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100年了,西人來華到底是來干什么?

 星河歲月 2020-03-19

“西人東來”是清末教科書對明末歐洲人從海上來到中國進行貿(mào)易往來的提法。近百年初中歷史教科書都將歐洲人來華的事件作為一個講授的知識點,但是其敘述重點卻大有不同,大致可以分為通商說、侵略說、交往說,這些從側(cè)面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中國人對待西方世界以及國際交往的不同態(tài)度。

通商說

清末新政之后,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學校教育正式確立,此時的教科書不可避免地帶有傳統(tǒng)史觀的特點,表現(xiàn)為對中國天朝大國的自負以及對西方蠻夷的不屑。對于西人東來事件,此時教科書便以通商說為主,從排版和篇幅來看對這一事件不作為重點內(nèi)容。在較早由日本翻譯過來的教科書《中等東洋史教科書》中,“西人東來”事件被放置于近世期第一篇“清之初葉滿洲之興起”第三章“歐人之遠航與耶穌教之東漸”中,本書先后講述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人與中日兩國進行通商的經(jīng)過,基本上只涉及“經(jīng)濟貿(mào)易”、“建立商館”的內(nèi)容,將歐人對中國土地的侵占稱為“占據(jù)”,如“占澳門”、“占臺灣”。傳教一般是與通商一起被敘述到的,隨著東西兩洋開始“交通”,歐洲前來東洋的人“如云而起”,因而“耶穌教之福音,亦漸入于東”,特別講述了在中國傳教的利瑪竇、龍華民、湯若望,認為由于精于歷法和炮術的傳教士使得“中國之歷法、炮術與天文測量術,得以一新面目?!保ā救铡可Ts藏著,周同愈譯,上海文明書局,1904年)在本國商務印書館編寫的《國史初級教科書》中,該部分內(nèi)容也僅作為片段出現(xiàn),如“歐洲諸國自明之中葉開互市于廣東,至我朝英國既據(jù)印度握東洋之商權?!保ㄉ虾I虅沼^,1903年)

1912年前后,由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興盛以及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初步建立,對于西人東來事件,教科書一方面依舊以通商說顯露在教科書中,另一方面,開始敘述到關于國家主權、國際問題的內(nèi)容,初步認識到西人東來的危害性??梢哉f是從通商說到侵略說的過渡。相比從前的教科書,1911出版汪榮寶的《中國歷史教科書》將西人東來事件置于第一編“開創(chuàng)時期”第十章“中西國際之由來”中,認為這事件促發(fā)了中國的一個變局:“當明與本朝代與之際,中國歷史上漸開一振古未有之變局,西洋諸國人之渡來是也?!贝送庥衷黾恿舜笃摹敖簧妗敝拢纭昂商m人與本朝之交涉”、“中國與西班牙交涉之始”、“中英交涉之起源”,強調(diào)了中西交往中的沖突性事件。(上海商務印書館)

總的來看,清末教科書的通商說反映了當時教科書編撰者對待西人東來事件的重視程度不高,認為這種請求通商跟宋元時期的商貿(mào)往來沒有太大區(qū)別。然而,通商說在民國建立前后迅速呈現(xiàn)出侵略說的傾向。

