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很有趣,但學習不容易,因為學習的工具——大腦并不擅長思考,也不是用來思考的。為什么?那大腦的真正作用是什么?請看開智校友魚串串精讀《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后的讀書筆記,你也許就明白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魚串串」已獲原作者授權 開智學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一、我們并不擅長思考: 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我們常說:你不會用腦子想一下嗎?也就是說,我們一般認為。大腦就是用來思考的。但是為什么總有些學生不愛思考不愛學習呢?認知學家認為: 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它是用來避免思考的。人們喜歡解決問題,但是不喜歡嘗試解決不了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學校的功課太難,學生就會直接放棄。 大腦很忙。大腦要做的事情很多,它使你能看、能動,這些都比思考費力。 以視覺系統(tǒng)為例,人腦比機器明顯高級的地方在于視覺,5 塊錢的計算機可以解決計算難題,50 塊錢的象棋軟件能夠幫你打敗全世界 99% 的人,但是卻沒有機器人開卡車(當然,現(xiàn)在的無人駕駛另說),也沒有機器人能在滿是鵝卵石的海邊散步,這比和頂級象棋大師下棋要困難得多。怎么理解呢? 你先看下面這道題: 一間空屋子里有一支蠟燭,一些火柴和一盒圖釘。是讓點燃的蠟燭離地五英尺高。你已經嘗試過把蠟燭底部蘸上蠟液,但還是粘不到墻上。怎樣才能不用手扶,讓點燃的蠟燭離地五英尺呢?
答案是:用盒子里倒出來的圖釘把盒子釘在離地五英尺的墻上,再把盒子當做放置蠟燭的底座。 你很難一看就看出答案,這個問題說明了思考的三個特性: 1)思考是緩慢的。不像看電影看照片那樣,花花草草,一目了然; 2)思考是費力的。你在思考的時候不能分散注意力; 3)思考是不可靠的,你可能想不出答案,或者想出的答案是不準確的。 由此看來,思考很難,但是我們是如何讓每天的生活按照習慣順利進展的呢?那就是記憶。記憶不僅儲存事實,而且還儲存指引我們行動的策略。比如,開車回家的路總是最熟悉,最常吃的意面也是做起來非???。為什么呢? 因為我們大多數(shù)時候做的事情正是我們經常做的事情。也就是說,我們從公司開車回家,其實是自動駕駛模式,這時你在用記憶指揮你的行動,運用記憶可以節(jié)省注意力。 大腦有兩種方式讓我們避免思考: 一是通過視覺。讓你不需要思考就能看到周圍發(fā)生了什么; 二是通過記憶來指導行動。這對于老師來說,看起來是個悲劇的結論,因為學生都不擅長思考,那也不會喜歡上學,但是故事并沒有結束。 圖片來源 Pixabay
二、我們喜歡思考: 好奇心與生俱來大腦雖然不擅長思考,但是人之為人,又偏愛思維的樂趣。不管是玩一個智力游戲,還是看一部紀錄片,讀一本書,解決一個問題,都會帶來智力上的愉悅,成功的思考帶來滿足感、成就感。 當你解決一個問題時,你的大腦會獎勵自己少量的多巴胺,這種物質能極大的增加大腦的愉悅度。這種愉悅來自于打怪升級,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 一堂課是不是吸引人,一本書好不好看,和內容并不是最相關。有些演講和電視節(jié)目剛開始看沒什么意思,看下去卻越來越喜歡。有些很有趣的作者,做起演講來又非常乏味和單調。 如果說內容不足以保持你的注意力,好奇心在什么情況下會有長久的力量呢?答案在于問題的困難程度。也就是說,難度要適中,跳一跳,夠得著。不會太容易,也不會太難。 總的來說,人的大腦一方面避免思考,因為天生就不是最擅長,但是人的大腦又喜歡思考,因為思考帶來多巴胺的刺激,能大大增加人的愉悅感。 所以說,人們避免思考和人們天生好奇并不矛盾,好奇心帶領我們尋找新的問題,但是我們會很迅速的分析解決問題需要的腦力勞動,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剛剛好夠得著就好。 圖片來源 Pixabay
三、我們是如何思考的? 思考過程的三個部分了解人的思考過程,能夠讓你知道什么讓思考變得困難,有哪些方法能讓學生的思考變得更容易一些。作者認為思考過程分為三個部分:環(huán)境、工作記憶、長期記憶。 環(huán)境:是周圍你看到的,聽到的。比如,看到一縷陽光灑你早起的臉上。 工作記憶:意識和思考區(qū)域。這是讓你意識到周圍有什么的場所。比如,你看到陽光,想起媽媽曾經給你端到房間的早餐。工作記憶的空間有限,工作記憶一旦擁擠,思考就變得特別困難。 長期記憶:一個儲存你關于世界的事實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的巨大倉庫。比如,你最喜歡藍色。7 × 8 = 56(事實性知識),你知道開車回家的路線,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步驟(過程性知識)。 長期記憶的所有信息存在于意識之外,在進入工作記憶時它才會浮現(xiàn)到意識中。比如,我問你,北極熊什么顏色,你幾乎沒有思考就回答說,白色。這個信息在三十秒前還在長期記憶中,但是在我問這個問題后,你才意識到它的存在,這時它才進入工作記憶。 我們經常把人腦類比成電腦,CPU 負責思考,內存負責記憶,在一定程度上,這兩者十分相似。但這樣會過于注重思考,而低估了記憶的作用。因為思考是依賴于記憶實現(xiàn)的。思考的過程就是你將環(huán)境中的信息和長期記憶中的信息,用新的方法組合時發(fā)生的,這個組合過程在工作記憶中發(fā)生。 小結學生為什么不喜歡上學?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學校不能夠持續(xù)地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悅感。老師如何確保這種愉悅感的可持續(xù)生產?作者在書中給了很多具體的學習技巧。 《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的許多觀點新穎而深刻,運用認知心理學的原理,詳細分析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注意的一些問題。不單單能解答老師的疑惑,也可以幫助我們設計自己的學習。 學習就像一場馬拉松比賽,完成后會帶來滿足感、成就感和愉悅感,但過程從來不可能輕松。想要成為終身學習者,不僅需要耐力和意志力,還需要一套合適自己的正確方法,讓自己愛上學習。■

學習認知科學,運用認知心理學原理,學會高效學習。開智學堂「認知與改變閱讀訓練營」,全年共讀 12 本精選認知科學好書,2020 年,你將與 1000+小伙伴,共同學習「認知-情緒-動機-行動」四大學習主題。更新你的底層操作系統(tǒng),深入了解人類行為模式,識別并優(yōu)化你的核心認知。
第一季共讀:《認知心理學及其啟示》、《超越智商》、《思考快與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