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權本平臺發(fā)布 Z F A Y G 人生精神道路的開辟 文/何少甫 版式設計/強哥 E O B C 。 。 01 人生兩條道路的選擇。每個人一生都走在兩條相互交織的道路上。一是外立之路,即外顯生存生活之路:出生—上學—畢業(yè)—工作—戀愛—婚姻—生子—事業(yè)—退休—去世。二是內立之路,即內在精神成長之路。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句名言:“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已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yōu)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币蚨?,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人原本就是一根蘆葦,只是由于會思想,才成為了人。簡單地說,行尸走肉與真正的人的區(qū)別就在于是否具有一顆會思想的高貴的靈魂。那么,在個體精神成長的道路上,如何把自己一步步從動物人、社會人提升到一個具有較高精神境界的人呢?作為個體存在者,是否真正重視和認真梳理過自己的精神世界,對自己精神世界道路的開拓是否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呢? 人生兩條道路相互交織,相互作用。人內立不定,外立不固。內在精神如果搖擺不定,人生外顯之路也必將走的磕磕碰碰。人的內在精神的完整統(tǒng)一性一旦確立,就會對人產生強大的精神支持和約束力量,從而保證一個人能夠外立于世界、社會、家庭之中,內立于自我精神和諧強健之中。 02 人生三惑。名利情之誘惑;世界無知之迷惑;生死無明之困惑。人生三惑產生根源于人的需要:動物性需要(吃、穿、性);社會性需要(名聲、交往、地位);精神性需要(知識、信仰、生死)。 “三惑”既是動力又是阻力。說是動力,就是說人努力追求解惑的過程也是精神視域開拓、精神境界提升的過程,對世界無知的迷惑和好奇促使人去研究世界存在的萬事萬物,從而才可能誕生科學,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宇宙學等等;對生死無明的困惑促使人去探究信仰和宗教領域的神秘,從而才能產生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哲學等等。說是阻力,就是說名利情的誘惑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遮蔽,在精神成長的道路上,很多人被名利情誘惑走向歧路,或者成為名利情的奴隸,或者掉進名利情陷阱,折戟沉沙,令人呃嘆。 03 人生三惑的破解。要破解人生三惑,需要六個層面的認識和體悟:即天道、自然、社會、人、自己、生死。這六個層面認識體悟的途徑是:認識天道靠哲學和科學(主要是宇宙物理學等);認識自然靠自然科學;認識社會靠社會科學;認識人靠心理學、現(xiàn)象學、精神分析學、醫(yī)學、人學等;認識自己靠家族史、區(qū)域地理文化、社會關系、自身學識;體悟生死靠宗教和哲學等。 人是什么?人的本質是什么?人具有動物性(吃喝拉撒睡五情六欲)、社會性(社會關系的總和)、精神性。究竟哪是人的本質規(guī)定性?人的本質應該體現(xiàn)在人的精神性層面,人不能是低級動物,也不能是社會動物,更不能被異化成流水線上的機器零件。人正是由克服自身的動物性提升到社會性,克服社會性提升到精神性,逐步把自己與動物區(qū)分開來的。在克服和控制動物性欲望的基礎上提升到社會性存在層面,在社會中獲得自由;同時,人又在克服社會關系的限制中而在精神世界獲得自由。 如何認識自己?人的出生具有先天的不可選擇性和被限制性:包括一個人的基因和出生的時空限制,基因作為生命遺傳信息被繼承下來并深刻地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包括智力發(fā)育、疾病健康、性格、長相甚至更多的東西。