚濃,甘香瑩白,非廣、蜀之比也。福唐歲貢白曝荔枝、蜜煎荔枝肉,俱為上方
珍果。白曝須嘉實乃堪,其市貨者,多用雜色荔枝入鹽、梅曝成,皮色深紅,味亦少酸,殊
失本真。經(jīng)曝則可經(jīng)歲,商販流布,遍及華夏,味猶不歇,百果之盛,皆不及此。又有焦核
荔枝,核如雞舌香,味更甜美?;蛟剖悄旧酬?,結(jié)實不完就者。又有綠色、蠟色,皆其品
之奇者,本土亦自難得。其蜀、嶺荔枝,初生小酢,肉薄核大,不堪白曝。花及根亦入藥。
藏器曰∶顧微《廣州記》云∶荔枝冬夏常青,其實大如雞卵,殼朱肉白,核黃黑色,似
半熟蓮子,精者核如雞舌香,甘美多汁,極益人也。
時珍曰∶荔枝炎方之果,性最畏寒,易種而根浮。其木甚耐久,有經(jīng)數(shù)百年猶結(jié)實者
。其實生時肉白,干時肉紅。日曬火烘,鹵浸蜜煎,皆可致遠。成朵曬干者謂之荔錦。按∶
白居易《荔枝圖序》云∶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冬青?;ㄈ玳俣簶s,實
如丹而夏熟。朵如蒲桃,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潔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
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
,色香味盡去矣。又蔡襄《荔枝譜》云∶廣、蜀所出,早熟而肉薄,味甘酸,不及閩中下等
者。閩中惟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興化最奇,泉、漳次之。福州延亙原野,一家甚至萬株。
興化上品,大徑寸余,香氣清遠,色紫殼薄,瓤濃膜紅,核如丁香母。剝之如水精,食之如
絳雪。荔枝以甘為味,雖百千樹莫有同者,過甘與淡,皆失于中。若夫濃皮尖刺,肌理黃色
,附核而赤,食之有渣,食已而澀,雖無酢味,亦自下等矣。最忌麝香觸之,花、實盡落也
。又洪邁《夷堅志》云∶莆田荔枝,名品,皆出天成,雖以其核種之,亦失本體,形狀百出
,不可以理求也。沈括《筆談》謂焦核荔枝,乃土人去其大根,燔焦種成者,大不然也。
曰∶荔枝樹似青木香。熟時人未采,則百蟲不敢近。人才采之,烏鳥、蝙蝠之類,無
不傷殘之也。故采荔枝者,必日中而眾采之。一日色變,二日味變,三日色味俱變。故古詩
云∶色味不逾三日變也。
\x實\x
【氣味】甘,平,無毒。
曰∶甘、酸,熱。多食令人發(fā)虛熱。
李鵬飛曰∶生荔枝多食,發(fā)熱煩渴,口干衄血。
頌曰∶多食不傷人。如稍過度,飲蜜漿一杯便解也。
時珍曰∶荔枝氣味純陽,其性畏熱。鮮者食多,即齦腫口痛,或衄血也。病齒 及火病
人尤忌之?!堕_寶本草》言其性平,蘇氏謂多食無傷,皆謬說也。按∶《物類相感志》云∶
食荔枝多則醉,以殼浸水飲之即解。此即食物不消,還以本物消之之意。
【主治】止渴,益人顏色(《開寶》)。食之止煩渴,頭重心躁,背膊勞悶(李 )。通神
,益智,健氣(孟詵)。治瘰 瘤贅,赤腫疔腫,發(fā)小兒痘瘡(時珍)。
【發(fā)明】震亨曰∶荔枝屬陽,主散無形質(zhì)之滯氣,故消瘤贅赤腫者用之。茍不明此,雖
用之無應(yīng)。
【附方】新六。
痘瘡不發(fā)∶荔枝肉,浸酒飲,并食之。忌生冷。(聞人規(guī)《痘疹論》)
疔瘡惡腫∶《普濟方》∶用荔枝五個或三個,不用雙數(shù),以狗糞中米淘凈為末,與糯米粥
同研成膏,攤紙上貼之。留一孔出毒瓦斯。
《濟生秘覽》∶用荔枝肉、白梅各三個。搗作餅子。貼于瘡上,根即出也。
風(fēng)牙疼痛∶《普濟》∶用荔枝連殼(燒存性),研末,擦牙即止。乃治諸藥不效仙方也。
孫氏
呃逆不止∶荔枝七個,連皮核燒存性,為末。白湯調(diào)下,立止。(楊拱《醫(yī)方摘要》)
\x核\x
【氣味】甘,溫,澀,無毒。
【主治】心痛、小腸氣痛,以一枚煨存性,研末,新酒調(diào)服(宗 )。治 疝氣痛,婦

【發(fā)明】時珍曰∶荔枝核入厥陰,行散滯氣,其實雙結(jié)而核肖睪丸,故其治 疝卵腫,
有述類象形之義。
【附方】新六。
脾痛不止∶荔枝核為末,醋服二錢。數(shù)服即愈。(《衛(wèi)生易簡方》)
婦人血氣刺痛∶用荔枝核(燒存性)半兩,香附子(炒)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鹽湯
、米飲任下。名蠲痛散。(《婦人良方》)
疝氣 腫∶孫氏∶用荔枝核(炒黑色)、大茴香(炒)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
《皆
打面糊
陰腎腫痛∶荔枝核,燒研,酒服二錢。
腎腫如斗∶荔枝核、青橘皮、茴香等分,各炒研。酒服二錢,日三。
\x殼\x
【主治】痘瘡出不爽快,煎湯飲之。又解荔枝熱,浸水飲(時珍)。
【附方】新一。
赤白痢∶荔枝殼、橡斗殼(炒)、石榴皮(炒)、甘草(炙)各等分。每以半兩,水一盞
半,煎七分,溫服,日二服。(《普濟方》)
\x花及皮根\x
【主治】喉痹腫痛,用水煮汁,細細含咽,取瘥止(蘇頌。出崔元亮《海上方》)。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龍眼
內(nèi)容:(《本經(jīng)》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宗 曰∶龍眼專為果,未見入藥。本草編入木部,非矣。
【釋名】龍目(《吳普》)、圓眼(俗名)、益智(《本經(jīng)》)、亞荔枝(《開寶》)、荔枝奴、
驪珠、燕卵、蜜脾、鮫淚、
時珍曰∶龍眼、龍目,象形也?!秴瞧毡静荨分^之龍目,又曰比目。曹憲《博雅》謂之
益智。
弘景曰∶廣州有龍眼,非益智也,恐彼人別名耳。
志曰∶甘味歸脾,能益人智,故名益智,非今之益智子也。
頌曰∶荔枝才過,龍眼即熟,故南人目為荔枝奴。又名木彈。曬干寄遠,北人以為佳果
,目為亞荔枝。
【集解】《別錄》曰∶龍眼生南海山谷。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檳榔。
恭曰∶龍眼樹似荔枝,葉若林檎,花白色。子如檳榔,有鱗甲,大如雀卵。
頌曰∶今閩、廣、蜀道出荔枝處皆有之。嵇含《南方草木狀》云∶木高一、二丈,似荔
枝而枝葉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開細白花。七月實熟,殼青黃色,紋作鱗甲,形圓,
大如彈丸,核若木 子而不堅,肉薄于荔枝,白而有漿,其甘如蜜。實極繁,每枝三、二十
顆,作穗如蒲桃。漢時南海常貢之,大為民害。臨武長唐羌上書言狀,和帝感其言,下詔止
之。
時珍曰∶龍眼正圓,《別錄》、蘇恭比之檳榔,殊不類也。其木性畏寒,白露后方可采
摘,曬焙令干,成朵干者名龍眼錦。按范成大《桂海志》有山龍眼,出廣中,色青,肉如
龍眼,夏月實熟可啖,此亦龍眼之野生者歟?
