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世界遺產之巴西篇(22個)

 樂樂龍飼養(yǎng)員 2020-03-17

Brazil

1歐魯普雷圖歷史名鎮(zhèn) (1980)

2奧林達歷史中心 (1982)

3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穌會傳教區(qū):阿根廷的圣伊格納西奧米尼、圣安娜、羅雷托圣母村和圣母瑪利亞艾爾馬約爾村遺跡以及巴西的圣米格爾杜斯米索納斯遺跡 (1983, 1984)

4孔戈尼亞斯的仁慈耶穌圣殿 (1985)

5巴伊亞州的薩爾瓦多歷史中心 (1985)

6伊瓜蘇國家公園 (1986)

7巴西利亞 (1987)

8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 (1991)

9圣路易斯歷史中心 (1997)

10大西洋東南熱帶雨林保護區(qū) (1999)

11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 (1999)

12蒂阿曼蒂那城歷史中心 (1999)

13潘塔奈爾保護區(qū) (2000)

14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 (2000, 2003)

15戈亞斯城歷史中心 (2001)

16塞拉多保護區(qū):查帕達-多斯-維阿迪羅斯和艾瑪斯國家公園 (2001)

17巴西大西洋群島: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群島和羅卡斯島保護區(qū) (2001)

18圣克里斯托旺的圣弗朗西斯科廣場 (2010)

19里約熱內盧:山海之間的卡里奧克景觀(2012)

20潘普利亞現(xiàn)代建筑(2016)

21瓦隆古碼頭考古遺址(2017)

22帕拉蒂和格蘭德島-文化與生物多樣性 (2019)


1   巴西歐魯普雷圖歷史名鎮(zhèn) (1980)

Historic Town of Ouro Preto

歐魯普雷圖歷史名鎮(zhèn),位于巴西東南部的米納斯吉拉斯州,是葡萄牙殖民統(tǒng)治時期著名的礦業(yè)城市。歐魯普雷圖(意思是黑色黃金)古鎮(zhèn)建于17世紀末期,是18世紀淘金熱和巴西黃金時代的焦點。到了19世紀,當地金礦資源日漸枯竭,這里的影響日漸減小,但當地眾多的教堂、橋梁和噴泉仍然向人們展示著這里過往的繁榮和巴洛克風格雕刻家亞歷昂德里諾(Aleijadinho)的非凡才華。

歐魯普雷圖古鎮(zhèn)的街巷狹窄而幽深,街道蜿蜒起伏。路面用卵石鋪砌。房屋大部分是白色的平房或兩層樓。許多建筑、繪畫、雕刻,都保持著殖民地時期的風格。歐魯普雷圖現(xiàn)在有設計精巧、裝飾豪華的13座大教堂、5個大博物館和9座小教堂。其中豪華的巴羅克建筑和眾多達到爐火純青地步的巴羅克藝術,使這里成為巴西巴羅克建筑和藝術的寶庫。以雕刻家和建筑家安東尼·弗朗西斯科主持設計施工的教堂最為著名和有藝術價值。如蓬熱蘇斯教堂內的先知群像,蒙特·卡爾梅羅教堂的滑石雕刻、阿西斯圣方濟各教堂的正立面等。還有一座知名的教堂即皮拉爾教堂,它用了4000千克黃金裝飾大殿,十分豪華。為此,歐魯普雷圖被巴西政府列為“國家財產”。歐魯普雷圖的城市形態(tài)屬于自然生成,不規(guī)則的風格是城市多丘陵的地理形態(tài)的結果。其細長的城市主體由圍繞在市中心的正方形周圍的更加密集、錯綜復雜的街道構成,交通主動脈與第二大街交匯于市中心區(qū)。相似的建筑群由紅色的瓷磚房頂和粉刷的白色墻壁的一層和兩層住房組成;他們的木結構單元和裝飾是彩繪的明亮顏色。更多紀念性建筑包括裝飾過的磚石結構教堂是受晚巴洛克風格(十八世紀下半葉)的影響,還有大量的城市建筑由泥磚建成。小禮拜堂與交錯的路口,橋梁與花園組成了城市整體。

十七世紀末,歐魯普雷圖是巴西歷史上淘金熱的發(fā)源地,它是米納絲杰累斯(Minas Gerais)的富有的采礦地區(qū)的中心,是采礦和文化中心?!昂诮稹敝Q來源頗為有趣,因這里的金礦中含有金屬元素鈀,鈀有吸收氣體的特性,使黃金的表面呈現(xiàn)出黑色的光澤,因此歐魯普雷圖又被稱為“黑金之城”。十七世紀末,在淘金熱的第一次熱潮之后,歐魯普雷圖地區(qū)(石油)是1698年的采礦開發(fā)運動的一個站點。在1712年,分散的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威拉里卡(現(xiàn)在的歐魯普雷圖地區(qū))。在作為圣保羅和米納斯吉拉斯地區(qū)政府的一部分之后,米納斯吉拉斯政府于1720年獨立。威拉里卡成為其首府,這種狀態(tài)一直保持到了1897年。盡管黃金開下采熱潮的全盛時期在1730年左右,但歐魯普雷圖直到1740年才開始成為一個城市。在十八世紀的后半葉里,城市度過了它的全盛時期,新建了大量的建筑。阿西斯·圣佛郎西斯科(So Francisco de Assis)教堂——著名的巴西藝術家阿累加底農(Aleijadihno)的作品也在這個時期興建。歐魯普雷圖在那個時代迅速成為學術與藝術活動的中心,到十八世紀末,獨立運動迅速擴展,最終導致了巴西的獨立。所以說歐魯普雷圖還是巴西獨立運動的搖籃,是巴西文化的一座豐碑。


2   巴西奧林達歷史中心 (1982)

Historic Centre of the Town of Olinda

奧林達歷史中心是巴西古城中幸存有幾座南美最杰出的殖民期建筑。這座歷史名城是16世紀葡萄牙人建立的,城中的樓群、花園、20座巴洛克教堂、女修道院和為數眾多的“帕索斯”(小教堂)之間布局和諧,相得益彰,賦予了奧林達城獨特的魅力。

巴西東北部城市奧林達曾顯赫一時。該城的奠基者葡萄牙人在第一次看到這塊地方時就曾驚嘆:"Oh,Linda(奧,美麗的地方),一塊多好的城址!"奧林達由此而得名。在16世紀征服巴西的葡萄牙殖民者眼里,這兒曾是非常迷人的地方。奧林達于1537年奠基后,不久便成為吸引富有的種植園奴隸主的磁石,他們在半山坡上修建了華麗的住宅,以躲避內陸平原上令人窒息的酷暑炎熱。這里建起了教堂和修道院。繁榮的甘蔗貿易和奴隸買賣所必不可少的商業(yè)設施也已初具規(guī)模。

1612年,巴西已成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蔗糖出口國,僅在奧林達就擁有100多家制糖廠,兩倍于首都薩爾瓦多的同類工廠。起初,新來的殖民者是想使奧林達現(xiàn)代化,讓它變成一個堪與累西腓媲美的港口。但遭到了人們的反抗,于是不得不放棄這一計劃。為了報復,他們于1631年在奧林達發(fā)動了大屠殺,并燃起一把大火,于是,16世紀建造的大量住宅、教堂和修道院等殖民期建筑奇葩統(tǒng)統(tǒng)葬身火海。1654年,葡萄牙人再次統(tǒng)治巴西,此時正是累西腓作為一個貿易中心和一個大都市蓬勃發(fā)展的時期。奧林達富有的土地所有者也因此而受到鼓舞,開始重建他們的城市。他們競相攀比,看誰修建的住宅更豪華,以致后來都流傳這樣一種說法:"住在奧林達·賽過寢王宮。"不過,累西腓的商業(yè)巨頭與奧林達的甘蔗大王之間的競爭引發(fā)了1710-1711年的內戰(zhàn),而且以累西腓的勝利而告終。這次政治上的打擊發(fā)生在奧林達的大部分建筑遺產業(yè)已建成的時刻。所幸者,該城在經濟上的衰退異常緩慢,甘蔗大王因而可以完成他們業(yè)已動工的建筑。盡管奧林達暫時失勢,但卻一變而成了重要的宗教中心。16781823年間,這里曾是大主教教區(qū)所在地,其神學院、修道院和學校成了巴西北部宗教活動的發(fā)祥地。有兩個重大事件(阿澤雷多·科蒂尼奧主教于18世紀末開始的宗教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以及幾年后創(chuàng)辦的法學院)產生了巨大影響,使奧林達成了"巴西的科英布拉"。

奧林達古城的世俗建筑富有新古典主義或浪漫主義的風格。古城的宗教建筑眾多,有格拉卡教堂、胡安·巴蒂斯塔教堂、多卡爾莫教堂、內維斯教堂、圣本托教堂等。這些教堂均建于公元十六到十八世紀,內部裝飾華麗,繪畫精美,表現(xiàn)了古典主義的藝術風格。古城靠近大海,地勢較高,對防守非常有利,同外部聯(lián)系也非常方便。古城內的主建筑之間相互連接;街道曲曲折折,隨地形變化而自然起伏;由此而在街道匯合處和教堂前的空地上形成眾多的小廣場。古老的建筑群掩映在繁密的棕櫚樹之中,讓這座城市愈發(fā)顯得婀娜多姿。奧林達古城內最有名的宗教建筑是主教教堂,它包括三座大殿。格拉卡教堂是十六到十七世紀興建的,胡安·巴蒂斯塔教堂是十七世紀建造的,內維斯教堂、多卡爾莫教堂和圣本托教堂都是18世紀修建的。這些教堂的相同點是內部裝飾豪華壯麗,繪畫精美,具有古典主義的藝術風格,這是歐洲基督教藝術在南美洲地區(qū)的具體展現(xiàn)?,F(xiàn)存的古代民用建筑中有很多修建于十七到十九世紀。奧林達的教堂和修道院幾個世紀以來積累的奇珍異寶,除有一小部分珍寶已陳列于市博物館外,大部分業(yè)已神秘地消失,可能已由其原主收回(由于缺少銀行,富有的家族曾將其貴重物品委托教堂保管)。

歷史上,奧林達曾危機頻頻,從而給有計劃地偷盜異珍奇寶、繪畫、家具、書刊甚至瓷磚開了方便之門。在1760年耶穌會被驅逐出境至加爾默羅會隱修院由于無人管理而于本世紀倒塌期間,偷盜搶掠破壞之例可謂不勝枚舉。有位修道院院長竟把仁慈的圣母瑪麗婭雕像搬下基座換錢以飽私囊了。

奧林達遭受損失的原因主要還不在于其上層人物的背信棄義、教士牧師的玩忽職守以及偷盜搶掠或年久失修,而在于本世紀初草率進行的修繕,其中包括1911年為大教堂進行的改建工程,以及1907年奉教長之命拆除加爾默羅會隱修院的殘余部分。

巴西政府于1937年首次采取措施以拯救奧林達的遺產。1962、197319751980年制定的一系列明智的保護和修復措施均于1983321日宣告圓滿完成,并于是日把奧林達市和遺址列入了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這標志著巴西東北部的睡美人開始進入再度繁榮時期。

如今,奧林達有許多值得贊美的地方:加爾默羅會教堂外觀莊嚴肅穆;墻面色彩柔和、帶有摩爾式陽臺的優(yōu)美房舍散發(fā)著鄉(xiāng)土氣息;圣貝內迪克托和圣弗朗西斯隱修院巴羅克風格嚴謹,其內部裝修、木質陳設極其華貴,濕壁畫以及瓷磚的裝飾圖案均出人意料地融宗教題材與世俗題材于一爐。人們來到這里都要去里貝拉市場一游,市場上的泥塑木雕及繪畫作品所描繪的景象,讓人追憶起昔日曾在這里被作為奴隸買賣的人們。那些熱帶花卉、棕櫚和椰子、芒果和廣酸棗、樟樹和面包果、鳳凰木和香蕉樹,組成了奧林達的獨特風光。

在狂歡節(jié)、宗教節(jié)期和圣誕節(jié)來臨時,這里是一片歡樂的海洋;在為紀念圣安樂尼、圣弗朗西斯和圣心節(jié)舉行的游行隊伍中,人們穿著閃閃發(fā)亮的服裝,踩著非洲鼓點,其場面熱烈,散發(fā)著舊時的光輝、昔日的風韻,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3   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穌會傳教區(qū):阿根廷的圣伊格納西奧米尼、圣安娜、羅雷托圣母村和圣母瑪利亞艾爾馬約爾村遺跡以及巴西的圣米格爾杜斯米索納斯遺跡 (1983, 1984)

Jesuit Missions of the Guaranis: San Ignacio Mini, Santa Ana, Nuestra Se?ora de Loreto and Santa Maria Mayor (Argentina), Ruins of Sao Miguel das Missoes (Brazil)

阿根廷和巴西兩國共有。在熱帶雨林的中心地帶,有五個引人注目的耶穌會傳教區(qū)遺址,他們分別是:巴西的圣米格爾杜斯米索納斯遺跡,阿根廷的圣伊格納西奧米尼、圣安娜、羅雷托圣母村和圣母瑪利亞艾爾馬約爾村遺跡。他們建于1718世紀的瓜拉尼人地區(qū)。各處遺址布局迥異,保護狀況各不相同。