出生的時空限制即出生在一個什么樣的歷史時代、歷史階段、歷史背景下,出生在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qū)、什么樣的家庭、什么樣的家族,用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話說,人自身沒有出生的選擇權,是被拋到世界上來的。但人后天的運可以轉,通過自身的努力(包括外在的努力和自身心靈的提升),充分整合社會關系資源,以及一些偶然性因素等,人具備后天的可選擇性及突破限制的可能性。命更多的是外在的約束;運更多的是內外結合對命的突破;活法卻是內在精神的自由選擇,它可以調適命運不濟?!墩撜Z》中孔子稱贊他的弟子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有些人天天喝酒吃肉也不快樂,而有些人粗茶淡飯卻很踏實幸福。個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可以自由選擇,當然責任也要自己承擔,選擇當公務員,就不要羨慕大款們有錢,就不要埋怨自己加班受累,因為別人還羨慕你收入穩(wěn)定、工作體面呢。 周邊的每一個人也有多種“相”,哪是真相?哪是假相?佛有法相萬千,世間萬物皆有“化相”,我們識人怕也是看到的都是不同的化相?我們關照自己的靈魂,自觀自己的相身、法身,真身,哪是虛假的外相,哪是真正的自己,自己最清楚不過。要靜觀他人和自己的化相。認識到自己的真實性一面,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修心補相! 一個人精神成長有四個階段,外我、內我、無我、真我。每個階段都有標志。外我重視的是權力、地位、財富、名聲。內我重視的是穩(wěn)健的精神、視域寬廣度、人生覺解程度。無我重視的是是否過了夢覺關?能否用無限時空、歷史此在的眼睛看待自己的有限性,即能否認識到人生是一個必死的有限性存在過程,每一個人都是必死之物。真我即我的真實需求、方向是否正確、定位是否適當、選擇是否走上正確道路。 認識人又引申出一個問題:人生是什么?是從生到死的一條線段?還是一條不知從何處來,也不知到何處去的直線?是只知生而不知死的一條射線?還是一個生死無限輪回的圓?這個圓螺旋式上升呢還是下降?儒家講的是人生在世,即線段;道家講人生在世、出世之間自由游走;佛教講人生前世、在世、來世,即圓;基督教講人生在世和出世,即射線。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和回答。 04 五種視角轉換。六個層面的認識和體悟的結果是可以使你自由轉換五種人生視角。哪五種視角?平視、俯視、透視、內視、仰視。一般人平視外物,易為外物所惑、所吸引。俯視即坐在飛機上向下看,能俯視萬物者心胸即生慈悲之心。內視即看自己的靈魂,一種內省能力,善內視自我者能找到真實的自我,而不為外物所惑。透視即歷史視角,既能透視歷史過去,也能透視未來,善透視者能看清當下和未來,不為當下個別現(xiàn)象所迷惑。仰視即如夜觀宇宙,能仰視宇宙者可悟天道。 不同視角導致人的視域范圍、廣度、深度不同。也就是說人的心靈視域、看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受視角影響和限制。人眼平視構成的扇形視域及俯視構成的球面視域,以及人站立高度、傾斜度、接受教育水平高低、領域、方向形成的理論體系背景不同造成一些視角偏差,使一件事物出現(xiàn)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使觀察到的景象也有所不同。不同視角觀察問題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解決方案。人很難看到自己腦后,正像人很難認識自己一樣,不僅是因為主觀性,主要是沒有參照物,認識自己需要從周圍人的眼里反觀自己,從自己的靈魂深處反觀自己。人貴眼明心亮,做到眼明心亮須有五種視角轉換觀物之能力。 05 打開心靈視域。五種視角自由轉換就可以打開心靈視域。從平視習慣走向能夠俯視、能夠透視、能夠內視、能夠仰視,眼睛視域逐漸擴大,心靈視域也會逐漸擴大。站在無限時空高度和時間綿延之流中看世界萬物和自身,就可以把社會、人、自己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06 過夢覺關。夢覺關是人生精神成長之路的關鍵轉折點,夢覺關是馮友蘭哲學中的概念。什么是夢覺關呢?舉個例子。電視劇《天龍八部》中有一片段,喬峰之父與慕容復之父常年在少林寺偷學武功秘籍,兩人在藏經閣殊死搏斗,掃地僧一人一掌,把二人打死,后又把二人救活。