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望診之望舌苔 舌苔是舌面上附著的一層苔狀物?!侗嫔嘀改稀分姓f:“舌之有苔,猶地之有苔,濕氣上泛而生;舌之苔由胃蒸濕上潮而生,故曰苔。" 一,厚、薄苔 薄苔指透過舌苔能隱約看到舌質(zhì)。為見底苔。反之,為厚苔。又稱“不見底”苔。 薄苔:舌苔薄而均勻,或中部和根部稍厚,干濕適中。 1.平人的標(biāo)志。提示胃氣充盛,有生發(fā)之氣 2.外感內(nèi)傷輕癥,胃氣未傷。 白為寒,黃為熱。 厚苔:是胃氣夾濕濁、痰濁、食積等穢濁之邪氣熏蒸舌面所致。 在外感病中提示邪盛入里。內(nèi)傷病中提示胃腸有宿食或痰飲、濕濁停滯。 主病位在里,病情較重。尤其胃腸積滯多見。 白為積,黃或厚膩為化熱,干為傷津。 二,滑苔:舌面水分過多、甚則伸舌流涎欲滴、捫之濕滑稱為“滑苔”。是水濕之邪內(nèi)聚的表現(xiàn),主濕、主飲、主寒。 多因寒濕內(nèi)侵或陽虛不能化水濕,導(dǎo)致濕停水聚,濕聚而成痰飲、水濕上泛于舌而成。 1.舌色淡為寒濕內(nèi)侵而氣血不足。 2.苔滑而膩舌胖邊有齒痕屬脾虛濕盛。 3.苔滑而舌淡胖嫩為陽虛水濕內(nèi)停。 三,燥苔、糙苔、糙裂苔。 舌苔望之干燥,捫之無津,甚則舌苔干裂稱為“干燥苔”。 苔質(zhì)顆粒粗、捫之糙手稱為糙苔 若質(zhì)地板硬,有干燥裂紋,稱為“糙裂苔” 1、高熱多兼見舌紅或絳,苔黃或褐。若苔黑燥裂起刺為熱極陰竭。 2、濡潤舌而見燥苔,多為陽氣為陰邪(痰飲、水濕、療血等)所阻。 3.舌淡為陽虛,氣化不行而致津不上承,所謂氣不布津。 4.舌無苔而干燥者,腎陰不足,津液虛極。 熱盛傷津者多有口干口渴。 陽虛或痰飲阻滯者,口干而不渴,或渴不欲飲,或喜熱飲,舌淡白而不紅絳。 三,膩,腐苔 苔質(zhì)顆粒細(xì)致密,中間厚,邊周薄緊貼于舌面,刮之不易脫落稱為“膩苔”。 上面罩一層稠厚黏液黏膩苔。 膩苔濕潤滑利者為滑膩苔。 舌苔膩而垢濁者稱為“垢苔”或“濁苔。 膩苔干燥少津?yàn)椤霸锬佁Γ?br>凡屬膩苔者均具有苔質(zhì)細(xì)膩板滯,苔根牢著,不易脫落的特點(diǎn)。 主濕濁,痰飲,食積。 白為虛,寒。 黃為化熱。 厚膩濕重。 腐苔:較厚且疏松,如豆腐渣,邊中皆厚,易去除。 主病同上,“厚腐之苔無寒證”! 四、剝苔、類剝苔 舌苔忽然全部或部分脫落,剝落處舌面光滑無苔,可見舌質(zhì)者,稱為剝苔。 舌苔不規(guī)則的脫落,邊緣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圖,剝落部位不固定,時(shí)有轉(zhuǎn)移者稱“地圖舌" 若剝落處,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質(zhì)顆??梢娬叻Q“類剝苔”。 剝苔一般主胃氣匱乏,胃陰枯涸或氣血兩虛。因胃氣,胃陰虧損不能上熏于舌所致。是全身虛弱的一種征象。 1.舌紅苔剝多為陰虛。 2.舌淡苔剝多為血虛或氣血兩虛,久病氣血不續(xù)。 3.花剝苔多見于邪實(shí)陰虛之證。 4.鏡面舌多見于重病階段,是剝苔中最嚴(yán)重的一種。 鏡面舌色紅者為胃陰干涸,胃無生發(fā)之氣。 舌色能白如鏡,毫無血色者主營血大虧,陽氣將脫,病危難治。 5.舌苔部分脫落,未剝落處仍有膩苔或滑苔者多為正氣已虛、濕濁之邪未化,病情較為復(fù)雜。 6.地圖舌多見于兒童,與陰虛體質(zhì)有關(guā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