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讀不盡的,讀盡也無用 文丨朱光潛↓ 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都沒有一讀的價值。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須慎加選擇。 你自己自然不會選擇,須就教于批評家和專門學者。我不能告訴你必讀的書,我能告訴你不必讀的書。 許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讀現(xiàn)代出版的新書。因為許多流行的新書只是迎合一時社會心理,實在毫無價值,經(jīng)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的書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讀一遍兩遍以至于無數(shù)遍。 我不敢勸你完全不讀新書,我卻希望你特別注意這一點,因為現(xiàn)代青年頗有非新書不讀的風氣。別的事都可以學時髦,惟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 我所指不必讀的書,不是新書,是談書的書,是值不得讀第二遍的書,走進一個圖書館,你盡管看見千卷萬卷的紙本子,其中真正能夠稱為“書”的恐怕還難上十卷百卷。 你應該讀的只是這十卷百卷的書。在這些書中間你不但可以得到較真確的知識,而且可以于無形中吸收大學者治學的精神和方法。這些書才能撼動你的心靈,激動你的思考。 其它像《文學大綱》《科學大綱》以及雜志報章上的書評,實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與其讀千卷萬卷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你與其讀千卷萬卷談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一部柏拉圖的《理想國》。 你也許要問我究竟應該讀些什么書呢?這個問題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約還記得北京《京報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讀十種”,結(jié)果有些人所舉的十種盡是幾何代數(shù),有些人所舉的十種盡是《史記》《漢書》。 這在旁人看起來似近于滑稽,而應征的人卻各抱有一番大道理。本來這種征求的本意,求以一個人的標準做一切人的標準,好像我只歡喜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種錯誤見解。 各人的天資、興趣、環(huán)境、職業(yè)不同,你怎么能定出萬應靈丹似的十種書,供天下無數(shù)青年讀之都感覺同樣趣味,發(fā)生同樣效力? 我特地去調(diào)查了幾個英國公共圖書館。他們的青年讀品部最流行的書可以分為四類: 1. 冒險小說和游記 2. 神話和寓言 3. 生物故事 4. 名人傳記和愛國小說 其中代表的書籍是凡爾納的《八十日環(huán)游世界記》《海底二萬里》,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大仲馬的《三劍俠》,霍桑的《奇書》《丹谷閑話》,金斯萊的《希臘英雄傳》之類。 這些書在外國雖然流行,給中國青年讀,卻不甚相宜。中國學生們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學時代就歡喜煞有介事的談一點學理。他們――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內(nèi)――不僅歡喜談談文學,還要研究社會問題,甚至于哲學問題。 這既是一種自然傾向,也就不能漠視,我個人的見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歲以后的教育宜重發(fā)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重發(fā)達想象。所以初中的學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談到這里,我還沒有答復應讀何種書的問題。老實說,我沒有能力答復,我自己便沒曾讀過幾本“青年必讀書”,老早就讀些壯年必讀書。 比方中國書里,我最歡喜《國風》《莊子》《楚辭》《史記》《古詩源》《文選》中的《書箋》《世說新語》《陶淵明集》《李太白集》《花間集》《張惠言詞選》《紅樓夢》等等。 在外國書里,我最歡喜濟慈、雪萊、柯勒律治、布朗寧諸人的詩集,索??死账沟钠弑瘎?,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李爾王》《奧瑟羅》,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戲劇集,屠格涅夫的《處女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說集等等。 如果我應北京《京報副刊》的征求,也許都把這古董洋貨捧上,湊成“青年必讀書十種”。但是我知道這是荒謬絕倫。所以我現(xiàn)在不敢答復你應讀何書的問題。你應該請教你所知的專門學者,請他們各就自己所學范圍以內(nèi)指定三兩種青年可讀的書。 