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專欄】 文:張中信 版式設計:Effi 圖源:網落 成都書 ——歷代文人與成都之杜甫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陽春的一天,在天府之國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一位身材瘦長,皮膚黑黝,面容清癯的老人,邁著滯重的腳步,行走在泥濘起伏的小徑上。 他就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自從“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全家一直流離失所,過著朝不保夕、食不甘味的流浪生活。直到千里遠徙至成都,才總算安頓下來。在嚴武等蜀中好友的幫助下,找到了方可安生的落腳點。浣花溪畔的那座低矮的茅舍,便是他和全家人的臨時寓所。茅舍旁邊,住著一個名叫黃四娘的鄰居,雖然彼此還沒有過多的交往,但從女鄰居和善的笑容里,他看到了久違的善良與真誠。行走在百花爭艷的小路上,久久壓抑的詩情從詩人胸中火山般迸發(fā):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杜甫祖籍湖北襄陽,唐玄宗壬子八年(公元712年)二月十二日出生在河南鞏縣的瑤灣村(今河南鞏縣)。杜甫是晉代名將杜預的第十三代子孫。杜預是京兆杜陵人,不僅精通政治、經濟、天文、律法、算術等各種具體學問,還精通軍事戰(zhàn)略。同時,杜預又是一個學者型的官宦,文字功夫頗深。這樣一位集大成于一身且位至臺輔的遠祖,完美地體現了杜甫心目中“奉儒守官”的理想境界。 杜審言,也就是杜甫的祖父,雖然沒有像杜預那樣位至臺輔,在功名事業(yè)上作出一番過人的功績,但其文采風流,名噪一時,曾得到過一代女皇武則天的賞識,是武則天時代相當有名的文人。 與以上兩位對杜甫影響至深的先祖相比,杜甫的父親似乎已經有些維系不住這種輝煌的家聲了。杜甫的父親名叫杜閑,曾作過朝議大夫、兗州司馬,官至奉天縣令(今陜西乾縣)。 杜甫的母親崔氏雖然出身于清河望族,但在杜甫年幼時便已去世,甚至連名字都湮沒了。由于幼年喪母,父親又在外地做官,杜甫很小便被寄養(yǎng)在東都洛陽的二姑母家。史書記載,杜甫性格急躁褊狹,比較固執(zhí),這可能正是由于他童年時期失卻母愛所致。幸好他在早期教育中所接受的儒家思想挽救了他的心靈,讓他沒有因此失卻對人的親善之情和對天下蒼生的關懷。 杜甫啟蒙得早,除經史著作外,屈原、宋玉、司馬相如、曹植、陶淵明、謝靈運等人的作品他都喜歡讀,《詩經》《楚辭》《文選》等更是他的珍愛。少年時代長時間住在洛陽。洛陽的文化風物也熏陶感染著他,使他從小就耳聞目睹了許多盛事風華。 弱冠之年,杜甫義無反顧離開溫暖的家,開始漫游天下。杜甫25歲時登泰山,寫下了傳世佳作: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到長安,原本作了兩手準備,一是參加朝廷考試,二是結交達官貴人,雙管齊下,企圖很快受到朝廷重用。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杜甫只好參加朝廷科舉考試。遺憾的是,唐代科舉史上最荒唐的一次考試,竟然讓他碰上了。杜甫科舉考試不中,集賢院的興奮曇花一現,他開始陷入巨大的苦悶。 40歲出頭的杜甫,總算獲得一個職位:兵曹參軍,從八品小官,專門保管軍用倉庫的鑰匙。這個職位的好處是有點俸祿可以養(yǎng)家糊口。他可以過著門前喝酒,倉庫里讀書,恬淡卻相對自在的小日子。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秋末,有些閑散的杜甫請長假,赴奉先探親。長途跋涉歸心似箭,漫天飛雪中,杜甫一臉疲憊地奔回家中,剛進柴門卻聽見妻子撕心裂肺的哀嚎聲:他最小的兒子剛剛餓死。楊氏肝腸寸斷,杜甫老淚縱橫。自此,杜甫揭示人間苦難的詩作一發(fā)而不可收,最終演繹成為中國詩壇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史”。 他的憂思也正當其時:天下大亂已然拉開帷幕,大唐節(jié)度使安祿山在范陽(今北京附近)起兵反唐,二十萬鐵騎橫戈殺向洛陽和長安。大唐帝國自此繁華不再,陷入空前慘烈的戰(zhàn)亂時期。 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發(fā)動的“安史之亂”,使大唐這架已經銹跡斑斑的機器頓時運轉失靈。杜甫如喪家之犬,四處逃奔。唐軍在名將郭子儀的帶領下,接連打了幾個勝仗,總算穩(wěn)定了朝廷局勢。 杜甫身為政府“官員”,本應以國家大局為重,可是他的眼睛,怎么也無法忽視民間的苦難。從新安到潼關的路上,杜甫在他投宿的百姓家中,親眼目睹了一幕官軍深夜捉人的場景,更是觸目驚心,于是他寫下悲憫千古的詩作《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 太陽出來,太陽落下,杜甫從一個村落走到另一個村落。