瓜拉尼人,是南美巴拉圭的主要居民,原稱“卡里約人”或“卡里霍人”,17世紀通用現(xiàn)名,現(xiàn)約170萬人,屬蒙古人種美洲支,使用瓜拉尼語,屬印第安語系圖皮-瓜拉尼語族。他們最早居住在從安第斯山到大西洋,從圭亞那到拉普拉塔河之間的廣大地區(qū),現(xiàn)主要分布在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域及查科地區(qū)北部,已分別構成巴拉圭、巴西、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的居民成分。瓜拉尼人分為卡因瓜人、塔魯馬人、瓜亞納人、瓜亞基人、奇里瓜諾人、瓜拉約人等支系,此外還有居住在巴拉那河三角洲和拉普拉塔河一些島嶼上的昌杜萊人,又稱島上瓜拉尼人。16世紀上半葉,瓜拉尼人聚居地區(qū)遭受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537年后受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由于殖民者的屠殺和疾病的蔓延,人口銳減,部分瓜拉尼人同西班牙人和黑人發(fā)生混合。瓜拉尼人昔日通常聚居在由68個茅草屋組成的村落里,經濟以狩獵、捕魚為主,輔以采集塊根植物、水果和蔬菜。他們中大部分人務農,在種植場和莊園當季節(jié)工,部分人從事編織、制陶等生產及制作羽毛工藝品等。

16世紀西班牙耶穌會教士,為了對廣大瓜拉尼人進行奴役和教化,對原來的瓜拉尼語加以改造,補充了一些西班牙詞匯,使之成為現(xiàn)代瓜拉尼語。也正是因為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使得耶穌教在這一地區(qū)得以廣泛傳播。

1632年耶穌會傳教士克里斯托巴爾·德門多薩和巴勃羅·貝納維德斯在圣佩德羅山麓的伊比奎河右岸建立了教徒聚居區(qū),但不久受到了圣保羅派教徒的襲擊,于是人們被迫遷徙,遠離聚居區(qū),有的教徒定居于皮拉蒂尼河畔。教徒們在圣米格爾·德拉斯米希奧內斯建立了教堂。后來,來自意大利米蘭的建筑師兼耶穌會教士吉安·巴蒂斯塔在原來教堂的遺址上重新建造了帶有典型的18世紀時期意大利巴洛克風格的新教堂。隨后,巴蒂斯塔又和同事安德雷阿·邊奇及神父們一起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從事教堂的建造工作,就地取材,教堂從地基到屋頂全部用石頭砌成,至今依舊保存完好。

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穌會傳教區(qū)遺址,最美的當屬它的石刻雕像。不管是雕像的細節(jié)還是設計,都非常完美。去往教區(qū)遺址的途中,道路兩邊可以看到許多的雨林,如果運氣夠好的話,還可能會遇到穿著傳統(tǒng)服裝的地道的瓜拉尼人。


4   巴西孔戈尼亞斯的仁慈耶穌圣殿 (1985)

Sanctuary of Bom Jesus do Congonhas

孔戈尼亞斯的仁慈耶穌圣殿位于巴西東南部米納斯吉拉斯州的孔戈尼亞斯城內。教堂完工于1772年,除了教堂本身外,還有前廊和七個跨間等建筑物。圣殿通體潔白,主建筑包括三層,大門富麗堂皇,造型精美的兩座塔樓圓頂方體排列在兩邊。其裝飾風格屬洛可可式,并含意大利式大玻璃裝飾的優(yōu)點。內部藏有典型的巴洛克藝術風格的雕刻作品,極富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實屬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上乘之作。這些作品與先知像稱得上是拉丁美洲基督教藝術的杰作。這一切使得這座圣殿成為極具基督教藝術特色的宏偉建筑之一。

這個圣殿由多個部分組成:一個受意大利影響采用洛可可風格進行內部裝飾的教堂、飾以先知雕像的室外樓梯,以及七座小教堂,在這些小教堂里展示有耶穌受難像,亞歷昂德里諾(Aleijadinho)創(chuàng)作這些多彩雕像表現(xiàn)出非常新穎、生動和富有特色的巴洛克藝術風格。

17世紀末期和18世紀早期,豐富的金礦和鉆石礦的發(fā)現(xiàn),吸引了大量的探險者來到這個區(qū)域,其中尤以葡萄牙人居多。在公元1700年附近,一些葡萄牙人定居在雷阿爾克盧什(即今天的拉法耶蒂顧問城)。從那兒,一些人出發(fā)去尋找新的貴重金屬礦脈,在他們尋找的路上,他們建立了一些小村莊,這就是孔貢哈斯村鎮(zhèn)的誕生淵源;也有人相傳:這個城鎮(zhèn)是有一群礦工建立的,他們是從歐魯普雷圖逃跑出來,為的是躲避那兒的饑荒。這引起了城鎮(zhèn)人口的劇增。在1734年隨著附近河床地區(qū)金礦的發(fā)現(xiàn),孔貢哈斯的定居人口一下子激增起來。起初,人們定居在一條河流的右岸,在那兒他們建立了第一個教堂羅薩里奧圣母城,該教堂是由17世紀末期的奴隸建立的,當時礦工們還沒有來到這個區(qū)域。在1749年,開始建造瑪特里斯圣母教堂??赘昴醽喫沟娜蚀纫d宏偉圣殿的建造開始于公元1757年,建在一個稱為奧托馬拉尼昂的小山上。這個事實促進了對河流左岸的利用。建造圣殿的動機來自于葡萄牙人,一位虔誠的耶穌教徒,他建立了這個許愿教堂。當時一流的畫家,安東尼奧·弗蘭西斯科、利斯博阿和阿萊雅丹赫,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才賦,對建筑工作給予了不朽的貢獻。教堂的旁邊,是12個皂石作的先知畫像和64個自然大小的雕像,描述了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情景,它們是由阿萊雅丹赫雕刻,由阿塔爾德繪制的。由于很多人的不斷捐獻,圣殿的建設才成為可能。這些人在淘金的過程中也變得富有起來。在1746年,一張記錄有最大財富的秘密清單中,包括了孔貢哈斯村落的十個居民戶,而且他們都是礦工。在這些最富有的礦工中,有一個人被人們稱作“巴塔泰洛”,這是由于他開采的金礦石的巨大尺寸而得到的外號。金礦的耗竭標志著這個地區(qū)衰落的開始,經濟開始下滑,只有九月份在馬圖濟尼奧斯的仁慈耶穌宏偉圣殿慶祝期間,這個村莊才會有額外的資金收入。當時,朝圣吸引了大量的信徒,成為米納斯吉拉斯州最大的一個宗教朝圣盛會,已經延續(xù)了200余年。建造圣殿的動機來自于一位虔誠的耶穌教徒、葡萄牙移民弗里西亞諾·門德斯,他建立了這個許愿教堂。1757年,他的重病已完全康復了,在他看來是上帝挽救了他,便許諾建造這座教堂。直到30年代末期,孔貢哈斯才被那條河流分開。河流的右岸隸屬于歐魯普雷圖,左岸隸屬于米納斯的克盧什,1923年,兩個地區(qū)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鐵礦的開采重新給小鎮(zhèn)的經濟注入了活力,當地人口達到了40000人。大型礦產開采公司確保了這個城鎮(zhèn)成為米納斯吉拉斯州的主要稅收地區(qū)之一。

提起孔貢哈斯的民俗風情,人們總是首先想到桑巴舞和狂歡節(jié),其實除了這些,孔貢哈斯還有獨具魅力的印第安文化,還有形形色色的禮儀習俗,多樣而精美的音樂、引人注目雕塑建筑。走進孔貢哈斯,一切都會呈現(xiàn)在你眼前??棕暪沟娘L俗習慣與歐洲差不多。孔貢哈斯人有時較拘禮,有時又十分隨和。初見面時,人們以握手為禮,然而親戚朋友彼此問候,也習慣擁抱、親頰。不僅如此,就是對完全不相識的陌生人也可以擁抱、親頰。“社交”禮儀的親頰,是在兩頰各親一下。男女彼此親頰問候,女人與女人也習慣如此,然而在大多數社交圈中,黑人彼此不興這一套,而習慣握手,同時用左手在對方肩上拍一拍。比較親近的男士彼此習慣擁抱,在對方背上重重拍打。不過,由于社會地位有高低,究竟誰該親誰,其中有微妙的區(qū)別??棕暪谷撕敛辉诤踉诖蟊娒媲氨砺肚楦?,他們慷慨好客,到他們家里做客,酒杯里永遠有酒,盤子與咖啡杯里永遠不空。現(xiàn)在人們推崇依靠自己的勤勞和努力發(fā)家致富,贊揚貧窮的天主教會正在不斷失去信徒。巴西民族勤勞、嚴肅、認真、自信,人們的觀念正在日益加強。

4   巴西孔戈尼亞斯的仁慈耶穌圣殿16

4   巴西孔戈尼亞斯的仁慈耶穌圣殿15

4   巴西孔戈尼亞斯的仁慈耶穌圣殿7

4   巴西孔戈尼亞斯的仁慈耶穌圣殿2

4   巴西孔戈尼亞斯的仁慈耶穌圣殿4

4   巴西孔戈尼亞斯的仁慈耶穌圣殿12


5   巴西巴伊亞州的薩爾瓦多歷史中心 (1985)

Historic Centre of Salvador de Bahia

薩爾瓦多建立于公元1549年,位于巴西的羅地斯特,占據著一個海灣和大西洋的中間突出來的多山的島的末端。薩爾瓦多是由環(huán)繞著教堂的斜坡發(fā)展起來的,這個教堂于1549年由耶酥教士建造。從它建立的那時起,這個城市就作為巴西的國家政治中心,并且從1551年開始成為主教的宮殿。1558年,第一批非洲奴隸到達這里,并從事甘蔗種植。直到18世紀中葉,薩爾瓦多的這個港口成為葡萄牙的最主要的貿易中心。這個港口是在非洲、巴西、歐洲的三角貿易通道上,許多歐洲的移民定居在這個城市。薩爾瓦多的形狀是沿著海灣的邊緣。有一個陡坡將其分為上面的城市和下面的城市,可以通過升降機到達或徒步爬上去。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這個城市根據一個正交的計劃進行投資,這也適合它的地形。這個趨于三角的開放的地域被認為是彼路里奧。它是幾個街道的舉行會議的場所。在陡坡的兩邊,上面和下面的城市的中央地同時關閉。歷史中心集中在彼羅里奧,沿著陡坡而保留的城墻呈拱形,現(xiàn)在這個地方已經成為時裝精品屋了。上面的城市有一些公用的建筑物、住所以及花園。它們保持的比下面的城市更好些。下面城市的房屋活動連系著港口和商業(yè),而且宗教建筑,它們中的許多有著1718世紀的雕刻來修飾,有很多用彩色的泥做出的條紋,反映了殖民時期的特征。通過林立的紀念碑和一致的設想來描述了它的整體特性。薩爾瓦多是有名的城市的一個例子,其結構適合一個殖民地,有上層的防御、行政和住宅。他能俯瞰下面的城市的活動,而這些活動是圍繞港口展開的。薩爾瓦多是一個從16世紀到18世紀歐洲、非洲和美印文化的集中點。

薩爾瓦多是巴西第一個首都,在15491763年期間見證了歐洲文化、非洲文化和美洲文化在這里的融合。從1558年開始,殖民者將非洲奴隸販賣到這里的甘蔗園地勞動,使得薩爾瓦多成為了新大陸(New World)第一個奴隸市場。城市保留了很多著名的文藝復興時期典型建筑。老城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色彩鮮亮的房屋,通常都采用了上好的涂墻泥灰來裝飾。

5   巴西巴伊亞州的薩爾瓦多歷史中心6

5   巴西巴伊亞州的薩爾瓦多歷史中心9

5   巴西巴伊亞州的薩爾瓦多歷史中心10

5   巴西巴伊亞州的薩爾瓦多歷史中心3

5   巴西巴伊亞州的薩爾瓦多歷史中心11

5   巴西巴伊亞州的薩爾瓦多歷史中心18


6   伊瓜蘇國家公園 (1986)

Igua?u National Park

巴西和阿根廷兩國共有。伊瓜蘇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壯觀的瀑布群之一,整個瀑布群寬約2700米。這里是許多稀有瀕危動植物物種的棲息地,其中包括大水獺和巨食蟻獸。瀑布產生的霧氣滋潤著這里的各種植物,使得它們能夠茂密地生長。

伊瓜蘇河是阿根廷和巴西的界河,流經巴西南部巴拉那州和圣卡塔琳娜州,并形成巴西和阿根廷邊界的一小部分。伊瓜蘇河由源出大西洋岸邊的庫里蒂巴附近的馬爾山的溪流匯集而成,沿途不斷有大溪小流匯人,大致向西穿過高地1320千米后,在阿根廷、巴拉圭和巴西三國交界處注入巴拉那河,流出維多利亞山口后,河水以洶涌澎湃之勢向阿根廷和巴西交界的平原滾涌而去。流經伊瓜蘇時,被阿古斯丁島阻擋,河道為之展寬達3千米,變成一個湖面,湖水深約1米,跨過絕壁時,湖水傾瀉成一個大瀑布群。

