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本草綱目在線閱讀(第36頁)

 高山仙人掌 2020-03-23
【發(fā)明】震亨曰∶苧根大能補陰而行滯血,方藥或惡其賤,似未曾用也。
藏器曰∶苧性破血,將苧麻
與產婦枕之,止血暈。產后腹痛,以苧安腹上即止也。又蠶咬人毒入肉,取苧汁飲之。今人
以苧近蠶種,則蠶不生是矣。
【附方】舊四,新八。
痰哮咳嗽∶苧根( 存性),為末,生豆腐蘸三五錢,食即效。未全,可以肥豬肉二、
三片蘸食,甚妙。(《醫(yī)學正傳》)
小便不通∶《圣惠方》∶用麻根、蛤粉各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新汲水下。《摘玄
方》∶用苧根洗研,攤絹上,貼少腹連陰際,須臾即通。
妙。亦治諸淋。(《圣惠方》)
五種淋疾∶苧麻根兩莖,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半碗,頓服即通,大妙。(《斗門方》)
妊娠胎動,忽下黃汁如膠,或如小豆汁,腹痛不可忍者∶苧根(去黑皮,切)二升,銀一
斤,水九升,煎四升。每服以水一升,入酒半升,煎一升,分作二服。一方∶不用銀。(《梅
師方》)
肛門腫痛∶生苧根搗爛,坐之良。(《瀕湖集簡方》)
脫肛不收∶苧根搗爛,煎湯熏洗之。(《圣惠方》)
癰疽發(fā)背,初起未成者。苧根(熟)搗敷上,日夜數易,腫消則瘥。(《圖經本草》)
五色丹毒∶苧根煮濃汁,日三浴之。(《外臺秘要》)
雞魚骨哽∶《談野翁試驗方》∶用苧麻根搗汁,以匙挑灌之,立效?!夺t(yī)方大成》∶用野苧
麻根搗碎,丸如龍眼大,魚骨魚湯
\x葉\x
【氣味】同根。
【主治】金瘡傷折血出,瘀血(時珍)。
【發(fā)明】時珍曰∶苧麻葉甚散血,五月五日收取,和鍛石搗作團,曬干收貯。遇有金瘡
折損者,研末敷之,即時
六月收野苧葉、蘇葉,
生豬血試之,可驗也。秋冬用干葉亦可。
【附方】新三。
五日采麻葉,陰干為末。每服二錢,冷水調下。勿吃熱物,令人悶倒。只吃冷物。小
兒半錢。(《楊子建護命方》)
冷痢白凍∶方同上。
蛇虺咬傷∶青麻嫩頭搗汁,和酒等分,服三盞。以渣敷之,毒從竅中出
,以渣棄水中即不發(fā)。看傷處
有竅是雄蛇,無竅是雌蛇,以針挑破傷處成竅,敷藥。(《摘玄方》)
<目錄>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麻
內容:( ,音頃?!短票静荨罚?br>【釋名】白麻。
時珍曰∶ 一作KT ,又作KT ,種必連頃,故謂之KT 也。
【集解】恭曰∶ ,即KT 麻也。今人取皮作布及索者。實似大麻子,九月、十月采,
陰干。
頌曰∶處處有之。北人種以績布,及打繩索。苗高四、五尺,或六、七尺,葉似苧而薄,
花黃,實殼如蜀葵,其中子黑色。
時珍曰∶ 麻今之白麻也。多生卑濕處,人亦種之。葉大似桐葉,團而有尖。六七月開
黃花。結實如半磨形,有齒,嫩青老黑。中子扁黑,狀如黃葵子。其莖輕虛潔白。北人取皮
作麻。以莖蘸硫黃作淬燈,引火甚速。其嫩子,小
\x實\x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赤白冷熱痢,炒研為末,每蜜湯服一錢。癰腫無頭者,吞一枚(蘇恭)。
生眼翳瘀肉,起倒睫拳毛(時珍)。
\x根\x
【主治】亦治痢,古方用之(蘇頌)。
【附方】新三。
一切眼疾∶ 麻子一升。為末。以 豬肝批片,蘸末炙
服一字,陳米飲下
,磨去殼,馬尾篩取黃肉去焦殼,每十兩可得四兩
藥慢炙熟,為末,醋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一方∶以KT 實內袋中蒸熟,暴
為末,蜜丸。溫水下。(《圣濟總錄》)
<目錄>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大青
內容:(《別錄》中品)
【釋名】時珍曰∶其莖葉皆深青,故名。
【集解】《別錄》曰∶大青三四月采莖,陰干。
弘景曰∶今出東境及近道,紫莖長尺許,莖、葉皆用。
頌曰∶今江東州郡及荊南、眉、蜀、濠、淄諸州皆有之。春生青紫莖,似石竹苗葉,花
紅紫色,似馬蓼,亦似芫花,根黃,三月、四月采莖葉,陰干用。
時珍曰∶處處有之。高二、三尺,莖圓。葉長三、四寸,面青背淡,對節(jié)而生。八月開
小花,紅色成簇。結青實大如椒顆。九月色赤。
\x莖葉\x
【氣味】苦,大寒,無毒。權曰∶甘。時珍曰∶甘、微咸,不苦。
【主治】時氣頭痛,大熱口瘡(《別錄》)。除時行熱毒
權)。治熱毒風,心
主熱毒痢,黃膽、喉痹、丹毒(時珍)。
【發(fā)明】頌曰∶古方治傷寒黃汗、黃膽等,有大青湯。又治傷寒頭身強、腰脊痛,葛根
湯內亦用大青。大抵時疾多用之。
寒也。朱肱《活人書》治傷寒發(fā)赤斑煩痛,有犀角大青湯、大青四物湯。故李象先《指掌賦》
云∶陽毒則狂斑煩亂,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篤。
【附方】新六。喉風喉痹∶大青葉搗汁灌之,取效止。(《衛(wèi)生易簡方》)小兒口瘡∶大
青十八銖,黃連十二銖。水三升,煮一升服。一日二服,以瘥為度。(《千金方》)熱病下痢
困篤者∶大青湯∶用大青四兩,甘草、赤石脂三兩,膠二兩,豉八合。水一斗,煮三升,分
三服,不過二劑瘥。(《肘后方》)
熱病發(fā)斑,赤色煩痛∶大青四物湯∶用大青一兩,阿膠、甘草各二錢半,豉二合,分三
服。每用水一盞半,煎一盞,入膠烊化服。又犀角大青湯∶用大青七錢半,犀角二錢半,梔
子十枚,豉二撮,分二服。每服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南陽活人書》)
肚皮青黑,小兒卒然肚皮青黑,乃血氣失養(yǎng),風寒乘之,危惡之候也∶大青為末,納口
中,以酒送下。(《保幼大全方》)
<目錄>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小青
內容:(宋《圖經》)
【集解】頌曰∶小青生福州,三月生花,彼土人當月采葉用之。
\x葉\x
【氣味】溫,無毒。
【主治】生搗,敷癰腫瘡癤甚效(蘇頌)。治血痢腹痛,研汁服,解
【附方】新三。
蛇虺螫傷∶《衛(wèi)生易簡方》∶用小青一握(細研),入香白芷半兩。酒調服。手 患處,

黃水出為效?!墩健贰糜眯∏?、大青、牛膝葉同搗汁,和酒服,以渣敷之。
中暑發(fā)昏∶小青葉(井水浸去泥),控干,入沙糖擂汁,急灌之。(《壽域方》)
<目錄>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葫蘆巴
內容:(宋《嘉 》)
【釋名】苦豆。
【集解】禹錫曰∶葫蘆巴出廣州并黔州。春生苗,夏結子,子作細莢,至秋采。今人
多用嶺南者。或云是番蘿卜子,未審的否?