觸目處處,驚心動魄。房舍凋零,民不聊生。詩人憔悴,徒喚奈何?他飽含熱淚一路走一路寫,一路傷心欲絕,又相繼寫下了《新安吏》《潼關吏》和《新婚別》《生死別》《垂老別》等反映民間疾苦的系列詩作,史稱“三吏”、“三別”。 “三吏”、“三別”,就像一條滿載中原大地人民苦難的漫漫長河,將杜甫悲天憫人的愁苦無限地擴展開來,其苦難與悲憫直逼千百年來每一個良知者的靈魂。 杜甫從河南走到陜西,人世間的苦難盡收眼底。他沒有料到,自己也即將開始一生中最為遙遠的大遷徙。 經過長達半年的旅途奔波,公元759年,杜甫一家終于來到了天府之國成都,在一彎清溪流淌的浣花溪畔,選中了一棵樹齡高達200年的楠樹為依托卜居筑宅。于是,便有了“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草堂落成。草堂東邊有清澈見底的浣花溪,南邊有紅蓮放香的百花潭,西邊可以遠眺山巔終年積雪的西嶺雪山。一條波光閃爍的河流從門前流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此后一年多時間,杜甫的生活是閑適的,心情是平靜的。在風和日麗的季節(jié),他常常捧著一卷書,在樹蔭下,吟一會,寫一會,然后傾聽燕子的絮語,翠竹的和鳴。他也經常拄著一根藤杖,走到溪邊江畔,看出水的紅蓮,逐浪的白鷗,漁人的網罟,客商的大船。他熱愛大自然,不管是飛鳥的輕盈,蝴蝶的翩躚,野花的幽香,他都喜歡。他的朋友也慢慢多了起來,詩人、文人、畫家、隱士、僧侶,但最多的還是那些田父、野老、花農,以及左鄰右舍。 杜甫對蜀中安寧怡然的生活特別爽心,盡管房舍建得十分簡陋,連蓋房的材料都是用茅草為主搭建的,但他已感覺到家的許多溫馨。 當他看見在自己親手修建的茅舍中,妻子和兒女們笑逐顏開,揮毫寫下詩作《堂成》: 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 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 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 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 在詩中,他把草堂描繪得漂亮潔凈,窗明幾凈,并流露出舉家就此長住,不再四海漂泊的意愿。 唐時的浣花溪,尚在錦官城外,溪闊數丈,波光粼粼,清澈如鏡,曲曲彎彎自西向東。一年四季碧水長流,春夏時節(jié)水位升高,還可以撐船放舟。成都自古是西南交通樞紐,文化遺產頗多,杜甫亦多有游歷。萬里橋、青城山、都江堰……都曾留下他流連的足跡。杜甫一直崇拜三國時期的蜀國丞相諸葛亮,在一個春風和煦的日子,他來到成都南郊武侯祠瞻仰諸葛武侯風采,寫下抒發(fā)曠世胸懷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成都平原潮濕的氣候和喜怒無常的暴雨,讓杜甫的草堂時常處于風雨飄搖中。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秋風怒號、暴雨傾盆,百年楠樹被狂風吹倒,草堂頓時成為風雨飄搖的危房,全家老少頃刻間都暴露在風雨中: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 草屋被吹倒后,杜甫急得捶胸頓足,卻毫無辦法。他夜不能寐,感想自己幾十年來顛沛流離的所見所聞,看看自己曇花一現的安定生活,寫下了錐心泣血的千古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再也無法忍受壓抑在心中的無限悲憤,發(fā)出了悲天憫人的絕世呼喊: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發(fā)出的悲憫之聲絕非偶然。自從“安史之亂”爆發(fā)后,詩人一直流離失所,無所歸依。直到千里奔波進入相對安寧的成都平原,生活才逐漸有點起色。然而,老天居然不給他安定生活的機會,連最后的希望也要破滅。這吶喊聲,穿越千年的時空,在天府成都久久回蕩,在華夏大地浩浩飄揚…… 第二年春天在朋友們的幫助下,草堂被修葺一新,杜甫的心情變得稍稍好些。他在寫給嚴武的詩作中,把自己幾年奔走的事實總結為:“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p> 回到成都不久,杜甫接二連三得到不幸的消息:他的至交好友高適去世了,杜甫的心情郁悶至極。他連夜寫下懷念高適的詩作: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開,迸淚幽吟事如昨。 …… 此后,杜甫一直在梓州鹽亭縣、綿州、漢州(今四川廣漢市)和閬州(今四川閬州市)等地流寓,持續(xù)近兩年?;爻啥疾痪?,杜甫登高遠眺,觸目傷懷,寫了《登樓》一詩: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不久,朝中傳來喜訊,大將郭子儀收復洛陽,繼而收復河南、河北。