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唐僧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其中唐僧和三個徒弟個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隨著電視版西游記的播出,《西游記》更是成為了幾代人心中的經(jīng)典。 小時候看《西游記》,更多的關(guān)注是里面的打斗場面,什么大鬧天空,大戰(zhàn)紅孩子,智斗金角銀角等都是津津樂道的情節(jié),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這些在《西游記》當(dāng)中統(tǒng)統(tǒng)稱為難,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得真經(jīng),這些各類妖魔鬼怪之中,對于一直處在被吃風(fēng)險中的唐僧而言,最大的一難其實不是妖怪給的,而是一個人給的,這個人就是女兒國國王。 深受電視劇的影響,很多人都以為唐僧當(dāng)時是對女兒國國王動了情,但其實電視劇對《西游記》小說的改動非常大,今天我們就來借助小說里女兒國這一難,來描繪一個小說里真實的唐僧。 (1)拜四方的唐僧 小說里唐僧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拜四方,所謂拜四方就是雖然身為僧人,但是只要是他覺得應(yīng)該去拜一拜的,不管對方是皇帝,普通人甚至是妖怪,只要是形勢的需要,唐僧都會毫不猶豫的去跪拜,可以說唐僧是一個高度世俗化的和尚,甚至有一點諂媚的和尚。 唐僧的世俗并不是無能的世俗和諂媚,相反唐僧在取經(jīng)的之前的地位已經(jīng)非常高了,魏征、蕭瑀和張道源三位大臣奉唐太宗之名,在全國選出一名有德行的高僧,就是三十一歲的唐三藏,這是在貞觀十三年。三人引他去見皇帝,唐僧顯得禮儀嫻熟,毫不瑟縮,能揚塵舞蹈,跪拜如儀。 在全國那么多僧人中能脫穎而出,唐僧絕對是僧人中的楷模了,對太宗那更是膜拜有加,絲毫沒有一點點“沙門不拜王者”的心里障礙,在初唐這種聲音還是有一定市場的,但唐僧卻絲毫沒有任何障礙。 唐僧為了取經(jīng)大業(yè),不僅是對大唐皇帝如此,對路過的各種什么小國的世俗政權(quán),更是一一頂禮膜拜,在寶象國祭賽國等唐僧對國王那都是畢恭畢敬的,世俗的禮儀一概不少,基本上都是把能做的禮儀都做到,言語和肢體的雙重謙卑更是和齊天大圣形成鮮明的對比,孫悟空到了這些國家基本上就是一個繡球蹲完事。 正是這種對世俗政權(quán)的謙卑之心和禮數(shù)周全,基本上唐僧這一路西行,八十一難中人禍很少,大多都屬于妖禍。 唐僧那對各類神佛更是一拜再拜,完全顯示出赤誠之心而且是絲毫不作假的那種,菩薩送了唐僧緊箍咒后就化作金光飛走了,唐僧絲毫不敢偷工減料,趕緊撮土焚香,往東誠懇跪拜,這種明顯都看到菩薩走了還要跪拜,就充分證明了唐僧的心境。 不僅對頂頭上司菩薩非常尊敬,對于上面派來的任何人唐僧都是非常尊敬的,有一次菩薩派來送鞍轡的落伽山山神、土地,唐僧“慌得個三藏滾鞍下馬,望空禮拜道:‘弟子肉眼凡胎,不識尊神尊面,望乞恕罪;煩轉(zhuǎn)達(dá)菩薩,深蒙恩佑。’你看他只管朝天磕頭,也不計其數(shù)” 眾神——四大金剛、金頭揭諦、六甲六丁、護(hù)教伽藍(lán)與哪吒三太子、托塔李天王等——降服牛魔王,三藏聽說,換了毗盧帽,穿了袈裟,鄭重其事,拜迎眾神圣,稱謝不已。 彌勒佛收服黃眉怪,行者把先請祖師龜、蛇,后請大圣(泗州大圣國師王菩薩)借太子,細(xì)陳了一遍。