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5日在貴州省宏運拍賣公司舉行的中國名酒拍賣會上,一瓶由醬香始祖、賴茅鼻祖賴嘉榮嫡系傳人賴世豪所提供的一瓶1935年的賴茅酒,起拍價格為80萬,經過19分鐘的激烈鏖戰(zhàn),最終翻了100多倍以1070萬元成交被福建寧德市企業(yè)家賴培華先生收入囊中。 這一價格打破了此前“漢帝茅臺”890萬元的拍賣記錄,一舉成為中國白酒拍賣歷史上的標王,登頂“中國白酒之王”的寶座。 1070萬元一瓶酒是個什么概念? 喝一口就是一輛車,喝一杯就是一套房。 這瓶“酒王”生產于1935年的茅臺鎮(zhèn),是目前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茅臺酒,為當之無愧的絕世孤品。瓶高16.5厘米,直徑7.8厘米,酒瓶保存完整無損,釉色老成自然,隔瓶可聞到幽香,醬香濃郁?,F(xiàn)瓶酒揮發(fā)剩400克左右,酒體保存非常完整。 酒瓶上文字書寫順序從右到左,瓶身陶瓷三節(jié)瓶,瓶口用構木做塞,用蜂蠟、腸衣密封,張貼廠方方形封條,最上面是民國政府的長方形封條。這種賴茅酒在全國僅發(fā)現(xiàn)6瓶,其中3瓶已經變成無酒空瓶,另有兩瓶通過保利拍賣公司。 自從這瓶“酒王”橫空出世后,賴茅酒大名可謂盡人皆知,但它的由來及賴氏家族那些精彩的故事卻鮮為人知。轉轉君通過大量的調查考證,走訪尋根,逐漸理清了歷史脈絡,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行連載,為大家揭開中國白酒歷史上最精彩一頁——《賴氏風云》。 根據(jù)賴氏家族的自傳與口述,賴氏祖先起源于福建,后遷徙到蜀,再經蜀入黔。如果追溯更早的起源,那就要從商周時期算起了。根據(jù)《中華周朝賴國后裔發(fā)展史》記載:賴國的建立,是因為周武王的弟弟叔穎立下了軍功,周武王便將河南“賴地”封賞給了他(賴地應該在今河南息縣與許昌附近),而得到“賴地”的叔穎建立“賴國”,也改名“賴叔穎”,成為了賴姓宗祖。賴叔穎是周文王的第十九子、周武王的弟弟,距今已經四千年歷史,故中華賴氏是真正炎黃子孫的血統(tǒng)。 春秋時期,楚國滅了賴國,賴氏后裔被迫離開故土向南方遷徙,為了躲避追殺,很大部分賴姓人改名羅姓與傅姓,故而今天有“天下賴羅傅是一家”的說法。目前,廣東、福建、江西等地是賴姓定居最多的地區(qū),而貴州的賴姓一族便是福建“賴燦”之子“賴度”的后裔,賴燦后裔大部分形成了客家人,至今已經1700多年歷史,人口數(shù)百萬。 黔中賴氏家族歷史架構圖黔中賴氏系明末由四川遷入貴州的,根據(jù)實地碑文考察以及家族傳記記載發(fā)現(xiàn),先祖賴國銘于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去世,被葬于浪洞鄉(xiāng)五馬河畔。賴國銘官拜登仕郎,膝下二子,賴正衡與賴正川。官宦人家的賴氏在當?shù)厥菙?shù)一數(shù)二的名門望族,從當?shù)亓鱾鞯囊皇變焊杩梢姸四撸骸百嚰业姆孔樱ǖ禺a),金家的頂子(官職),蔡家的貢子(銀子)?!辟囌庖裁攽魧?,順理成章的娶了金家的漂亮的小姐姐為妻。 在《黔中賴氏傳略》中也有記載:賴氏祖先原為福建人士,高祖賴正衡于清道光年間任職“軍營統(tǒng)帶”,后因太平天國起義之事而辭職遷居至仁懷地區(qū)茅臺鎮(zhèn),并創(chuàng)辦了“茅臺燒春坊”。后因連年戰(zhàn)爭,賴正衡被迫再次移居,遷至貴陽,并開設“賴興隆”商號。 茅臺村 清 張國華 一座茅臺舊有村,糟邱無數(shù)結為鄰。 使君休怨曲生醉,利鎖名韁更醉人。 于今酒好在茅臺,滇黔川湘客到來。 販云千里市上賣,誰不稱奇亦罕哉。 