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是一個特殊的時代,被魯迅和其他諸多學者所推崇,這個時代的文學思想充斥著的是老莊的“眾妙之門,玄之又玄”,而嵇康作為魏晉風流名士的時尚引領圈,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真正的魏晉文化。何為魏晉文化呢?魏晉時期的文學思想其實是受玄學思想所影響的,從這一點出發(fā),魏晉文學思想真的是解放了人們的文學思想,讓我們從《晉書》、《世說新語》、《魏晉清談》中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文化名人,也去感受他們的文化風流。 魏晉南北朝文人,我認為是一批任性的文人,在哪里,所有的荒誕奇異都有了合理的解釋! 魏晉南北朝的文人,我認為是一批思想解放的文人,所有的清談都回歸到了思想本身! 魏晉南北朝的文人,我認為是一批追求時尚的文人,所有的寬袖博帶在木屐的伴奏下成為了追仙的化身! 什么是魏晉文化呢? 我們先從以下的幾個例子出發(fā):
從以上的人們怪異的行為可以看出,我覺得魏晉時期的文化思想是特別開放的,他的開放讓人解放文學思想,去探討真正的文學藝術。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合稱為魏晉風度,而他們所引領的這個文學時代,似乎是比較特殊的存在。其實,這也是由我國著名的大文學家魯迅以及諸多學者所推崇的,我將從嵇康所代表的“竹林七賢”告訴你什么是魏晉風度! 從《世說新語》和相關資料來看,“竹林七賢”這七個人不是一般的放浪形骸,他們清談、寫文、彈琴、裸體、嗜酒、服石散、翻白眼等等,似乎都成了他們的的符號!而引領風尚的頭把交椅的人卻是嵇康。 龍章鳳質
《世說新語》容止篇記載嵇康是這樣的:
《世說新語》中記載的大概意思就是嵇康身高一米八以上,風度秀美,儀表非凡。看到他的人都說舉止瀟灑飄逸,豪爽清逸,像松間之風,颯颯作響,高遠而舒緩。而山濤則評價說嵇康這人就像一棵傲立的松樹一樣,但是當他喝醉后,就像是玉石傾倒一樣。我們從《世說新語》里看到,嵇康確實是一個美男子,不說容貌,就那身姿,就像天人一樣。 我想之所以說嵇康是龍章鳳質,身上帶有仙氣飄飄,是以下三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他也上山采藥煉藥,服石散,有時候去大山洞里面吃鐘乳石。他穿著木屐,寬袖博帶上山采藥,就連那砍柴的人見了他都喊神仙。 第二,他追求養(yǎng)生,克制房事,希望自己能活百歲且長壽。所以他的身上肯定是沒有一股濁氣的,而是精神飽滿,帶著禁欲氣息。他還著有《養(yǎng)生論》、《答難養(yǎng)身論》 第三,他親自打鐵補貼家用。我想他一定是一個穿衣顯瘦脫衣有肉且是一個有著古銅色膚色的美男子,因為他打鐵,那是體力勞動,身體肯定是很健美的,肌理分明。 這樣一個身高一米八以上的美男子,難怪被稱為龍章鳳質,就這幾種條件,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夠得上的。
玄之又玄清談作為一種魏晉風度最代表性的風尚,可以說是非常有特色的。因為魏晉時期,作為知識分子的風流名士不談清談是不合格的,如果在清談會的時候不能清談,說玄而又玄的東西,是很讓人瞧不起的,也是很掉身份的一件事。
《晉書》嵇康傳記載,嵇康因為拒絕出仕,家園難免有點破敗,他可以自己在椴樹下打鐵,賺取錢財補貼家用。我在這里插一下,嵇康因為在春秋有打鐵的習慣,我想這個時候的嵇康一定是上半身裸著的,在陽光的照射下,那肌理分明卻有汗珠的健美身子一定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fā)著男性健美的力量。 而向秀是一個不多話的人,只要來到嵇康的家里,他都不會說什么話,直接幫忙嵇康打鐵,似乎兩人配合的很是默契。一個在哐哐地打鐵,一個在呼哧呼哧地鼓風。有一天,鐘會來了,鐘會是一個名門貴公子,是當年曹操手下鐘繇的兒子,是一個官二代。鐘會自幼熟讀經(jīng)典,博學多才,人長的精煉,而且也算是才華四溢,能言善辯,因為有點仰慕嵇康的名聲,所以他前往去拜訪。 鐘會鮮衣怒馬,身著講究,出門的時候特意化了妝,撲了粉,熏了香,帶著貴公子的身份來到了嵇康的家中的時候。