\x實\x
【氣味】甘,平,無毒。恭曰∶甘、酸,溫。李鵬飛曰∶生者沸湯瀹過食,不動脾
【主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除蠱毒,去三蟲。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
《本經(jīng)》)。開胃益脾,補虛長智(時珍)。
【發(fā)明】時珍曰∶食品以荔枝為貴,而資益則龍眼為良。蓋荔枝性熱,而龍眼性和平也
。嚴用和《濟生方》,治思慮勞傷心脾有歸脾湯,取甘味歸脾、能益人智之義。
【附方】新一。
歸脾湯∶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虛煩不眠,自汗驚悸。用龍眼肉、酸棗仁
(炒)、黃 (炙)、白術(shù)(焙)、茯神各一兩,木香、人參各半兩,炙甘草二錢半, 咀。
每服
\x核\x
【主治】胡臭。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時珍)。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龍荔
內(nèi)容:(《綱目》)
【釋名】見下。
【集解】時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龍荔出嶺南。狀如小荔枝,而肉味如龍眼
,其木之身、葉亦似二果,故名曰龍荔。三月開小白花,與荔枝同時熟,不可生啖,但可蒸
食。
\x實\x
【主治】甘,熱,有小毒。生食令人發(fā)癇,或見鬼物(時珍出《桂海志》)。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橄欖
內(nèi)容:(宋《開寶》)
【釋名】青果(《梅圣俞集》)、忠果(《記事珠》)、諫果(出《農(nóng)書》)。
時珍曰∶橄欖名義未詳。此果雖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黃者不堪,病物
也。王禎云∶其味苦澀,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詩,比之忠言逆耳,世亂乃思之,故人名
為諫果。
【集解】志曰∶橄欖生嶺南。樹似木 子樹而高,端直可愛。結(jié)子形如生訶子,無棱
瓣,八月、九月采之。又有一種波斯橄欖,生邕州。色類相似,但核作兩瓣,蜜漬食之。
詵曰∶其樹大數(shù)圍。實長寸許,先生者向下,后生者漸高。熟時生食味酢,蜜漬極甜。
曰∶按《南州異物志》云∶閩、廣諸郡及緣海浦嶼間皆有之。樹高丈余,葉似櫸柳
。二月開花,八月成實,狀如長棗,兩頭尖,青色。核亦兩頭尖而有棱,核內(nèi)有三竅,竅中
有仁,可食。
頌曰∶按∶劉恂《嶺表錄異》云∶橄欖樹枝皆高聳。其子深秋方熟,南人重之,生咀
嚼之,味雖苦澀,而芬香勝于含雞舌香也。有野生者,子繁而樹峻,不可梯緣,但刻根下方
寸許,納鹽入內(nèi),一夕子皆自落,木亦無損。其枝節(jié)間有脂膏如桃膠,南人采取和皮、葉煎
汁,熬如黑餳,謂之欖糖,用泥船隙,牢如膠漆,著水益干也。
時珍曰∶橄欖樹高,將熟時以木釘釘之,或納鹽少許于皮內(nèi),其實一夕自落,亦物理之
妙也。其子生食甚佳,蜜漬、鹽藏皆可致遠。其木脂狀如黑膠者,土人采取, 之清烈,謂
之欖香。雜以牛皮膠者,即不佳矣。又有綠欖,色綠。烏欖,色青黑,肉爛而甘。取肉捶碎
干放,自有霜如白鹽,謂之欖醬。青欖核內(nèi)仁干小。惟烏欖仁最肥大,有文層疊如海螵蛸狀
而味甘美,謂之欖仁。又有一種方欖,出廣西兩江峒中,似橄欖而有三角或四角,即是波斯
橄欖之類也。
\x實\x
【氣味】酸、甘,溫,無毒。
宗 曰∶味澀,良久乃甘。
震亨曰∶味澀而甘,醉飽宜之。然性熱,多食能致上壅。
時珍曰∶橄欖鹽過則不苦澀,同栗子食甚香。按《延壽書》云∶凡食橄欖必去兩頭,
其性熱也。過白露摘食,庶不病 。
【主治】生食、煮飲,并消酒毒,解 鮐魚毒(《開寶》)。嚼汁咽之,治魚鯁(宗 )。
生啖、煮汁,能解諸毒(蘇頌)。開胃下氣,止瀉(大明)。生津液,止煩渴,治咽喉痛。咀

【發(fā)明】志曰∶ 鮐魚,即河豚也。人誤食其肝及子,必迷悶至死,惟橄欖及木煮汁能
解之。其木作舟楫,撥著魚皆浮出,故知物有相畏如此者。
時珍曰∶按《名醫(yī)錄》云∶吳江一富人,食鱖魚被鯁,橫在胸中,不上不下,痛聲動
鄰里,半月余幾死。忽遇漁人張九,令取橄欖與食。時無此果,以核研末,急流水調(diào)服,骨
遂下而愈。張九云∶我父老相傳,橄欖木作取魚棹篦,魚觸著即浮出,所以知魚畏橄欖也。
今人煮河豚、團魚,皆用橄欖,乃知橄欖能治一切魚、鱉之毒也。
【附方】新四。
初生胎毒∶小兒落地時,用橄欖一個(燒研),朱砂末五分和勻,嚼生脂麻一口,吐唾

藥,絹包如棗核大,安兒口中,待咂一個時頃,方可與乳。此藥取下腸胃穢毒,令兒少疾,
及出痘稀少也。(孫氏《集效方》)
唇裂生瘡∶橄欖炒研,豬脂和涂之。
牙齒風(fēng)疳膿血有蟲∶用橄欖燒研,入麝香少許,貼之。(《圣惠方》)
下部疳瘡∶橄欖燒存性,研末,油調(diào)敷之?;蚣雍翰璧确?。(《乾坤生意》)
\x欖仁\x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唇吻燥痛,研爛敷之(《開寶》)。
\x核\x
【氣味】甘,澀,溫,無毒。
【主治】磨汁服,治諸魚骨鯁,及食 成積,又治小兒痘瘡倒 。燒研服之,治下
血(時珍)。
【附方】新三。
腸風(fēng)下血∶橄欖核,燈上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diào)下。(《仁齋直指方》)
陰腎 腫∶橄欖核、荔枝核、山楂核等分,(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空心茴香湯調(diào)
下。
耳足凍瘡∶橄欖核燒研,油調(diào)涂之。(《乾坤生意》)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木威子
內(nèi)容:(《拾遺》)
【釋名】未詳。
【集解】藏器曰∶木威生嶺南山谷。樹高丈余,葉似楝葉。子如橄欖而堅,亦似棗,削
去皮可為粽食。
時珍曰∶木威子,橄欖之類也。陳氏說出顧微《廣州記》中。而梁元帝《金樓子》云∶
橄欖樹之南向者為橄欖,東向者為木威。此亦傳聞謬說也。
\x實\x
【氣味】酸、辛,無毒。時珍曰∶按《廣州記》云∶苦,澀。
【主治】心中惡水,水氣(藏器)。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庵摩勒
內(nèi)容:(《唐本》)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余甘子(《唐本》)、庵摩落迦果。
藏器曰∶《梵書》名庵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澀,良久更甘,故曰余甘。
【集解】恭曰∶庵摩勒生嶺南交、廣、愛等州。樹葉細似合昏。其花黃。實似李、柰,
青黃色,核圓有棱,或六或七,其中仁亦入藥用。
曰∶生西國者,大小如枳橘子狀。
頌曰∶余甘子,今二廣諸郡及西川、戎、瀘、蠻界山谷皆有之。木高一、二丈,枝條甚
軟。葉青細密,朝開暮斂如夜合,而葉微小,春生冬凋。三月有花,著條而生,如粟粒,微
黃。隨即結(jié)實作莛,每條三、兩子,至冬而熟,如李子狀,青白色,連核作五、六瓣,干即
并核皆裂,俗作果子啖之。
時珍曰∶余甘,泉州山中亦有之。狀如川楝子,味類橄欖,亦可蜜漬、鹽藏。其木可制
器物。按陳祈暢《異物志》云∶余甘樹葉如夜合及槐葉,其枝如柘,其花黃。其子圓,大
如彈丸,色微黃,有紋理如定陶瓜,核有五、六棱,初入口苦澀,良久飲水更甘,鹽而蒸之
尤美。其說與兩蘇所言相合。而《臨海異物志》云∶余甘子如梭形,大如梅子,其核兩頭銳
,與橄欖一物異名也。然橄欖形長尖,余甘形圓,稍有不同,葉形亦異,蓋二物也。又蘇恭
言其仁可入藥,而未見主治何病,豈亦與果同功耶?