一首《茅臺村》寫出了茅臺鎮(zhèn)的繁華盛況,這首由清代詩人張國華寫的竹枝詞,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真實的記述了當時茅臺村釀酒,運輸、販賣的場景。茅臺鎮(zhèn)為黔北名鎮(zhèn),位于貴州省遵義地區(qū)仁懷市茅臺鎮(zhèn)。茅臺產美酒天下盡知,這與其地理環(huán)境的特殊性有著重要的關系,氣候、水質、土壤缺一不可。如今名滿天下的茅臺酒與其始祖賴茅酒的故事,便是從這里開始的。 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年輕人遷徙流轉,從福建涉水走到川蜀之地,又經由川蜀入黔,最終選定黃平縣浪洞鄉(xiāng)定居,他就是賴國銘。這一刻,他并不知道,他的到來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更改寫了中國白酒歷史。 刻苦勤奮的賴國銘考取功名后,在茅臺村扎根下來,這種艱苦奮斗、腳踏實地的秉性氣質傳給其子賴正衡,賴正衡延續(xù)家族之光耀,于清道光年間任職軍營統(tǒng)帶,一時之間成為縣中旺族,與同為旺族的金家聯(lián)姻,一時成為百姓之美談,整個家族也不斷壯大。 賴貴山老先生曾在《黔中賴氏傳略》一文中有如下記載:曾祖父正衡,原籍福建,于清朝道光年間任職軍營統(tǒng)帶。曾為太平軍起義事而退居辭職于仁懷,后轉徙于茅臺村創(chuàng)辦“茅臺燒春酒坊”,不幸至成同年間酒坊毀于兵燹。 據(jù)《貴州通史簡編》記載: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貴州發(fā)生了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始稱“乾嘉起義”。戰(zhàn)事平定后,清政府為控制苗疆和安置裁撤軍人,決定“將叛苗絕戶田產安設屯軍”。這與當時的“改土歸流”政策一脈相承。賴正衡正是此時辭職退居于仁懷,解甲歸田的賴正衡,沒有抑郁不得志的抱怨,沒有隱居山野的與世隔絕,而是積極思考如何使賴氏家族重獲興旺。 一天,他漫步于茅臺村,發(fā)現(xiàn)這里環(huán)境獨特而神秘,集靈泉于一身,匯秀水東下的河川流不息,霧氣蒸騰不散,大地潮濕溫潤。經過一番探究考察,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天然釀酒之地,于是帶著兒子賴宗貴創(chuàng)辦了“茅臺燒春坊”。由于經商有道,很快在當?shù)貥淞⒘肆己玫目诒?,“茅臺燒春酒”也名震一時,更加促進了當?shù)鼐菩袠I(yè)的發(fā)展。 顯然,清朝乾、嘉、道三朝近百年間茅臺酒的發(fā)展,不僅是其釀造工藝的發(fā)展,更是酒工藝生產方式的發(fā)展。據(jù)貴州省工商聯(lián)供稿省政協(xié)文史辦公室所編的《貴州茅臺酒史》上也寫道“根據(jù)道光年間刊行的《仁懷廳志》記載,當時就有“茅臺春”、“茅臺燒春”等酒名。 貴州大詩人鄭珍詩云:“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正是當時茅臺鎮(zhèn)上鹽運、釀酒業(yè)兩株資本主義幼芽聯(lián)袂競長的真實寫照。 可想而知,較之黃平浪洞鄉(xiāng)當時的貧瘠落后,賴氏先輩留在茅臺鎮(zhèn)發(fā)展酒業(yè)勢在必行。 “賴興隆錢莊”是賴氏家族幾代人的產業(yè)支柱。其前身為清朝光緒年賴宗貴所創(chuàng)辦的“賴興隆商號”,地點位于貴陽南門鹽行街?!顿F陽金融志》曾記載,稱其為貴州最早的私人錢莊。 