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俗語是不同時期、不同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們也是漢語寶庫中必不可少的珍品之一。俗語的語言生動幽默,通俗凝練,同時又富含哲理,這讓俗語備受人民群眾喜愛,在民間廣泛流傳多年。 比如古人常說的這一句:“寧可夜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墓”,這可是經(jīng)常出門在外的人聽得最多的一句話。不過,如是初次聽到這句俗語的讀者,一定會感到非常疑惑,明明古廟可以遮風擋雨,荒墳陰氣沉重,不然又為何說寧可“宿荒墳”,也不夜居“古廟”呢?難不成古廟比荒墳更加可怕嗎? 破廟 古代人出遠門,可比現(xiàn)代人要困難得多。無論是交通還是住宿,對于經(jīng)常出遠門的古人而言,都是一大挑戰(zhàn),畢竟古代沒有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沒有朝發(fā)夕至的高鐵飛機,更沒有遍地都是的酒店賓館,所以,古人出行所面臨的挑戰(zhàn)非常多。 他們?nèi)缛魶]有在出遠門前提前規(guī)劃好自己的行程,露宿街頭又或者是露宿荒郊野外,也就成了家常便飯。這樣的情況,相信就會讓讀者聯(lián)想到影視劇中那些趕路人經(jīng)常夜宿古廟的橋段。雖然電視劇中經(jīng)常有古人在古廟過夜的片段出現(xiàn),可是,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話也并非沒有道理,古人之所以“宿荒墳”而不“居古廟”,其實不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山中古廟 第一點:破舊的古廟時常有坍塌危險,危及生命的可能性更大。既然那一些古廟已經(jīng)被遺棄了,說明它已經(jīng)開始存在安全隱患。尤其是荒山野嶺里的古廟,由于廢棄多年,早已經(jīng)年久失修,這就導致磚木結構的古廟極易坍塌。縱然這個古廟是個遮風擋雨的好去處,可是誰也不能保證,古廟到底會在何時完全塌陷。 住在古廟里的趕路人,因為在外奔波的一天必然十分疲憊,這個時候在注定這種存在安全隱患的破廟中,很有可能被突然倒塌的破廟所埋。想必在古代就已經(jīng)發(fā)生過這樣慘痛的教訓,才會流傳下來這樣的俗語,提高人們的安全意識。 荒墳 第二點:廢棄的古廟很有可能成為野獸、強盜的出沒之地。在荒郊野外的趕路人想找一個遮風避雨的場所,那些經(jīng)常在荒郊野外出沒的野獸,同樣也會給自己尋找一個較為安寧的棲身之地。這個時候,沒有人也廢棄多年的破廟,時常會闖入一些兇猛野獸,將這個場所據(jù)為己有。 如果這個時候有陌生人闖入它們的領地,很有可能遭到野獸的突然襲擊;有時候這些破廟還會被強盜據(jù)為己有,他們打算在這里守株待兔,謀財害命。與其在古廟遇到如此多的危險,還不如露宿荒墳,避免這種危險事件的發(fā)生。 影視劇中常見的破廟 第三點:與古人的迷信觀念有關。中國封建社會的迷信觀念對于人們的影響非常大,比如一座古廟被廢棄,古人就會認為在這些座廟里有著連神明都無法壓制“邪惡”東西,出于這種恐懼敬畏的心理,就讓古人不敢靠近這些破廟。但是古人在下葬的時候都要看風水,相比之下,荒墳也算一個風水寶地,從迷信的角度出發(fā),似乎荒墳更加安全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