\x實\x
【氣味】甘,寒,無毒。 曰∶苦、酸、甘,微寒,澀。
【主治】風(fēng)虛熱氣(《唐本》)。補益強氣。合鐵粉一斤用,變白不老。取子壓汁,和油
涂頭,生發(fā)去風(fēng)癢,令發(fā)生如漆黑也(藏器)。主丹石傷肺,上氣咳嗽。久服,輕身延年長
生。服乳石人,宜常食之(李 )。為末點湯服,解金石毒(宗 )。解硫黃毒(時珍。出《益

【發(fā)明】宗 曰∶黃金得余甘則體柔,亦物類相感相伏也,故能解金石之毒云。
\x仁\x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毗梨勒
內(nèi)容:(《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三果。
曰∶木似訶梨勒,而子亦相似,但圓而毗,故以名之。毗,即臍也。
【集解】恭曰∶毗梨勒出西域及南海諸國,嶺南交、愛等州,戎人謂之三果。樹似胡
桃,子形亦似胡桃。核似訶梨勒,而圓短無棱,用亦同法。番人以此作漿甚熱。
\x實\x
【氣味】苦,寒,無毒。
曰∶味苦帶澀,微溫?zé)o毒。作漿性熱。
【主治】風(fēng)虛熱氣,功同庵摩勒(《唐本》)。暖腸腹,去一切冷氣。作漿染須發(fā),變黑
色(甄權(quán))。下氣,止瀉痢。(大明)燒灰,干血有效(李 )。
【發(fā)明】時珍曰∶毗梨勒古方罕用,惟《千金方》補腎鹿角丸用三果漿吞之,云無則以
酒代之。則此果亦余甘之類,而性稍溫澀也。
【附方】新一。
大風(fēng)發(fā)脫∶毗梨勒燒灰,頻擦有效。(《圣惠方》)
\x沒離梨\x(《拾遺》)
【集解】藏器曰∶沒離梨生西南諸國。似毗梨勒,上有毛少許也。
\x實\x
【氣味】辛,平,無毒。 曰∶微溫。
【主治】上氣,下食(藏器)。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并宜入面藥(李 )。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五斂子
內(nèi)容:(《綱目》)
【釋名】五棱子(《桂海志》)、陽桃。
【時珍曰】按∶稽含《草木狀》云∶南人呼棱為斂,故以為名。
【集解】時珍曰∶五斂子出嶺南及閩中,閩人呼為陽桃。其大如拳,其色青黃潤綠,形
甚詭異,狀如田家碌碡,上有五棱如刻起,作劍脊形。皮肉脆軟,其味初酸久甘,其核如柰
。五月熟,一樹可得數(shù)石,十月再熟。以蜜漬之,甘酢而美,俗亦曬干以充果食。又有三廉
子,蓋亦此類也。陳祈暢《異物志》云∶三廉出熙安諸郡。南人呼棱為廉,雖名三廉,或有
五、六棱者。食之多汁,味甘且酸,尤宜與眾果參食。
\x實\x
【氣味】酸、甘、澀,平,無毒。
【主治】風(fēng)熱,生津止渴(時珍)。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五子實
內(nèi)容:(《綱目》)
【集解】時珍曰∶五子樹今潮州有之。按裴淵《廣州記》云∶五子實,大如梨而內(nèi)
有五核,故名。
\x實\x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霍亂金瘡,宜食之(時珍?!冻敝葜尽罚?。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榧實
內(nèi)容:(《別錄》下品)
【校正】時珍曰∶《別錄》木部有榧實,又有 華?!渡褶r(nóng)本草》魚蟲部有 子,宋《
開寶本草》退 子入有名未用。今據(jù)蘇恭之說,合并于下。
【釋名】 子(音彼?!渡褶r(nóng)》)、赤果(《日用》)、玉榧(《日用》)、玉山果。
時珍曰∶榧亦作 ,其木名文木,斐然章采,故謂之榧。信州玉山縣者為佳。故蘇東坡
詩云∶彼美玉山果,粲為金盤實。 子見下。
瑞曰∶土人呼為赤果,亦曰玉榧。
【集解】《別錄》曰∶榧實生永昌。彼子生永昌山谷。
弘景曰∶彼子亦名羆子,從來無用者,古今諸醫(yī)不復(fù)識之。榧實出東陽諸郡。
恭曰∶彼子當(dāng)從木作 子,誤入蟲部也?!稜栄拧?亦名 。其葉似杉,木如柏而微軟
。子名榧子,宜入果部。又注榧實云∶即蟲部彼子也。其木大連抱,高數(shù)仞,其葉似杉,其
木如柏,其理似松,肌細軟,堪為器用。
宗 曰∶榧實大如橄欖,殼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黑粗衣,其仁黃白色,嚼久漸甘
美也。
藏器曰∶ 華即榧子之華也。 與榧同。榧樹似杉,子如
蟲部有彼子,陶氏復(fù)于木部出
榧實、 華,皆一物也。
穎曰∶榧有一種粗榧。其木與榧相似,但理粗色赤耳。其子稍肥大,僅圓不尖。《神農(nóng)
本草》 子即粗榧也。
時珍曰∶榧生深山中,人呼為野杉。按∶羅愿《爾雅翼》云∶ 似杉而異于杉。彼有美
實而木有文采,其木似桐而葉似杉,絕難長。木有牝牡,牡者華而牝者實。冬月開黃圓花,
結(jié)實大小如棗。其核長如橄欖核,有尖者、不尖者,無棱而殼薄,黃白色。其仁可生啖,亦
可焙收。以小而心實者為佳,一樹不下數(shù)十斛。陶氏不識 子,惟蘇恭能辨為一物也。
\x榧實\x(《別錄》)
【氣味】甘,平,澀,無毒。
瑞曰∶性熱,同鵝肉食,生斷節(jié)風(fēng),又上壅人,忌火氣。
時珍曰∶按∶《物類相感志》云∶榧煮素羹,味更甜美。豬脂炒榧,黑皮自脫。榧子同
甘蔗食,其渣自軟。又云∶榧子皮反綠豆,能殺人也。
【主治】常食,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疰惡毒(《別錄》)。食之,療寸白蟲(弘景)。
消谷,助筋骨,行營衛(wèi),明目輕身,令人能食。多食一、二升,亦不發(fā)?。显枺6嗍郴?br>腸,五痔人宜之(宗 )。治咳嗽白濁,助陽道
\x 子\x(《本經(jīng)》。舊作彼)
【氣味】甘,溫,有
【主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蠱毒,鬼疰伏尸(《本經(jīng)》)。
【發(fā)明】震亨曰∶榧子,肺家果也。火炒食之,香酥甘美。但多食則引火入肺,大腸受
傷爾。
原曰∶榧子殺腹間大小蟲,小兒黃瘦有蟲積者宜食之。蘇東坡詩云∶驅(qū)除三彭蟲,已
我心腹疾,是矣。
時珍曰∶榧實、 子治療相同,當(dāng)為一物無疑。但《本經(jīng)》 子有毒,似有不同,亦因
其能殺蟲蠱爾。汪穎以粗榧為 子,終是一類,不甚相遠也。
【附方】舊一,新五。
寸白蟲∶詵曰∶日食榧子七顆,滿七日,蟲皆化為水也。《外臺秘要》∶用榧子一百枚,
去皮火燃,啖之,經(jīng)
好食茶葉面黃者∶每日食榧子七
令發(fā)不落∶榧子三個,胡桃二個,側(cè)柏葉一兩,搗浸雪水梳頭,發(fā)永不落且潤也。(《圣
惠方》)
猝吐血出∶先食蒸餅兩、三個,以榧子為末,白湯服三錢,日三服。(《圣濟總錄》)
尸咽痛癢、語言不出∶榧實半兩,蕪荑一兩,杏仁、桂各半兩,為末,蜜丸彈子大,含咽。
(《圣濟總
\x 華\x(《別錄》)
春月生采之。
藏器曰∶即榧子華也。
【氣味】苦。