典型的亞熱帶的濕潤氣候形成了伊瓜蘇公園內特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公園內的植物種類非常豐富,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博物館。最著名的是高達40米的巨型玫瑰紅樹。這種紅樹高大筆挺,在它的樹陰下生長著珍稀樹種——矮扇棕樹。由于這種棕樹的苞芽可以食用,故遭到人們的大肆采摘,植物,松林、棕櫚與翠竹間有紅花生長著,秋海棠與青藤在一起生長,為林中點綴著明麗的色彩。這里還棲息著巨型水獺、短吻鱷和山鴨等瀕危動物及南美洲特有的大型哺乳動物貘、蜜熊、美洲豹等。

伊瓜蘇河發(fā)源自巴西境內大西洋沿海地帶,全長1320公里,共有三十條支流、七十條瀑布。它沿途匯集了大溪小流,穿過維多利亞山口,它浩浩蕩蕩,洶涌澎湃地流過巴拉那高原,以雷霆萬鈞之勢向巴西和阿根廷交界的平原奔騰。在突然受到阿古斯丁島的阻滯,河道為之鋪寬達3千米,形成一個水深僅1米左右的湖面,湖水流到絕壁時,飛瀉成一大瀑布群。伊瓜蘇河繞過急彎流到這里,寬度大增,滔滔河水下瀉,聲聞二十四公里外。一、二月盛夏雨季,每秒鐘流過懸崖的水量,可以注滿四個奧林匹克泳池。其中最高的聯(lián)合瀑布直瀉氣勢驚人的魔鬼咽喉谷。那原是一道斷層裂縫經河水沖刷而成深谷。河水經此轉過兩個九十度大彎,流過湍灘注入巴拉那河。

氣勢恢宏的伊瓜蘇瀑布是世界最壯觀的瀑布之一,被譽為“南美第一奇觀”和“世界上最大和最感人的瀑布”。瀑布從懸崖上跌落而下,雷鳴般的轟聲為其助威,在25千米的范圍內都能聽得見它的聲音。陽光下的七色彩虹為其增色。其中有些瀑布徑直插入82米深的大谷底,另一些被撞擊成一系列較小的瀑布匯入河流。這些小瀑布被抗蝕能力很強的巖脊所擊碎,騰起漫天的水霧,艷陽下閃爍著色彩不定的耀眼彩虹。

伊瓜蘇瀑布的位置距伊瓜蘇河與巴拉那河匯流點約23千米。伊瓜蘇瀑布是南美洲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五大名瀑之一。它呈弧形,平均落差72米,共有275股大大小小的瀑布,組合成三大瀑布群,平均每秒流量1750多立方米,夏季流量每秒鐘達58000立方米(約為尼亞加拉瀑布的兩倍)。位于中部的瀑布群最高、最壯觀,名叫“鬼喉瀑”,因該瀑布在瀉人深淵時發(fā)出的轟鳴聲加上深淵內震耳欲聾的回聲令人驚心動魄,故得此名。

當地印第安人的瓜拉尼語稱該瀑布為“伊瓜蘇”,意為“大水”。當地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某部族首領之子站在河岸上,祈求諸神恢復他深愛的公主的視力,所得回復是大地裂為峽谷,河水涌人,把他卷進谷里,而公主卻重見光明,她成為第一個看到伊瓜蘇瀑布的人。

南北瀑布群:北翼的瀑布群在巴西境內,是兩層平臺組成的大小瀑。南翼的瀑布群則在阿根廷境內,是兩組雙層的瀑布群。汛期時,三大瀑布群連成一道垂掛于峭壁之上的天幕,水天一色。當陽光照射到水霧上時,四周就會映現(xiàn)出一條條五彩繽紛的彩虹,景色極其壯觀。伊瓜蘇瀑布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每年11月到次年3月為雨季,這時伊瓜蘇河水位猛漲,每秒平均達1萬多立方米的巨大水量覆蓋崖壁,共同匯成一道半圓形水幕,狂瀉而下,其聲勢之浩大,如萬馬奔騰。伊瓜蘇瀑布直瀉谷底,水聲如雷,濺起的水花高達九十多米。水花濺起在巴拉那高原上,映出美麗的彩虹。

伊瓜蘇瀑布中最高的是聯(lián)合瀑布,高85米,寬4公里。其高度相當于北美尼亞加拉瀑布的一半,寬度則大三倍。直瀉峽谷激起的水花比瀑布頂端還高,日光穿透一簾水霧,幻化成數十道彩虹,與水花流霞共舞。滾滾河水墜落新月形懸崖時,受凸出的巖石阻擋,分成大約二百七十五道瀑布,有些直沖谷底,有些沖擊在巖階上分級瀉下,瑞士植物學家喬達形容這是“海洋注入深淵”。

巴西與阿根廷各在瀑布旁設立國家公園。巴西的公園可從距大西洋不遠的庫里蒂巴進入,在那里能看到瀑布的全貌,在晨曦中尤其壯觀。阿根廷那邊,則可從近距離觀賞瀑布,例如,看得見圣馬丁瀑布一連兩次下瀉三十米:還可沿窄道深入魔鬼咽喉谷,最宜在傍晚雨燕回巢時觀賞。旅客除觀賞瀑布外,還可步行穿越恍如亞馬孫森林的熱帶雨林,這種機會很難得,但須依指定的路徑行走。兩個國家阿瓜蘇瀑布風光的不同之處在于:巴西的部分更壯觀,但阿根廷部分更適合探險。要一睹大瀑布的壯麗景觀,最好還是兩邊都要走走。如果想一天之內走完的話(并非不可能,但要費點勁頭),最好從巴西部分開始。雖然巴西部分離瀑布水流較遠,更適合對寬闊的瀑布群做一個概貌的瀏覽(那里的光線最適合上午拍攝),但順著巴西這一側的羊腸小道或是坐直升飛機都能看到更近處的景觀。阿根廷這一側,可以看到大瀑布最雄偉的景觀——咆哮的魔鬼的咽喉(DevilThroat)。100米的落差內14條瀑布一起匯集力量,垂直撞擊在底下的水面上,你還可以看到巨大的彩虹搖擺在瀑布上空。從巴西一側越過邊境到達阿根廷,并不需要任何手續(xù)。阿根廷的咨詢中心可以給游客提供更多關于瀑布以及周圍動植物群落的有效信息,而這種服務如今在巴西是沒有的。有許多羊腸小道可供游客觀賞瀑布,其中就有一條1988年修成的山間小徑,順著這條小徑游客能到達鬼門關峽谷(DevilGorge)上方,從那里可以看著氣勢宏大的水流往下垂直沖擊。在一些瀑布飛濺的浪花下有某些區(qū)域是可以游泳的,但有所顧忌的是不時出現(xiàn)的真皮寄生蟲一直是個威脅。游客們也可以順著小路或者階梯走到河下游來,下游有渡船可以帶著游客參觀圣馬丁島,該小島靠近其中一條瀑布。但是若再想往上攀登回到原處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只有身體特別強壯的人才敢一試。

瀑布后的巖架長滿頗像地衣的水生植物。峽谷兩旁是又熱又濕的雨林,林中長細絲狀的蕨類植物、竹子以及棕櫚、松樹等喬木,像巨大的綠披肩,遮掩著階狀巖架。苔蘚、開喇叭花的藤本植物和鳳梨科植物與樹木互相映襯。顏色瑰麗的金剛鸚鵡、鸚鵡和數百種蝴蝶在綠蔭下飛舞,跟野生蘭花爭艷:蘭花在清涼的春天(八至十月)開得最燦爛。

懸猴的吱吱亂叫,鳥雀的喧鬧爭鳴,加上黑吼猴的響亮吼聲交織成一片聒噪的天籟。密林深處,鹿、笨重的貘和像豬的西貒在雨林覓食:美洲虎在尋找獵物:虎貓?zhí)煨灾斏鳎矚g獨來獨往;最常見的哺乳動物是大如兔子的刺鼠與兩種野貓般大的動物:兔豚鼠和南美長尾浣熊。成千上萬的雨燕在水面盤旋俯沖,追逐昆蟲。這些雨燕,整天都在伊瓜蘇瀑布上盤旋低飛,不時穿過水幕,飛到瀑布后的巖壁上歇息。這種深褐色的敏捷小東西約長十八厘米,夏季產卵,在瀑布后的巖壁上筑巢。孵卵約需三周。雛鳥孵出之后,要等到五至八周(視食物多寡而定)才能飛越水幕。雨燕養(yǎng)育幼雛,非常忙碌,要在飛行之中捕捉昆蟲,含在喙里,再用唾液黏成團狀,帶回去喂養(yǎng)雛鳥。別強壯的人才敢一試。

6   巴西伊瓜蘇國家公園6

6   巴西伊瓜蘇國家公園7

6   伊瓜蘇國家公園15

6   巴西伊瓜蘇國家公園8

6   巴西伊瓜蘇國家公園11

6   巴西伊瓜蘇國家公園2

6   伊瓜蘇國家公園14


7   巴西巴西利亞 (1987)

Brasilia

巴西利亞(英語:Brasilia,葡萄牙語:Brasília),巴西聯(lián)邦共和國首都,是巴西第四大城市。位于中部戈亞斯州境內,馬拉尼翁河和維爾德河匯合而成的三角地帶上。海拔1100米,東南距里約熱內盧900千米,南距圣保羅865千米。連周圍8個衛(wèi)星城鎮(zhèn)的聯(lián)邦區(qū) ,面積 5814 平方千米,人口279萬。地處高原,氣候溫和宜人。年平均氣溫17.7℃。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雨季集中于10月~翌年4月。這里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樹木常年蔥綠,鮮花久開不敗。

巴西利亞建城于1956-1960年,以新市鎮(zhèn)、城市規(guī)劃方式規(guī)劃興建,其也以大膽設計的建筑物及快速增長的人口而著名。1960421日,巴西為了加快內陸的開發(fā),因此將當時首都由里約熱內盧遷至巴西利亞。巴西利亞被列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巴西利亞是全世界最大的20世紀以后建成的城市。

城市規(guī)劃師盧西奧·科斯塔(Lucio Costa)和建筑師奧斯卡·尼邁爾(Oscar Niemeyer)認為城市中的一切元素都應該與城市的整體設計相吻合,巴西利亞城的城市布局常常被形容為“飛翔的鳥”,因為城市的行政管理區(qū)域和居民住宅區(qū)域布局對稱,同時城中的每個建筑物也都是對稱的,特別是政府辦公樓,體現(xiàn)了極強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

該城坐落于人工湖帕拉諾阿湖半島上,形如一架朝向東南方的飛機?!皺C頭”為突出于半島尖端的三權廣場,周圍建有總統(tǒng)府、最高法院和議會大廈?!皺C身”為一條長8千米、寬250米的東西向大道?!扒芭摗笔钦鞑看髲B、廣場和大教堂;“后艙”是文教區(qū)、體育城、電視塔等;“機尾”是火車站和向南北伸去的鐵路。是工業(yè)區(qū)和印刷出版區(qū);再向后是小型工廠。“機翼 ”為住宅區(qū),設有托兒所、學校、運動場、影劇院、醫(yī)院、商場、餐館等?!皺C翼”和“機身”的連接處為中央商業(yè)區(qū),設有超級商場、銀行、郵電大廈、國家劇院、大飯店等商業(yè)服務設施。生活區(qū)之間隔著綠地,或者花圃和叢林,四季常青,使人感到雖身處高樓群內,卻不乏大自然的情趣。人工湖面積44平方千米 ,蓄水 5億立方米,分南湖和北湖。附近有動物園和植物園。湖濱為使館區(qū)和私人住宅區(qū),湖中島上是稱作水晶宮的外交部。綠地面積占市區(qū)面積的60%。市區(qū)有現(xiàn)代化的高層建筑,有傳統(tǒng)的西班牙式古城堡和歐洲巴洛克式建筑,有世界建筑博覽會之稱。

7   巴西巴西利亞4

7   巴西巴西利亞7

7   巴西巴西利亞8

7   巴西巴西利亞3

7   巴西巴西利亞5

7   巴西巴西利亞9

7   巴西巴西利亞12

7   巴西巴西利亞10

7   巴西巴西利亞13

7   巴西巴西利亞14

7   巴西巴西利亞18

7   巴西巴西利亞19

7   巴西巴西利亞17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 (1991)

Serra da Capivara National Park

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占地約為1000平方千米,位于巴西東北部的皮奧伊州,距離首都巴西利亞約950千米。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之所以被指定為人類社會的一筆寶貴遺產,不在于其自然景觀有多么優(yōu)美,而在于它所具有的重大文化價值。這里曾是南美大陸最古老的居民的棲息之所,洞窟里有一批繪制于公元前1.2萬~前4000年期間的壁畫。多以幾何圖形表示人體和各種動植物。內容主要有舞蹈、愛的場面、狩獵和在樹木周圍舉行儀式等,色彩以紅色為主,至今很鮮艷。這些抽象而極富含義的壁畫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