侵略說

民國建立之后,越來越多教科書將西人東來的事件當作“患”,盡管沒有明確指出是侵略行為,但侵略含義漸有體現(xiàn)。如鐘毓龍的《新制本國史教本》將該事件放在第三節(jié)“明之外御”中,認為葡萄牙與中國租借澳門是“中國租界之始”,荷蘭入臺灣是“中國有歐患之始”。(第三冊,中華書局,1914年)30年代后,如趙玉森的《新著本國史》中的“中西國際的由來”、“傳教及通商的齟齬”等內(nèi)容,“較為客觀地看待了中西交往的進步性和危害”。(商務印書館,1932年)40年代末,教科書在對歐洲人商貿(mào)等做法的態(tài)度上是消極的,如“葡人賄賂都指揮黃慶,租澳門為商埠,開外人租借我國領土的惡例”。(《初級中學歷史》第四冊,正中書局,1948年)又如“荷蘭人占據(jù)澎湖,侵略漳州??這是歐洲人用兵力強迫中國通商之始。英人攻陷虎門,炮臺,明廷不得已,許他通商,這是歐人用炮艦政策取得通商權之始”。(《本國史》第三冊,周予同,開明書店,194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教科書里正式使用了“殖民”、“侵略”等提法。1953年人教版的《初級中學課本中國歷史》中以第八章“明清”第十一節(jié)“歐洲殖民者東來”來敘述;1958人教版的《初級中學課本中國歷史》對事件所屬章節(jié)進行了調(diào)整,將“歐洲人的東來”作為第三十六章“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開始”中的一節(jié),同樣是講述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人如何進行掠奪、侵占的情節(jié);60年代后教科書明確使用了“侵略”一詞,增加了傳教士來華是“為殖民者侵略中國作準備”的內(nèi)容;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西人東來事件被直接劃入中國人民反侵略的斗爭的內(nèi)容中,1973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學試用課本中國歷史》將該事件稱為“歐洲殖民者侵略中國的開始”,講到:“(葡萄牙人)公然侵占了我國這塊神圣的領土(澳門)??荷蘭殖民者侵入我國臺灣的南部,建筑赤嵌城作為侵略據(jù)點。西班牙殖民者也侵占了臺灣北部的基隆。荷蘭??在臺灣建立了殖民統(tǒng)治?!?/p>

侵略說從民國后開始顯現(xiàn),并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段時間剛好對應了近現(xiàn)代中國最為跌宕起伏的歷史階段。這樣觀點的教科書激發(fā)了青少年強烈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感。

交往說

改革開放特別是80、90年代之后,由于中國主動地融入世界市場中,與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建立起外交關系,因而反映在教科書上,則是逐漸弱化侵略說,強化中西交往的觀點。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全日制十年制的課本中,教科書編撰者將原本在“明朝的對外關系”一節(jié)中的“歐洲人的東來”或“歐洲殖民者東來”一目去掉了,并沒有將西人東來這一事件作為西方侵略的開始,而只是在鴉片戰(zhàn)爭一課中提到了19世紀英法美的侵略野心。(《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初中課本(試用本)中國歷史》第二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

90年代后,隨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國外的新思想、新理論和新觀念更源源不斷滲透到中國來,國內(nèi)的史學研究不斷深入,新史觀逐漸被學界接受并廣泛應用,中學歷史教科書也受到了史學新范式的影響。反映到對西人東來事件的敘述上,教科書凸顯出兩個特點:一是將其定義為中西交往的內(nèi)容;二是偏重挖掘該事件對中國的文化意義。

第一,從90年代后教科書的命名特點中可以看出西人東來事件被定義為中西交往的內(nèi)容。如《義務教育三年制四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試用本)中國歷史》(第二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和《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中國歷史》(第二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都將該事件放在第23課“對外交往的活躍時期”中。

第二,從教科書的敘述重點可以看出教科書偏重挖掘該事件對中國的文化意義。這時期教科書雖然與以往一樣,也講到歐洲殖民者16世紀相繼到我國沿海地區(qū)進行侵略活動,但是對這部分內(nèi)容的敘述篇幅大為縮減,反而加大西方傳教士的內(nèi)容,強調(diào)西方傳教士的活動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新課程改革之后的人教版《中國歷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2001;八年級上冊,2006年)把西人東來事件放在第16課“中外的交往和沖突”中,本書只講了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一事。對于其他西人東來的事情,則分別散落到閉關鎖國政策、近代社會生活和思想的變化等內(nèi)容中。這體現(xiàn)了這時期教科書傾向于從思想文化價值層面上看待西人東來,反映了時代對加強中西文化交往的需要。

相較于通商說和侵略說,交往說首先體現(xiàn)了平等二字,反映了在和平年代之下,中國逐漸強大之后中國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其次,也體現(xiàn)了改革開放之后,國人視野的逐步開放,以及與西方世界深入交往的現(xiàn)實訴求。

綜上所述,百年初中歷史教科書中對西人東來事件的描繪,歷經(jīng)了從通商說、侵略說、再到交往說,這三種說法實際上反映了近代以來中國人對待西方世界的認識是——從認為西方人是蠻夷、到殖民者、再到平等的朋友,這種認識不僅反映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以及國人對外意識的進步和開放,也反映了新航路開辟以后國際交往的擴大和深化,以及世界各地人民或主動或被動地融入彼此的過程。

(本文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百年教科書整理與研究”系列文章之三,作者廖婉婷為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4級歷史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生、黃牧航為該校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