頌曰∶今出廣州?;蛟品N出海南諸番,蓋其地蘆菔子也。舶客將種蒔于嶺外亦生,然不
及番中來者真好。今醫(yī)家治元臟虛冷為要藥,而唐已前方不見用,本草不著,蓋是近出。
【修治】時珍曰∶凡入藥,淘凈,以酒浸一宿,曬干,蒸熟或炒過用。
【氣味】苦,大溫,無毒。杲曰∶純陽。
【主治】元臟虛冷氣。得附子、硫黃,治腎虛冷,腹脅脹滿,面色青黑。得 香子、桃
仁,治膀胱氣甚效(嘉 )。治冷氣疝瘕,寒濕香港腳,益右腎,暖丹田(時珍)。
【發(fā)明】宗 曰∶膀胱氣,用此合桃仁(麩炒)等分。為末,半為散,半以酒糊和丸梧
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鹽酒下;其散,以熱米飲下,與丸子相間,空心服,日各一、
二服。時珍曰∶葫蘆巴,右腎命門藥也。元陽不足,冷氣潛伏,不能歸元者,宜之。宋
《惠民和劑局方》,有葫蘆巴丸,治大人、小兒,小腸奔豚偏墜,及小腹有形如卵,上下走
痛,不可忍者。用葫蘆巴八錢,茴香六錢,巴戟(去心)、川烏頭(炮去皮)各二錢,楝實
(去
核)四錢,吳茱萸五錢。并炒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兒五丸,鹽酒下。太醫(yī)
薛已云∶一人
有人病目不睹,思食苦豆,即葫蘆巴,頻頻不缺。不周歲而目中微痛,如蟲行入 ,漸明而
愈。按∶此亦因其益命門之功,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是也。
【附方】新六。
小腸氣痛∶葫蘆巴(炒)研末,每服二錢,茴香酒下。(《直指方》)
腎臟虛冷,腹脅脹滿∶葫蘆巴(炒)二兩,熟附子、硫黃各七錢五分。為末,酒煮曲糊
丸梧桐子大,每鹽湯下三、四十丸。(《圣濟總錄》)冷氣疝瘕∶葫蘆巴(酒浸曬干)、蕎麥(炒,
研面)各四兩,小茴香一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或鹽酒下。服至
兩月,大便出白膿,則除根。(方廣《心法附余》)
陰 腫痛偏墜,或小腸疝氣,下元虛冷,久不愈者,沉香內消丸主之∶沉香、木香各半
兩,葫蘆巴(酒浸炒)、小茴香(炒)各二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鹽
酒下。
氣攻頭痛∶葫蘆巴(炒)、三棱(酒浸焙)各半兩,干姜(炮)二錢半,為末,姜湯或
溫酒每服二錢。(《濟生方》)
寒濕香港腳,腿膝疼痛,行步無力∶胡蘆巴(酒浸一宿,焙)、破故紙(炒
香)各四兩。為末。以木瓜切頂去瓤,安藥在內令滿,用頂合住簽定,爛蒸,搗丸梧子
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下。(《楊氏家藏方》)
<目錄>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蠡實
內容:(《本經》中品)
【釋名】荔實(《別錄》)、馬藺子(《唐本》)
馬帚(《爾雅》)、鐵掃帚(《救荒》)、劇草(《本經》
三堅。
恭曰∶此即馬藺子也?!对铝睢贰弥俣笸Τ觥`嵭⒃啤美?,馬薤也?!锻ㄋ孜摹吩?br>∶一名馬藺。本草謂之荔實。
高誘云∶荔挺出,荔草挺出也。講禮者不識,呼為荔挺,又作馬莧,并誤矣。馬莧亦名豚耳,
即馬齒也。
河南北人呼為鐵掃帚,是矣。
【集解】《別錄》曰∶蠡實生河東川谷,五月采實,陰干。
諸郡及鼎、澧州亦有之,近汴尤多。葉似薤而長濃,三月開紫碧花,五月結實作角子,如麻
大而赤色有棱,根細長,通黃色,人取以為刷。三月開花,五月采實,并陰干用。許慎《說
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高誘云∶河北平澤率生之。江東頗多,種于階庭,但呼為
旱蒲,不知即馬薤也。
時珍曰∶蠡草生荒野中,就地叢生,一本二、三十莖,苗高三、四尺,葉中抽莖,開花
結實。
【正誤】宗 曰∶蠡實,陶隱居言方藥不用,俗無識者。本草諸家所注不相應。若果是
馬藺,則《日華子本草》不當更言可為菜蔬。蓋馬藺葉出土已硬,又無味,馬牛皆不食,豈
堪人食?今不敢以蠡實為馬藺,更俟博識。
荔字之訛也。張揖《廣雅》云∶荔又名馬藺,其說已明。又按∶周定王《救荒本草》言∶其
嫩苗味苦,炸熟換水浸去苦味,油鹽調食,則馬藺亦可作菜矣。寇氏但據陶說疑之,欠考矣。
陶氏不識藥多矣。今正其誤。
\x實\x
【修治】時珍曰∶凡入藥炒過用,治疝則以醋拌炒之。
【氣味】甘,平,無毒。保升曰∶寒。
頌曰∶山人服之,云大溫,甚有奇效。
【主治】皮膚寒熱,胃中熱氣,風寒濕痹,堅筋骨,令人嗜食。久服輕身(《本經
》)。止心煩滿,利大小便,長肌膚肥大(《別錄》)。療
金瘡血內流,癰腫,有效(蘇恭)。婦人血氣煩悶,產后血暈,并經脈
不止,崩中帶下,消一切瘡癤,止鼻衄吐血,通小腸,消酒毒,治黃病,殺蕈毒,敷蛇蟲咬
(大明)。治小腹疝痛,腹內冷積,水痢諸?。〞r珍)。
【附方】舊二,新六。
諸冷極病,醫(yī)所不治者∶馬藺子九升洗凈,空腹服一合,酒下,日三服
寒疝諸疾,寒疝不能食,及腹內一切諸疾,消食肥肌。馬藺子一升,每日取一把,以面拌煮
吞之,服盡愈。(姚僧坦《集驗方》)
喉痹腫痛∶《衛(wèi)生易簡方》∶用蠡實一合,升麻五分,水一升,煎三合,入少蜜攪勻,細
呷,大驗?!妒セ莘健贰糜民R藺子二升,升麻一兩。為末,蜜丸。水服一錢。又方∶馬藺子八
錢,牛蒡子六錢。為末,空心溫水服方寸匕。水痢百病∶張文仲《備急方》∶用馬藺子,以
六月六日面熬,各等分,為末,空心米飲服方寸匕。如無六月六日面,常面亦可,牛骨灰亦
可。又方∶馬藺子、干姜、黃連各等分,為散,熟湯服二方寸匕,入腹即斷也。冷、熱皆治,
常用神效,不得輕之。忌豬肉、冷水。腸風下血,有疙瘩瘡,破者不治∶馬藺子一斤(研破
酒浸,夏三、冬七日,曬干),何首烏半斤,雄黃、雌黃各四兩,為末,以浸藥酒打糊丸梧
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日三服,見效。(《普濟方》)
\x花、莖及根、葉\x
【主治】去白蟲(《本經》)。療喉痹
【發(fā)明】頌曰∶蠡草、花、實,皆入藥?!读邢蓚鳌吩啤每芟壬稳?,好種荔,食其葩
實,是矣。
時珍曰∶按《葉水東日記》云∶北方田野人患胸腹飽脹者,取馬楝花擂涼水服,即泄數
行而愈。
據此則多服令人泄之說有驗,而蠡實之為馬藺更無疑矣。
【附方】舊三,新七。
睡死不寤∶蠡實根一握,杵爛,以水絞汁,稍稍灌之。(《外臺秘要》)
