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經(jīng)典打卡速背營 同學們好! 今天是四大經(jīng)典打卡速背營第五天! 背 誦 活 動 現(xiàn) 在 開 始 DAY 3 第一單元 黃帝內(nèi)經(jīng) 十、靈樞 百病始生 十一、素問·熱論 十二、素問·評熱病論 十三、素問·咳論 1. “五藏六腑皆令人咳”的理論及其臨床意義 【按語】 咳嗽是肺系之本病,但《素問·咳論》不僅認為咳嗽與肺有關,而且提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的觀點,將引起咳嗽的原因從單獨的肺臟擴大到五臟六腑,從整體觀的高度說明雖然咳嗽是肺臟的病理反映,但五臟六腑的病變皆可影響肺之宣降而致咳。至于病因病機,《素 問·咳論》認為主要與以下兩個方面有關:一是“內(nèi)外合邪”發(fā)病,由外感邪氣,從肺之合皮毛及于內(nèi),兼有內(nèi)傷飲冷傷胃,從肺脈及于肺,肺寒、寒飲“外內(nèi)合邪”客于肺而發(fā)??;二是不同季節(jié)之邪氣,于五臟所主之時乘虛而入,傳及與肺臟而發(fā)病。其中肺氣失調(diào),宣降失司,氣機上逆是本證之基本病機。 另外,《內(nèi)經(jīng)》認為燥邪也是致咳的重要原因,《素問·氣交變大論》云:“歲金太過,燥氣流行……甚則喘咳逆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金郁之發(fā)……燥氣以行……故民病咳 逆”等,給后世醫(yī)家以很大啟發(fā),如清·喻昌《醫(yī)門法律》即有“秋燥論”,并創(chuàng)立秋煤病名,而秋燥的主癥即是咳嗽。 對于咳嗽的辨證,《內(nèi)經(jīng)》采用了臟腑辨證分型的方法,提出了“五臟咳”、“六腑咳”。其中五臟咳主要是由于五臟經(jīng)脈氣血阻滯,及于肺而發(fā)病,其癥除咳嗽外,多見咳甚而弓起的牽引疼痛不適。六腑咳則主要兼見臟腑氣化失常,氣機上逆或氣虛不攝而導致一系列癥狀,如嘔逆、遺 失、遺溺、失氣等。同時,《素問·咳論》提出“五臟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說明五臟咳是咳證之初期,六腑咳是久咳不愈的后期階段,闡明咳證的傳變規(guī)律是由臟及腑、由淺入深、由輕到重, 為后世從臟腑辨證治療咳嗽提供了依據(jù)。 2.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曰:愿聞其狀?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 則肺寒,肺寒則外內(nèi)合邪[1],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臟各以其時受病[2],非其時,各傳以與之[3]。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4],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5]。乘[6]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7]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strong> 【詞解】 [1] 外內(nèi)合邪:指外感邪氣與內(nèi)傷寒飲食相合。 [2]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指五臟分別在其所主之時受邪而發(fā)病。時,時令。 [3] 非其時,各傳以與之:指非肺所主之時令,則可由它臟受邪之后傳與肺發(fā)生咳嗽。之,指肺。[4]五臟各以治時:指五臟所主之時令。如肝主春季、心主夏季等。 [5] 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張介賓曰:“邪微者,淺在表,故為咳。甚者深入而入里,故為泄、為痛。”病位多發(fā)、病情復雜,邪盛正虛,故為甚。 [6] 乘:趁、因。 [7] 至陰:指脾所主之時令長夏。 鞏固背誦環(huán)節(jié) 要根據(jù)表格進行復習哦~ 編輯:小金魚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