二人都是武功高手,但都不知道,每學一門上乘武功時,必須要修一部相應的大乘心經,用心經來化解心中的魔(喬峰之父偷學武功是要報仇,慕容復之父偷學武功是為光復大燕),只有化解了之后,武功才能再上一層,否則就會走火入魔。喬峰之父與慕容復之父在經歷死亡體驗之后徹底覺悟,從而皈依佛門。死亡體驗幫助兩人過了夢覺關,對人生徹底覺悟。《紅樓夢》中賈寶玉什么時候過了夢覺關呢?賈寶玉一生靈魂深處貫穿著中國傳統(tǒng)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搏斗,現(xiàn)實社會、家庭要求賈寶玉接受儒家入世思想,對其教育也是儒家思想;賈寶玉自身受道家思想影響頗深,不諳世事,率性而為,是一個至真至純的情種;現(xiàn)實與理想搏斗,儒道思想斗爭,在與寶釵結婚、黛玉病死這個重大打擊之后,賈寶玉徹底覺悟,終于過了夢覺關,出家而去。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例子,一些腐敗官員往往在被判刑之際,才醒悟能當一個農民簡簡單單生活多好,粗茶淡飯能真正吃出糧食的香味,粗布棉被蓋著,一覺睡到天亮該是多么幸福。這幾個故事對我們的啟發(fā)是: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層一層的,每提升一層境界,對人生意義價值的覺悟和理解是不同的,在不同人生意義和價值觀支撐下,展開的人生畫卷也有根本不同,同樣的生活畫面,反映到不同境界的人心中,其意義和價值也是不一樣的。從較低層面向高一級人生境界提升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經過無數(shù)次的刻苦堅修、心靈砥礪之后才能逐步走向人生澄明之境。有些人一生都過不了夢覺關,永遠都無法把自己提升到為人民服務的境界、道的境界、佛的境界。另一個啟示是:當大官須要有大定力,大定力須大工夫修行,修大工夫須大智慧覺悟。一個人從政,隨著職務的提升,精神境界必須跟著提升,必須從為自己、為家族走向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為天下蒼生服務的大境界。要德位相配,只能德厚位卑,不能德薄位高,德厚位卑者無憂,德薄位高者危矣。要常懷感恩謙卑之心,常念民生維艱之難,常思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常修淳厚仁德之性。 07 轉識成智,弘道成性。過了夢覺關,打開心靈的眼睛,就完成了轉識成智的過程,再上一個層面就是弘道成性。 轉識成智——識即六個認識,智即大智慧。由認識到智慧轉換以后,一個人對自己一生就會有一個確切的定位和把握,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當為。弘道成性——弘道即發(fā)揚大道、由自然之道到人道、天道,開悟他人,渡己渡人,積極做事。成性即達到境界、心性、定性。 何謂弘道?或者說為官、為商、為師如何弘道?為官、為商、為師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貢獻給社會大眾,這既是渡人,也是在渡己,是渡人自渡的法門和捷徑。為官,掌握政策制定權、事務決策權、資源調配權、人事任命權,出臺一項正確的政策、作出一個正確的決策、合理配置好公共資源、知人善用、落實好政策、措施,惠及社會大眾,即是弘道;如果決策失誤,用人失察,察人不明,造成損失,這就是毀道,罪過大矣。為商,掌握部分社會財富資源,能夠恰如其當?shù)卣{配社會財富資源,發(fā)揮最大效益,滿足社會需要,推動經濟發(fā)展,這就是弘道;如果霸占財富,隨意揮霍,這就是毀道,罪過大矣。為師,傳道授業(yè)解惑,把孩童引領到正確的人生道路上,這就是弘道;如果道之不悟、業(yè)之不授、惑之不解,毀人子弟,罪過大矣。 人生精神道路的開辟,路漫漫其修遠兮。心海茫茫,航燈不滅;心路漫漫,求索不止! 作者簡介 何少甫,男,1971年生,從事文字工作。 香落塵外管理團隊 主編:湛藍 總監(jiān):子寒 排版:強哥 鳳尾 審稿一組: 銅豌豆 柳外斜陽 審稿二組:連云雷 風碎倒影 無兮 終審,校對:煙花 清歡 播音:米米 從前慢 稿費:湛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