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中的360處考古遺址中存在大量史前石器時期的壁畫。這些敘述性的壁畫極具保存價值,因為他們描述了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和古代開始的典禮時的場景。人類已經在這片地區(qū)上連續(xù)居住了55千年。然而,自然和人類的因素已經導致這些壁畫的惡化:越來越多的昆蟲在墻上建立巢穴;因為氣候因素而生成的一層石灰已經蓋住了這些壁畫,并且還有獵人在這兒點燃篝火,尤其是在晚上為多。要想挽救這些壁畫,就得有三項工程同時開始,其中包括使用專門的計算機技術采用音像設備將這些巖石壁畫錄制下來,建立一個計算機化的壁畫詳細目錄;包括這些壁畫的保存和維持;還包括對當地社會的教育,使當地居民也認識到保護這些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并加入到保護國家公園的行動中來,避免遭到破壞。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內眾多巖洞中都發(fā)現(xiàn)有巖雕壁畫,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25 000年前。這些壁畫是南美洲最古老的人類存在的重要證據。

南美大陸最古老的居民就居住在卡皮瓦拉的洞窟里,一大批壁畫也保存在洞窟里。這批壁畫的主體部分是公元前1.2萬年左右完成的,其他部分則是公元前1萬年~前4000年期間完成的??ㄆね呃蕉纯弑诋嫷纳室约t色為主,壁畫多采用幾何圖形用以表示人體和各種動植物。壁畫內容有舞蹈、狩獵、愛的場面和在樹木周圍舉行儀式等類,雖抽象但含義深刻。卡皮瓦拉山山北是寬廣、干燥的皮奧伊·馬仰漢盆地,山南是一片低洼地帶,源自巴西高原上的米納斯吉拉斯州南部的圣弗朗西斯科河流經這里。圣弗朗西斯科河全長3200千米,雨量充沛。這里生長著多刺落葉灌木叢和落葉林,并且有高聳的棕櫚林及可可樹散布其間。

在南美洲巴西的熱帶的原野上,封存著遙遠的太古時期的記憶。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軌跡在這里留下了許多重大的謎題。這些巖石壁畫的發(fā)現(xiàn)曾經震驚了全世界。因為,它們的年代很可能比人類最早踏上美洲大陸的時代更為古老。作為讀解深埋在巖石之海中人類發(fā)展史的關鍵場所,同時也作為南美洲最古老的巖石藝術。1991年,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被登錄為世界遺產。裸露的巖石一直陳列到天邊。從這里發(fā)現(xiàn)的太古時期的歷史遺跡,使巴西的這片邊境地帶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這無數的巖洞,成為將我們引向未知的太古時代的時間隧道。大約在2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離開了人類的誕生地——非洲,開始向整個地球遷徙擴展。人類到達南美大陸的時間,一直被認為是在大約一萬二千年前??墒牵诎臀骶拱l(fā)現(xiàn)了3萬年以前的巖石壁畫。這個發(fā)現(xiàn),意義非同尋常,它預示著人類史中的一些定論有可能因此而重寫。在萬物微醺的熱帶風的吹拂下,這里的巖畫就像進入了休眠,靜靜地度過了漫長的歲月。迄今為至,在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大約發(fā)現(xiàn)了300多處史前時代的巖石壁畫。關于這些壁畫的年代,目前仍在爭論。不過,從地層以及周圍巖石的狀態(tài)推斷,大約是3萬年前至6千年前的作品。以巖石為畫布的遠古藝術家們,他們究竟為什么而創(chuàng)作,又為誰而創(chuàng)作?他們是什么時候來到這里的?又是怎么來的?面對無數的巖畫留下的巨大謎團,至今還沒有尋出答案。這里到處都有被認為是人類生火留下的灰燼遺跡。采用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對這里的一部分炭渣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這些炭渣是25千年前的東西。在發(fā)掘工作進行的同時,研究人員對殘留在遺址中的眾多巖石壁畫也進行了調查。從中發(fā)現(xiàn)了壁畫反復描繪的幾個主題。這些主題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景。這幅壁畫上的人們圍著的是一棵樹?還是一堆篝火?這場面讓人猜測很可能是一種宗教儀式。壁畫中頻繁地出現(xiàn)著似乎長了角的人物。他們是帶著假面具的獵人?還者是占卜念咒的巫師呢?問題依然還是問題——沒有答案。但是有一個事實卻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當時的人們曾經堅持不懈地在巖石上作畫。從他們的作品中,甚至可以感覺到與現(xiàn)代繪畫相媲美的裝飾性。關于這幅許多人排成一列的巖畫,一位研究人員的見解非常獨到:這很可能是人類在繪畫中運用透視法最古老的實例。越是末端的人物畫得越小,這也許是為了表現(xiàn)人們圍成一圈跳舞的情景而特意設計的。

巖畫把我們帶進了廣闊無邊的想象世界。從這里的遺跡中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人骨。通過對附著在人骨上的碳化物進行年代測定,得知這些人骨大約是一萬一千年前的。據說在這些人骨上,甚至發(fā)現(xiàn)了與美洲土著民不同、卻與日本的阿伊努族以及波利尼西亞人共同的人種特征。到底是什么人、在什么時候、從什么地方來到了這片新大陸?迄今為止的所有調查,都沒有形成一個明確完整的答案。實際上,解密“最古老的美洲人”的工作,僅僅是剛剛開始。太古時代的藝術家們,以各種形式,從各種角度認識世界,表現(xiàn)世間的萬物。然而,他們究竟要表現(xiàn)什么呢?這也許永遠都是一個謎。究竟是什么人住在這里?他們是怎樣生活的?巖畫描繪的是什么?想告訴人們的又是什么?卡皮瓦拉山沒有作答。它只是把漫長歲月中形成的一個個謎團留給了我們。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4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3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10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1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6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7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2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8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9


9   巴西圣路易斯歷史中心 (1997)

Historic Centre of S?o Luís

圣路易斯歷史中心位于距離赤道南部約2.5公里大西洋沿岸的圣路易斯島上,為圣馬爾克斯灣所環(huán)繞,距里約熱內盧以北約3000公里,是馬拉尼昂州的首府。圣路易斯屬熱帶氣候,空氣濕潤。她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中心,而且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地方,來到這里就象是到了天堂一般。這里有明凈的海灘、高大的棕櫚樹和迷人的姑娘。

歷史中心建于1612年,由法國人建造并以當時國王路易十三的名字命名。1615年圣路斯為葡萄牙占領。1641年至1644年,圣路易斯被荷蘭人接管,最后才到了葡萄牙統(tǒng)治者的手中。在圣路易斯,葡萄牙文明的影響處處可見。城市高大建筑物的正門都裝飾有鮮艷的瓷磚,使人不由得聯(lián)想起1719世紀的葡萄牙建筑。19世紀,圣路易斯是遠近聞名的文化中心,也是一處資產階級的堡壘和商人的匯集地。20世紀初期,因為圣路易斯經濟發(fā)展緩慢,才使得大批古代精美的建筑得以幸存,圣路易斯歷史中心完整的保留了它當時的長方形街區(qū),成為一處展示伊比利亞殖民地風貌的絕好紀念地。現(xiàn)在,圣路易斯是馬拉尼昂州重要的海港,全國工業(yè)產品的貿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它的工業(yè)以初級產品的加工和輸出為主,主要產品有棕櫚油、可可、糖果和水果罐頭。

歷史中心的街道狹窄,分割成像棋盤似的,一小格一小格。多數建筑都不高,墻上鋪設有隔熱作用的手繪瓷磚,幫助維持室內舒適的溫度。正是這些瓷磚讓圣路易斯亦有“瓷市”之稱。

圣路易斯城由法國人建立,后被荷蘭人占領,最后由葡萄牙人統(tǒng)治。城中完整地保留著17世紀末期城市的垂直街道布局。由于20世紀初的經濟停滯,使得該城許多極具歷史價值的建筑得以保留,圣路易斯城成為了伊比利亞風格殖民地城鎮(zhèn)的杰出典范。

9   巴西圣路易斯歷史中心2

9   巴西圣路易斯歷史中心1

9   巴西圣路易斯歷史中心4

9   巴西圣路易斯歷史中心3

9   巴西圣路易斯歷史中心8

9   巴西圣路易斯歷史中心9


10  巴西大西洋東南熱帶雨林保護區(qū) (1999)

Discovery Coast Atlantic Forest Reserves

大西洋東南熱帶雨林保護區(qū)位于巴拉那州(Paraná)和圣保羅州(S?o Paulo),有著巴西國內最好和最廣泛的大西洋熱帶雨林品種。組成了該遺產的25處保護區(qū)(總面積470 000公頃),展示了保留下來的大西洋雨林的生物多樣性和進化史。整個保護區(qū)內既有樹木茂密的高山,也有濕地和沿海島嶼,島嶼上還有被海隔開的山巒和沙丘,這里風景如畫,自然資源豐富。

喀斯特地貌是巴西東南熱帶雨林保護區(qū)最典型的地理特征。深邃的河谷加上雄偉的山峰點綴其間,形成了一幅壯麗的雨林風光。大西洋東南熱帶雨林保護區(qū)包含河口的瀉湖,大量的沼澤地一直延伸到瀉湖內的鹽湖中。由海沙堆積而成的沙丘在海灘上排成一列,連綿不斷。陸地和海洋之間是一些與海岸線平行的島嶼。雨林的小山上有一些河流和噴泉、瀑布,它們匯集一處,水勢磅礴,蔚為奇觀。大西洋東南熱帶雨林保護區(qū)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底層,由第三紀火山噴發(fā)而成。還有一些地區(qū)由一系列石灰質山丘形成了巖溶地形。由于該地降雨豐富,空氣濕度大,所以產生了眾多的溶洞及鐘乳石、石筍、石柱等。

大西洋東南熱帶雨林保護區(qū)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全年最熱的月份是二月,平均溫度22℃;最冷的月份是七月,平均溫度18℃。該地區(qū)全年氣候濕潤,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500毫米之間,大西洋東南熱帶雨林保護區(qū)內有保存完好的種類繁多的瀕危大西洋雨林物種。在其中一些地方,已發(fā)現(xiàn)450多種木本植物,這甚至比亞馬遜河雨林的品種還要多。保護區(qū)內主要的植被是高低不齊的大西洋雨林。蔥郁的森林掩映著河谷,偶爾會見到30米高的樹木直上云霄。植被種類因海拔高度的不同而異。而過渡帶森林的物種劃分則與土壤層的厚度、肥沃程度和濕度有關。略低些的樹木群一般生長在海拔80900米間,以樟科、桃金娘科、大戟科居多,棕櫚樹所處的海拔更低。在海拔9001300米的地方,生長著一片七、八米高的相對較低的林木,其中的代表樹木是羅漢松。在這里,還處處可見真菌、色彩奇異的蘭花和鳳梨科植物。到海拔1300米以上,在更為潮濕的地帶上是以泥炭蘚種植物為主的草地。在石灰質土壤中生長著眾多本地特有的、生長期為半年的大西洋森林物種,在沿海岸,還有大面積的紅樹林和灌木叢帶。

大西洋東南熱帶雨林保護區(qū)有各種各樣的動物群,其中的瀕危物種受到當地政府的特別保護。哺乳動物有120來種,其數量之多在巴西是首屈一指的。在如此眾多的動物中,美洲虎、虎貓、灌木狗、水獺及20多種蝙蝠和各種瀕臨滅絕的物種尤為引人注目。最近新發(fā)現(xiàn)的黑面獅子是這一地區(qū)特有的動物。大西洋東南熱帶雨林保護區(qū)的鳥類各異,有記載的就有350種。該保護區(qū)是南美冠雕及前半身為黑色的冠雉的重要棲息地。本地的溶洞里繁衍著大量的微生物(以節(jié)肢動物為主)。

大西洋東南熱帶雨林保護區(qū)現(xiàn)已發(fā)掘出50多處考古地點,在其中的一些考古點發(fā)現(xiàn)了貝殼、陶器以及石制工具。此地還是一個林區(qū)傳統(tǒng)文化的中心,有些居民至今仍在使用班圖語,并且保持著他們祖先的風俗。這一地區(qū)是巴西最窮的地方之一,當地居民以農民為主,他們世代居住在這里,以農業(yè)和摘取森林果實為生。

10  巴西大西洋東南熱帶雨林保護區(qū)3

10  巴西大西洋東南熱帶雨林保護區(qū)1

10  巴西大西洋東南熱帶雨林保護區(qū)2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 (1999)

Atlantic Forest South-East Reserves

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位于巴伊亞州(Bahia)和圣埃斯皮圖里州(Espírito Santo),由八個獨立的保護區(qū)組成,擁有112 000公頃的大西洋森林和灌木。巴西大西洋沿岸的熱帶雨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qū)。這個地區(qū)內生長有許多極具當地特色的動植物物種,反映了物種的進化過程,不僅僅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同是也有很高的保護意義。

1991年,位于巴西南巴伊亞州的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生物圈保護計劃;1999年,它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被劃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區(qū)域面積為111930公頃,在它的周圍還有一些尚未列入計劃的緩沖地帶。

南巴伊亞州的人口總計60萬零595人。該地區(qū)主要的產業(yè)是伐木(但現(xiàn)已被巴西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1998年第40號令禁止)、畜牧養(yǎng)殖、旅游、水果種植和少量農業(yè)生產,其中畜牧業(yè)生產占去了94%的土地,而可可種植只占用了 2.4% 的土地。