【主治】水氣,去赤蟲,令人好色,不可久服(《別錄》)。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海松子
內(nèi)容:(宋《開寶》)
【釋名】新羅松子。
【集解】志曰∶海松子,狀如小栗,三角。其中仁香美。東夷當(dāng)果食之,亦代麻腐食之,
與中國松子不同
炳曰∶五粒松一叢五葉如釵,道家服食絕粒,子如巴豆,新羅往往進之。
頌曰∶五粒字當(dāng)作五鬣,音傳訛也。五鬣為一叢,或有兩鬣、七鬣者。松歲久則實繁。
中原雖有,小而不及塞上者佳好也。
瑞曰∶松子有南松、北松。華陰松形小殼薄,有斑極香;新羅者肉甚香美。
時珍曰∶海松子出遼東及云南,其樹與中國松樹同,惟五葉一叢者,球內(nèi)結(jié)子,大如
巴豆而有三棱,一頭尖爾,久收亦油。馬志謂似小栗,殊失本體。中國松子大如柏子,亦可
入藥,不堪果食,詳見木部松下。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予種五鬣松二株,根大如碗,
結(jié)實與新羅、南詔者無別。其三鬣者,俗呼孔雀松。亦有七鬣者?;蛟啤萌樥邽殍樽铀?,
五針者為松子松。
\x仁\x
【氣味】甘,小溫,無毒。
曰∶新羅松子甘美大溫,去皮食之甚香,與云南松子不同(云南松子似巴豆,其味不
及),與卑占國偏桃仁相似。多食發(fā)熱毒。
時珍曰∶按∶《醫(yī)說》云∶食胡羊肉不可食松子;而《物類相感志》云∶凡雜色羊肉入
松子則無毒。其說不同,何哉?
【主治】骨節(jié)風(fēng),頭眩,去死肌,變白,散水氣,潤五臟,不饑(《開寶》)。逐風(fēng)痹寒
氣,虛羸少氣,補不足,潤皮膚,肥五臟(《大明》)。主諸風(fēng),溫腸胃。久服,輕身延年不
老(李
【發(fā)明】時珍曰∶服食家用松子皆海松子。曰∶中國松子,肌細力薄,只可入藥耳。按∶
《列仙傳》云∶ 好食松實,體毛數(shù)寸,走及奔馬。又犢子少在黑山食松子、茯苓,壽數(shù)
百歲。又赤松子好食松實、天門冬、石脂,齒落更生,發(fā)落更出,莫知所終。皆指此松子也。
【附方】舊一,新三。
服松子法∶七月取松實(過時即落難收也),去木皮,搗如膏收之。每服雞子大,酒調(diào)
下,
日三服。百日身輕,三百日行五百里,絕谷,久服神仙。渴即飲水。亦可以煉過松脂同服之。
(《圣惠方》)
肺燥咳嗽∶蘇游鳳髓湯∶用松子仁一兩,胡桃仁二兩,研膏,和熟蜜半兩收之。每服
二錢,食后沸湯點服。(《外臺秘要》)
小兒寒嗽或作壅喘∶用松子仁五個,百部(炒)、麻黃各三分,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以少水略煮三、五沸,化白砂糖丸芡子大。每食后含化十丸,大妙。(錢乙《小兒方》)
大便虛秘∶松子仁、柏子仁、麻子仁等分,研泥,溶白蠟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黃湯下。(寇宗 )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檳榔
內(nèi)容:(《別錄》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賓門(李當(dāng)之《藥對》)、仁頻
時珍曰∶賓與郎皆貴客之稱。稽含《南方草木狀》言∶交廣人凡貴勝族客,必先呈此果。
若邂逅不設(shè),用相嫌恨。則檳榔名義,蓋取于此。雷 《炮炙論》謂尖者為檳,圓者為榔,
亦似強說。又顏師古注《上林賦》云∶仁頻即檳榔也。
詵曰∶閩中呼為橄欖子。
【集解】《別錄》曰∶檳榔生南海。
弘景曰∶此有三、四種∶出交州者,形小味甘。廣州以南者,形大味澀;又有大者名豬
檳榔。皆可作藥。小者名 子,俗呼為檳榔孫,亦可食。
恭曰∶生交州、愛州及昆侖。
頌曰∶今嶺外州郡皆有之。木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無枝,皮似青桐,節(jié)似桂
枝。葉生木顛,大如盾頭,又似芭蕉葉。其實作房,從葉中出,旁有刺若棘針,重疊其下。
一房數(shù)百實,如雞子狀,皆有皮殼。其實春生,至夏乃熟,肉滿殼中,色正白。蘇恭言其肉
極易爛,不經(jīng)數(shù)日。今入北者,皆先以灰煮熟,焙熏令干,始可留久也。小而味甘者,名山
檳榔。大而味澀核亦大者,名豬檳榔;最小者名 子。雷氏言尖長而有紫紋者名檳,圓大而
矮者名榔,榔力大而檳力小。今醫(yī)家亦不細分,但以作雞心狀、正穩(wěn)心不虛、破之作錦紋者
為佳爾。嶺南人啖之以當(dāng)果食,言南方地濕,不食此無以祛瘴癘也。生食其味苦澀,得扶留
藤與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則柔滑甘美也。劉恂《嶺表錄異》云∶真檳榔來自舶上,今交廣生
者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為檳榔?;蛟啤脵壚齐y得真者,今賈人所貨者,皆是大腹檳榔也,
與檳榔相似,但莖、葉、干小異爾,連皮收之。
時珍曰∶檳榔樹初生若筍竿積硬,引莖直上。莖干頗似桄榔、椰子而有節(jié),旁無枝柯,
條從心生。端頂有葉如甘蕉,條派開破,風(fēng)至則如羽扇掃天之狀。三月葉中腫起一房,因自
拆裂,出穗凡數(shù)百顆,大如桃李。又生刺重累于下,以護衛(wèi)其實。五月成熟,剝?nèi)テ淦?,?br>其肉而干之。皮皆筋絲,與大腹皮同也。按∶漢喻益期與韓康伯箋云∶檳榔,子既非常,木
亦特異。大者三圍,高者九丈。葉聚樹端,房構(gòu)葉下。華秀房中,子結(jié)房外。其擢穗似禾,
其綴實似谷。其皮似桐而濃,其節(jié)似竹而概。其內(nèi)空,其外勁。其屈如伏虹,其申如縋繩;
本不大,末不小;上不傾,下不斜。調(diào)直亭亭,千百如一。步其林則寥朗,庇其陰則蕭條。
信可長吟遠想。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必當(dāng)遐樹海南,遼然萬里。弗遇長者之目,令人恨
深也。又《竺法真羅山疏》云∶山檳榔一名 子,生日南,樹似 櫚而小,與檳榔同狀。一
叢十余干,一干十余房,一房數(shù)百子。子長寸余,五月采之,味近苦甘。觀此,則山檳榔即
子,豬檳榔即大腹子也。蘇頌以味甘者為山檳榔,澀者為豬檳榔,似欠分明。
\x檳榔子\x
【修治】 曰∶頭圓矮毗者為榔,形尖紫紋者為檳。檳力小,榔力大。凡使用白檳及存
坐穩(wěn)正、心堅有錦紋者為妙。半白半黑并心虛者,不入藥用。以刀刮去底,細切之。勿令經(jīng)
火,恐無力。若熟使,不如不用。
時珍曰∶近時方藥亦有以火煨焙用者。然初生白檳榔,須本境可得。若他處者,必經(jīng)煮
熏,安得生者耶?又檳榔生食,必以扶留藤、古賁灰為使,相合嚼之,吐去紅水一口,乃滑
美不澀,下氣消食。此三物相去甚遠,為物各異,而相成相合如此,亦為異矣。俗謂“檳榔
為命賴扶留”以此。古賁灰即蠣蚌灰也。賁乃蚌字之訛。瓦屋子灰亦可用。
【氣味】苦、辛,溫,澀,無毒。甄權(quán)曰∶味甘,大寒。
