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屬于濟川煎組成藥物的是 A.芍藥 B.牛膝 C.澤瀉 D.升麻 E.枳殼 2.不屬于麻子仁丸組成藥物的是 A.芍藥 B.杏仁 C.大黃 D.厚樸 E.甘草 3.老年腎虛患者,大便秘結(jié),小便清長,頭目眩暈,腰膝酸軟。治療應(yīng)首選 A.腎氣丸 B.濟川煎 C.真武湯 D.地黃飲子 E.六味地黃丸 4.患者,男,48歲。近日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fā)熱,手足厥逆,舌苔白膩,脈弦緊。治療應(yīng)首選 A.大承氣湯 B.溫脾湯 C.麻子仁丸 D.濟川煎 E.大黃附子湯 5.大陷胸丸是在大陷胸湯的基礎(chǔ)上加上( )而組成 A.枳實、麻子仁、白蜜 B.半夏、杏仁、甘草 C.葶藶子、芫花、甘草 D.葶藶子、杏仁、白蜜 E.芫花、大棗、白蜜 答案解析 1.[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濟川煎的組成:當歸、牛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故選擇A。 2.[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麻子仁丸的組成:麻子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樸、杏仁。故選擇E。 3.[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濟川煎主治腎陽虛弱,精津不足證。見大便秘結(jié),小便清長,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舌淡苔白,脈沉遲。故選B。 4.[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大黃附子湯功用溫陽散寒,瀉結(jié)行滯。主治寒積里實。證見: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fā)熱,手足厥逆,舌苔白膩,脈弦緊。故選E。 5.[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大陷胸丸的藥物組成是:大黃、芒硝、杏仁、葶藶子、白蜜、甘遂末;大陷胸湯藥物組成是:大黃、芒硝、甘遂。故選擇D。 細目二 寒下(續(xù)) 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四兩 牡丹皮一兩 桃仁五十個 冬瓜仁半升 芒硝三合。 【功用】瀉熱破瘀,散結(jié)消腫。 【主治】腸癰初起,濕熱瘀滯證。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則局部腫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則痛劇,小便自調(diào),或時時發(fā)熱,自汗惡寒,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shù)。 【配伍意義】本方所治之腸癰是因腸中濕熱郁蒸,氣血凝聚所致。治法當瀉熱祛濕,破瘀消癰。故方中以苦寒攻下之大黃為君,瀉熱逐瘀,滌蕩腸中濕熱瘀毒;丹皮亦為君藥,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兩藥合用,瀉熱破瘀。臣以咸寒之芒硝,瀉熱導(dǎo)滯,軟堅散結(jié),助大黃蕩滌濕熱,使之速下;桃仁活血破瘀,配合丹皮以散瘀消腫。佐以甘寒滑利之冬瓜仁,為治內(nèi)癰之要藥,清腸利濕,導(dǎo)濕熱從小便而去,并能排膿消癰。本方瀉下、清利、破瘀諸法并用,共奏瀉熱破瘀、散結(jié)消腫之功,是治療濕熱瘀滯之腸癰初起的常用方劑。 大陷胸湯《傷寒論》 【組成】大黃六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功用】瀉熱逐水。 【主治】水熱互結(jié)之結(jié)胸證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疼痛,手不可近;伴見短氣煩躁,大便秘結(jié),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舌紅,苔黃膩或兼水滑,脈沉緊或沉遲有力。 【配伍意義】本方證是表證未解而誤下,或因誤下而邪氣內(nèi)陷,熱邪與水飲搏結(jié)于胸腹所致的大結(jié)胸證。治當瀉熱逐水。故方中以苦寒之甘遂為君,曾攻逐水飲,瀉熱破結(jié)。