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做某事”本來就是一件很難的事。 “自發(fā)做某事”卻很容易。 首先,分析下為何堅持不下去。 人的大腦有兩種系統(tǒng):感性系統(tǒng)和理性系統(tǒng)。 感性系統(tǒng)容易受外界影響從而引起行為變化。 例如:剛剛開始學走路的兒童,是尚沒有理性思維的。拿著他們喜歡的玩具或零食,就能誘惑他們自行邁步。因為眼前的、觸手可及的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物最有吸引力,能激發(fā)內在驅動力,引起自發(fā)行動。 內在驅動力 丹尼爾·平克的《驅動力》里講了人有三種驅動力。 第一種是來自基本生存的需要的生物性驅動。 第二種是來自外在的動力,即獎罰并存的蘿卜加大棒模式。 第三種是來自內在的動力,也就是內心把一種事情做好的欲望。 現實表明,第三種驅動力是最能激勵和調動積極性的方法。 同理,成年人的心里也住著個喜歡吃糖的小孩,嘗到甜頭才肯繼續(xù)干活。但往往許多事是無法立竿見影的。 比如:投資 股神-巴菲特買的股票,前期回報幾乎沒有,但后期是呈指數增長的。 由圖可知,1965 年至 2017 年的 53 年間,老巴控制的伯克希爾凈資產增長近2.4萬倍。 但是1965 年至 1987 年的 22 年間幾乎沒有增長,也就是說22年里,心里的小孩沒吃糖??涩F實社會中又有幾人能在22年沒有回報的情況下,持續(xù)付出呢。 ----少之又少,因為這是逆人性的。 現在生活節(jié)奏快了,快餐也流行起來了。當即點餐,立馬享用,即刻飽腹-滿足感。精神方面,快餐劇、快餐雜志、快餐報紙、快餐文化層出不窮。 這些無需堅持。。。因為一直做,一直爽。就像ML,一直動,一直爽。這是順人性的。 然后,讓“堅持”變得“無需堅持”—獲得充足的動機 前提是:這件事是自己想做的。 (如何找到/確認自己想做的事,請參考另一篇文章) 如果做某事有充足的動機(內在驅動力),那么無需堅持也能持續(xù)行動。 動機:人們之所以主動地采取某種行為(自我決定行為),是因為他覺得這種行為可以有把握地達到某種結果,并且這種結果對他有足夠的價值。 自我決定行為 自我決定行為由動機提供能量,而這種動機由情緒以及對將來滿足狀態(tài)的需求引起。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社會環(huán)境可以通過支持自主(這是自己選擇去做的事,沒有任何人強迫)、能力(可以做到)、歸屬(獎勵反饋)三種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來增強人類的內部動機、促進外部動機的內化。 ① 自主(這是自己選擇去做的事,沒有任何人強迫) 德西等人指出,個體有一種天性──想相信他們是憑自己的意志力來活動的──是因為他們想做,而不是他們不得不做。 一種是個體把自己知覺為他們自己的行為的原因,這種他們稱為因果的內在點,又叫做自主取向; 另一種情境是個體相信他們的行動是為了獲得獎賞或取悅他人,或是因為外部因素的影響,他們叫做因果的外部點,又叫做控制取向。 當人們的因果點是內部而不是外部時,人們更可能被內在激發(fā)來活動。 根據該理論,當一個人選擇來采取某項活動,而不是完成某個外部目的時,同樣的活動更可能被激發(fā)或更快樂。 例:如快樂閱讀,指人們選擇書或文章來閱讀,而不是課堂作業(yè)。 非常幽默的是,如果兩位室友閱讀同一本書,自己選擇來閱讀這本書的人,會津津有味地讀;而當做作業(yè)來完成的人則會敷衍了事。 ② 能力(可以做到,也就是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個人在特定情景中從事某種行為并取得預期結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個體自己對自我有關能力的感覺。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簡單來說就是個體對自己能夠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如何培養(yǎng)自我效能: A.寫成功日記 每天寫下自己的成就。這個成就可以是做了一頓美味的午餐,可以是看了一本有價值的書,可以是鍛煉了半小時,可以是自己的觀點獲得了別人的贊同。任何讓自己成長的事,都可以寫下來。(哇!原來我一天做了這么有意義的事) B.使用積極的對話方式 例如:本店晚上7點關門。 本年營業(yè)到晚上7點。 我不會,我做不到。 我不會,我可以學。這是一次提升自己的好機會。 C.多讀好書 提升認知和學會看穿問題本質。你會發(fā)現以前的問題其實根本不是問題,現在的自己輕易就能解決。 ③ 歸屬(確保有獎勵有反饋) 1.注意設立目標難度。 目標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會有挫敗感,產生焦慮。過低又沒有挑戰(zhàn)性,感受不到反饋感。 2.任務要符合SMART原則。 S:Specific,明確的,具體的 M:Measurable,可衡量的 A:Achievable,(自力)可達到的 R:Rewarding,完成后有滿足感的 T:Time-bound,有時間限制的 抽象顯得困難:許多時候我們不能有效地做事,其實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夠,而是個人沒有真正地做事,總是瞻前顧后,沒有去想如何有效地完成事情,而是在頭腦中不斷地構思自己所能想到的困難,并在心理上不斷放大,從而造成了自己沒有一個好的開始。 3. 確保高度完成 A.減少外在誘惑 關掉手機與電腦的訊息提醒。切斷干擾源,給自己一段不被打擾的時間和空間。 B.不愿開始時,刻意進入場景,先做5分鐘 C. 把自己的”偉大”行動公之于眾,讓群眾監(jiān)督。 D.喝碗雞湯 a.自己對自己狠,還能留有余地,社會對你狠,可能一點余地都不給你。 b.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c.至少逼自己一次,你才能站在食物鏈頂端。 4.帶著目標找反饋,獲得內心獎勵 完成后告訴自己完成了多少,當完成了50%以上時,告訴自己還剩多少就全部完成了。制作任務表,每天給完成的任務打勾。 5.完成任務后,自我適度外在獎勵 注意:過度的外在條件獎勵會破壞內在驅動力
短期目標小激勵,長期目標大激勵,但不應過于頻繁,以防激勵失效,本末倒置。
“雪中送炭”和“雨后送傘”的激勵效果全然不同,記得馬上為心理能量衰竭時還在堅持的自己送上一份雞湯。
給沒有完成任務的自己設置懲罰. 例: 有一個創(chuàng)業(yè)講師說,他做夢都想買房。 (這是他內在驅動力產生的對某個奮斗目標的強烈欲望。是他自己想做的事,沒有任何人強迫) 為了現實這個理想,他往返于各個城市不停地講課。 (這是他可以做到的) 漸漸的他的存款越來越多。 (這是他的獎勵反饋) 最后,進入心流狀態(tài)--不需要再堅持。 當自己開始做自己選擇的某事,又能做到,并且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時,就會進入心流狀態(tài)。自己會沉侵其中,還會抗拒做其他的事。 心流(英語:Mental flow)在心理學中是指一種人們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tài)。如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tài)。通常在此狀態(tài)時,不愿被打擾,也稱抗拒中斷。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的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小節(jié): 1.選擇做某事是不是完全出于個人意愿? 2.自己到底能不能把任務完成? 3.完成任務后能獲得哪些回報? 4.這些回報能不能為你帶來足夠的動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