大明曰∶味澀。
弘景曰∶交州者味甘,廣州者味澀。
曰∶白者味甘,赤者味苦。
元素曰∶味辛而苦,純陽也。無毒。
詵曰∶多食亦發(fā)熱。
【主治】消谷逐水,除痰 ,殺三蟲,伏尸,療寸白(《別錄》)。
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谷道;敷瘡,生肌肉止痛;燒灰,敷口吻白瘡(蘇
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胸中氣,下水腫,治心痛積聚(甄權(quán))。
除一切風(fēng),下一切氣,通關(guān)節(jié),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diào)中,除煩,破癥結(jié)(大明)。
主賁豚膀胱諸氣,五膈氣,風(fēng)冷氣,香港腳,宿食不消
古)。
【發(fā)明】元素曰∶檳榔味濃氣輕,沉而降,陰中陽也??嘁云茰?,辛以散邪,泄胸中至
高之氣,使之下行,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于下極,故治諸氣、后重如神也。
時珍曰∶按∶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云∶嶺南人以檳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
之醉,蓋食之久,則熏然頰赤,若飲酒然,蘇東坡所謂“紅潮登頰醉檳榔”也;二曰醉能使
之醒,蓋酒后嚼之,則寬氣下痰,余酲頓解,朱晦庵所謂“檳榔收得為祛痰”也。三曰饑能
使之
飽。四曰飽能使之饑。蓋空腹食之,則充然氣盛如飽;飽后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又且賦
性疏通而不泄氣,稟味嚴正而更有余甘,有是德故有是功也。又按∶吳興章杰《瘴說》云∶
嶺表之俗,多食檳榔,日至十?dāng)?shù)。夫瘴癘之作,率因飲食過度,氣痞積結(jié),而檳榔最能下氣
消食去痰,故人狃于近利,而暗于遠患也。夫嶠南地?zé)?,四時出汗,人多黃瘠,食之則臟器
疏泄,一旦病瘴,不敢發(fā)散攻下,豈盡氣候所致,檳榔蓋亦為患,殆未思爾。又東陽盧和云∶
閩廣人常服檳榔,云能祛瘴。有瘴服之可也,無瘴而服之,寧不損正氣而有開門延寇之禍乎?
南人喜食此果,故備考諸說以見其功過焉。又朱晦庵《檳榔詩》云∶憶昔南游日,初嘗面發(fā)
紅。藥囊知有用,茗碗詎能同?蠲疾收殊效,修真錄異功。三彭如不避,糜爛七非中。亦與
其治疾殺蟲之功,
【附方】舊十一,新十五。
痰涎為害∶檳榔為末,白湯每服一錢。(《御藥院方》)
嘔吐痰水∶白檳榔一顆(煨熱),橘皮二錢半(炙)。為末。水一盞,煎半盞,溫服。(《千
金》)
醋心吐水∶檳榔四兩,橘皮一兩,為末。每服方寸匕,空心生蜜湯調(diào)下。(《梅師方》)
傷寒痞滿
湯下。(《宣明方》)傷寒結(jié)胸已經(jīng)汗、下后者∶檳榔二兩,酒二盞,煎一盞,分二服。(龐安
時《傷寒論》)
蛔厥腹痛∶方同上。
心脾作痛∶雞心檳榔、高良姜各一錢半,陳米百粒,同以水煎,服之。(《直指》)
膀胱諸氣∶檳榔二枚,一生一熟,為末。酒煎服之,良。此太醫(yī)秦鳴鶴方也。(《海藥
本草》)
本臟氣痛∶雞心檳榔,以小便磨半個服?;蛴脽峋普{(diào)末一錢服之。(《斗門方》)
腰重作痛∶檳榔為末,酒服一錢。(《斗
香港腳壅痛∶以沙牛尿一盞,磨檳榔一枚??招呐?。(《梅師香港腳論》)
香港腳沖心悶亂不識人∶用白檳榔十二分,為末,分二服,空心,暖小便五合調(diào)下,日二
服?;蛉虢?、溫酒同服。(《廣利》)
香港腳脹滿非冷非熱,或老人、弱人病此∶用檳榔仁為末,以檳榔殼煎汁或茶飲、蘇湯或
豉汁調(diào)服二
干霍亂病,心腹脹痛,不吐不利,煩悶欲死∶用檳榔末五錢,童子小便半盞,水一盞,
煎服。(《圣濟總錄》)
大腸濕秘∶腸胃有濕,大便秘塞。大檳榔一枚。麥門冬煎湯磨汁溫服?;蛞悦蹨{(diào)末二

大小便 ∶檳榔為末。蜜湯調(diào)服二錢?;蛞酝有”恪⑹[白,同煎服之,亦良。(《普
濟方》)
小便淋痛∶面煨檳榔、赤芍藥各半兩,為末。每服三錢,入燈心,水煎,空心服,日二
服。(《十便良方》)
血淋作痛∶檳榔一枚。以麥門冬煎湯,細磨濃汁一盞,頓熱空心服,日二服。
蟲痔里急∶檳榔為末,每日空心以白湯調(diào)服二錢。
寸白蟲病∶檳榔二七枚,為末。先以水二升半,煮檳榔皮,取一升,空心,調(diào)末方寸匕
服之,經(jīng)日蟲盡出。
諸蟲在臟久不瘥者∶檳榔半兩炮,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空心以蔥、蜜煎湯調(diào)服。(《簡
要濟眾》)
金瘡惡心∶白檳榔四兩,橘皮一兩,為末。每空心生蜜湯服二錢。(《圣惠方》)
丹從臍起∶檳榔末,醋調(diào)敷之。(《本事方》)
小兒頭瘡∶水磨檳榔,曬取粉,和生油涂之。(《圣惠方》)
口吻生瘡∶檳榔,燒研,入輕粉末,敷之良。(《圣惠方》)
耳出膿∶檳榔末吹之。(鮑氏方)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大腹子
內(nèi)容:(宋《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大腹檳榔(《圖經(jīng)》)、豬檳榔。
時珍曰∶大腹以形名,所以別雞心檳榔也。
【集解】志曰∶大腹生南海諸國,所出與檳榔相似,莖、葉、根、干小異耳。
弘景曰∶向陽者為檳榔,向陰者為大腹。
時珍曰∶大腹子出嶺表、滇南,即檳榔中一種腹大形扁而味澀者,不似檳榔尖長味良耳
,所謂豬檳榔者是矣。蓋亦土產(chǎn)之異,今人不甚分別。陶氏分陰陽之說,亦是臆見。按∶劉
恂《嶺表錄異》云∶交廣生者,非舶上檳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為檳榔。自嫩及老,采
實啖之。以扶留藤、瓦屋灰同食之,以祛瘴癘。收其皮入藥,皮外黑色,皮內(nèi)皆筋絲如椰子
皮。又《云南記》云∶大腹檳榔每枝有三、二百顆,青時剖之,以一片蔞葉及蛤粉卷和食之,
即減澀味。觀此二說,則大腹子與檳榔皆可通用,但力比檳榔稍劣耳。
\x大腹子\x
【氣味】辛,澀,溫,無毒。
【主治】與檳榔同功(時珍)。
\x大腹皮\x
【修治】思邈曰∶鴆鳥多集檳榔樹上。凡用檳榔皮,宜先以酒洗,后以大豆汁再洗過,
曬干入灰火燒煨,切用。
【氣味】辛,微溫,無毒。
【主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用之,良
(《開寶》)。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diào)中(大明)。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
浮腫,香港腳壅逆,瘴瘧痞滿,胎氣惡阻
【附方】新二。
漏瘡惡穢∶大腹皮煎湯洗之。(《直指》)