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有三種地貌,并且每種地貌對應不同的地質年代。保護區(qū)內年代最老的巖石是前寒武紀變質巖和巖漿片麻巖,它們形成了保護區(qū)內陸勢最高的山嶺,這些山嶺分布在離海最遠的地方;第三紀的石灰?guī)r沉積形成了保護區(qū)內的高地以及地勢平緩的丘陵;第四紀沉積物以及來自海里的砂石經沉積后形成了形狀不規(guī)則的海岸以及一些沿海沙丘。

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屬濕潤的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1750mm之間,其中每年八、九月份和一、二月份降水極少,特別是對于內陸及遠離海洋影響的地區(qū),這個季節(jié)的干燥情況更為明顯。全年空氣的相對濕度大約在80%。一年中大都刮東風,春天風力尤為強勁;到了冬天,風從四面八方吹來,非常柔和。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年平均溫為2224攝氏度。

位于巴西南巴伊亞和北圣埃斯皮里圖州的雨林是世界上單位面積樹種最多的地方。據紐約花卉組織最新的調查結果,南巴伊亞州每公頃森林中有458種不同樹種;另據其它組織調查,北圣埃斯皮里圖州的雨林每公頃有476個樹種。

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最主要的植被是被二三十米的高大樹木遮掩下的各種濕潤的熱帶闊葉林。這個地區(qū)可能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最大的云實屬樹木生長區(qū)。下層叢林因為光照不足,生長條件有限,但仍可見長勢良好的棕櫚樹、蘭花和苔蘚地衣。在較為干燥的地區(qū),棕櫚樹和藤蔓植物則更為常見。在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內的許多地方有一些次生植物群,它們主要是由大量的真菌、寄生植物和濃密的灌木層組成的。在沙灘土壤中,按距海岸距離的遠近,植被從潮濕的草原和灌木層到低矮的森林逐漸變化。而在裸露的沙石地區(qū),生長著一些特定的耐旱植物,如:藤蔓植物、蘭花屬植物和地衣等。

目前,對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中的動物研究甚少。復雜的生物變異使我們很難準確劃分不同種動物的棲息地。除了生長在沼澤地的動物種以外,劃分動物群的依據主要是動物所處的特征植被帶和群落交錯區(qū)。保護區(qū)內有名氣的動物是鳥類和靈長類動物,另有一些大西洋沿岸雨林所特有的動物,如樹懶、箭豬、美洲虎和耳朵呈簇狀的小型長尾猴。盡管在這一地區(qū)只捕獲過四種蝙蝠,但有記載的嚙齒類動物是很多的。

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近代史中歐洲殖民者首次侵占新大陸時期的唯一歷史見證。該地最著名的歷史名勝當屬波爾圖、佛得角,以及圣克魯斯中心。在這兒已發(fā)現(xiàn)了大量考古點,巴西第一個教堂的遺址就是在北波爾圖的一個峭壁上發(fā)現(xiàn)的。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6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5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7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1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3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4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2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qū)8


12  巴西蒂阿曼蒂那城歷史中心 (1999)

Historic Centre of the Town of Diamantina

蒂阿曼蒂那城建于1831年,屬于米納斯吉拉斯州,是巴西歷史上重要的中部城市,是十八世紀著名的黃金和鉆石采掘地。蒂阿曼蒂那城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現(xiàn)古城中保留了大量的葡萄牙殖民時代住宅、畫廊以及小店等,形成了具有鮮明殖民色彩的蒂阿曼蒂那城歷史中心。蒂阿曼蒂那位于無人居住的荒涼巖石山脈之中,原為殖民地村莊。如果說綿綿山脈是條項鏈的話,蒂阿曼蒂那就是項鏈上的一顆寶石。這個小城展示給世人的是一幅18世紀采礦人挖掘鉆石的場景,同時也是人類文化和藝術戰(zhàn)勝環(huán)境的證明。

蒂阿曼蒂那城歷史上曾經盛產黃金,是歐洲大陸淘金者向往的地方。在巴拉奇有一條通往黃金寶石產地、全長1200公里、海撥落差1000米,由石頭鋪砌的“黃金之路”,這條“黃金之路”從南至北,穿越著名的黃金產地——黑金城,直抵寶石原產地米納斯州內陸的蒂阿曼蒂那城。這條開拓最早的“黃金之路”,以巴拉奇港為出口,在黃金時代,大約有600噸巴西黃金運抵到了葡萄牙,作為交換的是從葡萄牙運回來的幾塊象征性的大理石和大量從非洲販來的黑奴。第若卡,土語意為泥巴。最早的黃金搜尋者把營地建在第若卡河與格蘭德河交匯處的沼澤地上。這些新定居者在1718世紀期間,為了第若卡村發(fā)現(xiàn)的黃金蜂擁而至,發(fā)現(xiàn)黃金的消息傳出不久,這里就建成了第一條大街——布爾加勒豪大街。這些新的定居者遭到當地土著的敵視。1729年以前,淘金人只注意搜尋黃金。雖然發(fā)現(xiàn)了一些閃光的小石頭,也只用來裝飾和當作賭錢的籌碼。葡萄牙皇家發(fā)現(xiàn)這些“小玩意兒”竟然是貨真價實的鉆石后,第若卡進入了掠奪資源和榨取財富的時代。地下挖寶輕而易舉,導致村里的冒險活動越發(fā)野蠻。這里不再有和平。哪怕最小的一點嫌疑,一個人都可能被流放或關進監(jiān)獄,財產充公,家庭被驅逐出境。葡萄牙當局1733年壟斷了鉆石開采權,劃定了行政區(qū),委派了鉆石軍需官用嚴厲法度進行管理。歷任官員均發(fā)現(xiàn)難以嚴格監(jiān)督開采者和從開采中獲利,于是在1739年開始設立特許制度,以此控制黑市交易。這一限制愈來愈嚴,村落被封閉起來,人口遷出遷入受到嚴格控制,只有具備特殊技能者才可留下。當時,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舉報主人不法之舉的奴隸可以得到三分之一的充公財產。在嚴管管理的同時,城鎮(zhèn)也隨之發(fā)展起來了。尤其到了第六次特批時,第若卡已經頗具規(guī)模。1772年政府廢除了特許制度,轉由皇家采礦公司自行開采鉆石。臭名昭著的“綠皮書”增添了更嚴厲的條文,連同先前的所有限制性法規(guī)一起逞威。183110月,第若卡正式成為城市,取名蒂阿曼蒂那,并于183836日列入全國城市名單。當葡萄牙的暴政開始衰落時,受壓迫的蒂阿曼蒂那人向外界發(fā)出了渴望自由的心聲,蒂阿曼蒂那的大多數黑奴比整個殖民地的同胞更早獲得自由。這時,這塊土地不再單以鉆石出名,它還因為反映了葡萄牙的殖民主義歷史而名聞天下。淘金現(xiàn)在依然是醉心此道的蒂阿曼蒂那人的夢想。但當地人明白,最重要的財富不是鉆石,而是那些創(chuàng)造歷史、把英雄事跡寫在大街小巷中,刻劃在人民心中的人。

蒂阿曼蒂那城位于南半球,其冬夏與北半球相反,每年12月底到3月底為夏季,6月底到9月底為冬季。巴西總體降雨豐富,且時常會有陣雨,但少有連綿雨季,對旅程影響不大。在蒂阿曼蒂那城,鵝卵石鋪成的街道都是淺“V”字形的。據說月圓漲潮的時候,海水會灌入街道,而退潮時,海水也跟著退去,用這種方法,古時的蒂阿曼蒂那城人用海水一年數次清洗著這個城市的街道。所以,蒂阿曼蒂那城也有巴西的“威尼斯水城”的美稱。

蒂阿曼蒂那城里散布著葡萄牙殖民時代色彩鮮艷的住宅、各式各樣的藝術畫廊、手工藝品小店。而且,這些古樸的民居被涂上了五顏六色的濃彩,那色彩搭配的是那樣協(xié)調美麗,放眼望去,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水彩畫。也許是這依山傍水,色彩艷麗的小城更能激發(fā)藝術家的靈感,蒂阿曼蒂那城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水彩畫畫家。這里有各種各樣的水彩畫學習班,街頭上也到處是揮舞畫筆的畫家們。這座小城經過人們長期不懈的努力,基本上保留了一二百年前的建筑風貌,留下了一個研究十八世紀葡萄牙殖民時代建筑特色的窗口。細細觀察,小城的街道并不是直的,而成半弧形,據說這樣可以防御強勁的海風襲擊。每座民居門的上部圓弧形的部份是隨時可以打開通風的窗子,而下半部分才是門。門上有設計精美的觀察孔,這一個個精心設計讓人體會到那時工匠們的智慧。在城內有一條隱藏在鮮花中的小巷,名字叫火街。據說在蒂阿曼蒂那城的鼎盛時期,這條街上居住著很多美麗的煙花女子。美麗的街道,仿佛仍能看到在街上和各國水手,淘金者們打打鬧鬧的美艷女子,和那歌舞聲不絕,歡笑聲不斷的熱鬧場面。

12  巴西蒂阿曼蒂那城歷史中心2

12  巴西蒂阿曼蒂那城歷史中心6

12  巴西蒂阿曼蒂那城歷史中心5

12  巴西蒂阿曼蒂那城歷史中心4

12  巴西蒂阿曼蒂那城歷史中心7

12  巴西蒂阿曼蒂那城歷史中心3

12  巴西蒂阿曼蒂那城歷史中心11


13  巴西潘塔奈爾保護區(qū) (2000)

Pantanal Conservation Area

潘塔奈爾保護區(qū),位于巴西馬托格羅索州及南馬托格羅索州,潘塔奈爾保護區(qū)的潘塔奈爾濕地是世上最大的濕地。潘塔奈爾保護區(qū)由四個保護區(qū)構成,總面積187 818公頃。該保護區(qū)位于巴西中西部馬托格羅索省西南角,占巴西潘塔努大沼澤地區(qū)面積的1.3%,潘塔努大沼澤地區(qū)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該地區(qū)最主要的兩條河流,庫亞巴河與巴拉圭河都從這里發(fā)源。潘塔奈爾自然保護區(qū)內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都非??捎^。

巴西境內的潘塔奈爾濕地部份地區(qū)被劃為潘塔奈爾保護區(qū)并加以保護。潘塔奈爾保護區(qū)成立于19819月,占地1,350平方公里,位于馬托格羅索州的博科內自治市,古魯匹河及圣保羅灣的河口之間。潘塔奈爾是安地斯山脈形成之前的大規(guī)模地殼擠壓所造成。地殼擠壓造成內部的三角洲,高原上幾條的河流匯集,多年來不斷將沈淀物及土壤侵蝕的殘余物沖積于潘塔奈爾地區(qū)內。潘塔奈爾平均每年降雨量為1,0001,400毫米,巴拉圭河亦為濕地供水。濕地的平均溫度為攝氏25度,溫度相信于0度至40度之間波動。12月至5月為潘塔奈爾的雨季,濕地的水平線會上升逾3米。正如尼羅河每年的泛濫一樣,造就肥沃的土地,潘塔奈爾水位的上升不但滋養(yǎng)了當地的生產者,及滋養(yǎng)了當地的物種。人類過份占用資源已經造成問題,潘塔奈爾內接近99%的土地被私人擁有,特別用作農耕及經營大牧場。潘塔奈爾濕地是天然的水質凈化系統(tǒng),具有強大的沉積和凈化作用。流水進入濕地后,各種物質隨水流緩慢而沉積,成為濕地植物的養(yǎng)料,其中的有毒物質被迅速分解。但是,假若這個凈化系統(tǒng)潘塔奈爾在雨季時會泛濫,超過80%面積會被水淹沒,是全球最豐富的水生植物集中地。潘塔奈爾被認為是全球動植物最密集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雖然潘塔奈爾濕地與鄰近的亞馬遜雨林相比顯得相形見絀,但實際上兩者是同樣地充滿生氣的新熱帶區(qū)。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內住著已知的有3,500種植物、超過650種雀鳥、超過400種魚類。潘塔奈爾濕地亦是藍紫金剛鸚鵡的家園。此雀鳥因其高達10,000美元的黑市價,被大量捕捉至瀕臨絕種。區(qū)內其他瀕危物種包括美洲豹、鬃狼、大水獺、巨犰狳、水豚及巴西貘。潘塔奈爾濕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正面臨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危機,包括不受監(jiān)管的釣魚消遣、狩獵、偷運瀕危物種(美洲鱷、美洲豹、山貓、鸚鵡)、不受監(jiān)管的旅游活動、森林砍伐、火耕。在過去的雨季,泛濫的水位很高,淹沒了很多的耕地。洪水退卻將大量殺蟲藥沖入河道及湖泊,殺死大量的魚。近年來,巴西為了保護區(qū)內的野生動物,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不但加強對當地居民進行環(huán)保教育,并加強管制措施,例如在濕地的一些主要入口設立檢查站,嚴禁捕殺獵物和砍伐樹木,并且對可捕殺的水生動物的種類和大小都有嚴格規(guī)定。政府更規(guī)定,凡是牧場的牛只遭到美洲豹襲擊,均可向政府索取賠償,但嚴格禁止獵殺美洲豹。負荷過重,濕地的物種就會遭殃。工業(yè)發(fā)展,特別是采金業(yè)已開始為濕地帶來問題。