創(chuàng)業(yè)初期,“賴興隆商號”沒有太多資本,僅限做一些小額度的借貸,但是卻給予了很多人幫助,愿意賒貨給予商號運至廣西梧州等地推銷獲利。 同時也會找準時機,在當?shù)刂苯淤徺I些雜貨與洋紗布匹運回來,再次銷售賺取差價,銷售獲利后再度放貸。就這樣,“賴興隆商號”業(yè)務逐步拓展,越做越大,資產規(guī)模高達50萬銀元,先后在重慶、遵義、安順、衡陽、南寧、柳州、梧州設立分號。 光緒二十五年,賴家繼承人賴嘉榮以2000銀元為本金,在貴陽設立黔興隆錢鋪,專做各國貨幣兌換業(yè)務。直至民國12年業(yè)務擴大后,正式更名為“賴興隆錢莊”,成為貴州第一錢莊。 賴興隆錢莊 賴興隆錢莊擔保書 1933年賴嘉榮去世,他的妻子帶著他的三個孩子繼續(xù)經營賴家生意。民國24年,賴嘉榮的三個孩子子承父業(yè),另建“怡興隆”、“宏達”、“泰興”商行,陸續(xù)在衡陽、長沙、漢口設立分支,在香港、上海等地尋找黔籍富商,代辦兌收事宜。 賴氏兄弟逐漸對貴州文化、教育、輕工業(yè)、商業(yè)、金融等多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投資擴展,被社會上譽為“賴氏三虎”。三兄弟共同投資興辦了恒興酒廠、宏大土膏公司、大興實業(yè)公司、泰興商號、貴山民眾圖書館、谷陽自來水公司、貴州銀行、怡興昌銀行、天生銀樓、《大路報》社、《貴州商報》社等。 《貴陽市文史》記載:賴嘉榮的繼承人積極經營祖業(yè),發(fā)展經濟,投身公益實業(yè)。賴氏家族曾投資修建時敏小學、志道小學、大夏大學、花溪公園、中山公園等學校及風景名勝。 賴興隆錢莊有著自己的管理模式,自1924年以來,隨著業(yè)務逐步擴大,從初期的三四人增加到后期30余人。為了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字號做了如下規(guī)定: 1、每年年終,商號會從純利中提取20%獎勵給工作人員; 2、工資分為四檔:第一檔100銀元/月、第二檔80銀元/月、第三檔60銀元/月、第四檔40銀元/月。學徒無工資,學徒期共3年,每年年終會給漿洗費,第一年30元、第二年60元、第三年120元。學徒期滿,需給師傅做幫工一年,按第四檔40銀元/月發(fā)放; 3、工作人員如遇生病,所有的醫(yī)藥費用由商號承擔,不扣工資; 4、婚、喪放假7天,事假3天,不扣工資; 5、每月初二、十六,每人可得豬肉1斤。五月初五“端陽節(jié)”與臘月末,分別聚餐,吃年夜。中秋每人得月餅3斤。因公外出,一切費用實報實銷。 由于賴興隆經營有方,其商業(yè)模式成為了當時多家商號的效仿對象,其也成為了貴州省民族資本經營模式早期管理的形式。“聚興隆錢莊”一直延續(xù)發(fā)展到新中國成立。 上世紀20年代,賴嘉榮經營有道,依托“賴興隆錢莊”與“賴興隆商號”快速發(fā)展,慢慢積累起了資本,他做出了一個決定——重振賴氏酒業(yè)。 1929年,賴嘉榮邀請貴州天福公商號老板賈文欽,兩人商議攜手創(chuàng)辦“衡昌燒坊”,賈文欽找來其舅周秉衡負責籌備具體事務。 創(chuàng)建“大興實業(yè)公司”,賴嘉榮從“賴興隆錢莊”出資3萬大洋,并讓其子賴永初、賴貴山、賴雨生三人也分別出資1萬大洋,讓賈文欽與周秉衡共同出資2萬大洋,共籌資8萬大洋。 長子賴永初任職總經理、二子賴貴山負責策劃、設計、籌辦等工作,三子賴雨生負責銷售。自此,賴氏家族從金融業(yè)走向了實業(yè)資本。 “衡昌燒坊”成立后,與當?shù)赝跫摇⑷A家的燒坊開始了激烈的競爭,盡管生意上刀兵相見,但競爭帶來了相互的學習與發(fā)展,從而促使民族資本經濟發(fā)展的萌芽狀態(tài)。