喉痹口噤∶馬藺花二兩,蔓荊子一兩,為末,溫水服一錢。
喉痹腫痛,喘息欲死者∶《外臺秘要》∶用馬藺根、葉二兩,水一升半,煮一盞,細飲
之,立瘥。《圣惠方》∶用根搗汁三合,蜜一合,慢火熬成,徐徐點之,日五七度。一方∶單
汁飲之,口噤者灌下。無生者,以刷煎汁。
沙石熱淋∶馬藺花七枚(燒),故筆頭二七枚(燒),粟米一合(炒)。為末。每服三錢,
酒下,日二服。名通神散。
小便不通∶馬藺花(炒)、茴香(炒)、葶藶(炒),為末,每酒服二錢。(《十便良方》)
一切癰疽,發(fā)背惡瘡∶用鐵掃帚,同松毛、牛膝,以水煎服。(《乾坤生意》)
面上瘢 ∶取鐵掃帚,地上自落葉,并子,煎湯頻洗,數次自消。(《壽域神方》)
面 鼻渣∶馬藺子花,杵敷之佳。(《肘后方》)
【附錄】必似勒(《拾遺》) 藏器曰∶辛,溫,無毒。主冷氣,胃閉不消食,心腹脹滿。
生昆侖,狀似馬藺子。
<目錄>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惡實
內容:(《別錄》中品)
【釋名】鼠粘(《別錄》)、牛蒡(《別錄》)、大力子(《綱目》)、蒡翁菜(《綱目》)、便牽
牛(《綱目》)、蝙蝠刺。
時珍曰∶其實狀惡而多刺鉤,故名
也。俚人謂之便牽牛。河南人呼為夜叉頭。
頌曰∶實殼多刺,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粘子,亦如羊負來之比。
【集解】《別錄》曰∶惡實生魯山平澤。恭曰∶魯山在鄧州東北。此草葉大
如芋,子殼似栗狀,實細長如茺蔚子。
頌曰∶惡實即牛蒡子也,處處有之。葉大如芋葉而長。實似葡萄核而褐色,外殼似栗 ,
而小如指
時珍曰∶牛蒡古人種子,以肥壤栽之。剪苗 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云甚益人,今人
亦罕食之。三月生苗,起莖高者三、四尺。四月開花成叢,淡紫色。結實如楓 而小,萼
細刺百十攢簇之,一 有子數十顆。其根大者如臂,長者近尺,其色灰黲。七月采子,十月
采根。
\x子\x
【修治】 曰∶凡用揀凈,以酒拌蒸,待有白霜重出,以布拭去,焙干,搗粉用。
【氣味】辛,平,無毒。藏器曰∶苦。
元素曰∶辛,溫,陽中之陰,升也。
杲曰∶辛,平,陽也,降也。
【主治】明目補中,除風傷(《別錄》)。風毒腫,諸 (藏器)。研末浸酒,每日服三、
二盞,除諸風,去

一枚,出癰疽頭(蘇恭)。炒研煎飲,通利小便(孟詵)。潤肺散氣,利咽膈,去皮膚風,通

二經(元素)。消斑疹毒(時珍)。
【發(fā)明】杲曰∶鼠粘子其用有四∶治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
膝之氣,是也。
【附方】舊四,新十二。
風水身腫欲裂∶鼠粘子二兩,炒研為末。每溫水服二錢,日三服。(
風熱浮腫,咽喉閉塞∶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為末。熱酒服一寸匕
痰厥頭痛∶牛蒡子(炒)、旋復花等分,為末。臘茶清服一錢,日二服
頭痛連睛∶鼠粘子、石膏等分,為末,茶清調服。(《醫(yī)方摘要》)
咽膈不利,疏風壅,涎唾多∶牛蒡子(微炒)、荊芥穗各一兩,炙甘草半兩,為末。食
后湯服二錢,當緩緩取效。(寇氏《本草衍義》)
懸癰喉痛,風熱上摶也。惡實(炒)、甘草(生)等分,水煎含咽,名啟關
方》)
喉痹腫痛∶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為散。每空心溫水服方寸匕,日再服。仍以牛蒡
子三兩,鹽二兩,研勻,炒熱包熨喉外。(《廣濟方》)
咽喉痘疹∶牛蒡子二錢,桔梗一錢半,粉甘草節(jié)七分,水煎服。(《痘
風熱癮疹∶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以薄荷湯服二錢,日二服。(初虞世《古今錄驗》)
風齲牙痛∶鼠粘子(炒),煎水含,冷吐之。(《延年方》)
小兒痘瘡,時出不快,壯熱狂躁,咽膈壅塞,大便秘澀,小兒咽喉腫,胸膈不利∶若大
便利者,勿服。牛蒡子(炒)一錢二分,荊芥穗二分,甘草節(jié)四分。水一盞,同煎至七分,
溫服。已出亦可服。名必勝散。(《和劑局方》)
婦人吹乳∶鼠粘二錢,麝香少許,溫酒細吞下。(《袖珍方》)
便癰腫痛∶鼠粘子二錢,炒研末,入蜜一匙,樸硝一匙,空心溫酒服。(《袖珍方》)
蛇蝎蠱毒∶大力子,煮汁服。(《衛(wèi)生易簡方》)
水蠱腹大∶惡實(微炒)一兩,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十丸。(張文仲方)
歷節(jié)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則大
便秘∶牛蒡子三兩,新豆豉(炒)、羌活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本事方》)
\x根、莖\x
【氣味】苦,寒,無毒。權曰∶甘、平。
藏器曰∶根須蒸熟曝干用。不爾,令人欲吐。
【主治】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久服輕身耐老(《別錄》)。根∶
主牙齒痛,勞瘧諸風,腳緩弱風毒,癰疽,咳嗽傷肺,肺壅疝瘕,冷氣積血(蘇恭)。根∶

酒服,去風及惡瘡。和葉搗碎,敷杖瘡金瘡,永不畏風(藏器)。主面目煩悶,四肢不健,

十二經脈,洗五臟惡氣。可常作菜食,令人身輕(甄權)。切根如豆,拌面作飯食,消脹壅。
莖葉煮汁作浴湯,去皮間習習如蟲行。又入鹽花生搗,拓一切腫毒(孟詵)。
【發(fā)明】頌曰∶根作脯食甚良。莖葉宜煮汁釀酒服。冬月采根,蒸曝入藥。劉禹錫《傳
信方》∶療暴中風,用緊細牛蒡根,取時避風,以竹刀或荊刀刮去土,生布拭了,搗絞取汁
一大升,和好蜜四大合,溫分兩服,得汗出便瘥。此方得之岳鄂鄭中丞。鄭因食熱肉一頓,
便中暴風。外甥盧氏為 陽令,有此方。服,當時便瘥。
【附方】舊五,新一十六。
時氣余熱不退,煩躁發(fā)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用牛蒡根搗汁,服一小盞,效。(《圣
惠方》)
天行時疾∶生牛蒡根,搗汁五合,空腹分為二服。服訖,取桑葉一把,炙黃,以水一升,
煮取五合,頓服取汗,無葉用枝。(孫真人《食忌》)
