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個人而言,我很喜歡陶淵明的清閑自在,粗茶淡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我不喜歡后人對陶淵明的過譽(yù)評價和尊崇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
在我看來,陶淵明是一個胸懷大志的為官無能者,缺乏必要的社會經(jīng)驗和施政策略。陶淵明心心念念想當(dāng)官,當(dāng)好官,遺憾的是他在官場上始終找不到北。處理人事和事務(wù),總是捉襟見肘。
說他厭倦了污濁的官場,不屑與“黑暗”為伍,其實他為官時間并不長。換一個角度來看,中國的官場又何時清朗過呢?難道男人都不去做官,才算高潔?隱于大亂之中,實為逃避,沒有男兒志向。他早已忘記當(dāng)初的“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yuǎn)翥”了。
他的為官就像他寫詩一樣,少有激情,心靜如水。難怪在昭明太子以前,沒人推崇他的詩歌。最氣憤的是,《詩品》的作者鐘嶸瞧他不起,大評論家劉勰的《文心雕龍》只字不提他。如果在天有靈,落魄到如此境地,他也委實難堪的。雖然有一個面色嬌好的妻子伴他守著清貧,不慍不怒,不溫不火,把日子一天天地過著,但大丈夫豈能永遠(yuǎn)立于田地、躺于鄉(xiāng)野?不過,陶淵明算是幸運(yùn)兒。我用八個字概括:生有紅顏,死逢知己。紅顏當(dāng)然是他的妻子,安貧樂賤。這死后知己首推昭明太子??梢赃@么說,如果沒有昭明太子,陶淵明有可能被埋沒。有許多物事并非像我們所說的“是金子終究會發(fā)光”的——?dú)v史上,我們埋葬了多少“金子”??!
昭明太子迷戀陶氏詩文亦非偶然,那是因為青年太子,生性淡泊,喜愛山水,而陶氏平和、淡然、純凈水般的沒有色彩的詩歌,恰恰喚醒了青年太子的性靈。他愿意為陶淵明搖旗吶喊,一家伙讀了許多陶氏作品,甚至包括他的神話小說。他不僅寫了《陶淵明集序》,還專門寫了《陶淵明傳》,對陶詩文倍加贊賞。
在昭明太子的基礎(chǔ)上,北齊楊休之又編寫了十卷本《陶淵明集》,比昭明太子多了兩卷,內(nèi)容更加充實。
到了宋朝,陶淵明得到了更多的推崇,特別是蘇東坡的尊崇達(dá)到了“無理”的地步。
蘇軾終生以陶淵明為良師益友,愛其詩,慕其人。說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叩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边@與蘇軾在官場的特殊際遇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