在潘塔奈爾濕地,也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濕地風景。當旱季到來時,水位開始下降,留下一片片清澈而平靜的湖泊。湖泊周圍既有參天的大樹,又有低矮的灌木叢。在晚霞的映照下,各種樹木在水中形成美麗的倒影。潘塔奈爾濕地內分布著大量河流、湖泊和平原。其中的濕地、草原、亞馬孫和大西洋森林都是南美具有代表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除了豐富的植物資源外,沼澤地內還棲息著650種鳥類,230種魚類,95種哺乳動物和167種爬行動物,以及35種兩棲動物。進入濕地后,首先進入視線的是一望無際的草場和數不清的白色牛群。緊接著路兩旁出現(xiàn)湖泊和河流,五顏六色的飛鳥,趴在水邊曬太陽的鱷魚。據說,在這塊濕地上生活著近1000萬條鱷魚。每到雨季來臨,它們四處游動。進入濕地后,沿途常見身長一兩米的鱷魚橫在路旁。等到車大約行駛半個小時后,來到湖邊,看到無數條形態(tài)各異的鱷魚并排地趴著,好像是列隊歡迎遠方賓客。每到雨季,潘塔奈爾濕地就像一片一望無際的海洋,人們可以乘船在植物稀少的地區(qū)自由航行。此時,各種飛鳥都飛到退水的地區(qū),來食地上的各種貝類和小蟲。無論是地上,還是樹上或者藍天上到處都是成群的飛鳥。據說,在這塊沼澤地上生活的幾百種鳥類中,既有小小的蜂鳥,又有號稱鳥中之王的身體長達140公分的大喙巨鸛。除飛鳥外,還有100多種色彩斑斕的蝴蝶聚集在此,使這塊沼澤地變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遠遠望去,好像走進了一個鳥的世界。鳥兒們都各自分類后聚集在一起,每當車子靠近它們時,它們就邊叫、邊拍打著翅膀一起飛向藍天。在周圍的樹林里,各種鳥叫聲不絕于耳,好像正在舉行飛鳥音樂會。

13  巴西潘塔奈爾保護區(qū)2

13  巴西潘塔奈爾保護區(qū)5

13  巴西潘塔奈爾保護區(qū)1

13  巴西潘塔奈爾保護區(qū)3

13  巴西潘塔奈爾保護區(qū)4

14  巴西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2


14  巴西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 (2000, 2003)

Central Amazon Conservation Complex

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位于巴西亞馬遜州的馬瑙斯市西北部大約200公里處。亞馬遜河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中段的米斯米峰之顛,全長 6400 多公里,是世界上徑流量最大 (5500 立方千米/年) 、流域面積最廣 (580 萬平方公里 ) 的河流。亞馬孫河流域大部分在巴西境內,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生狀態(tài)。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是亞馬遜最大的保護區(qū),也是世界上生物最多樣化的區(qū)域之一。

亞馬遜河中心保護區(qū)占地超過600萬公頃,是亞馬遜盆地中最大的保護區(qū),同時也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保護區(qū)內還有平坦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洪泛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湖泊和河流的重要范例,多種水生動物不斷進化,這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電魚類種群的棲息地。保護區(qū)為許多珍稀瀕危動物提供保護,例如巨骨舌魚、亞馬遜海牛、黑凱門鱷和兩種淡水豚類。

雅烏國家公園是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最主要的部分,也是保護區(qū)的中心。烏雅國家公園中的森林與連續(xù)分布于遼闊的亞馬孫中部平原上的森林相連,四周是由地勢較低的黑河環(huán)繞,從而形成這里一道獨特的風景景觀。就亞馬遜地區(qū)中部的生物多樣性、棲息地與瀕臨絕種的物種來說,增加的六個保護區(qū)后,形成的亞馬遜中心綜合保護區(qū)加深了雅烏國家公園提供的保護程度。

雅烏國家公園位于馬瑙斯市西北部大約200公里處。雅烏國家公園在歷史上是亞馬孫河流域人類居住的家園。最近的考古研究在黑河的入口處識別出17處遺址,這表明這里有可能是連接索離穆艾斯和黑水地區(qū)的通道。無數的石頭雕刻藝術品推動了考古學家對這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當地的居民過著儉樸的鄉(xiāng)村田園生活,他們有的是葡萄牙人的后裔,有的是本地土著居民。大多數居民都是土生土長的,他們沿襲著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栽種味道有些苦澀的樹薯粉,狩獵,釣魚。公園中沒有公路可走。最近的一條公路是靠近瑪瑙斯,距離公園大約有100公里之遙。黑水河是進入雅烏國家公園的唯一路徑,目前公園中還沒有成立專門的旅行社,所以游客要在這里租船進入公園游玩。從馬瑙斯到公園的入口處大約需要18個小時的游程。公園中首選的參觀對象就是卡拉賓那尼瀑布和遼闊的黑河沙灘。最初它是雅烏河和黑水河的匯合處,后來,雅烏河的右岸逐漸拓展,一直延伸到卡拉賓那尼河流入口處。該地區(qū)是世界地方鳥類區(qū)之一,被世界野生動物基金列為兩百個優(yōu)先生態(tài)保育區(qū)之一,也是植物多樣化的中心。擴大后的雅烏國家公園包括平原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洪泛森林、湖泊與水道,相當程度地強化亞馬遜地區(qū)中部水生物種多樣性。再后來,公園又繼續(xù)順著卡拉賓那尼河的右岸向上擴展,最后再一次與黑河相遇。公園的海拔高度介于0200米之間。公園中的森林與連續(xù)分布于遼闊的亞馬孫中部平原上的森林相連,四周是由地勢較低的黑河環(huán)繞,從而形成這里一道獨特的風景景觀。代表性的植物有:生長于以陸地環(huán)境為主的熱帶雨林,郁郁蔥蔥,在洪水季節(jié)可以免遭洪水的侵襲。這種森林一般都是成層堆積的,每公頃的土地上大約有180種植物;開闊的熱帶雨林,顯然,這種雨林無論是在面貌上還是生態(tài)上都與熱帶雨林相關聯(lián)。它的主要特征:樹木較矮,樹干纖細,具有喬木生長層,經常伴生著許多本屬中的附生植物。此外,由于生長于沙質的泥土中,營養(yǎng)供應比較匱乏,每公頃平均含有108種植物,而淺色旱熱落葉矮灌木林在這些植物組成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在這里,那些占據優(yōu)勢的較高的數目及附生植物、蔓藤植物都比較稀少,很少見到。公園中的動物群數量豐富,有許多是與黑水生態(tài)體系密切相關的屬種。脊椎動物分布密度較高:120種哺乳動物,411種鳥類,15種爬行動物,320種魚類。公園中還有許多特有的保護物種。

對于研究亞馬遜雨林的生物多樣性來說,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的重要價值在于:保護區(qū)中大約擁有60%以上生活于黑水流域的魚類以及60%以上出現(xiàn)在中亞馬孫河地區(qū)的鳥類。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在歷史上是亞馬孫河流域人類居住的家園。最近的考古研究在黑河的入口處識別出17處遺址,這表明這里有可能是連接索離穆艾斯和黑水地區(qū)的通道。無數的石頭雕刻藝術品推動了考古學家對這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當地的居民過著儉樸的鄉(xiāng)村田園生活,他們有的是葡萄牙人的后裔,有的是本地土著居民。大多數居民都是土生土長的,他們沿襲著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栽種味道有些苦澀的樹薯粉,狩獵,釣魚。

亞馬遜河全長6440公里,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二。亞馬遜河每秒鐘把116000立方米的水注入大西洋,流量比薩伊河約多3倍,比密西西比河多10倍,比尼羅河多60倍,占全球入海河水總流量的20%。河口淡水沖入大西洋中達160公里。由于赤道附近多雨地區(qū),亞馬遜水量終年充沛,亞馬遜河口年平均流量為每秒22萬立方米,使它成為世界上流域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巴西人自豪地稱之為“河海”。據估計,所有在地球表面流動的水約有20-25%在亞馬遜河。

亞馬遜部分雨林除了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外,還開辟了其他保護區(qū),例如己西塔帕若斯河岸邊的亞馬遜國家公園,面積近10000Km2。然而,伐林速度若不減慢,亞馬遜這片占全球林木總面積2\3的廣大森林,將在21世紀消失。

14  巴西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5

14  巴西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6

14  巴西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4

14  巴西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3

14  巴西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2

14  巴西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14

14  巴西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8

14  巴西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1

14  巴西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9

14  巴西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11

14  巴西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qū)12


15  巴西戈亞斯城歷史中心 (2001)

Historic Centre of the Town of Goiás

戈亞斯城歷史中心距離戈亞斯西北約144公里,是巴西著名的歷史古城鎮(zhèn),最初人們稱之為巴奧鎮(zhèn),而現(xiàn)在人們通常就簡單的稱之為戈亞斯。這里歷史上曾經是生機勃勃的商業(yè)和政治中心,如今已經失去了其耀眼的光芒,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古跡,成為戈亞斯城歷史中心,是著名的旅游圣地。

戈亞斯城是1819世紀巴西中部遭到占領和殖民統(tǒng)治的見證。其城市布局極具代表性,礦區(qū)集鎮(zhèn)經過系統(tǒng)性的發(fā)展成為了與當地環(huán)境相適應的一座城市。由于城市建設時都采用了當地的材料和技術,使得城內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雖然簡單質樸,卻構成了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

公元1726年戈亞斯作為一個淘金點逐漸發(fā)展起來,直到公元1937年,它一直是州首府。在這里,鵝卵石的街道和眾多的1819世紀的古建筑,使人感受到很強的殖民地氣息。公元1950年,戈亞斯鎮(zhèn)被列為保護區(qū)。1612年,巴西已成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蔗糖出口國,僅在戈亞斯城就擁有100多家制糖廠,兩倍于首都薩爾瓦多的同類工廠。然而,東北部的繁榮引燃了其他地方的爐火,而且荷蘭又占領了后來的伯南布哥省。戈亞斯城的命運就在被荷蘭占領的短時期(1630-1654)內被決定了。起初,新來的殖民者是想使戈亞斯城現(xiàn)代化,讓它變成一個堪與累西腓媲美的港口。但遭到了人們的反抗,于是不得不放棄這一計劃。為了報復,他們于1631年在奧林達發(fā)動了大屠殺,并燃起一把大火,于是,16世紀建造的大量住宅、教堂和修道院等殖民期建筑奇葩統(tǒng)統(tǒng)葬身火海。1654年,葡萄牙人再次統(tǒng)治巴西,此時正是累西腓作為一個貿易中心和一個大都市蓬勃發(fā)展的時期。戈亞斯城富有的土地所有者也因此而受到鼓舞,開始重建他們的城市。他們競相攀比,看誰修建的住宅更豪華,以致后來都流傳這樣一種說法:住在戈亞斯城,賽過寢王宮。不過,累西腓的商業(yè)巨頭與戈亞斯城的甘蔗大王之間的競爭引發(fā)了1710-1711年的內戰(zhàn),而且以累西腓的勝利而告終。這次政治上的打擊發(fā)生在戈亞斯城的大部分建筑遺產業(yè)已建成的時刻。所幸者,該城在經濟上的衰退異常緩慢,甘蔗大王因而可以完成他們業(yè)已動工的建筑。盡管戈亞斯城暫時失勢,但卻一變而成了重要的宗教中心。16781823年間,這里曾是大主教教區(qū)所在地,其神學院、修道院和學校成了巴西北部宗教活動的發(fā)祥地。有兩個重大事件(阿澤雷多·科蒂尼奧主教于18世紀末開始的宗教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以及幾年后創(chuàng)辦的法學院)產生了巨大影響。

戈亞斯城歷史中心的世俗建筑富有新古典主義或浪漫主義的風格。古城靠近大海,地勢較高,對防守非常有利,同外部聯(lián)系也非常方便。古城內的主建筑之間相互連接;街道曲曲折折,隨地形變化而自然起伏;由此而在街道匯合處和教堂前的空地上形成眾多的小廣場。古老的建筑群掩映在繁密的棕櫚樹之中,讓這座城市愈發(fā)顯得婀娜多姿。戈亞斯城歷史中心內最有名的宗教建筑是主教教堂,它包括三座大殿。格拉卡教堂是十六到十七世紀興建的,胡安·巴蒂斯塔教堂是十七世紀建造的,內維斯教堂、多卡爾莫教堂和圣本托教堂都是18世紀修建的。這些教堂的相同點是內部裝飾豪華壯麗,繪畫精美,具有古典主義的藝術風格,這是歐洲基督教藝術在南美洲地區(qū)的具體展現(xiàn),現(xiàn)存的古代民用建筑中有很多修建于十七到十九世紀。

到戈亞斯城的教堂和修道院來一飽眼福,欣賞幾個世紀以來積累的奇珍異寶的觀光者們可能會失望而歸。除有一小部分珍寶已陳列于市博物館外,大部分業(yè)已神秘地消失,可能已由其原主收回(由于缺少銀行,富有的家族曾將其貴重物品委托教堂保管)。戈亞斯城在歷史上也是危機重重,從而給有計劃地偷盜異珍奇寶、繪畫、家具、書刊甚至瓷磚開了方便之門。有位修道院院長竟把仁慈的圣母瑪麗婭雕像搬下基座換錢以飽私囊了。盡管如此,遭受損失的原因主要還不在于其上層人物的背信棄義、教士牧師的玩忽職守以及偷盜搶掠或年久失修,而在于本世紀初草率進行的修繕,其中包括1911年為大教堂進行的改建工程,以及1907年奉教長之命拆除加爾默羅會隱修院的殘余部分。