熱攻心煩恍惚∶以牛蒡根(搗汁)一升,食后分為二服。(《食醫(yī)心鏡》)
傷寒搐搦,汗后覆蓋不密,致腰背手足搐搦者,牛蒡根散主之∶牛蒡根十條,麻黃、牛
膝、天南星各六錢銼,于盆內研細,好酒一升同研,以新布絞取汁。以炭火半秤燒一地坑令
赤,掃凈,傾藥汁入坑內,再燒令黑色,取出于乳缽內細研。每服一錢,溫酒下,日三服。
(朱肱《活人書》)
一切風疾十年、二十年者∶牛蒡根一升,生地黃、枸杞子、牛膝各三升,用袋盛藥,浸
無灰酒三升內,每任意飲之。(《外臺秘要》方)
老人中風,口目 動,煩悶不安。牛蒡根(切)一升(去皮曬干,杵為面),白米四合
(淘凈)。和作 ,豉汁中煮,加蔥、椒五味,空心食之。恒服極效。(《壽親養(yǎng)老書》)
老人風濕久痹,筋攣骨痛。服此壯腎,潤皮毛,益氣力∶牛蒡根一升(切),生地黃一
升(切),大豆二升(炒),以絹袋盛,浸一斗酒中,五六日,任性空心溫服二、三盞,日二
服。(《集驗方》)
頭面忽腫,熱毒風氣內攻,或連手足赤腫,觸著痛者∶牛蒡子根(一名蝙蝠刺),洗凈
研爛,酒煎成膏,絹攤貼腫處。仍以熱酒服一、二匙,腫消痛減。(《斗

可禁者,摩膏主之∶取牛蒡莖葉,搗取濃汁二升,無灰酒一升,鹽花一匙頭, 火煎稠成膏,
以摩痛處,風毒自散。摩時須極力令熱,乃效。冬月用根。(《篋中方》)
頭風白屑∶牛蒡葉搗汁,熬稠涂之。至明,皂莢水洗去。(《圣惠方》)
喉中熱腫∶鼠粘根一升,水五升,煎一升,分三服。(《延年方》)
小兒咽腫∶牛蒡根搗汁,細咽之。(《普濟方》)
熱毒牙痛,熱毒風攻頭面,齒齦腫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搗汁),入鹽花一錢。銀器
中熬成膏。每用涂齒齦上,重者不過三度,瘥。(《圣惠方》)
項下癭疾∶鼠粘子根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或為末,蜜丸常服之。(《救
急方》)
小便不通,臍腹急痛∶牛蒡葉汁、生地黃汁二合,和勻,入蜜二合。每服一合,入水半
盞,煎三五沸,調滑石末一錢服。(《圣濟總錄》)
癤子腫毒∶鼠粘子葉貼之。(《千金方》)
石 出膿,堅實寒熱∶鼠粘子葉為末,和雞子白封之。(《外臺秘要》)
諸瘡腫毒∶牛蒡根三莖(洗)。煮爛搗汁,入米煮粥,食一碗,甚良。(《普濟方》)
積年惡瘡,反花瘡、漏瘡不瘥者。牛蒡根搗,和臘月豬脂,日日封之。(《千金方》)
月水不通,結成癥塊,腹肋脹大,欲死∶牛蒡根二斤(銼)。蒸三遍,以生絹袋盛之,
以酒二斗浸五日,每食前溫服一盞。(《普濟方》)
<目錄>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耳
內容:(《本經》中品)
【釋名】胡 (《本經》)、常思(弘景)、蒼耳(《爾雅》)、卷耳(《詩經》)、爵耳(《詩
疏》)、豬耳(《綱目》)、耳 (《詩疏》)、地葵(《本經》)、 (音施)、羊負來(弘
景)、道人頭(《圖經》)、進賢菜(《記事珠》)、喝起草(《綱目》)、野茄(《綱目》)、縑
絲草。
頌曰∶詩人謂之卷耳,《爾雅》謂之蒼耳,《廣雅》謂之 耳,皆以實得名也。陸璣《詩
疏》云∶其實正如婦人耳 ,今或謂之耳 草。鄭康成謂是白胡荽,幽州人呼為爵耳。《博
物志》云∶洛中有人驅羊入蜀,胡 子多刺,粘綴羊毛,遂至中土,故名羊負來。俗呼
人頭。
弘景曰∶傖人皆食之,謂之常思菜。以葉覆麥作黃衣者,方用甚稀。
時珍曰∶其葉形如 麻,又如茄,故有 耳及野茄諸名。其味滑如葵,故名地葵,與地
膚同名。詩人思夫賦卷耳之章,故名常思菜。張揖《廣
【集解】《別錄》曰∶ 耳生安陸川谷及六安田野,實熟時采。
氏《詩疏》云∶其葉青白似胡荽,白華細莖,蔓生,可煮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
子,正如婦人耳 。郭璞云∶形如鼠耳,叢生如盤。今之所有皆類此,但不作蔓生。
時珍曰∶按∶周定王《救荒本草》云∶蒼耳葉青白,類粘糊菜葉。秋間結實,比桑椹短
小而多刺。嫩苗炸熟,水浸淘拌食,可救饑。其子炒去皮,研為面,可作燒餅食,亦可熬油
點燈。
\x實\x
【修治】大明曰∶入藥炒熟,搗去刺用,或酒拌蒸過用。
【氣味】甘,溫,有小毒?!秳e錄》曰∶苦。權曰∶甘,無毒。
米泔,害人。
【主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氣,耳目聰明,
強志輕身(《本經》)。治肝熱,明目(甄權)。治一切風氣,
(大明)。炒香浸酒服,去風補
【附方】舊三,新四。
酒服三十丸,日二服。生者搗汁服亦可。(《朱氏集驗方》)
葶藶(末)等分。每服二錢,水下,日二服。(《千金方》)

(炒)。為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之。(《食醫(yī)心鏡》)
水一斗,煮取五升,熱含之。冷即吐去,吐后
(孫真人《千金翼》)
錢。(《證治要訣》)
嗜酒不已∶氈中蒼耳子七枚,燒灰投酒中飲之,即不嗜。(陳藏器《
【修治】 曰∶凡采得去心,取黃精,以竹刀細切拌之,
干用。
【氣味】苦、辛,微寒,有小毒。
【主治】溪毒(《別錄》)。中風傷寒頭痛(孟
膝風毒。夏月采曝為末,水服一、二匕,冬月酒服?;驗橥瑁糠?、三十丸,日三服。滿
百日,病出如 疥,或癢,汁出,或斑駁甲錯皮起,皮落則肌如凝脂。令人省睡
,除諸
出涎,去目黃好睡。燒灰和臘豬脂,封疔腫出根;煮酒服,主狂犬咬毒(藏器)。
【發(fā)明】時珍曰∶蒼耳葉久服去風熱有效,最忌豬肉及風邪,犯之則遍身發(fā)出赤丹也。
按《蘇沈良方》云∶ 耳根、苗、葉、實,皆洗濯陰干
二灶煉之?;抑?,即旋取傍釜中熱灰湯益之。一日夜不絕火,乃旋得霜,干瓷瓶收之。每
日早晚酒服二錢,補暖去風駐顏,尤治皮膚風,令人膚革清凈。每澡沐入少許尤佳。宜州
文學昌從KT ,服此十余年,至七、八十,紅潤輕健,皆此藥力
也?!抖烽T方》云∶婦人血風攻腦,頭旋悶絕,忽死倒地,不知人事者。用喝起草嫩心陰
干為末,以酒服一大錢,其功甚效。此物善通頂門連腦,蓋即蒼耳也。
【附方】舊十二,新十七。
瘡杖瘡,牙疼喉痹∶五月五日采蒼耳根葉數擔,洗凈曬萎細銼,以大鍋五口,入水煮爛,
以篩濾去粗滓,布絹再濾。復入凈鍋,武火煎滾,文火煎稠,攪成膏,以新罐貯封。每以敷
貼,即愈。牙疼即敷牙上,喉痹敷舌上或噙化,二、三次即效。每日用酒服一匙,極有效。
(《集簡方》)
五日午時附地刈取 耳葉,洗暴燥,搗下篩,每服方寸匕,酒或漿水下,日二、夜三。若覺
