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飄香 文 & 圖源:張杰民 人間四月芳菲盡,唯有槐花暗香來。 在廣袤的大地上,身著滄桑衣衫的槐樹,把根深深地扎進泥土里,緊緊地擁抱著大地,在一片嶄新的綠意里綻露出潔白的笑靨,迎來了她一年之中最繁華燦爛的光景。 沈丘是槐樹之鄉(xiāng),槐樹是沈丘的“縣樹”。潔白的槐花在醉人的春風里盡情地散發(fā)著迷人的馨香,而鑲嵌在槐花深處的卻是槐之根、槐傳說、槐故事等文化元素。 俗話說:“吃葫蘆要刨根?!比绻犯吭?,沈丘縣槐店鎮(zhèn)古時的一棵大槐樹與中國最為著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樹,有著不解之緣。一個代表移民輸入地,一個代表移民輸出地,都是根祖文化的代名詞,承載著古代遷民懷祖的寄托,共同形成以黃河為紐帶的根文化氛圍。 時間追溯到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黃淮地區(qū)兵荒馬亂,加之瘟疫流行,致使民不聊生、人口銳減,到處是“草莽彌望,狐兔出沒”。而位于中原腹地的山西省卻得以幸免,經(jīng)濟繁榮,人丁興旺。明朝建立后,為開發(fā)土地,發(fā)展經(jīng)濟,開始從山西向周邊移民。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多年的時間里,大規(guī)模的移民就有八次之多。那時,官府在洪洞縣廣濟寺設立中轉站,派員進駐,移民無論來自何方,移向何處去,皆匯集在廣濟寺邊的大槐樹下。領取川資和安家費用,辦理簽證手續(xù),然后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分赴河南、山東、河北等地。臨行之時,遷民們故土難舍,凝眸高大的古槐,聽到樹杈間老鴰不斷地發(fā)出聲聲哀鳴,潸然淚下,忍不住頻頻回首。一首民謠唱到:“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北砻鬟@棵大槐樹和老鴰窩已成為移民惜別家鄉(xiāng)的標志,成為一代又一代移民后裔的祖居地。 其中的一支移民,車拉肩挑,拖兒帶女,千里迢迢來到如今的沈丘縣槐店鎮(zhèn)。他們見這里緊靠沙潁河,荒無人煙,河邊一塊高地上長著一棵大槐樹,便依樹而居,在這里蓋房造屋,開荒種地。后來又建設了埠口,開通了沙潁河水運,并在居住地興建了商鋪、客棧、作坊等,形成了集市,南來北往的行人和船家常常在這里歇腳留宿。因為這里有棵大槐樹,人們就稱這個地方為“大槐莊”,“槐樹店”,“槐坊店”,后來又簡稱為“槐店”,一直延續(xù)至今。近年來,沈丘縣一些人編修族譜,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系。 槐樹,在沈丘人眼中是一個繁華祥瑞的樹種,當?shù)貜V泛流傳著“家栽土槐,繁華三代”、“門前三棵槐,福祿壽俱來”等說法。人們喜好栽植槐樹,幾乎村村都有槐樹,老百姓房前屋后總要栽上幾棵。 每當花期到來的時候,潔白的槐花掛滿樹枝,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素雅的清香。人們喜愛食用槐花,有蒸菜、生吃、涼拌等等吃法。但是,如今生活好了,吃槐花吃的是稀罕,而在上世紀三年困難時期,吃槐花卻是為保命。那時,我國由于受國內、國際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糧、油、蔬菜、副食品等極度匱乏,擺在人們面前的頭等大事就是如何填飽肚子。作為替代品的瓜菜,槐花、榆錢以及薺菜、苦菜、莧菜、馬齒菜等,都成了美味佳肴。但是在麥收前這個青黃不接的日子里,除了地里偶然冒出來苦苦的野菜,槐花就給我們打了牙祭。小時候,看到大人勾槐花,我曾學著做勾槐花的工具,把一根細竹竿的一端用繩綁住一把鐮刀,伸到槐樹上勾槐花。由于剛開始不會綁,伸上去勾時一使勁,鐮刀與竹竿就松開了,后來又綁了幾次,才算綁好。那時我身材矮小,也或許是槐樹太高的緣故,有時翹著腳、仰著頭才能勉強勾下幾朵。我把槐花摘了一筐,帶回家以后,母親把槐花淘凈,與玉米面和在一起,放到篦子上去蒸。我在地鍋前,一手拉著風箱,一手填著柴禾,灶屋里煙霧繚繞。槐花蒸好以后,沒有香油調拌,沒有蒜汁可蘸,不知是母親蒸的好吃,還是饑不擇食,吃到嘴里是又香又甜。