以大黃、芒硝為臣佐,相須為用,蕩滌腸胃,瀉結(jié)泄熱,潤燥軟堅。三味峻藥相伍,瀉熱與逐水并施,使水熱之用從大便而去。本方藥簡量大,力專效宏,為瀉熱逐水之峻劑。方中大黃先煎,取其“治上者治宜暖”之意。 細目三 溫下 溫脾湯《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大黃五兩 當歸、干姜各三兩 附子、人參、芒硝、甘草各二兩。 【功用】攻下冷積、溫補脾陽。 【主治】陽虛寒積證。腹痛便秘,臍下絞結(jié),繞臍不止,手足不溫,蒼白不渴,脈沉弦而遲。 【配伍意義】本方證因脾陽不足,陰寒內(nèi)盛,寒積中阻所致。其中脾陽不足為致病之本,而寒積停滯則為其標。治療若純用攻下則更傷中陽,若單用溫補則寒積難去,惟攻逐寒積與溫補脾陽并用,方為兩全之策。方中以附子配大黃為君藥,用附子大辛大熱之性,溫壯脾陽,解散寒凝;以大黃瀉下已成之冷積。臣以芒硝潤腸軟堅,助大黃瀉下攻積;干姜溫中助陽,助附子溫中散寒。佐以人參、當歸益氣養(yǎng)血,使下不傷正。佐使甘草既助人參益氣,又可調(diào)和諸藥。本方由溫補脾陽藥與寒下攻積藥配伍組成,溫通、瀉下、補益三法兼?zhèn)?,溫陽以祛寒、攻下不傷正,共奏攻下冷積、溫補脾陽之功。 細目四 潤下 麻子仁丸《傷寒論》 【組成】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 大黃一斤 厚樸一尺 杏仁一升蜜。 【功用】潤腸泄熱,行氣通便。 【主治】小便頻數(shù)。便秘證。大便干結(jié)。 【配伍意義】本方證乃因腸胃燥熱,脾津不足,腸道失于需潤所致, 《傷寒論)稱之為“脾約”。治療當潤腸瀉熱,行氣通便。故方中以性味甘平質(zhì)潤多脂之麻子仁為君藥,潤腸道,通大便。杏仁上肅肺氣,下潤大腸;白芍養(yǎng)血斂陰,緩急止痛,共為臣藥。大黃、枳實、厚樸即小承氣湯,輕下熱結(jié),除腸胃之燥熱,共為佐藥。佐 濟川煎《景岳全書》 【組成】當歸三至五錢 牛膝二錢 肉蓯蓉二至三錢 澤瀉一錢半 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錢 枳殼一錢。 【功用】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主治】腎陽虛弱,精津不足證(腎虛便秘)。大便秘結(jié),小便清長,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舌淡苔白,脈沉遲。 【配伍意義】本方證因腎虛開闔失司,氣化無力,津液不布,腸失所養(yǎng)所致。治當溫腎益精,潤腸通便。方中肉蓯蓉味甘咸性溫,功能溫腎益精,暖腰潤腸,為君藥。當歸補血潤燥,潤腸通便;牛膝補益肝腎,壯腰膝,性善下行,共為臣藥。枳殼下氣寬腸而助通便;澤瀉滲利小便而泄腎濁;用升麻以升清陽,清陽升則濁陰自降,相反相成,以助通便之效,以上共為佐藥。諸藥合用,既可溫腎益精治其本,又能潤腸通便以治標,用藥靈巧,補中有瀉,降中有升,寓通于補之中,寄降于升之內(nèi)。 細目五 逐水 十棗湯《傷寒論》 【組成】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大棗十枚。 【功用】攻逐水飲。 【主治】 (1) 懸飲??韧傩孛{引痛,心下痞硬,干嘔短氣,頭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 (2) 水腫、一身悉腫,尤以身半以下腫甚,腹脹喘滿,二便不利。 【用法要點】 (1) 三味等分為散末,或裝入膠囊,以大棗10枚煎湯送服。 (2) 清晨空腹服用、從小量開始,以免量大下多傷正。若服后下少,次日加量。 (3) 服藥得快下利后,宜食米粥以保養(yǎng)脾胃。 (4) 若瀉后精神、胃納俱好,而水飲來盡者,可再投本方;若瀉后精神疲乏,食欲減退則宜暫停攻逐;若患者體虛邪實,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與健脾補益劑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補,或先補后攻。 (5) 年老體弱慎用,孕婦忌服。 (6) 本方作用峻猛,只可暫用,不可久服。 細目六 攻補兼施 黃龍湯《傷寒六書》 【組成】大黃 芒硝 枳實 厚樸 當歸 人參 甘草 桔梗 生姜三片 大棗十二枚。 【功用】攻下通便,補氣養(yǎng)血。 【主治】陽明腑實,氣血不足證。自利清水,色純青,或大便秘結(jié),脘腹脹滿,腹痛拒按,身熱口渴,神疲少氣,譫語,甚則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神昏肢厥,舌苔焦黃或焦黑,脈虛。 編輯:卷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