傳說中戈亞斯城的保護天使是午睡神女。倒不是因為那連鳥兒都懶得歌唱的悄無人聲的街道、寧靜的花園以及巨大建筑物投下的陰影都散發(fā)出陣陣睡意,而是因為那長達一個世紀的沉睡已使戈亞斯城擺脫了嘈雜、狂亂的外部世界的干擾,也使她免除了財產投機和漫無節(jié)制的城市發(fā)展,而鄰近的累西腓及其他許多古老的殖民地城鎮(zhèn)卻因為無可幸免而發(fā)展成了枯燥乏味的現(xiàn)代都市,遺忘了自己的過去。

15  巴西戈亞斯城歷史中心3

15  巴西戈亞斯城歷史中心4

15  巴西戈亞斯城歷史中心5

15  巴西戈亞斯城歷史中心1


16  巴西塞拉多保護區(qū):查帕達-多斯-維阿迪羅斯和艾瑪斯國家公園(2001)

Cerrado Protected Areas: Chapada dos Veadeiros and Emas National Parks

塞拉多保護區(qū)位于巴西中部高原廣闊的熱帶性草原地區(qū)。保護區(qū)由查帕達-多斯-維阿迪羅斯和艾瑪斯國家公園兩個部分組成。經過多年的氣候變動,這里成為了動植物的避難場所,已經有七十種以上的哺乳類動物各三百種以上的鳥類在這里繁衍生息,還有各種各樣植物在這里生根發(fā)芽。

塞拉多保護區(qū)由兩個部分組成,保護區(qū)內包含動植物及其主要棲息地,這些使得塞拉多成為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富多樣性的熱帶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千百年來,這片區(qū)域在氣候變化時為許多生物物種提供了庇護。在未來可能發(fā)生的氣候變化中,這里對保持塞拉多地區(qū)生物多樣性仍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查帕達-多斯-維阿迪羅斯國家公園位于距巴西的新首都戈亞納約250公里處,在戈亞斯州的北方。公園的60%位于卡爾卡溫特自治區(qū),剩余的40%位于帕拉伊蘇自治區(qū)。查帕達-多斯-維阿迪羅斯國家公園實際上是巴西中央最高的平原部分。這塊區(qū)域非常美麗,它由1200米寬的瀑布和清澈的溪流組成。丘陵深入巖石組成的峽谷深處,峭壁高40米,峽谷長300米。主要的水源是佩托河,沿著佩托河,沿途有許多溪流,例如里奧普雷圖瀑布和卡里奧瀑布。所有進入托坎廷斯河內的溪流都滋潤了亞馬遜河盆地。查帕達-多斯-維阿迪羅斯國家公園包括著6個主要的植被類型:塞拉多、回廊森林、草原等。典型的塞拉多物種生長在具有良好排水性的巴西中部土壤中,由珍稀的多森林大草原組成,樹高35米,達到1060%的覆蓋率。每公頃有約350400種脈管植物。有資料證實了49個植物種族之間有186個樹種,這意味著每公頃達到1035株的密度?;乩壬稚L在沼澤地區(qū)和峽谷中,它們向高處生長,可以攀升2030米,樹的覆蓋面達到8090%。這個樹種密度很高(145種),可以達到每公頃978株。公園也包含高緯度牧草地,這些牧草地因有隔離帶而形成鮮明的特征。查帕達-多斯-維阿迪羅斯國家公園區(qū)域內的土壤很舊,被氧化成紅色,許多營養(yǎng)物被過濾掉了,在適當的高地會產生酸。由于含有高度的鋁、鐵和氫,它們通常是有毒的。依照美國航空總署看,沙查帕達-多斯-維阿迪羅斯國家公園是從地球的軌道看到的最發(fā)光的點之一。這是由于除其他的和礦物外,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石英水晶。查帕達-多斯-維阿迪羅斯國家公園是一個動物多樣性的地區(qū),據估計70種哺乳動物、306種鳥、53種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以及49種魚類。哺乳動物包括巨大食蟻動物,龐大的犰狳、有鬃毛的狼、美洲虎、彭巴斯草原鹿,以及巨鼠和短尾負鼠。鳥類包括黑鷹、單眼雞、較大美洲鴕、巴西秋沙鴨等。另外還擁有1000余種蛾和160種蜜蜂。查帕達-多斯-維阿迪羅斯國家公園在世界生物多樣性地區(qū)是能夠排上等級的,在巴西悍蟻的生物多樣樣保護方面具有相當高的價值。查帕達-多斯-維阿迪羅斯國家公園的價值不斷增加,因為它具有寬泛的海拔范圍,在過去氣候變化時期允許僅有的和殘存的物種生存。查帕達-多斯-維阿迪羅斯國家公園和艾瑪斯國家公園能夠使許多重要物種得以保護,包括塞拉多地區(qū)所有的龐大動物(巨大的水獺除外)。

艾瑪斯國家公園位于戈亞斯和南馬托格羅索州兩州之間的巴西中西部地區(qū),最高海拔1000米,在河谷中最低海拔400米。它形成主要的水流,橫亙在到南部的拉普拉塔和到北方的亞遜河之間。高地是一個逐漸起源的平原,這個平原向北減降到俄來格亞盆地,向東到雅庫巴-科倫蒂斯河系,向西到塔卡瑞河和潘塔諾的復雜合成水系。在艾瑪斯國家公園排水溝中到拉普拉塔河盆地,分水嶺是復雜的。在國家公園內部主要的水流是雅庫巴河和臺塑河,它們都傾瀉到婆羅那巴河里。艾瑪斯國家公園是唯一新熱帶區(qū)的保護區(qū),這里隨處可見各種巨大的動物。這里的生活是塞拉多特有的,同時也是塞拉多上游部分的高價值。艾瑪斯國家公園的巖石多數是花崗石。千百年來,這片區(qū)域在發(fā)生劇烈季候變化時為許多生物物種提供了庇護,使其得以存活下來,并且這個保護區(qū)將在以后發(fā)生季候變化時繼續(xù)為保護熱帶高草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而做出貢獻。保護區(qū)的氣候夏天熱而多雨,冬天冷而濕,是典型的熱帶亞濕氣候。平均年降水量在15001700毫米之間,大多在夏季降水。年平均溫度在20°C27°C,范圍從最小的4°C8°C可以達到最大的40°C42°C。空氣濕度在50%80%之間,最大溫度出現(xiàn)在夏季,整個冬天濕度一直在下降。據公元1998年~公元2000年之間的調查,艾瑪斯國家公園動物群包括354只鳥、78哺乳動物、69種爬行動物,21兩棲動物、9種魚。動物巨大的食蟻動物、有鬃毛的狼、灌豬、龐大的犰狳、彭巴斯草原鹿、美洲虎、巨鼠、短小的短尾負鼠。四種新的小物種在艾瑪斯國家公園發(fā)現(xiàn),包括一種嚙齒動物和負鼠。艾瑪斯國家公園的鳥類包括許多草原特有的和地方特有的物種。瀕危的物種包括巴西秋沙鴨、黃臉悍蟻、白翼歐夜鷹、沼澤食籽雀、黑面雀等。在艾瑪斯國家公園的69種爬行物種有10種是非常稀有的。通過更大范圍的取樣,預計爬行動物能達到90種。查帕達-多斯-維阿迪羅斯國家公園和艾瑪斯國家公園共有84種爬行動物,其中25種是兩者都有的。

16  巴西塞拉多保護區(qū)6

16  巴西塞拉多保護區(qū)8

16  巴西塞拉多保護區(qū)4

16  巴西塞拉多保護區(qū)7

16  巴西塞拉多保護區(qū)3

16  巴西塞拉多保護區(qū)5

16  巴西塞拉多保護區(qū)1

16  巴西塞拉多保護區(qū)2

16  巴西塞拉多保護區(qū)10


17  巴西大西洋群島: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群島和羅卡斯島保護區(qū)(2001)

Brazilian Atlantic Islands: Fernando de Noronha and Atol das Rocas Reserves

巴西大西洋群島: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島和羅卡斯島保護區(qū)位于大西洋海域內,在巴西南部的奧格蘭德州卡布德圣羅克西北部約345千米的位置,保護區(qū)占據了除北海岸中央部分以外主要海島的大部分。它還包括大多數較小的海面島嶼和小島。南大西洋露出海面的海底山脈形成了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群島和巴西沿海的羅卡環(huán)形礁。這個區(qū)域包括了南大西洋大部分島嶼,對于鮪魚、鯊魚、海龜和海洋哺乳動物的生長和繁衍具有重要意義。巴西大西洋群島也是西大西洋上熱帶海鳥最集中的地方。在拜亞海區(qū)生活有大量海豚,在落潮期,羅卡環(huán)形礁給游客展示出一幅怡人的海岸美景,瀉湖和潮水坑星羅棋布,里面還有各種魚類。

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島和羅卡斯島是從大約4000米深的海底升起的由火山巖形成的一個巨大海底山系的峰巔。在這一點上,它可以和其他大西洋火山巖島相比較,包括大西洋的圣佩德羅島和圣保羅島,以及英國擁有的阿森松島等。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島火山地區(qū)是在1.812.3百萬年之間形成的。有大量的火山巖石,包括泉華、角爍巖、熔巖,以及火山巖塞、環(huán)狀巖墻和穹地等插入構造的火山碎屑形成的沉積。當中央高地侵入泉華時,在主要島嶼的東部和西部窄高原穩(wěn)定水平處,火山巖占主要優(yōu)勢。在這層基本構造上面的入侵物仍然保留,現(xiàn)在形成了象莫魯-杜皮庫這樣有特色的峰巔。另外包括位于東北部的梅尤島上大量石灰性的高原火山巖結構都含有近期沉淀物。海岸線是復雜的,擁有很高的懸崖,16個沙灘。面向海岸的西北是相當平靜的,而東南海岸朝著有力的海流和海風,并且是海浪作用顯著的多巖石性海岸。羅卡斯是海山巖石基座上的暗礁構造,面積大約有7.5平方公里。在漲潮的時候,只有兩個最高3米和一些孤立的鈣質構造,“羅卡斯”屹立在水面上。兩個中較大的法羅爾島有一個伸出來的長大約1000米,平均寬約200米的“s”形。在退潮的時候,環(huán)形珊瑚島的環(huán)礁顯露出來,在沙灘的邊緣組成一道大約1.5米高的天然屏障。在環(huán)形珊瑚島里面是擁有淺灘和11.5米深池沼的巨大礁湖。這里是熱帶氣候,從一月到八月都是雨季,其他季節(jié)是干燥的。年平均降雨量為7315毫米,三至七月是降雨最大的季節(jié),有時降雨量24小時能達到190毫米。十月是最干旱的季節(jié)。平均溫度在23.5℃~315℃之間變化。最熱的季節(jié)是一月、二月和三月。相對溫度稍少于81.5 %,而年平均晴天時間為3.215小時/天,11最多,4月最少。

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島的原始植物與瀕危的大西洋雨林有密切關系,但是可能是由于這個地方太孤立,所以多樣性和地方性都很差。這里一直被稱做大西洋島雨林,但是在薩帕塔海角附近森林覆蓋率只有5%,大約占地1.5公頃的一小片紅樹林,是南大西洋地區(qū)僅有的海洋紅樹林區(qū),成為假紅樹屬總狀花序的單一存在地??偣灿涊d有400種植物物種。島嶼中灌木和草本植物植物占主要優(yōu)勢,只有少量的樹,主要包括包括紫茉莉科、柴葳科、漆樹科、莤草科、大戟科等。引入的果樹包括番木瓜、腰果、香蕉、羅望子、番石榴等,另外有一些裝飾性的物種象杏仁、鳳凰木、桉樹,椰子棕櫚科等。

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島有很多重要的鳥類生活區(qū),既有陸地也有海洋物種,這里也有大量的遷徙鳥類。被發(fā)現(xiàn)的6種陸地鳥中有3類是地方特有的。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島發(fā)現(xiàn)了許多熱帶大西洋海鳥的僑民,包括黑燕鷗、褐燕鷗、烏黑燕鷗、精靈燕鷗、面具海鵝、褐色海鵝、紅腳海鵝,華麗的護艦鳥、紅嘴熱帶鳥)等。羅卡斯島保護區(qū)擁有150,000種海洋鳥類之多,包括南大西洋最大的黑燕鷗、褐燕鷗、和面具海鵝的棲息地。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島有兩種地方特有的爬行類物種:南石晰和雙頭蛇這些島嶼的海洋環(huán)境是相當有趣的,有兩種海龜共同生長在近岸海域:綠色海龜,和玳瑁海龜。在海域周圍出現(xiàn)的常駐旋轉海豚數量已經達到1200只,許多其他鯨類動物也經常光顧這些島嶼。深海群落大多都是纖細的外表,他們都生長在火山巖底層上。暗礁建筑珊瑚蟲遍布。然而暗礁構造在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島并沒有記載。盡管巴西暗礁不象加勒比海那樣多種多樣,但是他們在生物地理學上具有相當大的價值,包含有大量的地方性物種。巴西有記載的暗礁建筑珊瑚蟲大約有15種,其中有6種是該地區(qū)所特有的。大約95種魚類被記載,包括諾羅尼亞錦魚和羅卡斯鯊,兩種地方性物種。島嶼周圍接近深海海域的浮游物種也分布很廣。羅卡斯周圍有檸檬色鯊魚。