吐逆,則以蜜丸服,準計方寸匕數也。風輕者,日二服。若身體作粟或麻豆出,此為風毒出
也??梢葬槾虧⑷S汁,乃止。七月七、九月九,亦可采用。(《千金方》)
一切風氣∶蒼耳嫩葉一石(切),和麥 五升作塊,于蒿艾中 二十日成曲。取米一斗,
炊作飯,看冷暖,入曲三升釀之,封二七日
得令密,密則溢出。忌馬肉、豬肉。(孟詵《食療本草》)
每服一錢,酒調下,日三服。若吐,則以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十日全好矣。(《楊氏
經驗方》)
血風腦暈∶方見發(fā)明下。
毒攻手足,腫痛欲斷∶蒼耳搗汁漬之,并以滓敷之,立效。春,用心;冬,用子。(《千
金翼》)卒中水毒,初覺頭目微痛,惡寒,骨節(jié)強急,日醒暮劇,手足逆冷,三日則蟲蝕下
部;六、七日膿潰,食至五臟,殺人也。搗常思草,絞汁服一、二升,并以綿染,導其下部。
(《肘后方》)毒蛇溪毒,沙虱、射工等所傷,口噤眼黑,手足強直,毒攻腹內成塊,逡巡不
救∶蒼耳嫩苗一握。取汁,和酒溫灌之,以滓濃敷傷處。(《勝金方》)
疫病不染∶五月五日午時多采蒼耳嫩葉,陰干收之。臨時為末,冷水服二錢,或水煎舉
家皆服,能辟邪惡。(《千金方》)
風瘙癮疹,身癢不止∶用蒼耳莖、葉、子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豆淋酒調下。(《圣
惠方》)
面上黑斑∶蒼耳葉焙為末,食后米飲調服一錢,一月愈。(《摘玄方》)
赤白汗斑∶蒼耳嫩葉尖,和青鹽擂爛,五、六月間擦之,五、七次效。(《摘玄方》)
大風癘疾∶《袖珍方》∶用嫩蒼耳、荷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日二服?!陡?br>坤生意》∶用蒼耳葉為末,以大楓子油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以茶湯下,日二服。
又方∶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五更帶露采蒼耳草,搗取汁,熬作錠子。取半斤鱧魚一尾,剖
開不去肚腸,入藥一錠,線縫,以酒二碗,慢火煮熟令吃,不過三五個魚即愈也。忌鹽一百
日。
卒得惡瘡∶蒼耳、桃皮作屑,納瘡中。(《百一方》)
反花惡瘡,有肉如飯粒,破之血出,隨生反出∶用蒼耳葉搗汁,服三合,并涂之,日二
上。(《圣濟總錄》)
日三服,拔根甚驗?!娥B(yǎng)生方》∶用蒼耳根、苗燒灰,和醋淀涂之,干再上。不十次,即拔根
出。
齒風動痛∶蒼耳一握,以漿水煮,入鹽含漱。(《外臺秘要》)
纏喉風病∶蒼耳根一把,老姜一塊。研汁,入酒服。(《圣濟總錄》)
赤目生瘡作痛∶道人頭末二兩,乳香一錢,每用一錢,燒煙搐鼻。(《圣濟總錄》)
鼻衄不止∶蒼耳莖葉搗汁一小盞服。(《圣惠方》)
五痔下血∶五月五日采蒼耳莖、葉為末。水服方寸匕,甚效。(《千金翼》)
赤白下痢∶蒼耳草(不拘多少)洗凈,用水煮爛去滓,入蜜用武火熬成膏。每服一、二
匙,
產后諸痢∶蒼耳葉搗絞汁,溫服半中盞,日三、四服。(《圣惠方》)
誤吞銅錢∶蒼耳頭一把,以水一升,浸水中十余度,飲水愈。(《肘后方》)
花蜘蛛毒咬人,與毒蛇無異∶用野縑絲(即道人頭)。搗汁一盞服,仍以渣敷之。(《摘
玄方
\x花\x
【主治】白癩頑癢(時珍)。
<目錄>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天名精
內容:(《本經》上品)
【校正】時珍曰∶據蘇、沈二說,并入《唐本》鶴虱,《開寶》地菘,《別錄》有名未用
松。
【釋名】天蔓荊(《別錄》)、天門精(《別錄》)、
與地同、玉門精(《別錄》)、麥句姜(《本經》)、蟾蜍蘭(《別錄》)、蛤蟆藍(《本經》)、蚵
草(《綱目》)、豕首(《本經》)、彘顱(《別錄》)、活鹿草(《異苑》)、劉 草( 音,胡革反)、
皺面草(《綱目》)、母豬芥(《綱目》),實名鶴虱,根名杜牛膝。
恭曰∶天名精,即活鹿草也。《別錄》一名天蔓荊,南人名為地菘,葉與蔓荊、菘菜相
類,故有此名。其味甘辛,故有姜稱。狀如藍,而蛤蟆好居其下,故名蛤蟆藍。香氣似蘭,
故又名蟾蜍蘭。
時珍曰∶天名精乃天蔓荊之訛也。其氣如豕彘,故有豕首、彘顱之名。昔人謂之活鹿草,
俗人因其氣臊,訛為狐貍臊者,是也?!稜栄拧吩啤?,豕首也。郭璞注云∶江東呼為
首,可以炒蠶蛹食。藏器曰∶郭璞注《爾雅》蘧麥,云即麥句姜者,非也。陶公注釣樟條云∶
有一草似野狼牙,氣辛臭,名為地菘,人呼為劉 草,主金瘡。按《異苑》云∶宋元嘉中,青
州劉 射一獐,剖五臟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 怪而拔草,便倒,如此三度。 因密錄此
草種之,
定非二物。
【正誤】弘景曰∶天名精即今之 ,亦名 首。夏月杵汁服之,除熱病。味至苦而云
甘,或非是也。
恭曰∶ 首苦而臭,名精辛而香,全不相類也。
禹錫曰∶蘇恭云∶天名精南人名地菘。陳藏器《本草解紛》,亦言天名精為地菘。《開寶
本草》不當重出地菘條,例宜刊削。
時珍曰∶按沈括《筆談》云∶世人既不識天名精,又妄認地菘為火 ,本草又出鶴虱
一條,都成紛亂。不知地菘即天名精,其葉似菘,又似蔓荊,故有二名,鶴虱即其實也。又
《別錄》有名未用 松,即此地菘,亦系誤出,今并正之,合而為一。
【集解】《別錄》曰∶天名精生平原川澤,五月采。
荊,又名天蕪菁。葉似山南菘菜,夏秋抽條,頗似薄荷,花紫白色,味辛而香。
志曰∶地菘所在皆有,生人家及路旁陰處,高二、三寸,葉似菘葉而小。又曰∶鶴虱,
出波斯者為勝。今上黨亦有,力勢薄于波斯者。
恭曰∶鶴虱生西戎,子似蓬蒿子而細,合莖葉用之。
頌曰∶天名精,江湖間皆有之,狀如韓保升所說。又曰∶鶴虱,江、淮、衡、湘皆有之
。春生苗,葉皺似紫蘇,大而尖長,不光。莖高二尺許。七月生黃白花,似菊。八月結實,
子極尖細,干即黃黑色。南人呼其葉為火 。按火 即 ,雖花實相類,而別是一物,不
可雜用。
時珍曰∶天名精嫩苗綠色,似皺葉菘芥,微有狐氣。淘凈炸之,亦可食。長則起莖,開
小黃花,如小野菊花。結實如茼蒿,子亦相似,最黏人衣,狐氣尤甚。炒熟則香,故諸家皆
云辛而香,亦巴人食負 ,南人食山柰之意爾。
其根白色,如短牛膝。此物最賤,而《唐本草》言鶴虱出西戎,宋本草言出波斯者,何
哉?蓋當時人不知用之,惟四戎、波斯始知入藥,且土產所宜故爾。亦苜蓿云出西域,而不
知中土飼馬者即是也。詳見 下。
\x葉\x(根同)
