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黃帝治理天下以來,一直到他的四世玄孫堯治理天下之前,四季風調(diào)雨順,天下太平。堯的名字叫放勛,是帝嚳最小的兒子,他的母親慶都有一天坐著小船游玩,突然有赤龍上身,慶都嚇得暈了過去,當他醒來時,發(fā)現(xiàn)身邊留下了一幅畫,畫著一個紅色的人像,臉形上銳下豐滿,八采眉,長頭發(fā),慶都有感而孕,十四個月后生下了堯,竟然與畫中人一模一樣。堯生性悲天憫地,樂于助人,他周圍的人都愿意親近他。 帝嚳死后傳位給大兒子摯,摯德不配位,天下騷動,他也認識到自己能力不足,于是傳位于堯。當初慶都生堯的時候,地嚳并不喜歡這個兒子,堯一直在外公家生活,十歲才回到帝嚳身邊,被分封到唐這個地方(今山西太原附近)。于是堯定都唐地,于是后人稱唐堯。 上任后堯首先命義氏族、和氏族,掌管四方,觀察天象以及考察風土人情,招賢納士,天下復歸于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 這時天突降暴雨,連綿不絕,海水倒灌,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堯閉門思過,認為自己德行有問題,于是便求天下有圣德的人,想讓位于他。聽說隱士許由學問淵博,德行深厚,于是沐浴更衣,齋戒,摘黃道吉日,前去拜訪許由。堯向許由說明來意,想把自己的皇位讓給許由,許由還沒有聽完,就捂著耳朵跑了,來到小溪旁洗耳朵,巢父正牽著小牛犢在下游飲水,問明情況后說:你把小溪的水都弄臟了,于是牽著牛犢到上游飲水去了。當時的高人都崇尚無為而治。 堯又無奈的回到朝廷,使群臣推薦治水能臣,“四岳”都說鯀能治水,堯猶豫不決,四岳齊說:既然沒有更好的人選,不妨讓鯀試一試。 于是堯命鯀治理洪水。鯀治水九年,非但未能平治水患,反而洪水更加兇猛,人民苦不堪言。 天災不止,人禍又起,諸侯之中共工、歡兜、三苗又群起作亂。堯再令進薦賢人,群臣共同推薦了舜。堯?qū)λ吹馁t能早有所聞,堯于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作為妃子,又讓自己九個兒子輔佐舜,舜通過了堯的重重考驗,終于委以重任。 舜上任以后首先平叛了鯀、共工、歡兜、三苗所謂四兇。然后又舉薦了鯀的兒子禹來治理洪水,禹通過十三年的艱苦努力,終于平治了水患,天下又歸于平靜。 堯一生勤儉節(jié)約,不尚奢華,雖然登上了帝位,仍然住著茅房,諸侯都是踏著泥土做的階梯來朝拜。堯經(jīng)常在田里與老農(nóng)一起耕種。 在田間與農(nóng)夫一起玩耍,發(fā)明了投壺的游戲。 又怕民間的疾苦不能夠反映上來,于是在路邊設置了“誹謗支柱”,可以把對朝廷的意見刻在柱子上;在朝廷的外面設置了“諫議之鼓”,有冤情可以擊鼓上奏,于是朝政清明。 堯的胸懷像海一樣廣闊,他所開辟的禪讓制度,作為美德一直被后世傳領。 堯的長子叫丹朱,性情頑劣,一點不像他的父親。當初,堯發(fā)明圍棋,想以此來磨練丹朱的性格,訓練他的思維,可是丹朱有始無終,依然我行我素,無所羈縻。堯知道他不能治理天下,說到:為愉悅一個人,而苦天下不行呀,愉悅天下,而苦一個人是可行的。最終他沒有把帶位傳給他的兒子。 堯在位七十年,把帝位傳給了舜,舜攝政二十八年,堯無疾而終,享年一百一十六歲。 堯精通天文,在位時曾制作渾天儀,模擬太陽星球的運動;“堯”與“窯”同音,并不是巧合,大量的考古證明,陶窯的出現(xiàn)時期,與堯的年代是相吻合的。堯是燒窯制陶的發(fā)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