嵇康正在賣力地打鐵,根本就沒有理這只傲嬌的花孔雀。這兩個人可謂都是當時的名人,嵇康名氣沖天,鐘會是當權者的官二代,一個衣著講究,帶著傲嬌的面孔,一個赤裸上身打鐵,面色嚴肅,兩個人都是靜默無語,似乎是在較量,只有打鐵聲、鼓風聲、風聲、以及風帶起來鐘會的衣袂聲。一般情況下,來者是客,嵇康應該是打招呼的,但是嵇康沒有,他本根就沒有理會鐘會。也許是鐘會太過于年輕,終究是城府比較淺,他受不了嵇康對他的冷遇,所以轉頭就走,這世間嵇康才說到: “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鐘會回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strong> 這一番對話,其實是特別有名的,好像就是兩個出家人在悟道一樣,打著禪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嵇康問到,你聽見什么跑到我家里來,你看見什么了又要離去呢?鐘會回答到,我因我所聽見的而來,我因我所看見的而離去 這兩人的對話,其實就是隱士和當權者的對話,一問一答,看似簡單,實屬高手過招,不經(jīng)意間就會輸個徹底。驕傲的鐘會也因為受到了嵇康的冷遇,才為后期嵇康的殺身之禍埋下了伏筆。 從這簡單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到,魏晉名士是怎樣說話的,更別說其他人了。 其實背后的本意大家都知道,權力和名聲在當時的背景下怎能夠兩全呢? 就這代表著當權者意志的鐘會被嵇康拒之門外,可謂是朝堂為之一振,因為權力受到了威脅,但是清談的風氣卻在名士之中更顯。
寧直不彎眾所周知,魏晉風流中的人物都是很有鮮明的特點的,作為文化圈引領風尚的嵇康,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那還怎么做為風氣引領的潮流呢?
嵇康性格耿直,直來直去,是性格使然,也是堅定自己的立場。雖然他想沉默應對,但是他的名氣太大,總有人盯著,再加上他心有浩然正氣,根本無法掩飾。 “竹林七賢”似乎走到盡頭了,因為山濤出仕當官了。當山濤做到高位的時候,他卻向司馬家推薦嵇康做官,可想而知,嵇康是推辭了的。 這就觸犯到了嵇康的原則和底線,他作為曹操的曾孫女婿,怎能為司馬家效力呢?其實嵇康為人還是很大方的,可是山濤卻犯了忌諱,就是不應該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薦嵇康當官,這種行為真的是惹怒了嵇康,所以嵇康寫下了《與山巨源絕交書》。這種耿直的性格好是好,因為他拒絕了當權者的青睞,可是這種清風高雅的名聲在天下名士之中傳遍了,卻同時也狠狠地打了司馬家當權者的臉面! 嵇康的這種挑明的說法,恰好揭露了司馬家想要堵住篡權曹魏的行為,這種好友的絕交,其實背后顯示的是嵇康代表的天下清談名士和司馬家的絕交,一封絕交書,從此朋友是路人。這封絕交書在所有的官員中流傳,當傳到鐘會手中的時候,鐘會又開始中傷嵇康,但是司馬昭卻不動聲色,他在等一個機會。 另外一件和嵇康寧直不彎的性格有關的事情,也是和絕交書有關。 呂安和嵇康交好,深受嵇康養(yǎng)生禁欲的影響,他也禁房事。而呂安的媳婦肯定是要獨守空閨的,這時呂安的哥哥趁虛而入,將弟媳婦灌醉后卻發(fā)生了關系,事發(fā)后,沒有怪罪呂安的哥哥,卻把呂安打入了牢籠。此時的背后關系原來是鐘會與呂安的哥哥有關,鐘會打算報復嵇康,惡意激怒嵇康。
這時,嵇康寫下了《幽憤詩》,可謂是真的惹怒了司馬家。因為監(jiān)獄外面?zhèn)鏖_了嵇康視死如歸,導致天下士子集體上書請愿饒恕,司馬家能同意嗎?當然不行,一個讀書人能翻起什么浪花來,所以屠刀揮向了嵇康,從此沒有了《廣陵散》。 嵇康能從容面對死亡,是因為他心有浩然正氣,他是真正的君子。龍章鳳質的嵇康在天下學子的悲痛下奏出《廣陵散》,像一個壯士一樣,從容赴死,真的是覺得可惜了這么完美的男人! 而嵇康也把魏晉風度推向了極致,同時,物極必反,他死后,魏晉風度肯定是要消失了的,因為魏晉風度的精神領袖嵇康走了。
嵇康其余相關的事情后期再出。 以上圖片均為參考書目。 |
|
來自: milano1895 > 《三國魏晉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