烏癩風(fēng)瘡∶大腹子,生者或干者,連全皮勿傷動,以酒一升浸之,慢火熬干為末,臘豬
脂和敷。(《圣濟總錄》)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椰子
內(nèi)容:(宋《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越王頭(《綱目》)、胥余。
時珍曰∶按稽含《南方草木狀》云∶相傳林邑王與越王有怨,使刺客乘其醉,取其首,
懸于樹,化為椰子,其核猶有兩眼,故俗謂之越王頭,而其漿猶如酒也。此說雖謬,而俗傳
以為口實。南人稱其君長為爺,則椰名蓋取于爺義也。相如《上林賦》作胥余,或作胥耶。
【集解】志曰∶椰子生安南,樹如棕櫚,子中有漿,飲之得醉。
頌曰∶椰子,嶺南州郡皆有之。郭義恭《廣志》云∶木似桄榔無枝條,高數(shù)丈。葉在木
末如束蒲。其實大如瓠,垂于枝間,如掛物然。實外有粗皮,如棕包。皮內(nèi)有堅殼,圓而微
長。殼內(nèi)有膚,白如豬肪,濃半寸許,味如胡桃。膚內(nèi)裹漿四、五合如乳,飲之冷而動氣醺
人。殼可
曰∶按∶劉欣期《交州記》云∶椰樹狀若海棕。實大如碗,外有粗皮,如大腹子、豆
寇之類。內(nèi)有漿似酒,飲之不醉。生云南者亦好。
宗 曰∶椰子開之,有汁白色如乳,如酒極香,別是一種氣味,強名為酒。中有白瓤
,形圓如栝蔞,上起細 ,亦白色而微虛,其紋若婦人裙褶,味亦如汁。與著殼一重白肉,
皆可糖煎為果。其殼可為酒器,如酒中有毒,則酒沸起或裂破。今人漆其里,即失用椰子之
意。
時珍曰∶椰子乃果中之大者。其樹初栽時,用鹽置根下則易發(fā)。木至斗大方結(jié)實,大者
三、四圍,高五、六丈,木似桄榔、檳榔之屬,通身無枝。其葉在木頂,長四、五尺,直聳
指天,狀如棕櫚,勢如鳳尾。二月著花成穗,出于葉間,長二、三尺,大如五斗器。仍連著
實,一穗數(shù)枚,小者如栝蔞,大者如寒瓜,長七、八寸,徑四、五寸,懸著樹端。六七月熟,
有粗皮包之。
皮內(nèi)有核,圓而黑潤,甚堅硬,濃二三分。殼內(nèi)有白肉瓤如凝雪,味甘美如牛乳。瓤肉
空處,有漿數(shù)合,鉆蒂傾出,清美如酒。若久者,則混濁不佳矣。其殼磨光,有斑纈點紋,
橫破之可作壺爵,縱破之可作瓢杓也。又《唐史》言∶番人以其花造酒,飲之亦醉也?!额?br>書》有青田
【附錄】青田核 崔豹《古今注》云∶烏孫國有青田核,狀如桃核,不知其樹。核大如
數(shù)斗,剖之盛水,則變酒味,甚醇美。飲盡隨即注水,隨盡隨成。但不可久,久則苦澀爾。
謂之青田酒,漢末蜀王劉璋曾得之。
\x樹頭酒\x
《一統(tǒng)志》云∶緬甸在滇南,有樹類棕,高五、六丈,結(jié)實如椰子。土人以罐盛曲,懸
于實下,劃其實,汁流于罐中以成酒,名樹頭酒?;虿挥们?,惟取汁熬為白糖。其樹即貝樹
也,緬人取其葉寫書。
\x嚴樹酒\x
《一統(tǒng)志》云∶瓊州有嚴樹,搗其皮葉,浸以清水,和以粳釀,或入石榴花葉,數(shù)日成
酒,能醉人。又《梁書》云∶頓遜國有酒樹,似安石榴,取花汁貯杯中,數(shù)日成酒。蓋此類
也。又有文章草,可以成酒。
\x椰子瓤\x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益氣(《開寶》)。治風(fēng)(汪穎)。食之不饑,令人面澤(時珍。出《異
\x椰子漿\x
【氣味】甘,溫,無毒。
曰∶多食,冷而動氣。
時珍曰∶其性熱,故飲之者多昏如醉狀?!懂愇镏尽吩啤檬称淙鈩t不饑,飲其漿則增渴
【主治】止消渴。涂頭,益發(fā)令黑(《開寶》)。治吐血水腫
【發(fā)明】震亨曰∶椰子生海南極熱之地,土人賴此解夏月毒渴,天之生物,各因其材也
\x椰子皮\x
【修治】頌曰∶不拘時月采其根皮,入藥炙用。一云∶其實皮亦可用。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止血,療鼻衄,吐逆霍亂,煮汁飲之(《開寶》)。治猝心痛,燒存性,研,以
新汲
\x殼\x
【主治】楊梅瘡筋骨痛。燒存性,臨時炒熱,以滾酒泡服二、三錢,暖覆取汗,其痛即
止,神驗(時珍)。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無漏子
內(nèi)容:(《拾遺》)
【釋名】千年棗(《開寶》)、萬年棗(《一統(tǒng)志》)、海棗(《草木狀》)、波斯棗(《拾
遺》)、
時珍曰∶無漏名義未詳。千年、萬歲,言其樹性耐久也。曰海,曰波斯,曰番,言其種
自外國來也。金果,貴之也。曰棕、曰蕉,象其干、葉之形也。番人名其木曰窟莽,名其實
曰苦魯麻棗??嗦椤⒖呙?,皆番音相近也。
【集解】藏器曰∶無漏子即波斯棗,生波斯國,狀如棗。
曰∶樹若栗木。其實若橡子,有三角。
頌曰∶按∶劉恂《嶺表錄異》云∶廣州有一種波斯棗,木無旁枝,直聳三四丈,至巔四
向,共生十余枝,葉如棕櫚,彼土人呼為海棕木。三五年一著子,每朵約三、二十顆,都類
北方青棗,但小爾。舶商亦有攜本國者至中國,色類沙糖,皮肉軟爛,味極甘,似北地天蒸
棗,而其核全別,兩頭不尖,雙卷而圓,如小塊紫礦,種之不生,蓋蒸熟者也。
時珍曰∶千年棗雖有棗名,別是一物,南番諸國皆有之,即杜甫所賦海棕也。按段成
式《酉陽雜俎》云∶波斯棗生波斯國,彼人呼為窟莽。樹長三、四丈,圍五、六尺。葉似土
藤,不凋。二月生花,狀如蕉花。有兩甲,漸漸開罅,中有十余房。子長二寸,黃白色,狀
如楝子,有核。六、七月熟則紫黑,狀類干棗,食之味甘如飴也。又陶九成《輟耕錄》云∶
四川成都有金果樹六株,相傳漢時物也。高五、六十丈,圍三、四尋,挺直如矢,木無枝柯。
頂上有葉如棕櫚,皮如龍鱗,葉如鳳尾,實如棗而大。每歲仲冬,有司具祭收采,令醫(yī)工以
刀剝?nèi)デ嗥?,鍛石湯瀹過,入冷熟蜜浸換四次,瓶封進獻。不如此法,則生澀不可食。番人
名為苦魯麻棗,蓋鳳尾蕉也。一名萬歲棗,泉州有萬年棗,即此物也。又稽含《草木狀》云∶
海棗大如杯碗,以比安期海上如瓜之棗,似未得其詳也。巴旦杏亦名忽鹿麻,另是一物也。
\x實\x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中益氣,除痰嗽,補虛損,好顏色,令人肥健(藏器)。
消食止咳,治虛羸,悅?cè)?。久服無損(李 )。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桄榔子
內(nèi)容:(宋《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木名姑榔木(《臨海異物志》)、面木(《伽藍記》)、董棕(楊慎《卮言》)、鐵木。
時珍曰∶其木似檳榔而光利,故名桄榔。姑榔,其音訛也。面,言其粉也,鐵言其堅也。
【集解】頌曰∶桄榔木,嶺南二廣州郡皆有之,人家亦植之庭院間。
其木似 櫚而堅硬,斫其內(nèi)取面,大者至數(shù)石,食之不饑。其皮至柔,堅韌可以作綆。
其子作穗生木端,不拘時月采之。按∶劉恂《嶺表錄異》云∶桄榔木枝葉并蕃茂,與檳榔小
異。然葉下有須如粗馬尾,廣人采之以織巾子;得咸水浸,即粗脹而韌,彼人以縛海舶,不
