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說,古來成大事業(yè)者,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句出自晏殊《蝶戀花》,是宋詞里的名篇,本是寫深秋懷人,但換種理解倒也有另一種意境。晏殊作為婉約詞的代表詞人之一,他的婉約詞寫得可謂是深入人心,而這首《蝶戀花》恰似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哀婉悲涼,登樓遠眺,卻怎么也望不到遠方的人。 蝶戀花
早上的時候,欄桿外的菊花被一層愁煙籠罩,蘭花上沾著露珠,仿佛是它哭泣的眼淚。羅幕中透著陣陣清寒,燕子也雙雙飛走了。明月不懂得離恨之苦,斜斜的月光照進朱紅的窗戶里直到破曉之時。 昨天晚上西風吹過,讓綠樹開始凋敝了,詞人一個人獨自登上高樓,極目遠眺,望到那消失在天涯盡頭的道路。想要給遠方的人用彩箋寄封信,但山長水闊,也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上闕里,詞人寫了清晨的秋日之景,菊花被煙霧籠罩,仿佛帶著濃濃的愁緒,蘭花上沾染了露珠,好像在哭泣一般。從一開始,詞中就被一股濃濃的愁緒所包圍,將菊花和蘭花這兩種深秋之花擬人化,透露的是女主人公深切的哀愁。接下來依舊是寫深秋之景,秋天的時候,天氣微寒,涼意鉆進了羅幕之中,讓人不自覺的感到寒冷,因為天冷,燕子雙雙南飛,這秋日充滿了離愁別緒,可燕子還是成雙成對啊,詞中的女子卻只能一個人孤寂的面對這凄清的秋日。 然而,好像這樣的愁苦只有詞中女子才有,像明月就不懂得離恨之苦,于是還把它那凄然的月光整夜整夜的往屋子里照,這本是自然現(xiàn)象,但在愁悶得不到排解的情況下,女子只能把自己的怨恨放在月亮身上了。從上闕的內(nèi)容來看,詞中女子的感情是濃烈的,否則也不會對著月亮訴其滿腔怨恨了,而晨起時,入眼之景也全部帶著愁,不帶愁的燕子也因為成雙成對將女子的形單影只襯托的更為孤寂落寞。 下闕里,詞中女子獨自一人上高樓遠望,昨天大概是刮了很大的風吧,一夜醒來,院子里的樹葉都凋敝了,滿目蒼涼,這凋零的風景就如女子凋敝的心靈,都是離恨帶來的創(chuàng)傷。然而極目遠眺,又是山長水闊的壯觀之景,但心心念念的人距離太遠了啊,哪怕望到天涯盡頭,卻仍是不見人之身影。但在這樣的壯闊的景象里,主人公或許得到了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吧,不再局限于狹窄的庭院里,這世界如此遼闊,縱然依舊有著離恨之苦,但整體的境界卻是悲壯的。主人公想要給離別之人寄上一封信,卻又不知人在何處,'鄉(xiāng)書何處達?'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了吧,但山長水闊,意境如此廣大,又不免讓人對此情此景產(chǎn)生向往,故而整個人的心境也得到了非同一般的提升。 人們慣常愛說傷春悲秋,這秋風至,萬物凋敝,的確容易讓人感傷,但思念之人亦可以在這樣的凄涼之中尋找到宏大的境界,有時所觀之景不同,其心情也總會不一樣。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總是避免不了產(chǎn)生孤獨、迷惘的心緒,不知歸何處,也不知理想在何處,但通往成功的路上我們縱然迷茫愁緒,也能在路上見識到不一樣的風景、體會生命的宏大意境、感受人生新的可能,不局限于一方天地之中,所以就像那望眼欲穿的思婦一樣,哪怕滿懷離苦,但終究能在山高水闊之中感受到更為壯觀的境界。這大概就是王國維所說的人生第一層境界吧! 人困于一隅之地,所見所感也局限在一處,很難領(lǐng)悟更多,也很難尋找到人生的目標、該去往的前路,只有走出井底,才能見識到更為遼闊的天地,才能在蒼茫的世間見識更多的風景,得到更多的知識,成就最好的自己。縱然天大地大,我們一人獨行難免寂寞孤獨,但終究會在探尋真知的路上突破自己,得到應(yīng)有的熱鬧。所以不要害怕孤獨,不要害怕離別之苦,也許有一天,你就會在高樓之上看見那個期盼已久的身影,那就是生命帶給你的驚喜。 晏殊這首詞,雖是寫思婦深秋懷念愛人,但離愁苦恨之中卻營造了遼闊而高遠的意境,含蓄之中又頗有寓意,這也是這首《蝶戀花》區(qū)別于其他閨怨詞的地方,晏殊創(chuàng)造的新的意境,才是整首詞的精髓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