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體溫,一般保持在36.2℃-37.2℃的范圍內(nèi)。如果體溫超過37.2℃,即可稱之為發(fā)熱。體溫在37.3℃~38.4℃,通常稱為低熱;若低熱持續(xù)2周以上,則可稱之為長期低熱;體溫在39℃左右者,可稱之為高熱;超過40℃以上者,又可稱為過高熱;高熱持續(xù)2周以上者,即為長期高熱。 發(fā)熱一般分為氣虛發(fā)熱和血虛發(fā)熱兩種。氣虛發(fā)熱,表現(xiàn)為體溫升高,熱勢或高或低,發(fā)熱于午前較為明顯,常于勞累后加重,并明顯感到周身乏力疲倦,氣短懶言,面色菱黃,容易感冒,飲食不香或有腹脹,舌體淡胖,脈息細弱;血虛發(fā)熱,表現(xiàn)為低熱不退,頭暈眼花,面色不華或貧血,心慌不寧,失眠不寐,唇白無力等 ↓《方1.》↓ 酒精擦浴緊急降溫退熱 用25度至50度的酒精300~500毫升,擦洗頸部、腋下及四肢,使皮膚血管擴張散熱。如果發(fā)熱者是小兒,尤其是小兒出疹子時,不可用溫水或酒精擦浴白血病患者高熱并有出血傾向時更不能擦浴 ↓《方2.》↓ 如果寶寶發(fā)燒時咽喉腫痛,舌苔黃,小便黃而氣味重,說明孩子內(nèi)熱較重,這時不能喝姜糖水,而應喝大量溫開水,也可在水中加少量的鹽。 ↓《方3.》↓ 辛涼清熱湯 【組成】金銀花20克,連翹15克,薄荷10克,荊芥穗7克,菊花10克,黃芩10克,知母10克,甘草5克,霜桑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若口大渴者加生石膏25克,大青葉15克。 【功效】辛涼解表,瀉火清熱。 【主治】用于外感發(fā)熱重、惡寒輕者。 【來源】長春中醫(yī)學院陳玉峰教授驗方。 ↓《方4.》↓ 香菜根熬水退熱 香菜根250克,洗凈,放入砂鍋內(nèi),加3碗水熬至1碗,去雜質(zhì)喝水,高熱就會慢慢退去。每日1劑,一般喝3天就能退燒。 ↓《方5.》↓ 綠豆湯。將綠豆煮爛,取綠豆湯,加入適量冰糖。綠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既能補充營養(yǎng),又有利于寶寶體內(nèi)毒素的排出,可以幫助寶寶退熱。 ↓《方6.》↓ 疏解風寒方 【組成】蘇葉4.5克,杏仁6克,桔梗3克,炒枳殼3克,前胡3克,制香附3克,陳皮3克,炒萊菔子4.5克,薄荷(后下)3克,荊芥3克,甘草1.5克,蔥白(后下)10克。 【用法】每日1劑,煎2次分服。 【功效】疏風散寒化濕。 【主治】外感風寒兼濕。 【來源】著名中醫(yī)學家蒲輔周教授驗方。 ↓《方7.》↓ 外感風痧沖劑 【組成】蒼耳草600克,狗仔花600克,藤苦參300克,山芝麻300克,崗梅300克,兩面針300克,蔗糖適量。 【用法】將藥制成塊狀沖劑,每塊含生藥15克。每次1~2塊,開水沖服,每日3次。 【功效】祛風解表。 【主治】外感引起的全身酸痛、頭痛、惡寒、發(fā)熱、咽痛、鼻塞、腹痛、吐瀉等。 【來源】廣西中醫(yī)學院附一院李才魁副主任醫(yī)師的驗方。 ↓《方8.》↓ 地黃粳米粥 【原料】生地黃汁50毫升,粳米100克,姜適量。 【做法】用粳米加水煮,煮沸后加入地黃汁和姜,煮成稀粥即可。 【功效】清熱生津、涼血止血,適合熱病后期(癥見陰液耗傷,低熱不退,勞熱骨蒸,或高熱心,口干作渴,口鼻出血等癥。脾胃虛寒者忌服,忌與蔥白、韭白、薤白及蘿卜同服)空腹食,不宜長食用 ↓《方9.》↓ 鮮水果汁。鮮梨汁具有清熱、潤肺、止咳的作用,適用于發(fā)熱伴有咳嗽的寶寶;蘋果汁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既可以補充寶寶體內(nèi)的營養(yǎng)需要,又可以中和寶寶體內(nèi)的毒素;西瓜汁具有清熱、解暑、利尿的作用可以促進毒素的排泄。 ↓《方10.》↓ 芝麻茶葉治感冒干燒 感冒后干燒不出汗者,可將1小湯勺芝麻和等量的茶葉放入口中嚼爛,以溫水送服,然后蓋上被子,發(fā)汗即可。 |
|
來自: 崔m95b7p4dpv0m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