【氣味】甘,寒,無毒?!秳e錄
生汁吐人。
【主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久服輕身耐老(《本
蟲,去痹,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逐水,大吐下(《別錄》)。破血
除諸毒腫,疔瘡 痔,金瘡內射,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已
止血,解惡蟲蛇螫毒,
松∶主眩痹(《別錄》有名未用)。
【發(fā)明】時珍曰∶天名精,并根苗而言也。地菘、 松,皆
也。其功大抵只是吐痰止血殺蟲解毒,故擂汁服之能止痰瘧
治豬瘟病也。按∶孫天仁《集效方》云∶凡男、婦乳蛾,喉嚨腫痛,及小兒急慢驚風,牙關
緊急,不省人事者。以鶴虱草(一名皺面草,一名母豬芥,一名杜牛膝),取根洗凈搗爛,

好酒絞汁灌之,良久即蘇。仍以渣敷項下,或醋調,搽亦妙。朱端章《集驗方》云∶余被檄
任淮西幕府時,牙疼大作。一刀鑷人以草藥一捻,湯泡少時,以手蘸湯挹痛處即定。因求其
方,用之治人多效,乃皺面地菘草也,俗人訛為地蔥。沈存中《筆談》專辯地菘,其子名鶴
虱,正此物也。錢季誠方∶用鶴虱一枚,擢置齒中。高監(jiān)方∶以鶴虱煎米醋
漱口,或用防風、鶴虱煎水噙漱,仍研草塞痛處,皆有效也。
【附方】舊二,新九。
男女吐血∶皺面草(即地菘),曬干為末。每服一、二錢,以茅花泡湯調服,日二次。(《衛(wèi)
生易簡》)
根、葉搗汁,鵝翎掃入,去痰最妙?!妒備洝贰糜枚排Oァ⒐腻N草,同搗汁灌之。不得下
者,灌鼻得吐為妙。又方∶杜牛膝(春夏用莖,秋冬用根)一把,青礬半兩,同研,點患處,
令吐膿血痰沫,即愈。
二丸,即愈。干者為末,蜜丸亦可。名救生丸。(《經效濟世方》)
諸骨哽咽∶地菘、馬鞭草各一握(去根),白梅肉一個,白礬一錢,搗作彈丸,綿裹含
咽,
其骨自軟而下也。(《普濟方》)
疔瘡腫毒∶鶴虱草葉,浮酒糟,同搗敷之,立效。(孫氏《集效方》)
發(fā)背初起∶地菘杵汁一升,日再服,瘥乃止。(《傷寒類要》)
惡瘡腫毒∶地菘搗汁,日服三、四次。(《外臺秘要》)
惡蛇咬傷∶地菘搗敷之。(《易簡方》)
<目錄>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鶴虱
內容:(《唐本草》)
【氣味】苦,平,有小毒。
大明曰∶涼,無毒。
【主治】蛔、蟯蟲。為散,以肥肉 汁服方寸匕,亦入丸散用(《唐本》)。蟲心痛。以
淡醋和半匕服,立瘥
【發(fā)明】頌曰∶鶴虱,殺蟲方中為最要藥?!豆沤皲涷灧健贰茂熁滓耐?,取鶴虱十兩。
搗篩,蜜丸梧子大。以蜜湯空腹吞四、五十丸。忌酒肉。韋云患心痛十年不瘥,于雜方內見,
合服之便愈。李
汁下之。五歲,一服二分,蟲出即止也。
【附方】新一。
大腸蟲出不斷,斷之復生,行坐不得∶鶴虱末,水調半兩服,自愈。(《怪疾奇方》)
<目錄>草部第十五卷
<篇名>草之四
內容:(音喜 。
【校正】并入《唐本》豬膏莓。
【釋名】希仙(《綱目》)、火 草(《唐本》)、豬膏莓(《唐本》)、
虎膏(《唐本》)、狗膏(《唐本》)、粘糊菜(《救荒》)。
呼草之氣味辛毒為 。此草氣臭如豬而味 螫,故謂之 。豬膏、虎膏、狗膏,皆因其氣,
以及治虎、狗傷也?;?當作虎 ,俗音訛爾,近人復訛
為希仙矣?!毒然谋静荨费浴闷淠勖缯ㄊ?,浸去苦味,油鹽調食,故俗謂之粘糊菜。
【集解】恭曰∶ ,田野皆識之。一名火 。葉似酸漿而狹長,花黃白色。三月、四
月采苗葉曝干。又曰∶豬膏莓,生平澤下濕地,所在皆有。一名虎膏,一名狗膏。葉似蒼耳,
莖圓有毛。
頌曰∶ 處處有之。春生苗,葉似芥葉而狹長,文粗。莖高二、三尺。秋初有花如菊。
秋末結實,頗似鶴虱。夏采葉。曝干用。
藏器曰∶豬膏草,葉似荏有毛。
保升曰∶豬膏葉似蒼耳,兩枝相對,莖葉俱有毛,黃白色。五月、六月采苗,日干。
時珍曰∶按∶蘇恭《唐本草》謂 似酸漿,豬膏莓似蒼耳,列為二種。而成納《進
丸表》,言此藥與本草所述相異,多生沃壤,高三尺許,節(jié)葉相對
此草金棱銀線,素莖紫 ,對節(jié)而生,蜀號火
人妄認地菘為火 。有單
人不識,重復出條也。按此數說各異,而今人風痹多用 丸,將何適從耶?時珍嘗聚諸草
訂視,則豬膏草素莖有直棱,兼有斑點,葉似蒼耳而微長,似地菘而稍薄,對節(jié)而生,莖葉
皆有細毛。肥壤一株分枝數十。八、九月開小花,深黃色,中有長子如茼蒿子,外萼有細刺
黏人。地菘則青莖,圓而無棱,無斑無毛,葉皺似菘芥,亦不對節(jié)。觀此則似與成張二氏所
說相合。今河南陳州采 充方物,其狀亦是豬膏草,則沈氏謂 即豬膏
矣。蘇恭所謂似酸漿者,乃龍葵,非 ,蓋誤認爾。但沈氏言世間單服火 ,乃是地菘,
不當用豬膏莓,似與成張之說相反。今按 、豬膏莓條,并無治風之說。惟《本經》地菘
條,有去痹除熱,久服輕身耐老之語,則治風似當用地菘。然成、張進御之方,必無虛謬之
理?;蛘叨萁杂兄物L之功乎?而今服豬膏莓之 者,復往往有效。其地菘不見有服之者。
則 之為豬膏,尤不必疑矣。
\x \x
【氣味】苦,寒,有小毒。又曰∶豬膏莓∶辛、苦,平,無毒。
藏器曰∶有小毒。蘇恭曰∶豬膏無毒,誤矣。
【主治】 ∶治熱 煩滿不能食。生搗汁三合服,多則令人吐。又曰∶豬膏
莓∶主金瘡止痛,斷血生肉,除諸惡瘡,消浮腫。搗封之,湯漬散敷并良(蘇恭)。
主久瘧痰陰,搗汁服取吐。搗敷虎傷、狗咬、蜘蛛咬、蠶咬、蠼 溺瘡(藏器)。治肝
腎風氣,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風濕諸瘡(時珍)。
【發(fā)明】頌曰∶蜀人單服 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
采葉,去根莖花實,凈洗曝干。入甑中,層層灑酒與蜜蒸之,又曝。如此九過,則氣
味極香美。熬搗篩末,蜜丸服之。云甚益元氣,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
者,亦能行大腸氣。諸州所說,皆云性寒有小毒,與唐本同。惟文州及高郵軍云∶性熱無毒。
服之補益,安五臟,生毛發(fā),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痹,婦人久冷尤宜用。須去粗莖,留枝葉
花實蒸曝。兩說不同。豈單用葉,則寒而有毒,并枝、花、實,則熱而無毒乎?抑土地所產
不同而然歟?