用釘線。木性如竹,紫黑色,有紋理而堅,工人解之,以制博弈局。其樹皮中有屑如面,可
作餅食。
藏器曰∶按∶《臨海異物志》云∶姑榔木生 山谷。外皮有毛如棕櫚而散生。其木剛
利如鐵,可作釤鋤,中濕更利,惟中焦則易敗爾,物之相伏如此。皮中有白粉,似稻米粉及
麥面,可作餅餌
時珍曰∶桄榔,二廣、交、蜀皆有之。按∶郭義恭《廣志》云∶木大者四、五圍,高五
、六丈,拱直無旁枝。巔頂生葉數(shù)十,破似棕葉,其木肌堅,斫入數(shù)寸,得粉赤黃色,可食。
又顧 《海槎錄》云∶桄榔木身直如杉,又如棕櫚、椰子、檳榔、波斯棗、古散諸樹而稍異,
有節(jié)似大竹。樹杪挺出數(shù)枝,開花成穗,綠色。結(jié)子如青珠,每條不下百顆,一樹近百余條,
團團懸掛若傘,極可愛。其木最重,色類花梨而多紋,番舶用代鐵槍,鋒 甚利。古散亦木
名,可為杖,又名虎散。
\x子\x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破宿血(《開寶》)。
\x面\x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作餅炙食腴美,令人不饑,補益虛羸損乏,腰腳無力。久服輕身辟谷(李 )。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木面
內(nèi)容:( 音梭,《海藥》)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 木(音襄)。
時珍曰∶ 字韻書不載,惟孫 《唐韻》莎字注云∶樹似桄榔。則 字當(dāng)作莎衣之莎。
其葉離披如莎衣之狀,故謂之莎也。張勃《吳錄·地理志》言,交趾 木,皮中有白粉如米
屑,干之搗末,以水淋過似面,可作餅食者,即此木也。后人訛 為莎,音相近爾。楊慎《卮
言》乃謂 木即桄榔,誤矣。按左思《吳都賦》云∶面有桄榔。又曰∶文、 、楨、 ,既
是一物,不應(yīng)兩用矣。
【集解】 曰∶按∶《蜀記》
云∶ 木生南中八郡。樹高十許丈,闊四、五圍。峰頭生葉,兩邊行列如飛鳥翼。皮中
有白面石許,搗篩作餅,或磨屑作飯食之,彼人呼為 面,輕滑美好,勝于桄榔面也。
藏器曰∶ 木生嶺南山谷。大者木皮內(nèi)出面數(shù)斛,色黃白。
時珍曰∶按∶劉欣期《交州記》云∶都勾樹似棕櫚,木中出屑如桄榔面,可作餅餌。恐
此即 木也。
\x 面\x
【氣味】甘,平、溫,無毒。
【主治】補益虛冷,消食(李 )。
溫補。久食不饑,長生(藏器)。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波羅蜜
內(nèi)容:(《綱目》)
【釋名】曩伽結(jié)。
時珍曰∶波羅蜜,梵語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安南人名曩枷結(jié),波斯人名婆那娑,
拂林人名阿薩 ,皆一物也。
【集解】時珍曰∶波羅蜜生交趾、南邦諸國,今嶺南、滇南亦有之。
樹高五、六丈,樹類冬青而黑潤倍之。葉極光凈,冬夏不凋。樹至斗大方結(jié)實,不花而
實,出于枝間,多者十?dāng)?shù)枚,少者五、六枚,大如冬瓜,外有濃皮裹之,若栗球,上有軟刺
。五、六月熟時,顆重五、六斤,剝?nèi)ネ馄ぃ瑑?nèi)肉層疊如橘囊,食之味至甜美如蜜,
香氣滿室。一實凡數(shù)百核,核大如棗。其中仁如栗黃,煮炒食之甚佳。果中之大者,惟此與
椰子而已。
\x瓤\x
【氣味】甘、香、微酸,平,無毒。
【主治】止渴解煩,醒酒益氣,令人悅澤(時珍)。
\x核中仁\x
【氣味】同瓤。
【主治】補中益氣,令人不饑輕?。〞r珍)。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無花果
內(nèi)容:(《食物》)
【釋名】映日果(《便民圖纂》)、優(yōu)曇缽
時珍曰∶無花果凡數(shù)種,此乃映日果也。
即廣中所謂
【集解】時珍曰∶無花果出揚州及云南,今吳、楚、閩、越人家,
枝柯如枇杷樹,三月發(fā)葉如花構(gòu)葉。五月內(nèi)不花而實,實出枝間,狀如木饅頭,其內(nèi)虛
軟。采以鹽漬,壓實令扁,曬干充果食。熟則紫色,軟爛甘味如柿而無核也。按∶《方輿志》
云∶廣西優(yōu)曇缽不花而實,狀如枇杷。又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阿駔出波斯、拂林人呼為
底珍樹。長丈余,枝葉繁茂,葉有五丫如蓖麻,無花而實,色赤類 柿,一月而熟,味亦如
柿。二書所說,皆即此果也。又有文光果、天仙果、古度
【附錄】文光果 出景州。形如無花果,肉味如栗,五月成熟。
\x天仙果\x
出四川。樹高八、九尺,葉似荔枝而小,無花而實,子如櫻桃,累累綴枝間,六、七月
熟,其味至甘。宋祁《方物贊》云∶有子孫枝,不花而實。薄言采之,味埒蜂蜜。
\x古度子\x
出交、廣諸州。樹葉如栗,不花而實,枝柯間生子,大如石榴及楂子而色赤,味醋,煮
以為粽食之。若數(shù)日不煮,則化作飛蟻,穿皮飛去也。
\x實\x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開胃,止泄?。ㄍ舴f)。
治五痔,咽喉痛(時珍)。
\x葉\x
【氣味】甘、微辛,平,有小毒。
【主治】五痔腫痛,煎湯頻熏洗之,取效(震亨)。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阿勒勃
內(nèi)容:(《拾遺》)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婆羅門皂莢(《拾遺》)、波斯皂莢。
時珍曰∶婆羅門,西域國名;波斯,西南國名也。
【集解】藏器曰∶阿勒勃生拂林國。狀似皂莢而圓長,味甘好
時珍曰∶此即波斯皂莢也。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波斯皂莢,彼人呼為忽野檐,
拂林人呼為阿梨去伐。樹長三、四丈,圍四、五尺。葉似枸櫞而短小,經(jīng)寒不凋。不花而
實,莢長二尺,中有隔。
隔內(nèi)各有一子,大如指頭,赤色至堅硬,中黑如墨,味甘如飴可食,亦入藥也。
\x子\x
【氣味】苦,大寒,無毒。
【主治】心膈間熱風(fēng),心黃,骨蒸寒熱,殺三蟲(藏器)。
炙黃入藥,治熱病,下痰,通經(jīng)絡(luò),療小兒疳氣(李 )。
【附錄】羅望子 時珍曰∶按∶《桂海志》云∶出廣西。殼長數(shù)寸,如肥皂及刀豆,色
正丹,內(nèi)有二、三子,煨食甘美。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沙棠果
內(nèi)容:(《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呂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沙棠之實。今嶺外寧鄉(xiāng)、瀧水、羅
