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親切稱為“干脆面君”的浣熊是近兩年網(wǎng)絡上的新寵,小編也被它們呆萌的樣子所吸引,然后上網(wǎng)搜索浣熊,搜到了這些照片: 你可能會說“都是干脆面,沒毛病”,但是仔細看看,這中間好像混入了一些奇怪的東西……沒錯,這些圖片里不僅僅有干脆面君,還有另外兩個物種:貉(hé)和小熊貓,它們的模樣就像三胞胎一樣讓人難以辨別,但是在生物學中的關(guān)系卻不盡相同。 那么浣熊、貉和小熊貓這三種生物分別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浣熊:來自北美洲的吃貨 上房“揭瓦” 攝影:Carsten Volkwein 浣熊(Raccoon/Procyon lotor),哺乳綱食肉目浣熊科浣熊屬的生物,被視為熊的小型近親,是一種源自北美洲的雜食動物,因為代言了很多人童年記憶中的零食小浣熊方便面而得名“干脆面君”。 做為一種成功適應了城市生存的野生動物,浣熊幾乎什么都吃,對于螃蟹、昆蟲、鳥蛋、樹莓,甚至爆米花和披薩來者不拒。它們擅長在夜間覓食,雖然視力不佳,但是僅靠一雙靈活的爪子就可以分辨抓住的物品是什么以及是否能吃。由于前爪上有一層角質(zhì)層,有時候需要浸在水里使其軟化來提高觸摸的靈敏度,所以看起來就像是在吃東西前要浣洗一下,這也是它們被稱作浣熊的原因。 為了獲得食物,膽大包天的浣熊會潛入當?shù)鼐用窦抑?,翻遍院子里的垃圾桶和其他角落。如果不小心讓它們來到室?nèi),那么一場洗劫后的大掃除恐怕是避免不了了。 快給我好吃的!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如果你去觀察浣熊的神情,會發(fā)現(xiàn)它們看起來非常友善,甚至靠近你時也是一副乖巧的樣子。不要被它們的可愛外表所迷惑,這些小家伙可能只是看上了你手里的好吃的而已。 手里的餅干可以給我嗎? 圖片來源Harlequeen 文章的第一張圖中出現(xiàn)的大部分都是浣熊,它們的眼睛周圍是黑色,像是戴了一個眼罩,但是不同地區(qū)浣熊的眼罩大小不完全相同。浣熊四肢細長行動敏捷,耳朵小而尖。它們的尾巴長且蓬松,上面有5-6個黑色環(huán)紋。它們的皮毛大多是灰色,也有部分棕色和黑色以及罕見的白化種。 長這樣的就是浣熊了 攝影:Randy Bartholomew 另外,如果你在亞洲的某地看到形似浣熊的動物,它們很可能并不是浣熊,而是另一個物種——貉。 貉(hé)——傳說中的貍貓居然是犬科 沒錯,這里說的就是成語“一丘之貉”中的貉(Raccoon dog/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它和浣熊的相似程度從英文直譯“浣熊狗”就能看出來,而它的日語羅馬音tanuki翻譯過來是貍貓的意思。有趣的是,貉和浣熊還有貍貓都沒有關(guān)系,它是犬科貉屬的動物。 聽說我和浣熊長得像? 圖片來源Reddit 要區(qū)分貉與浣熊,最直接的方法是看它們的老家在哪里。浣熊來自北美洲,而貉最早是東亞特有的動物,在20世紀初才被引入歐洲。日本的貉數(shù)量相對比較多,它也是日本民間傳說中一種被稱為“化貍”的妖怪的原型。據(jù)說化貍性格調(diào)皮,喜歡整人,它們原本是普通的貉,機緣下因為得到仙氣而變成妖怪,靠一片樹葉就能變換成任何形態(tài),也有附身在人身上的能力。這種形象現(xiàn)在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各種日本動漫中,可以說是非常受歡迎了。 可愛的“妖怪”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這里要說明一下,在中文里,“貍”這個字則用來稱呼山貓等貓科外觀的動物,不過這種稱呼也比較曖昧,沒有明確的指代。因此,如果你在日本游玩時看到了貍貓的雕像,請千萬記得它們不是喵星人,而是犬科中的貉。 日本常見的貍貓雕像 圖片來源Pinterest 另外,通過觀察外貌特征也能區(qū)分浣熊與貉。貉的毛是棕灰色的,非常蓬松,有助于保暖,兩頰長有長毛,眼睛周圍的毛發(fā)不像浣熊那樣黑白分明。它們的身型和中型犬差不多大,腿短,有著小小的圓耳朵,嘴尖,但是鼻頭比較圓。最明顯的區(qū)別是它們的尾巴,和浣熊不同,貉的尾巴沒有黑色的環(huán)紋,尾部末梢的毛比較長,摻雜著黑色和棕灰色。 看尾巴就知道我不是浣熊了 圖片來源Project Noah 既然知道了浣熊和貉的區(qū)別,那么接下來就要介紹另一種曾經(jīng)被誤認為是浣熊的物種——小熊貓了。 