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美麗是一種錯誤,那么晴雯實在是大錯特錯,她的聰明和美麗讓《紅樓夢》有了總基調(diào),讓曹雪芹有了哀悼的理由。 《紅樓夢》是一部古今難有的奇書,它的奇特之一在于,作者在全書開篇就寫出了小說的最終結局,這也是它之所以“只立千古,余皆無足齒數(shù)”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全書的第五回,賈寶玉在秦可卿的房間午睡夢游了太虛幻境,并在警幻仙姑的帶領下看到了幾個典型女性主角的命運判詞。 奇怪的是,賈寶玉看到的第一個判詞并不屬于林黛玉或者薛寶釵,而是丫鬟晴雯。晴雯屬于金陵十二釵又副冊中的人物。那么,作者為何讓賈寶玉第一個看到晴雯的判詞,而不是主角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判詞?這其中,除了作者寫作手法的獨特性外,似乎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來看作者給晴雯的判詞:“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蓖ㄟ^判詞的表面意思,可以知道,晴雯屬于正當妙齡去世,而她的英年早逝也正應了賈寶玉所進入房間的名字,寶玉在夢中進入的是“薄命司”,而晴雯正是典型的薄命女子,因此讓晴雯的判詞第一個進入寶玉的視野非常契合。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中,在晴雯的判詞旁邊有一則側批寫的是:“恰極之至,病補雀金裘回中,與此合看”。在后文中,賈寶玉不小心在一次外出中把賈母賜給他的雀金裘燒了一個窟窿。雀金裘只此一件,屬于俄羅斯進口貨珍貴無比,賈母因為疼愛寶玉才賜給了他。 另外,據(jù)紅學家周汝昌先生考證,晴雯的判詞中“霽月難逢,彩云易散”,來源于白居易的一句詩:“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言外之意,《紅樓夢》典型人物同屬于“薄命司”,她們擁有的美麗容顏、富足生活只是暫時的,隨著賈家的衰落她們也將逐漸凋零。 為了將這些女性的命運做一個整體而又凝練的描繪,作者選擇了晴雯第一個出場,而她的出場普通而又別致。在賈寶玉看到判詞前,他看到的首先是一幅畫: 寶玉便伸手先將“又副冊”廚開了,拿出一本冊來,揭開一看,只見這首頁上畫著一幅畫,又非人物,也無山水,不過是水墨滃染的滿紙烏云濁霧而已。 也就是說,晴雯出場的背景是模糊的,“又非人物,也無山水”代表了這不是人間的場景,“不過是水墨滃染的滿紙烏云濁霧”,意味著這個人物所屬的地方飄渺于塵寰之上。沒有任何實物呈現(xiàn)以及具體形象描述,這種塑造人物的方式,與寫林黛玉的方法極度相似。 然而,無論前生和后世的結果如何,她們都跳脫不了今生女兒薄命的悲慘命運,而晴雯就是典型中的典型,而這一典型的人物,甚至不需要進行小說的塑造,很可能就是作者在現(xiàn)實里認識或者了解的一個女子。 這么說有什么證據(jù)嗎?當然有!在全書的第七十七回,王夫人下令抄檢大觀園,司棋首先被攆出了大觀園,緊接著王夫人來到寶玉的房間又來攆芳官等唱戲的女孩子。然而,王夫人最重要的目標還是晴雯。 王夫人又滿屋里搜檢寶玉之物。凡略有眼生之物,一并命收的收,卷的卷,著人拿到自己房內(nèi)去了。因說:“這才干凈,省得旁人口舌。”因又吩咐襲人麝月等人:“你們小心!往后再有一點分外之事,我一概不饒。因叫人查看了,今年不宜遷挪,暫且挨過今年,明年一并給我仍舊搬出去心凈。” 而在《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中,在上面這段原文中又有兩行夾批,寫的是: 一段神奇鬼訝之文,不知從何想來。王夫人從來未理家務,豈不一木偶哉。且前文隱隱約約已有無限口舌,浸潤之譖,原非一日矣。若無此一番更變,不獨終無散場之局,且亦大不近乎情理。況此亦是余舊日目睹親聞,作者身歷之現(xiàn)成文字,非搜造而成者,故迥不與小說之離合悲歡窠臼相對。想遭冷落之大族兒子見此,雖事有各殊,然其情理似亦有默契于心者焉…… 通過這段批語,讀者可以解讀出至少以下四層意思: 第一,抄檢大觀園攆晴雯出賈府,并不是作者杜撰出來的,而是確有其事。寫書的人和批書的人都曾“目睹親聞”,這是作者取材于現(xiàn)實中的真人真事,因此與一般小說中的悲歡離合大有不同。 第三,“無限口舌,浸潤之譖”,不管是管家還是仆人,他們對晴雯的“譖”(讀作zèn ,意為:說別人的壞話、誣陷、中傷)”早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他們見縫插針,私下常常向王夫人說晴雯的壞話,最終導致王夫人下定決心。 第四,晴雯在抄檢大觀園中被誣陷,意味著她要立刻離開大觀園,緊接著她將面對死亡。作為金陵十二釵又副冊的第一人、賈寶玉在太虛幻境看到的第一個現(xiàn)實中的女子,以及現(xiàn)實中林黛玉的翻版,晴雯的死亡即將為全書畫上句號。這就是“散場之局”的開始,也是全書結束的序章。 看問題要看事情的本質(zhì),晴雯雖然長得美麗,但是她并沒有迷惑寶玉。在寶玉的青春期,與寶玉發(fā)生關系的人是襲人,是襲人在王夫人面前賊喊捉賊,也是襲人把怡紅院的秘密透露給了王夫人。事實上,襲人才是壓倒晴雯的最后一根稻草。 晴雯的“風流靈巧招人怨”,晴雯的“壽夭多因毀謗生”。也就是說,晴雯被自己的聰明和美麗所害,而作者曹雪芹所哀悼的實際上并不是只有晴雯一個人,而是那些和晴雯有相似命運的萬千女性。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曹雪芹認識或者聽說過的那個現(xiàn)實中的晴雯已經(jīng)不在了,如今只剩下讀者心目中那個聰明伶俐的丫鬟。 她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太虛幻境中,她的判詞第一個出現(xiàn),開啟全書女性的悲慘命運;在抄檢大觀園中,她最被王夫人針對,為全書女性的悲慘命運寫好了終章。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