賈文欽、周秉衡與賴家協(xié)商解決辦法,最終于1941年同意將股全部權轉讓給賴家。自此,“衡昌燒坊”由賴家全面接管,成為了賴氏全資控股?!昂獠裏弧蓖瓿晒蓹嘟桓詈?,將名字更改為“恒興酒廠”,并由賴貴山請來好友葛志成任職酒廠經理。 同舟共濟,賴嘉榮遺孀帶著三子努力經營賴家事業(yè),逐漸扭轉了困境,使賴氏家業(yè)迎來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三子賴雨生主外勤,管理了外省一百多個辦事處的。 在這段時間里,賴雨生不畏艱苦,親自帶著徒弟何重陶壓貨運輸,一天跑一個縣,努力拓展銷路。在這種不停歇的拓展經營下,賴氏家族的生意越做越大,文化領域、教育領域、輕工業(yè)領域、商業(yè)領域、金融領域都有著賴氏身影。
這種先進的設計在上世紀初期是非常罕見的,大鵬在《西游記》獅駝嶺中是個金翅鯉頭、星睛豹眼、北圖南、剛強勇敢、變生翱翔,令群禽喪膽的形象,也是強大與智慧的象征。 在佛教中,大鵬更是八部眾之一,兩翼廣三三六萬里,住于須彌山下,是三世諸佛智慧與方便的顯現(xiàn),密宗中任何憤怒本尊的頂上都飛翔有口含毒蛇的大鵬,表示末法時期佛法的一切違緣,降服一切魔障。 “賴茅酒”對中國酒文化的貢獻
2、“賴茅酒”與“王氏茅臺酒”、“華氏茅臺酒”相爭相融,三雄爭霸的場面促進了茅臺酒的大發(fā)展; 3、“賴茅酒”努力提高釀造工藝,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對貴州酒文化、中國酒文化、世界酒文化做出了巨大的影響與貢獻; 4、賴氏族人不負先輩囑托,繼承和發(fā)展祖業(yè),打造了中華民族的瑰寶——“賴茅酒”香飄九州,并打入國際市場,名揚海外。1915年,“賴茅酒”摘取“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且榮獲世界三大蒸餾酒之一;1929年,“賴茅酒”成為“開國第一宴”的慶功酒及中國外交贈送的國禮。 關于老版“賴茅”的酒名及商標的來歷,社會上有好幾種版本故事。 老版“賴茅”的品牌名稱非常明確,它的原意就是“賴氏茅臺酒”的縮寫。名稱清晰的說明了釀造者的姓氏與地域,簡明扼要,便于記憶。 老版“賴茅”的的背標有著非常詳細的介紹,清晰的告知購買者酒水的釀造工藝、產地特點、酒體特點及獲獎信息等細節(jié)。 通過三兄弟的苦心經營,老版“賴茅”逐漸成為茅臺鎮(zhèn)醬香白酒最大的品牌。其銷量遠遠超過老版“華茅”與老版“王茅”,到了解放前期,銷量比另外兩家總和還要多一倍。 早期銷售非常困難,受交通因素的極大限制,大部分的酒水只能通過人力與畜力運輸,先將貨品運抵遵義,再通過汽車運到貴陽。很多時候,為了節(jié)省勞動力,還會通過竹筒來承裝散酒,至貴陽后再完成分裝。趕上銷售旺季,賴家更是全家齊上陣,完成包裝發(fā)售的工作。 老版“賴茅”之所以有這么大的銷量,這與其家族在商場、官場上的努力推廣不無關系。尤其是賴家的三子賴雨生,更是通過“賴興隆錢莊”的眾多海外分號,積極對外普及“賴茅”價值,他帶著自己的徒弟,不畏艱苦,一步一個腳印的建立了品牌價值,全面打開了銷路。賴雨生說,這對他而言,既是一種光榮,更是一種責任。 1938年后,老版“賴茅”正式走出國門,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從當時的一句流行語便可知曉——“席間無賴茅,空有美佳肴”。 解放前,為了爭奪市場占有率,茅臺鎮(zhèn)的三家茅酒爭奪的異常激烈。老版“賴茅”憑借其雄厚的資金規(guī)模,以及賴氏家族過人的智慧與勤奮的拼搏,逐漸后來居上,最終成為了茅臺酒中產銷最大的一家。 直至解放后,“三茅”私營才最終收歸國有,建立的地方國營茅臺酒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