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 插艾葉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jié)是我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同時也有相關的民間習俗。大家都知道吃粽子、賽龍舟都是為了紀念屈原,卻很少人知道插艾葉、戴香囊有什么典故淵源。養(yǎng)生虎不才,本想把究竟一探,誰知道一查查到了幾千年前。原來這兩項活動都跟預防瘟疫相關。 01 防疫香囊,香佩療法 中國“香”文化源遠流長,而且更多時候是用來防治病疫。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里已經有香字出現(xiàn)。周代已有佩帶香囊、沐浴蘭湯的習俗。先秦《山海經》里已經有“薰草……佩之可以已癘”的記載,明確佩香可以防治疾病,預防瘟疫。 到了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更是喜歡隨身佩香。他在《離騷》中寫道:“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肩上,把秋蘭結成索佩掛身旁。端午戴香囊或許也跟屈原喜歡隨身佩香有關。既清香驅蟲,又避瘟防病。 漢代名醫(yī)曾用丁香、百部等藥物制成香囊懸掛在居室內,用來預防“傳尸疰病”( 肺結核) 。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香囊、熏爐,內有辛夷、佩蘭、茅香、花椒、肉桂等芳香類藥物。這說明當時即有用芳香藥物防治疾病、辟穢消毒、清潔環(huán)境的習慣。 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卷九傷寒方上(凡九類)辟溫》中的各種藥方所選的辟溫藥物均以芳香藥為主,并且許多方劑是采用佩戴香囊的方式來使用的。兩宋時期,海運的發(fā)展使得香藥貿易尤為發(fā)達。當時醫(yī)家們認為“香能散疫氣”。 后來中醫(yī)把這種將藥物制成香囊佩戴于身上用來防治疾病的方法叫做香佩療法。香佩療法的產生和實踐與疫病的防治始終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甚至民間一直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毒害”的說法。那么戴香囊是怎么來防治瘟疫的呢? 02 前期預防,辟邪扶正 辟邪 中醫(yī)認為瘟疫往往跟“戾氣”相關,因此,辟疫香囊藥方中加入具有辟邪功效的藥物必不可少。如《本草新編宮集》載蒼術“最能辟邪,宜乎凡有邪氣,皆可盡除”。蒼術性散能發(fā)汗,亦能消濕,去胸中冷氣,辟山嵐瘴氣,解瘟疫尸鬼之氣。 現(xiàn)代醫(yī)學實驗也研究證實,辟邪藥物多具有消毒殺菌的功效。如“蒼術、艾葉煙熏消毒(6立方米實驗室各用4兩,煙熏2小時)對結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枯草及綠旅桿菌有顯著的滅菌效果,與福爾馬林相似,而優(yōu)于紫外線及乳酸的消毒?!?/p> 扶正 扶正理論源于《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提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钡恼撔扒职l(fā)病原理。疾病的發(fā)生可因正氣不足引發(fā)邪氣侵犯機體,也可因為邪氣對機體正氣侵害損傷后所致。 古籍中記載的辟疫香囊配方中常包括益氣、脾胃功效的藥物。如白術便為扶植脾胃,散濕除療之藥。此外,辟疫藥方中常用的肉桂、鱉甲、龜甲也是典型的補益藥。 現(xiàn)代免疫學認為,免疫力是人體自身的防御機制,是人體識別和消滅外來侵入的任何異物(病毒、細菌等)以及識別和處理體內突變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而通過適當?shù)姆枷惘煼梢栽鰪娮陨砻庖吡Α?/p> 03 防疫香囊,初期作用 解表 疫病先犯肺、胃。染病初期,邪氣在表,此時用辛涼清解藥物,讓邪從皮毛而解。防疫香囊一般常用的解表藥主要有白玄、細辛、龍皮、桂枝等,有利肺氣作用的藥物主要有桔梗、鬼臼、馬兜鈴等。 清氣 清氣是“用苦寒、甘寒、辛寒之品清泄熱邪,渴火解毒,清氣生津,宣展氣機,使氣機宣通,熱達于外?!惫欧街星鍩崴幬镆韵?、羚羊角等的清泄熱邪效果明顯?,F(xiàn)代有使用單味羚羊粉治療小兒高熱,藥效與服用西藥并無差別,且沒有副作用。 祛濕 香囊辟疫主要作用在疫病初期,此時多為肺、胃之病?!短交菝窈蛣┚址健返睦暇衩魃ⅲ渌幬锝M成為蒼術、桔梗、細辛等。蒼術祛濕,桔梗宣肺且生發(fā)風邪,細辛散肺氣而通鼻。白蔻仁也是防疫香囊常用祛濕藥物。 開竅 開竅藥辛香行散,性善走竄,主入心經,功能通閉開竅、蘇醒神智。香藥的開竅作用明顯,每一個防疫香囊古方中都至少含有一味上開竅藥。只有藥味濃厚,方能由鼻而入,帶領其他藥物影響人體。 |
|
來自: 歐雅70 > 《彩云課題研究推薦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