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人: 朱剛 朱剛,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宋代文學,注重探討宋代道學與文學思想之關系、宋代黨爭與文學流派之關系。出版有《蘇軾評傳》(合著)、《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宋代禪僧詩輯考》、《唐宋“古文運動”與士大夫文學》、《蘇軾蘇轍研究》等學術專著。與王水照教授共同主編《新宋學》,在學界頗具影響力,目前已出版七輯。在復旦大學開設有“蘇軾精讀”“中國文學傳統(tǒng)”“中國古代文學史”等課程。 2019年朱剛先生在我社出版的《蘇軾十講》是一部出入雅俗“蘇軾新傳”。本書以十個專題的結構,圍繞不同專題選取盡量完整的一組作品,深入探尋蘇軾的歷史世界、思想世界、心靈世界,讓閱讀者獲得不可多得的閱讀體驗,一經(jīng)出版,就獲得廣泛好評。 《蘇軾十講》,朱剛著,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9 入選《中華讀書報》2019年度十大好書 “中國好書”7月書單 《中華讀書報》9月好書榜 第16期“解放書單” 華文好書7月書單 朱剛先生說:“若說蘇東坡是中國千古以來最有魅力的人之一,大概是不錯的,且看今天仍然有無數(shù)學力深厚的學者、作者在圍繞東坡‘大做文章’便可得知?!弊鳛樗未膶W研究與蘇軾研究的重要學者,他為讀者進一步理解蘇軾及其時代,提供了一份別具一格的書單。 《蘇軾評傳》,王水照、朱剛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本書旨在從一個思想者的角度追蹤這位文化巨人豐富的精神景觀,并注重考察其思想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其對于宋代乃至整部中國文化史的意義,及其在陶鑄我們民族、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文化人格方面所起的作用。相比于單純的文學家的蘇軾,思想者的蘇軾或許更切近他留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那個形象:竹杖芒鞋,吟嘯徐行于中國大地上的東坡居士。在詩詞、散文、書畫等各文藝領域堪稱一代典范的蘇軾,在哲學、美學、史學、政治以及人生修養(yǎng)諸方面也曾發(fā)表許多精辟之見,而且其間條理貫通,自成一家之學。 《詩人與造物:蘇軾論考》,[日]山本和義著,張劍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本書是日本漢學界頗有代表性的研究蘇軾的專著。作者山本和義不僅是日本著名漢學家小川環(huán)樹的得意高足,自己也是卓有成就的知名學者,他長期研究宋詩與蘇軾,吉川幸次郎曾引用過他的研究成果。該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蘇軾詩歌的研究,從蘇軾人生觀、自然與詩人、自然題材在蘇詩中的表現(xiàn)、詩人的長嘯、南行集、望湖樓、洋川園池詩、嶺外詩等多種角度對蘇軾其人其詩做出了富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讀,是該書的主體部分;第二部分以蘇軾的《赤壁賦》為中心,對蘇軾的文學表現(xiàn)能力和方法做了揭示;第三部分是由蘇軾延展開去,對整個宋代文學的特點和發(fā)展做了鳥瞰,精義紛呈。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苯柚愑蛑?,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蘇軾這一偉大的作家,也可以對中日學者思維方式的不同以及互相交流的必要性有更深切的體會。 《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日]內山精也著,朱剛等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本書收錄內山先生關于北宋文學與文人研究的重要論文,以蘇軾、王安石以及黃庭堅等人的文學作品和文學活動為論題,考察了這些文人及其作品與政治、傳媒以及與其他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展現(xiàn)了海外學人對這些論題的研究所達到的深度。作者對北宋文壇的幾位巨匠深為熟稔,采用文史互證的方法,對宋代文學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唐宋“古文運動”與士大夫文學》,朱剛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鉆研“古文運動”的集中展示,他標舉“士大夫文學”,敏銳地抓住了唐宋“古文運動”與之前、之后文學“運動”的不同,強調科舉制度產(chǎn)生的士大夫精英構成的唐宋社會與文學的特殊性。論著對傳統(tǒng)“古文運動”之說有所反思,拓寬了“古文運動”的研究視野。所著重闡明的“古文運動”與新儒學、賢良進卷、蘇轍與“古文運動”的關系等命題,均有獨到的見解。 作者將“古文運動”界定在“士大夫文學”的范圍內,尤其強調的是古文家的身份。宋代士大夫出身于科舉,以學問為立身之本,士大夫的自我認同當是“師道精神”的復興。文章的意義就不單是一種“文學”寫作,而成為士大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本書第三章和第四章即分別從內在心態(tài)的轉變與外在制度的塑造兩方面討論宋代士大夫文學的特色。