最初島上杳無人跡,最早記載這些島嶼的地圖是在公元1502年,當時叫做“伊利亞-達夸瑞斯瑪”(受難島)。葡萄牙探險隊在公元15001501或者1502年的受難節(jié)曾經經歷過這里,因此這就被假定為是這些島嶼的起源。在公元1502年~公元1503年另外一支由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帶領的去巴西的探險隊也經過這些島嶼,但是在公元1504年這些島嶼授予給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作為世襲土地的事實得到公認,這樣就解釋了為什么取了現(xiàn)在這個名字。這些島嶼不斷的被英國(公元1534年)、法國(公元1556年~公元1612年)、荷蘭(公元1628年)先后侵占。在公元1646年荷蘭在高地上建立了一個小堡壘,也就是后來的雷梅迪烏斯圣母城堡所在的位置。公元1770年,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島被葡萄牙的加冕,成為伯南布哥州的一部分。然而島嶼杳無人跡,并且在1736年,法國東印度公司接管島嶼,并且重新命名為王妃島。公元1737年,法國武裝占領了這些島嶼,并建造了雷梅迪烏斯圣母城和康賽桑圣母城堡和圣安東尼奧城堡。雷梅迪烏斯圣母教堂這個能夠使人重返島嶼的地界標于公元1772年建立。大約從這個時候開始,第一批戰(zhàn)俘被送往這個島,并且它意味著大多數植物被清除,因為這樣可以清除藏身的地方,從而防止逃跑。直到20世紀早期,這個島一直起著防御前哨和監(jiān)獄的雙重作用。在公園和緩沖區(qū)里發(fā)現(xiàn)許多地方,那里記載著島嶼歷史的重要檔案。雷梅迪烏斯圣母教堂于公元1988年完全重建。堡壘廢墟保存在卡佩拉-達基沙巴,那里以前是關押棘手囚犯的地方。圣米格爾地區(qū)從前是監(jiān)獄的管理中心,現(xiàn)在已成為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州行政區(qū)的行政指揮部。因為很多原因,這個地區(qū)都是具有保護價值的。雖然在數量上有限,但是仍舊有多種多樣地方性物種。除此之外,還有豐富的人文文化。這些原因,都是海島成為世界遺產的必然條件。

17  巴西大西洋群島: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群島和羅卡斯島保護區(qū)7

17  巴西大西洋群島: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群島和羅卡斯島保護區(qū)1

17  巴西大西洋群島16

17  巴西大西洋群島: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群島和羅卡斯島保護區(qū)3

17  巴西大西洋群島12

17  巴西大西洋群島17

17  巴西大西洋群島14

17  巴西大西洋群島: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群島和羅卡斯島保護區(qū)6

17  巴西大西洋群島15


18  巴西圣克里斯托旺的圣弗朗西斯科廣場 (2010)

S?o Francisco Square in the Town of S?o Cristóv?o

圣克里斯托旺鎮(zhèn)的圣弗朗西斯科廣場,是一個開放的四邊形空間,圍繞著廣場主要的早期建筑有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和修道院、教會建筑、仁慈堂大樓,地方政府大廈以及大量不同歷史時期的相關房屋建筑。圣弗朗西斯科廣場建筑群有著深遠的意義,它與周圍1819世紀的房屋,形成了一個折射出該鎮(zhèn)起源及歷史的城市景觀。這一方濟會建筑群是巴西東北部教派典型建筑的一個范例。四個多世紀以來,圣弗朗西斯科廣場一直是舉行公共活動和節(jié)日慶祝的場所。圣弗朗西斯科廣場極其周圍的建筑物描繪了當地人們的歷史、生活方式和宗教觀念。

18  巴西圣克里斯托旺的圣弗朗西斯科廣場1


19  巴西里約熱內盧:山海之間的卡里奧克景觀(2012)

Rio de Janeiro: Carioca Landscapes between the Mountain and the Sea

里約熱內盧位于巴西東南部,是巴西第二大城市,1960年以前為巴西首都。里約以其美輪美奐的山水風光和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而揚名世界。也被評為“世界上50個最值得一游”的旅游勝地之一,而里約熱內盧基督像更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人們常說,“上帝用六天時間創(chuàng)造了世界,而把他的第七天獻給了里約?!?/span>

里約熱內盧山海之間的卡里奧克景觀與其說是建筑遺址,這一遺產更像是一個特殊的城市景觀設置。這里,從蒂茹卡國家公園山上的最高點一路向下直到大海,擁有塑造和激發(fā)城市的發(fā)展自然要素。包括成立于1808年的植物園,科爾科瓦多山與其山上著名的基督雕像以及瓜納巴拉灣附近的山丘,包括沿著科帕卡巴納灣大規(guī)模設計的景觀。這些都為這一壯闊的城市戶外生活文化做出了貢獻。里約熱內盧也被看作是音樂家、園林設計師和城市設計師藝術靈感的來源。

景色秀麗的科爾科瓦多山坐落于里約熱內盧市的西部,瓜納巴拉海灣邊上,海拔709米,常有云霧繚繞于山腰。山上古木參天,泉涌瀑發(fā),云霧繚繞,景色奇絕??茽柨仆叨嗌接直环Q為耶穌山。在里約城中漫步,隨處都能看到山頂上的耶穌十字塑像:耶穌基督身著長袍,雙臂平舉,低頭俯視,目光深情地俯瞰山下里約熱內盧市的美麗全景,像是在護呵山腳下的里約城,又表達著博愛的精神和對獨立的贊許。到了晚上,在燈光的照射下,黑色夜幕下的耶穌像顯得更加高大和醒目,宗教色彩也更為濃厚。該塑像建于1931年,是為了慶祝巴西獨立100周年而建的,由法國雕塑家保爾·蘭多斯基等人創(chuàng)作。像座寬8米,高30米,左右兩手手指頂端之間距離為28米,重114噸。塑像的選址十分科學,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從里約市的大部分地區(qū)都可以看到塑像。站在塑像旁,也可以把全城景色盡收眼底。

科爾科瓦多山上的蒂茹卡國家公園內,這里有一座玲瓏別致的中國式涼亭,八角飛檐上雕刻著色彩艷麗的飛龍。這座涼亭是巴西國王唐·若昂六世在位時,地方當局為了表彰華工在巴西培植中國名茶的功績而修建的,現(xiàn)在涼亭已經成為中巴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

科爾科瓦多山腳下的瓜納巴拉灣,長約31公里,最寬約29公里,入口處寬約1.61公里,灣內點綴著幾座島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勝地之一。乘電纜車登上山頂,舉目遠眺,瓜納巴拉灣波光粼粼,白帆點點;灣畔綿延的海灘上銀沙耀目,游人如蟻,太陽傘如朵朵鮮花盛開;寬闊的海濱大道一直伸向看不見的盡頭,面海而立的現(xiàn)代化樓群密密麻麻。海灣的弗拉門戈公園、尼泰羅伊古堡、自然紀念碑都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

里約熱內盧的海灘舉世聞名,其數目和延伸長度為世界之最,全市共有72個海灘,其中的科帕卡巴納海灘最為著名。新月形的科帕卡巴納海灘被稱為世界上最有名的海灘,海岸沿線長達4.5公里,海水蔚藍,浪花雪白,沙灘潔凈松軟,加上終年氣溫適宜戲水,游人絡繹不絕。長達約8公里海灘上建有數十個小酒吧,充滿異域風情;一條寬闊的海濱大道順著海灘走勢蜿蜒向前伸展,海濱大道上的人行道用白色與黑色的小石頭拼鑲成各種波浪形的圖案,高大挺拔的棕櫚樹屹立在人行道旁,伴著習習海風婆娑起舞。海濱大道的另一側是林立的一幢幢二三十層的旅館、飯店和豪華公寓?,F(xiàn)代化的建筑與美麗海邊風光和諧地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巴西是世界上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里約熱內盧氣候宜人、雨水充沛,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里約熱內盧的植物園是巴西最早規(guī)劃的植物園之一,1808年,葡萄牙攝政王若奧六世為培植印度香料作物創(chuàng)建了這個“皇家林園”。園內有逾8000種的植物,其中很多都是罕見的品種。園內景觀非常漂亮,給人最深的印象是樹木品種多,而且非常高大,很多大樹不但高大壯觀,而且樹干從下到上密密層層附生著苔蘚、蕨類、鳳梨和仙人掌科植物,這在其他植物園中很難見到。世界上許多植物學家、園林專家公認它是世界十大植物園之一。

19  巴西里約熱內盧:山海之間的卡里奧克景觀5

19  巴西里約熱內盧:山海之間的卡里奧克景觀2

19  巴西里約熱內盧:山海之間的卡里奧克景觀16

19  巴西里約熱內盧:山海之間的卡里奧克景觀4

19  巴西里約熱內盧:山海之間的卡里奧克景觀12

19  巴西里約熱內盧:山海之間的卡里奧克景觀17

19  巴西里約熱內盧:山海之間的卡里奧克景觀14

19  巴西里約熱內盧:山海之間的卡里奧克景觀20


20  巴西潘普利亞現(xiàn)代建筑(2016)

Pampulha Modern Ensemble

潘普利亞現(xiàn)代建筑坐落于巴西的米納斯吉拉斯州,創(chuàng)建于1940年,其融合建筑、景觀設計、雕塑和繪畫為一體,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潘普利亞現(xiàn)代建筑集合是一個有遠見的城市花園項目,建筑反映了當地的傳統(tǒng),以及巴西氣候和自然環(huán)境對現(xiàn)代建筑建設原則的影響。

潘普利亞現(xiàn)代建筑,這個文化休閑中心圍繞著一個人工湖而建,包含一個賭場、一個舞廳、一個高爾夫游艇俱樂部以及一個圣方濟各教堂。建筑師與一些創(chuàng)意藝術家進行聯(lián)合設計,充分利用水泥的可塑性,賦予建筑夸張大膽的造型。

20  巴西潘普利亞現(xiàn)代建筑20

20  巴西潘普利亞現(xiàn)代建筑19

20  巴西潘普利亞現(xiàn)代建筑16

20  巴西潘普利亞現(xiàn)代建筑25

20  巴西潘普利亞現(xiàn)代建筑3

20  巴西潘普利亞現(xiàn)代建筑5

20  巴西潘普利亞現(xiàn)代建筑8

20  巴西潘普利亞現(xiàn)代建筑14

20  巴西潘普利亞現(xiàn)代建筑12

20  巴西潘普利亞現(xiàn)代建筑7


21  巴西瓦隆古碼頭考古遺址(2017)

Valongo Wharf Archaeological Site

瓦隆古碼頭考古遺址位于里約熱內盧中心,厚重的混凝土下發(fā)現(xiàn)的破舊鋪路石曾是來自非洲的數百萬奴隸踏上巴西的首站。巴西人類學家表示:這是一處獨一無二的紀念遺址,是進行非洲奴隸輸入貿易的最后歷史遺跡。

1779年開始巴西的奴隸貿易逐年增長,1811年瓦隆古碼頭建成,從剛果民主共和國、安哥拉及中西非等地運來的奴隸可以直接登陸里約。瓦隆古碼頭至今仍被埋藏,幾十年來由不同的城市化建設所活埋,實際位于很多主要交通杻紐的地底下。

瓦隆古碼頭(Cais do Valongo)于1811年由里約熱內盧市警方軍總處法院所建立,是上岸及販賣非洲奴隸的主要港口。自建立碼頭以來,這市場已成功輸入了多于50萬的非洲人。

21  巴西瓦隆古碼頭考古遺址1

21  巴西瓦隆古碼頭考古遺址4

21  巴西瓦隆古碼頭考古遺址5

21  巴西瓦隆古碼頭考古遺址6

21  巴西瓦隆古碼頭考古遺址2

21  巴西瓦隆古碼頭考古遺址3


22  巴西帕拉蒂和格蘭德島-文化與生物多樣性 (2019)

Paraty and Ilha Grande Culture and Biodiversity

該文化景觀位于博凱納山脈和大西洋之間,包括帕拉蒂歷史市鎮(zhèn)(巴西保存最完好的海濱城鎮(zhèn))、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全球5大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內的4個自然保護區(qū)。帕拉蒂生物種類豐富,其中不乏瀕危物種,如美洲豹、白唇西猯及數種靈長類動物,包括當地標志性生物褐絨毛蛛猴。在17世紀末,帕拉蒂是向歐洲運送礦產的“黃金之路”的起點。這里的港口還是礦井工具和黑奴礦工的入境點。為了保護港口和城市財富,帕拉蒂設有一套防御體系,其歷史中心保存著18世紀帕拉蒂的城市布局及18世紀至19世紀初大部分的殖民建筑。

22  巴西帕拉蒂和格蘭德島8

22  巴西帕拉蒂和格蘭德島9

22  巴西帕拉蒂和格蘭德島2

22  巴西帕拉蒂和格蘭德島4

22  巴西帕拉蒂和格蘭德島5

22  巴西帕拉蒂和格蘭德島6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