誰在叫我? 圖片來源Pixabay 小熊貓:會賣萌的活化石 說起小熊貓(Red panda/Ailurus fulgens),它們和浣熊還是有一定親緣關(guān)系的。小熊貓的分類系統(tǒng)在其一開始被發(fā)現(xiàn)時就存在爭議。19世紀初期,法國動物學家弗列德利克·居維葉基于小熊貓類似家貓的外表為它定義了Ailurus(古希臘文中“貓”的意思)的類屬名,之后這種生物又被歸類為浣熊科、熊科、熊貓亞科等,這種定義的困難是因為它的特征基于保守理論和生態(tài)習性的歸類是有出入的。 目前的分子學脫氧核糖核酸研究將小熊貓歸為獨立的小熊貓科,是具有悠長歷史、獨立于浣熊科、鼬科等親屬科,屬于鼬亞科的一個基礎(chǔ)血統(tǒng)的獨立物種,既不是貓或者熊,也不是浣熊。 攝影:Mathias Appel/Flickr 小熊貓被視為活化石。中國、英國等國家都挖掘出了已滅絕的小熊貓種類的化石,1977年古小熊貓類單齒的首例發(fā)現(xiàn)說明了它是來自亞洲的遷徙物種。在2004年,一個從未在北美有過記錄的小熊貓物種的牙齒在美國田納西州被發(fā)現(xiàn),這顆牙齒可以追溯到4.5-7百萬年前,說明了在中新世(2300萬-533萬年前)就已經(jīng)有原始的小熊貓屬血統(tǒng)居住在北美。 見過這么萌的化石嘛? 圖片來源YouTube 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小熊貓原產(chǎn)于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和中國的西南地區(qū),野外成年生存數(shù)量預估不足10000只,被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歸類為瀕危物種。它們獨居,善于攀爬,下樹時頭先向下,通過轉(zhuǎn)動腳踝控制下爬的動作,只有少數(shù)攀爬類的物種會這么做。小熊貓也像貓一樣會用舌頭清理自己的皮毛,會在樹或者巖石邊摩擦背部和腹部。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和大熊貓一樣,小熊貓主要吃竹子,也吃一些小型哺乳動物、鳥類、蛋和漿果。由于它們吃的食物熱量不高,除了吃飯和睡覺之外,這些小家伙很少干其他事。 今天除了趴著什么都不做 攝影:Mathias Appel/Flickr 雖然體型和樣貌和浣熊相似,但是你一定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小熊貓身上的顏色是分辨它們與浣熊的最重要特征。它們的身體上長著紅褐色的柔軟皮毛,四肢呈黑色,白色的耳朵尖而直立,眼睛幾乎是純黑色的,尾巴上的環(huán)紋由黃紅色與赭色交替而成。除此之外,小熊貓的四肢比浣熊要短且粗,足底有厚密的絨毛,走起路來搖搖擺擺,非??蓯?。 不要再把我和浣熊弄混了哦 攝影:Mathias Appel 如果你仔細閱讀了這篇文章,應該已經(jīng)對浣熊、貉和小熊貓有一定的了解了。最后來梳理一下知識點,幫助大家快速辨別這三種生物: 現(xiàn)在快快回到第一張圖,看看你能不能成功把這三種生物都認出來吧! 參考資料 Japanese raccoon dog, Wikipedia Raccoon, Wikipedia Roberts, M. S.; Gittleman, J. L. Ailurus fulgens. Mammalian Species. 1984, 222: 1–8. Flynn, J. J.; Nedbal, M. A.; Dragoo, J. W.; Honeycutt, R. L. Whence the Red Pand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00, 17 (2): 190–199. Naish, Darrin. The once mighty red panda empire. Tetrapod Zoology. 2008-04-05. Tedford, R.H., Gustafson, E.P.; Gustafson. First North American record of the extinct panda Parailurus. Nature. 1977, 265 (5595): 621–623. 本文轉(zhuǎn)自:大自然愛好者微信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