作者特別考察了宋代制科的進卷,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內在結構,于是將其視為獨立的著作,無疑是十分精到的見解。 《蘇軾蘇轍研究》,朱剛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 該書集錄作者迄今所撰有關蘇軾、蘇轍之論文,所見有關二蘇之新資料,以及少數(shù)講座稿。分為五個部分,一是對于蘇軾詩歌、禪悟與人生態(tài)度的概說,二是對蘇軾傳世尺牘的考辨,三是對新發(fā)現(xiàn)的北宋審刑院復議“烏臺詩案”文件的研究和敘錄,四是對孔凡禮《蘇轍年譜》闕誤之處的糾補,五是對蘇轍詩文的研究和輯佚。全書兼具考證和論述,多為二蘇研究的前沿成果,單篇發(fā)表后在學術界都具有一定的影響。 《蘇軾文集》,蘇軾著,孔凡禮校點,中華書局,1986 本書是蘇軾的文章總集,凡73卷,以明末茅維刊《東坡先生全集》為底本,分類編次,并以宋明多種刊本和金石碑帖等各種真跡以及前人校訂成果等有關材料進行匯校,逐條寫出??庇?,對底本的衍、脫、倒、誤作了去偽刪重、補佚校正,并進行了分段和標點,編制了篇目索引附錄書后。 《蘇軾詩集》,蘇軾著,孔凡禮校點,中華書局,1982 共選錄蘇詩一百一十一首,詞五十首,文三十篇。選目去取兼顧到題材內容和藝術風格的多樣性,使讀者可略窺全豹,同時以能突出蘇軾的創(chuàng)作個性為旨歸。所選作品依據(jù)底本,詩文以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和《蘇軾文集》為主,詞以鄒同慶、王宗堂著《蘇軾詞編年校注》為主,問采他本。詩、詞、文三部分,各按時序排列,每篇均注明蘇軾創(chuàng)作時間、時任職務及所在地,俾使讀者有一清晰的背景印象。注釋力求簡潔,但都注出蘇軾的出處行藏和所用典故出處,也盡量吸取學術界新的研究成果,凡重要見解均有注明。對于難句略加串講,難字亦標出注音,以方便讀者閱讀。 《東坡樂府箋》,蘇軾著,龍榆生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本書書首匯集《東坡先生墓志銘》、東坡詞評等蘇軾研究相關材料。正文部分包括本文、校記、朱孝臧注、龍榆生箋等內容。蘇詞本身之優(yōu)美精彩固不必說,朱、龍二位大家的箋注考證詳實、注解精到,無論對于學者研究,還是愛好者的閱讀欣賞,都能起到極大的作用,可謂為蘇詞錦上添花。 《蘇軾選集》,王水照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由王水照選注的中國古典文學名家選集叢書之一《蘇軾選集》選注蘇軾詩、詞、文各體代表作品,注釋翔實,考據(jù)詳確,頗具學術性,為近年來罕見之優(yōu)秀選本,對欣賞、研究均極有用。末附《東坡先生年譜》,久已佚失,從日本復制,價值極高。 《嘉祐集箋注》,蘇洵著,曾棗莊等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蘇洵一生著述甚富,有藩蘊一百卷(輿眺與合修)、謚法三卷、易傳十卷(未完稿,后由蘇軾續(xù)成)、皇佑謐錄二十卷(已佚)、文集二十卷。又世所謂蘇批孟子一書,章學誠校讎通義斥之為“論文之未流,品藻之下乘”,乃好事者所為托。 《欒城集》,蘇轍著,曾棗莊等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本書為北宋蘇轍所著的詩文別集?!稒璩羌吩缭谒未驮缍喾N版本,并以有無《應詔集》和章疏有無刪削為標志區(qū)分出兩個系統(tǒng)。今人曾棗莊、馬德富以明清夢軒本為底本,以其他各本參校,又收輯蘇轍佚詩、佚詞、佚文共七十四篇,名為《欒城集拾遺》,成就此書。 蘇轍,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蘇軾的弟弟。蘇轍一生著述甚豐,特別是在兩次貶官和晚年閑居期間,更加致力于著述。除了《欒城集》外,還有《詩集卷》二十一卷、《春秋集解》十二卷、《古史》六十卷、《龍川略志》十卷、《龍川別志》八卷、《老子解》兩卷等。蘇轍比較注意文學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統(tǒng)一,重視實踐如閱歷對創(chuàng)作的作用,要求作品須有自己的風格,自成一家。他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說:“子瞻之文奇,余文但穩(wěn)耳?!埃ā稒璩沁z言》)他的文章立意允當,結構嚴謹,行文簡潔暢達,語言樸實淡雅。他的一生寫的大量政論文就具有這種特點。而且在短短的篇幅中,往往波瀾起伏,委曲變化,說理透辟精警,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說服力。 《蘇軾年譜》,孔凡禮編撰,中華書局,1998 孔凡禮先生在三蘇研究方面功績尤為卓著。他先后點校了《蘇軾詩集》《蘇軾文集》,其中《蘇軾佚文匯編》在搜羅蘇軾遺文上貢獻很大。孔先生在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編撰了《蘇軾年譜》和《蘇轍年譜》,為蘇學研究提供了詳實可靠的資料。作者在舊譜的基礎上,借助于整理《蘇軾詩集》《蘇軾文集》《蘇軾佚文匯編》等書所獲得的一系列新資料、新發(fā)現(xiàn),以全新的觀點和繁簡適當、綱目并舉的體例,撰成此書,代表了國內蘇軾研究的至高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