時珍曰∶生搗汁服則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曝,則補人去痹,故云無毒。生則性
寒,熟則性溫,云熱者,非也。
慎微曰∶按江陵府節(jié)度使成訥《進 丸方表》略云∶臣有弟欣,年三十一
中風伏枕五年,百醫(yī)不瘥。有道人鐘針因睹此患,曰∶可餌 丸必愈。其草多生沃壤
,高三尺許,節(jié)葉相對。當夏五月以來收之,每去地五寸剪刈,以溫水洗去泥土,摘葉及枝
頭。凡九蒸九曝,不必太燥,但以取足為度。仍熬搗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或米
飲下二三十丸。服至二千丸,所患忽加,不得憂慮,是藥攻之力;服至四千丸,必得復故;
至五千丸,當復丁壯。臣依法修合,令欣服之,果如其言。服后須吃飯三
日采者佳。奉敕宣付醫(yī)院詳錄。又知益州張詠《進 丸表》略云∶切以餐石飲水,可作充
腸之饌;餌松含柏,亦成救病之功。是以療
濟時之藥,輒陳鄙物之形。不恥管窺,輒干
并藥方二件。依方差人訪問采覓,其草頗
莖葉頗同蒼耳。不費登高
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自吃至百服,眼目清明;即至千服,髭須烏黑,筋力輕健,
效驗多端。臣本州有都押衙羅守一,曾因中風墜馬,失音不語。臣與十服,其病立瘥。又和
尚智嚴,年七十,忽患偏風,口眼 斜,時時吐涎。臣與十服,亦便得痊。今合
職員史元奏進。
【附方】新五。
風寒泄瀉∶火 丸∶治風氣行于腸胃,泄瀉?;?草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白湯下。(《圣濟總錄》)癰疽腫毒,一切惡瘡。 草(端午采者)一兩,乳香一兩,白礬
(燒)
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毒重者連進三服,得汗妙。(《乾坤秘韞》)
發(fā)背疔瘡∶ 草、五葉草(即五爪龍)、野紅花(即小薊)、大蒜等分。擂爛,入熱酒一碗,
絞汁服,得汗立效。(《乾坤生意》)
調下。汗出即愈,極有效驗。(《集
下五十丸。(《百一選方》)
【附錄】類鼻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酸,溫,無毒。主痿痹。生田中高地。葉如天
名精。美根,五月采。
時珍曰∶此似豬膏草也。古今名謂或不同,故附于此。
\x羊屎柴\x
時珍曰∶按《乾坤生意》云∶一名牛屎柴,生山野中。葉類鶴虱,四
癰疽發(fā)背,搗敷之。冬月用根??梢远爵~。
<目錄>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箬
內容:(《綱目》)
【釋名】 (與箬同)、
時珍曰∶箬若竹而弱,故名。其生疏遼,故又謂之遼。
【集解】時珍曰∶箬生南方平澤。其根與莖皆似小竹,其節(jié)籜與葉皆似蘆荻,而葉之面
青背淡,柔而韌,新舊相代,四時常青。南人取葉作笠,及裹茶鹽,包米粽,女人以襯鞋底。
\x葉\x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男女吐血、衄血、嘔血、咯血、下血。并燒存性,溫湯服一錢匕。又通小便,
利肺氣喉痹,消癰腫(時珍)。
【附方】新一十二。
一切眼疾∶籠 燒灰,淋汁洗之,久之自效。(《經驗方》)
咽喉閉痛∶遼葉、燈心草(燒灰)等分。吹之,甚妙。(《集簡方》)
耳忽作痛或紅腫內脹∶將經霜青箬露在外,將朽者燒存性,為末。敷入耳中,其
疼即止。(楊起《簡便方》)
肺壅鼻衄∶箬葉(燒灰)、白面三錢。研勻,井花水服二錢。(《圣濟總錄》)
箬葉灰、蠶紙灰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圣濟總錄》)
腸風便血∶茶簍內箬葉,燒存性。每服三匙,空心糯米湯下?;蛉膑晗闵僭S。( 《百
一選方》)
男婦血淋,亦治五淋∶多年煮酒瓶頭箬葉(三、五年至十年者,尤佳)。每用七個,燒存
性,入麝香少許,陳米飲下,日三服。有人患此,二服愈。福建煮過夏月酒多有之。(《百
一選方》)
小便澀滯不通∶干箬葉一兩(燒灰),滑石半兩,為末,每米飲服三錢。(《普濟方》)
男婦轉脬∶方同上。
吹奶乳癰 五月五日粽箬燒灰,酒服二錢,即散,累效。(《濟急仙方》)
痘瘡倒靨 箬葉灰一錢,麝香少許。酒服。(張德恭《痘疹便覽方》)
<目錄>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蘆
內容:(《別錄》下品)
【校正】并入《拾遺》江中采出蘆。
【釋名】葦(音偉)、葭(音加),花名
時珍曰∶按毛萇
《詩疏》云∶葦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蘆;長成曰葦。葦者,偉大也。蘆者,色盧黑也
。葭者,嘉美也。
【集解】恭曰∶蘆根生下濕地。莖葉似竹,花若荻花,名蓬
用。
頌曰∶今在處有之,生下濕陂澤中。其狀都似竹,而葉抱莖生,無枝。花白作穗若茅花。
根亦若竹根而節(jié)疏。其根取水底味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按郭璞注《爾雅》
云∶葭,即蘆也;葦,即蘆之成者。 , ,似葦而

之KT ,即荻也
花皆名 (音調)。其萌皆名 ,堪食如竹

簾者是也。所謂 者,今以當薪者
物。水旁下
色者,謂之碧蘆,亦難得。然則蘆葦皆可通用矣。
時珍曰∶蘆有數種∶其長丈許中空
空、皮濃、色青蒼者, 也,
已成得名。其身皆如竹,其葉皆長如箬葉。其根入藥,性味皆同。其未解葉者,古謂之紫 。
曰∶蘆根須要逆水生,并黃泡肥濃者,去須節(jié)并赤黃皮用。
\x根\x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消渴客熱,止小便利(《別錄》)。療反胃嘔逆不下食,胃中
良(蘇恭)。解大熱,開胃,治噎噦不止
明)。
\x筍\x
【氣味】小苦,冷,無毒。
【主治】膈間客熱,止渴,利小便,解河豚及諸魚蟹毒(寧原)。解諸肉毒(時珍)。
【發(fā)明】時珍曰∶按《雷公炮炙論》序云∶益食加觴,須煎蘆、樸。注云∶用逆水蘆根
并濃樸二味等分,煎湯服。蓋蘆根甘能益胃,寒能降火故也。
【附方】舊六,新六。
生姜各十兩,橘皮、茯苓各五兩,水二斗,煮八升,去滓,分五服,取汗乃瘥。(《外臺秘
要》)
水煮濃汁,頻飲二升。必效。若以童子小便煮服,不過三服愈。(《肘后方》)
膈氣滯,煩悶不下食∶蘆根五兩(銼)。以水三大盞,煮取二盞,去滓溫服。(《金匱玉函方》)
反胃上氣∶蘆根、茅根各二兩。水四升,煮二升,分服。(《千金方》)
霍亂煩悶∶蘆根三錢,麥門冬一錢。水煎服。(《千金方》)
霍亂脹痛∶蘆根一升,生姜一升,
橘皮五兩。水八升,煎三升,分服。(《太平圣惠方》)
食狗肉毒,心下堅,或腹脹口干,忽發(fā)熱妄語∶蘆根煮汁服。(《梅師方》)
中馬肉毒∶方同上。(《圣惠》)
魚毒∶方同上。(《肘后方》)
食蟹中毒∶方同上。(《千金》)
中藥箭毒∶方同上。(《千金》)
\x莖、葉\x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霍亂嘔逆,肺癰煩熱,癰疽。燒灰淋汁,煎膏,蝕惡肉,去黑子(時珍)
治金瘡,生肉滅瘢(徐之才)。江
【發(fā)明】時珍曰∶古方煎藥,多用勞水及陳蘆火,取其水不強,火不盛也。蘆中空虛,
故能入心肺,治上焦虛熱。
【附方】新七。
霍亂煩渴腹脹∶蘆葉一握,水煎服。又方∶蘆葉五錢,糯米二錢半,竹茹一錢。水煎,入
姜汁、蜜各半合,煎兩沸,時時呷之。(《圣惠方》)
吐血不止∶蘆荻外皮燒灰,勿令白,為末,入蚌粉少許,研勻。麥門冬湯服一、二錢。