浮山中皆有之。木狀如棠,黃花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
\x實\x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食之,卻水?。〞r珍?!渡胶=?jīng)》)。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子
內(nèi)容:(音蟾?!妒斑z》)
【集解】藏器曰∶ 子似梨,生江南,左思《
時珍曰∶ 、留,二果名。按薛瑩《荊陽以南異物志》云∶ 子樹,南越、丹陽諸郡
山中皆有之。其實如梨,冬熟味酢。劉子樹生交廣、武平、興古諸郡山中。三月著花,結(jié)實
如梨,七、八月熟
\x實\x
【氣味】甘,澀,平,無毒。
【主治】生食之,止水痢。熟和蜜食之,去嗽(藏器)。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麂目
內(nèi)容:(《拾遺》)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鬼目。藏器曰∶此出嶺南,狀如麂目,故名。陶氏注豆蔻引麂目小冷,即此也。
后人訛為鬼目。
【集解】時珍曰∶鬼目有草木三種∶此乃木生者,其草鬼目別見草部白英下,又羊蹄菜
亦名鬼目,并物異名同。按∶劉欣期《交州記》云∶鬼目出交趾、九真、武平、興古諸處。
樹高碩似棠梨,葉似楮而皮白,二月生花,仍連著子,大者如木瓜,小者如梅李,而小斜不
周正。七、八月熟,色黃味酸,以蜜浸食之佳。
【氣味】酸、甘,小冷,無毒。多食,發(fā)冷痰(藏器)。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都桷子
內(nèi)容:(《拾遺》)
【釋名】構(gòu)子。
時珍曰∶桷音角?!短接[》作桶子(音同上聲),蓋傳寫之訛也。亦與楮構(gòu)之構(gòu),名
同實異。陳祈暢《異物志贊》云∶構(gòu)子之樹,枝葉四布。名同種異,實味甜酢。果而無核,
里面如素。析酒止酲,更為遺賂。
【解集】 曰∶按徐表《南州記》云∶都桷子生廣南山谷。樹高丈余,二月開花,連著
實,大如雞卵,七月熟。
時珍曰∶按∶魏王《花木志》云∶都桷樹出九真、交趾,野生。二、三月開花,赤色。
子似木瓜,八、九月熟,俚民取食之,味酢,以鹽、酸漚食,或蜜藏皆可。一云狀如青梅。
\x實\x
【氣味】酸、澀,平,無毒。
【主治】久食,益氣止泄(藏器)。安神溫腸,治痔。久服無損(李 )。解酒,止煩渴
(時珍)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都念子
內(nèi)容:(《拾遺》)
【釋名】倒捻子(詳下文)。
【集解】藏器曰∶杜寶《拾遺錄》云∶都念子生嶺南。隋煬帝時
高丈余,葉如白楊,枝柯長細。花心金色,花赤如蜀葵而大。子如小棗,蜜漬食之,甘美益
人。
時珍曰∶按∶劉恂《嶺表錄異》云∶倒捻子窠叢不大,葉如苦李?;ㄋ剖窨《钭?br>,南中婦女多用染色。子如軟柿,外紫內(nèi)赤,無核,頭上有四葉如柿蒂。食之必捻其蒂。故
謂之倒捻子,訛而為都念子也。味甚甘軟。
\x實\x
【氣味】甘、酸,小溫,無毒。
【主治】痰嗽噦氣(藏器)。暖腹臟,益肌肉(時珍。《嶺表錄異》)。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都咸子
內(nèi)容:(《拾遺》)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都咸子生廣南山谷。按∶徐表《南州記》云∶其樹如李,子大如指。
取子及皮、葉曝干,作飲極香美也。
時珍曰∶按∶嵇含《南方草木狀》云∶都咸樹出日南。三月生花,仍連著實,大如指,
長三寸,七、八月熟,其色正黑。
\x子及皮、葉\x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火干作飲,止渴潤肺,去煩除痰(藏器)。
去傷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摩廚子
內(nèi)容:(《拾遺》)
【集解】藏器曰∶摩廚子生西域及南海并斯調(diào)國。子如瓜,可為茹。其汁香美,如中國
用油。陳祈暢《異物志贊》云∶木有摩廚,生自斯調(diào)。厥汁肥潤,其澤如膏。馨香馥郁,可
以煎熬。彼州之人,以為嘉肴。
曰∶摩廚二月開花,四、五月結(jié)實,如瓜狀。
時珍曰∶又有齊墩果、德慶果,亦其類也。今附于下。
【附錄】齊墩果 《酉陽雜俎》云∶齊墩樹生波斯及拂林國。
高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極香。子似楊桃,五月熟,西域人壓為油以煎餅果,如中
國之
\x德慶果\x
《一統(tǒng)志》云∶廣之德慶州出之。其樹冬榮,子大如杯,炙而食之,味如豬肉也。
\x實\x
【氣味】甘,香,平,無毒。
【主治】益氣,潤五臟。久服令人肥?。ú仄鳎?。安神養(yǎng)血生肌,久服輕?。ɡ?)。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韶子
內(nèi)容:(《拾遺》)
【集解】藏器曰∶韶子生嶺南。按∶裴淵《廣州記》云∶韶葉如栗,
子大如栗,有棘刺。破其皮,內(nèi)有肉如豬肪,著核不離,味甘酢,核如荔枝。
時珍曰∶按∶范成大《虞衡志》云∶廣南有山韶子,夏熟,色紅,肉如荔枝。又有藤韶
子,秋熟,大如鳧卵柿也。
\x實\x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暴痢,心腹冷氣(藏器)。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馬檳榔
內(nèi)容:(《會編》)
【釋名】馬金囊(《云南志》)、馬金南
【集解】時珍曰∶馬檳榔生滇南金齒、沅江諸夷地,蔓生。結(jié)實大如葡萄,紫色味甘。
內(nèi)有核,頗似大風(fēng)子而殼稍薄,團長斜扁不等。核內(nèi)有仁,亦甜。
\x實\x
【氣味】甘,寒,無毒。
\x核仁\x
【氣味】苦、甘,寒,無毒
機曰∶凡嚼之者,以冷水一口送下,其甜如蜜,亦不傷人也。
【主治】產(chǎn)難,臨時細嚼數(shù)枚,井華水送下,須臾立產(chǎn)。再以四枚去殼,兩手各握二枚,
惡水自下也。欲斷產(chǎn)者,常嚼二枚,水下。久則子宮冷,自不孕矣(汪機)。傷寒熱病,食
數(shù)枚,冷水下。又治惡瘡
<目錄>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篇名>枳
內(nèi)容:(音止矩?!短票静荨罚?br>【校正】自木部移入此,并入《拾遺》木蜜。
【釋名】蜜枳 (音止矩)、蜜屈律(《廣記》)、木蜜(《拾遺》)、木餳(同上)、木珊瑚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