三藏聞言,謝之不盡,頂禮了諸天;見了眾神,三藏不憚其煩,鄭重其事,披了袈裟,朝上一一拜謝。 甚至是對于普通人,唐僧的做法也是非常尊敬,第八十六回里樵夫送了師徒一程,臨別,唐僧翻身下馬道:“有勞遠(yuǎn)涉!請樵哥回府,多多拜上令堂老安人:適間厚擾盛齋,貧僧無甚相謝,只是早晚誦經(jīng),保佑你母子平安,百年長壽”,這些都反應(yīng)出唐僧內(nèi)心的那種虔誠和去西天的決心。 這些如果換做是孫悟空恐怕早就打起來了,但西天絕對不是只靠打就能取得真經(jīng)的,必須要有唐僧這種對任何神佛世俗勢力都非常虔誠的心才能最終走到西天。 (2)喝酒與否看場合 關(guān)于唐僧喝不喝酒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答案是喝也不喝,喝與不喝關(guān)鍵看什么場合和如何定義素酒這種東西。 酒戒是佛教的五戒之一,不但出家和尚的和尚要遵守,在家的居士也是遵守,但是前面說過,唐僧為了取經(jīng),是個世俗化很嚴(yán)重的和尚,一路走來必然在很多場合都遇到過喝酒的事情,戒酒,真是談何容易! 佛教自身有權(quán)實二法,佛經(jīng)中不少地方提到,在特定場合飲酒,不但無罪,而且有功德;此外因病需用酒作藥或藥引,也不算破戒。這為佛教徒破除酒戒開了一個方便之門。 唐僧出發(fā)前就有一段,是太宗要敬唐僧酒,三藏接了御酒告訴皇帝:“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太宗道:“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比夭桓也皇埽缓妹銥槠潆y,這里似乎素酒是可以喝的,畢竟在酒前面加了一個素字,仿佛平日里所說的素雞素肉等。 這剛一出發(fā)就喝了一杯素酒,實在是因為太宗為他踐行實在過意不去,不過在高老莊唐僧酒明確表示就算是素酒自己也是不喝的。 高老太爺開了一壇素酒,敬與唐僧師徒以此作為答謝,三藏道:“不瞞太公說,貧僧是胎里素,自幼兒不吃葷?!崩细叩溃骸耙蛑蠋熐逅?,不曾敢動葷。此酒也是素的,請一杯不妨?!比氐溃骸耙膊桓矣镁?,酒是我僧家第一戒者。”悟能慌了道:“師父,我自持齋,卻不曾斷酒。”悟空道:“老孫雖量窄,吃不上壇把,卻也不曾斷酒?!比氐溃骸凹热绱耍阈值軅兂孕┧鼐埔擦T,只是不許醉飲誤事?!彼於麅蓚€接了頭鍾。各人俱照舊坐下,擺下素齋。 這里明確可以看出,對于素酒唐僧也是不喝的,只不過也未阻值八戒和悟空喝素酒,說明唐僧對于和素酒采取的是分場合看情況再決定喝與不喝。 唐僧說的不要耽誤事主要是取經(jīng)這件大事,可見在不耽誤取經(jīng)的前提的下,素酒還是可以喝的,主要看是否誤事,尤其是像八戒這種,是因為喝大了鬧出事才被趕下天庭的,所以對就更是要多加小心,素酒本質(zhì)上就是度數(shù)比較低的酒,跟所謂的葷酒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只是素酒喝點不易醉,不耽誤事而已。 (3)喝素酒的唐僧 前面說過唐僧是不是喝素酒要看場合,但魔鬼都藏在細(xì)節(jié)里,在女兒國這一回唐僧不尋常的表現(xiàn),則分明透露出不一樣的感覺。 《西游記》女兒國這一回,唐僧卻當(dāng)著女王的面鬼使神差的說了一句自己是喝酒的,不曾戒酒,當(dāng)時,西梁女國國王要與唐僧成親,八戒嚷著要喜酒吃,女王趕緊讓光祿寺安排筵宴,又問御弟哥哥,你吃葷吃素?三藏道:“貧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須得幾杯素酒,與我二徒弟吃些”。 在這回的酒席上,唐僧還給女王敬了酒。為什么唐僧在女王面前說出未曾戒酒的實話呢?