三服可救一人。(《圣惠方》)
肺癰咳嗽,煩滿微熱,心胸甲錯∶葦莖湯∶用葦莖(切)二升,水二斗

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取二升,服。當吐出膿血而愈。(張
發(fā)背潰爛∶陳蘆葉為末,以蔥椒湯洗凈,敷之神效。(《乾坤秘韞》)
癰疽惡肉∶白炭灰、荻灰等分。煎膏涂之。蝕盡惡肉,以生肉膏貼之。亦去黑子。此藥
只可留十日,久則不效。(葛洪《肘后方》)
小兒禿瘡∶以鹽湯洗凈,蒲葦灰敷之。(《圣濟總錄》)
\x蓬 \x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霍亂。水煮濃汁服,
大驗(蘇恭)。煮汁服,解中魚蟹毒(蘇頌)。燒
【附方】新二。
干霍亂病,心腹脹痛∶蘆蓬茸一把,水煮濃汁,頓服二升。(《肘后方》)
諸般血病∶水蘆花、紅花、槐花、白雞冠花、茅花等分。水二鐘,煎一鐘服。(萬表《積

<目錄>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甘蕉
內容:(《別錄》下品)
【釋名】芭蕉(《衍義》)、天苴(《史記注》)、芭苴。
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蕉不落葉,一葉舒則一葉焦,故謂之焦。俗謂干物為巴,
巴亦蕉意也?!痘ベx》云∶竹布實而根苦,蕉舒花而株槁。芭苴乃蕉之音轉也。蜀人謂之
天苴。曹叔雅《異物志》云∶芭蕉結實,其皮赤如火,其肉甜如蜜,四、五枚可飽人,而滋
味常在牙齒間,故名甘蕉。
【集解】弘景曰∶甘蕉本出廣州。今江東并有,根葉無異,惟子不堪食耳。
恭曰∶甘蕉出嶺南者,子大味甘;北間者,但有花無實。
頌曰∶今二廣、閩中、川蜀皆有,而閩廣者實極甘美可啖,他處雖多,而作花者亦少,
近時中州種之甚盛,皆芭蕉也。其類亦多,有子者名甘蕉,卷心中抽干作花。初生大萼,似
倒垂菡萏,有十數層,層皆作瓣,漸大則花出瓣中,極繁盛。紅者如火炬,謂之紅蕉。白者
如蠟色,謂之水蕉。其花大類象牙,故謂之牙蕉。其實亦有青黃之別,品類亦多,最甘美,
曝干可寄遠,北土得之以為珍果。其莖解散如絲,閩人以灰湯練治,紡績?yōu)椴迹^之蕉葛。
宗 曰∶芭蕉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抽出,一莖止一花,全如蓮花,瓣亦相似,但色
微黃綠,中心無蕊,悉是花葉也?;^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開,直至中秋后方盡,凡三葉
開則三葉脫落也。
時珍曰∶按萬震《南州異物志》云∶甘蕉即芭蕉,乃草類也。望之如樹株,大者一
圍余。葉長丈許,廣尺余至二尺。其莖虛軟如芋,皆重皮相裹。根如芋魁,青色,大者如車
轂。花著莖末,大如酒杯,形色如蓮花。子各為房,實隨花長,每花一闔,各有六子,先后
相次,子不俱生,花不俱落也。蕉子凡三種,未熟時皆苦澀,熟時皆甜而脆,味如葡萄,可
以療饑。一種子大如拇指,長六、七寸,銳似羊角,兩兩相抱者,名羊角蕉,剝其皮黃白色,
味最甘美。一種子大如雞卵,有類牛乳者,名牛乳蕉,味微減。一種子大如蓮子,長四、五
寸,形正方者,味最弱也。并可蜜藏為果。又顧 《海槎錄》云∶海南芭蕉常年開花結實,
有二種∶板蕉大而味淡;佛手蕉小而味甜。通呼
《虞衡志》云∶南中芭蕉有數種∶極大者凌冬不凋,中抽一干,長數尺,節(jié)節(jié)有花,花
褪葉根有實,去皮取肉,軟爛如綠柿,味極甘冷,四季恒實。土人以飼小兒,云性涼,去客
熱,謂之蕉子,又名牛蕉子。以梅汁漬,曝干壓扁,味甘酸有微霜,名芭蕉干。一種雞蕉子,
小于牛蕉,亦四季實。一種芽蕉子,小于雞蕉,尤香嫩甘美,惟秋初結子。一種紅蕉花,葉
瘦,類蘆箬,花色正紅,如榴花,日拆一兩葉,其端各有一點鮮綠尤可愛,春開至秋盡猶芳,
俗名美人蕉。一種膽瓶蕉,根出土處特肥飽,狀如膽瓶也。
魯諸地,無米谷,惟種芭蕉、椰子,取實代糧也。
【氣味】甘,大寒,無毒。
恭曰∶性冷,不益人。多食動冷氣。
【主治】生食,止渴潤肺。蒸熟曬裂,舂取仁食,通血脈,填骨髓(孟詵)。生食,破
血,
合金瘡,解酒毒。干者,解肌熱煩渴(吳瑞)。除小兒客熱,壓丹石毒(時珍)。
\x根\x
【氣味】甘,大寒,無毒。恭曰∶寒。
頌曰∶甘蕉、芭蕉,性相同也。
【主治】癰腫結熱(《別錄》)。搗爛敷腫,去熱毒。搗汁服,治產后血脹悶(蘇恭)。主
黃膽(孟詵)
頭風游風(大明)。
【附方】舊四,新六。
發(fā)背欲死∶芭蕉根搗爛涂之。(《肘后方》)
一切腫毒∶方同上。
赤游風疹∶方同上。
風熱頭痛∶方同上。
風蟲牙痛∶芭蕉自然汁一碗,煎熱含嗽。(《普濟方》)
天行熱狂∶芭蕉根搗汁飲之。(《日華子本草》)
消渴飲水,骨節(jié)煩熱∶用生芭蕉根搗汁,時飲一、二合。(《圣惠方》)
血淋澀痛∶芭蕉根、旱蓮草各等分。水煎服,日二。(《圣惠方》)
產后血脹∶搗芭蕉根絞汁,溫服二、三合。
瘡口不合∶芭蕉根取汁,抹之良。(《直指方》)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頭風熱,止煩渴,及湯火傷。梳頭,止女人發(fā)落,令長而黑(大明)
病,涎作暈悶欲倒者,飲之取吐,極有奇效(蘇頌)。
【附方】新一。
小兒截驚∶以芭蕉汁、薄荷汁煎勻,涂頭頂,留囟門,涂四肢,留手足心勿涂,甚效。
(《鄧筆峰雜興》)
\x葉\x
【主治】腫毒初發(fā),研末,和生姜汁涂之(時珍,《圣惠方》)。
【附方】新一。
消或破,皆無痕也。(《仁齋直指方》)
\x花\x
【主治】心痹痛。燒存性研,鹽湯點服二錢(《日華》)。
<目錄>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荷
內容:(《別錄》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并入有名未用 草為一。
【釋名】覆菹(《別錄》)、 草
弘景曰∶本草白 荷,而今人呼赤者為 荷,白者為覆菹。蓋食以赤者為勝;入藥以白
者為良,葉同一種爾。
時珍曰∶覆菹,許氏《說文》作 苴,司馬相如《上林賦》作 且,與芭蕉音相近。
騷·大招》云∶醢豚若狗膾苴 。王逸注云∶苴 (音博), 荷也。見本草。而今之本
草無之,則脫漏亦多矣。
【集解】《別錄》曰∶ 草生淮南山谷。
頌曰∶ 荷,荊襄江湖間多種之,北地亦有。春初生,葉似甘蕉,根似姜芽而肥,其葉
冬枯,根堪為菹。其性好陰,在木下生者尤美。潘岳《閑居賦》云∶ 荷依陰,時藿向陽,
是也。宗懔《荊楚歲時記》云∶仲冬以鹽藏 荷,用備冬儲,又以防蟲。史游《急就篇》云∶
荷冬日藏,其來遠矣。然有赤白二種∶白者入藥,赤者堪啖,及作梅果多用之。
宗 曰∶ 荷,八、九月間腌貯,以備冬月作蔬果。治病止用白者。
時珍曰∶蘇頌《圖經》言∶荊襄江湖多種,今訪之無復識者。惟楊慎《丹鉛錄》云∶
就章》注∶ 荷即今甘露??贾静菪涡韵嗤?。甘露即芭蕉也。崔豹《古今注》云∶ 荷,
似芭蕉而白色,其子花生根中,花未敗時可食,久則消爛矣。根似姜。宜陰翳地,依蔭而生。
又按王 《山居錄》云∶ 荷宜樹陰下,二月種之。一種永生,不須鋤耘,但加糞耳。八月
初踏其苗令死,則根滋茂。九月初取其傍生根為菹,亦可醬藏。十月中以糠覆其根下,則過
冬不凍死也。
【修治】 曰∶凡使勿用革牛草,真相似,其革牛草腥澀。凡使白 荷,以銅刀刮去粗
皮一重,細切,入砂盆中研如膏,取自然汁煉作煎,新器攤冷,如干膠狀,刮取用之。
\x根\x
【氣味】辛,溫,有小毒。思邈曰∶辛,微溫,澀,無毒。
【主治】中蠱及瘧,搗汁服(《別錄》)。溪毒,沙虱,蛇毒
諸惡瘡。根心∶主稻麥芒入目中不出,以汁注目即出(蘇恭)。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