你如果請一個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設想,比方他是學文學的人,他也許明知青年必讀書應含有社會問題科學常識等等,而自己又沒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兩種拉來湊數(shù),你就像問道于盲了。 同時,你要知道讀書好比探險,也不能全靠別人指導,自己也須費些工夫去搜求。我從來沒有聽見有人按照別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讀書十種”,或“世界名著百種”讀下去,便成就一個學者。別人只能介紹,抉擇還要靠你自己。 最近,嚴鋒教授寫的“不必讀”書單在網(wǎng)上廣為流傳,深得諸多書友的認同,畢竟人生有限,垃圾書太多(包括一些名家名作),要讀就讀經(jīng)典好書。 —— 嚴鋒,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科學雜志《新發(fā)現(xiàn)》主編。 1 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古典小說:這么說會激起很多人的強烈反感,但小說真的不是我們的強項。具體原因這里就不展開了。 除了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三言二拍》等以外,好的真是不多了。比如《封神演義》,人物刻板,情節(jié)單一,思想陳腐,盛名之下,其實難負。 我這輩子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在年輕時寫了一本《封神演義導讀》,那時候真是太缺錢了...... 2 絕大多數(shù)的從“五四”到1949年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我很佩服開天辟地的現(xiàn)代文學先賢們,他們的功勞永垂不朽,但這是從文學史的角度說的。 除了魯迅、沈從文、老舍、張愛玲、曹禺等少數(shù)幾位,總體上真的比較幼稚,從普通讀者的角度,真的看不下去。作為一個苦命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專業(yè)的博士,我已經(jīng)忍了很久了。 3 絕大多數(shù)從1949年到1976年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我基本上全部看過,有絕對的發(fā)言權(quán)。 這段時期的作品,非文學的因素占比例太大,而這些非文學因素也已經(jīng)時過境遷,今非昔比,所以,不必像我們小時候那樣餓急了什么都吃,撿到碗里都是菜了。 4 絕大多數(shù)的當代中國人寫的歷史小說:歷史小說是最難寫的小說之一,需要經(jīng)歷、學識、性情、沉浸,最吃細節(jié)、韻味、筆力、文字功夫。 這些對于當代中國人來說,尤其困難。比如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歷史小說作家,描寫一位晚清宦海沉浮幾十年的封疆大吏: “激動得兩眼閃動著淚花”;“激動地握著桑治平的手說”;“兩雙滾燙的大手緊緊地握著”;“凝重的目光遙望著窗外”;“人生難得最是情。是的,情難得!”…… Come on, give me a break! 5 絕大多數(shù)的西方通俗小說:其實也很爛,真正好看的也就那么少數(shù)。請注意,我這里說的還僅僅是好看,還不是好。 我業(yè)余喜歡看外國通俗小說,但這是一個很痛苦的愛好,因為好看的實在太少了。絕大部分都是垃圾,真正的垃圾。 包括許多知名作家和知名作品,比如有位James Patterson,號稱頭號暢銷作家,這位先生是垃圾中的戰(zhàn)斗圾。 6 所有名著的續(xù)書:無論中外,名著的續(xù)書都很失敗,道理很簡單:期待太高,此作者非彼作者。 《劉心武續(xù)紅樓夢》《德溫特夫人》《斯佳麗》《傲慢與偏見與僵尸》......都完美解釋一個成語:狗尾續(xù)貂。 所以,喜歡續(xù)的人都要小心了...... 7 很多經(jīng)典的哲學著作:這條會引起很多人的強烈反感,但哲學有很多功能正在逐漸被科學替代,所以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淡出普通讀者的視野了。 更糟糕的是哲學著作往往還很晦澀,需要花費極多的時間精力,最后能得到啥還不好說,所以投入產(chǎn)出不成比例,還可能誤入歧途,風險很大,慎入! 文學青年動不動就海德格爾如何,維特根斯坦如何,胡塞爾如何。恕我直言:你看得懂么?退一萬說,即使你看得懂,你為此投入的巨大精力值得么? 有這時間,喝杯咖啡,談個戀愛,出去看個風景多好。我年輕的時候,把別人談戀愛的時間都用來啃哲學,結(jié)果什么也沒啃出來,只啃出個晚婚..... 8 所有的成功學、心靈學、雞湯類書 騙人的,沒用。 9 所有的陰謀論類書 騙人的,有害。 當然,這份“不必讀”書單雖然受到廣大書友的喜歡,但正如嚴峰教授自己所說,不少人對“很多哲學經(jīng)典不必讀”這一條并不贊同,你認為呢? 關(guān)于“不必讀的書”,在當代著名美學家、教育家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中,有一些很有啟發(fā)的觀點,我們一起來看看。 來源:正反讀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