按照尋常心理,美貌的女王對自己一往情深,以身相許,唐僧內(nèi)心深處不可能古井不波。但他考慮到自家的取經(jīng)事業(yè),不能不舍棄恩愛。此前,他和悟空商量好,假作要和女王成親,待手續(xù)辦妥,啟行之后,再由悟空用定身法定住女王及其隨從——由此讓唐僧脫身西行,趕上取經(jīng)隊伍。女王此時深陷陰謀而不知,尚在預(yù)期著將來的甜蜜。唐僧本來心軟性善,在女王身邊,見此情景,焉能不黯然神傷,怎能在飲酒之類小問題上再撒謊!所以,唐僧此時自言未曾戒酒,非常準(zhǔn)確的反應(yīng)出了唐僧當(dāng)時的心里活動,這種細(xì)節(jié)上的差別非常明顯的看出來唐僧的心里活動。 因為西游路上雖然唐僧所謂的桃花運很多,但真正是“人”的,也就只有女兒國國王這一個,其他的都是各種妖狐鬼怪,唯一的一段與人的情緣,唐僧多少有些感慨也是正常。 面對女兒國國王的盛情邀約,“寡人以一國之富,愿招御弟為王,我愿為后,與他陰陽配合,生子生孫,永傳帝業(yè)”和讓人動容的美貌“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臉襯桃花瓣,鬟堆金鳳絲。秋波湛湛妖嬈態(tài),春筍纖纖妖媚姿。斜亸紅綃飄彩艷,高簪珠翠顯光輝。說什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賽過西施。柳腰微展鳴金珮,蓮步輕移動玉肢。月里嫦娥難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宮妝巧樣非凡類,誠然王母降瑤池?!?/p> 豬八戒都看傻眼了“那呆子看到好處,忍不住口嘴流涎,心頭撞鹿,一時間骨軟筋麻,好似雪獅子向火,不覺的都化去也”,但唐僧還是毅然決然的不為所動,繼續(xù)西行為了自己偉大的取經(jīng)事業(yè)。 (4)成佛之前不是佛 86版《西游記》把這一段演繹的蕩氣回腸還給了唐僧和女兒國國王單獨相處的機(jī)會,但實際上書中所寫這一段非常短暫,而且二人也沒有單獨相處的機(jī)會,但是從唐僧非常明顯的主動表示自己不曾戒酒可以喝素酒的舉動來看,唐僧此刻的心中肯定是有波瀾的。 畢竟西天的路如此漫長,哪怕是意志再堅定地人,也會有偶爾動一動松懈的念頭,這一點《西游記》的作者寫的非常隱晦,把唐僧心中想要放棄的那只魔鬼念頭,都藏在了細(xì)節(jié)里面。 《西游記》里唐僧最后脫了凡骨肉胎成了佛,這件事的另外一個解釋就是,唐僧在成佛之前是個凡骨肉胎而且還不是佛,既然不是佛,那很多錯誤缺點,成佛之前的唐僧身上能夠體現(xiàn)出來,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唐僧在《西游記》中肯定是不完美的,會哭泣會錯怪悟空,甚至是看到妖怪也會高喊“大王饒命”,跟一個貪生怕死的普通人沒什么區(qū)別,這些都是唐僧身上的缺點,但唐僧身上卻有一顆堅定地心,一顆一定要去西天取回真經(jīng)的念頭,是這顆堅定地心支撐這唐僧這個凡人一直走到最后,以一個凡人之軀度過了九九八十一難,走過了十萬八千里。 總結(jié):唐僧是個凡人,為了理想不得以無法和女兒國國王終成眷屬,但唐僧的諸多缺點完全不影響他排除萬難去西天取經(jīng)的光輝形象,反倒是他的這些確定更加豐滿的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唐僧,一個真實的唐朝和尚,這才是小說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一個虛幻的但又讓我們感到如此真實的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