杜甫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欣然寫下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并沒有馬上離開成都,因為再次返蜀任職的好友嚴武執(zhí)意挽留。春天又來了,在相對安定,重獲生機的草堂,杜甫的心情也日趨好轉。房外的翠柳婀娜多姿,樹上的黃鸝深情鳴唱,天空的白鷺排列成行,江中的舟船迎來去往,天府錦城一派生機盎然。杜甫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他忍不住推開久閉的窗戶,正好看見西嶺雪山那千年不變的皚皚雄姿,詩情悄然萌發(fā):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嚴武突然暴死于成都任上。杜甫失去生活上的最重要支撐,終于不得不離開這塊他生活了6年的沃土。杜甫全家乘坐的小船蕩漾在錦水河中,一次命運難卜的長途跋涉又開始了。 天府成都的寓居生活,是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臻于成熟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兩百多首詩作,絕大多數都代表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可以說,天府成都的生活豐富并提升了杜甫詩歌的豐厚內涵,杜甫的詩歌也為天府成都留下了千古閃耀的光芒。 大歷四年(公元769年)秋季,杜甫自潭州赴郴州,逆水行舟,途遇洪水困阻,連郴州也去不了,只好回舟北上,船過洞庭,準備到漢陽,然后再回京洛。此時,杜甫早已臥病多日,由于旅途顛簸,已經病入膏肓。到了冬天,一代大詩人杜甫于貧病交加中病死于潭州到岳州的船上,時年59歲。臨死前,杜甫在痛苦中寫下了《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他最后的這首詩,寫到了自己漂泊一生的困苦以及心酸的政治遭遇,實際上是為自己寫下的祭文。 杜甫雖然沒有生在天府巴蜀,他一生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峰卻在蜀中,他還為后世留下了“杜甫草堂”這一詩歌文化“圣地”,使巴蜀文化因為他更加燦爛奪目。不難想象,缺少了杜甫的加盟,巴蜀文化的成就絕不會有今天的光芒。杜甫早已與巴蜀文化結合成一體,成為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載體。研究中國文學發(fā)展史,無法繞過杜甫,研究巴蜀文化發(fā)展史,同樣無法不銘記杜甫這個名字。 當然,詩就是詩,史就是史,“詩史”與“史詩”是炯然不同的。我們在研究杜甫時,絕不可以其詩為史,亦不可以其史示詩。應通過對杜甫“詩史”的研究,弘揚天府文化,繁榮中華文化,全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復興! 2014年9月于錦城 歷代文人與成都之杜甫 作者簡介 張中信,四川通江人,經濟學研究生。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四川省散文學會副會長,成都市青羊區(qū)文聯(lián)副主席,四川文學網總編輯,《琴臺文藝》執(zhí)行主編。曾榮獲“全國優(yōu)秀讀書家庭”“四川省優(yōu)秀青年”稱號。已在國內數十家報刊發(fā)表文學作品200余萬字;出版《風流板板橋》、《匪妻》、《成都書》、《失語的村莊》《野茶灞時光》等著作23部;作品多次獲獎并入選數十家辭典選本。人生格言:“寧坐板凳十年冷,不為斗米半折腰”;文學箴言:“如果我最終能成為一個作家,我情愿只是一個鄉(xiāng)土的作家;如果我最終能為后世留下一種姿勢,我寧愿只是一種泥土的姿勢?!鄙⑽募兑安桢睍r光》《神韻巴中》《成都書》分別獲得第七屆四川文學獎、第三屆四川散文獎和第八屆冰心散文獎。 香落塵外書齋——香落塵外平臺團隊 總編:湛藍 執(zhí)行總編:風剪云 總編助理:無兮 特邀顧問:喬延鳳 顧問:劉向東\蔣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張建華 策劃部: 總策劃:崔加榮 策劃:白曉輝 主編:煙花 編輯:蓮之愛 朱愛華 美編:無兮 ETA Effi 花黎 編輯部: 總監(jiān):徐和生 主編:清歡 編輯:銅豌豆 風碎倒影 連云雷 夏梓言 播音部: 部長: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開 過往云煙 眉如遠山 葉兒 西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