當時,臨村一個小姑娘冒險爬到樹上摘槐花,腳踩的樹杈突然“咔嚓”一聲斷裂,她隨樹掉杈落在房屋上,爾后又從房屋上跌落在地,昏迷不醒,頭上摔破了皮,起了一個大包,胳膊腿有幾處青紫。一家人哭聲陣陣,喊叫半天,她才蘇醒過來。這個小姑娘不是別人,就是我現(xiàn)在的老伴。一晃六十多年過去了,她頭上、身上至今還留有傷疤,每當提起這個事,她總是心有余悸地說:“那時生活苦啊,為吃槐花差點丟了性命!”我開玩笑地說:“你的命大,這是上天安排的,你要是走了,我這輩子上哪找你??!” 沈丘本來沒有山、沒有湖,由于傳奇的大槐樹根祖文化的影響,2011年,縣委、政府利用寧洛高速公路出口東面的一個廢舊坑塘和林帶,開發(fā)建設了以槐樹為主題、以山水相映為基調、以文化名人周興嗣塑像廣場為節(jié)點的生態(tài)園—中華槐園。從全國各地引進刺槐、黃金槐、龍爪槐、金葉刺槐、毛刺槐、香花槐、五葉槐、金枝國槐等槐樹品種20個,槐樹2萬多株。 槐園大門口,有兩棵樹齡上千年的把門樹,其中右側的一株被譽為“中華槐王”,胸徑達1.53米。這兩棵古槐,都是從山西與陜西兩省接壤處的深山里移栽過來的。當時,正是隆冬時節(jié),槐樹斬枝只留主干,由十多名園林工人歷時3天多時間才運到沈丘??赡苁恰爸腥A槐王”巍峨壯觀、香味彌漫的緣故,到槐園游玩的人,總會到這棵樹下合影留念,并摸一摸樹干,希望防病健身,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托。 槐園內,處處凸顯一個“槐”字。濃郁蔥蔥的槐香山,是槐園的標志景點,站在槐香山頂?shù)挠^槐亭上,可以飽覽槐園的全景以及沈丘縣城新區(qū)的新貌?;眻@的東部蒔植著面積約200畝的紫花槐樹,遠遠望去好像是一片落霞,紫紅的槐樹花蔚為壯觀;槐園的西側蒔植有面積100多畝的國槐,微黃的槐花就像碧綠的湖水中翻卷著的浪花,讓人好像置身于花海中;槐香山的南面是一個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槐香湖,湖內碧波蕩漾,一艘艘游艇掠過,飛濺出潔白的浪花;湖中心有一個栽滿槐樹的“七星島”,它與槐香湖西岸相連的拱橋,名為“三槐橋”。 中華槐園集生態(tài)旅游、園林文化、自然景觀為一體,被確認為國家948項目槐樹品種研究基地,中央美院、中華美院兩個學院的寫生基地,河南省生態(tài)文化示范基地,河南省林業(yè)科學研究基地,并與京城槐園、山西洪洞大槐樹公園齊稱三大“槐園”。 當外地友人來沈丘或故人回沈丘的時候,我常常領著他們到中華槐園游古槐勝境,攬槐鄉(xiāng)風情。在雙休日、節(jié)假日閑暇之余,我也會約幾個老同學、老同事到槐園游玩散心、暢敘友誼。2018年6月24日,幾位大連、丹東、鄭州的同學,在高中畢業(yè)50周年之際回沈丘聚會,我們一起到槐園游玩,雖然年已古稀,仍然興致勃勃。槐香山不是太高,但是攀登起來,有些人還是氣喘吁吁,他們一邊攀登,一邊仰天大笑,我迅速跑到前面用手機錄下了這個美好的瞬間。登上槐香山,站在觀槐亭極目遠眺,花木蔥籠,山水倒映,美不勝收。一位老同學感慨地說:“以前光聽說沈丘槐園建得不錯,今天一看真是名不虛傳??!” “桂子花開,十里飄香”,這是人們對桂花的贊美,但沈丘的槐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它那沁入心扉的芳香,讓人回味無窮,已深深地溫潤了我的心靈! #沈丘專欄主編:鹿斌(露白) #副主編:劉彩珍,王倩倩 作者簡介 ![]() 張杰民,河南省沈丘縣人,沈丘縣政法委退休干部,現(xiàn)為周口市作協(xié)會員。多年從事機關文秘工作,曾多次在省、市、縣級報刊雜志發(fā)表作品。 香落塵外書齋——香落塵外平臺團隊 總編:湛藍 名譽總編:趙麗麗 總編助理:無兮 特邀顧問:喬延鳳 桑恒昌 顧問:劉向東\蔣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張建華\李國仁\楊秀武 \驥亮 策劃部: 總策劃:崔加榮 策劃:暖在北方 胡迎春 主編:煙花 編輯:蓮之愛 朱愛華 陳風華 美編:無兮 ETA 玉麗 路人 編輯部: 總監(jiān):徐和生 主編:清歡 編輯: 風碎倒影 連云雷 播音部: 部長: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開 過往云煙 眉如遠山 西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