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孩兒,7歲,面部發(fā)紅二月余,口干口渴,怕熱,多汗,二便正常。 分析:面部發(fā)紅發(fā)熱,口干口渴多汗。典型白虎湯證。面部乃陽明經(jīng)上行路線,實乃熱邪上涌導(dǎo)致,因此不可見皮治皮。白虎湯加人參原方。 二診:明顯好轉(zhuǎn)。但是仍然口干口渴,尿黃便干,夜間煩躁多夢。 分析:癥狀好轉(zhuǎn),然而熱邪入營,當(dāng)尊葉天士入營尤可透熱轉(zhuǎn)氣;再清氣透熱療法,涼膈散加減。 淡豆豉6克,梔子6克,連翹10克,桔梗6克,黃芩6克,石膏15克,枳殼10克,大黃6克后下,竹葉6克,薄荷3克后下,五劑日一劑,大便通暢,大黃不要加了。 三診:口干口渴減輕,晨起口渴明顯,怕熱,汗不多,大便干,日一次,尿黃。 分析:熱邪進(jìn)一步減輕,仍然表現(xiàn)氣營合邪,再與清營湯加減善后。 按:本案初用白虎湯奏效,再用涼膈散,善后清營湯加減,步步為營,總以清熱,透熱而收工。 白虎湯出自《傷寒論雜病論》后被歷代醫(yī)家驗證,發(fā)展不少良方,如蒼術(shù)白虎湯,銀翹白虎湯等,可謂清熱代表方劑。本案初診未加減,得效。后見便干,余證如前,再與涼膈散加減,再得效。 涼膈散出自《惠民和劑局方》,本方證多由熱毒火邪郁結(jié)于胸膈所致,治療以瀉火解毒,清上泄下為主。熱邪灼傷津液,津液不能上承,故見唇焦,口舌生瘡;火性炎上,故見面赤;熱邪灼傷津液,無力行舟,故見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均為熱毒火邪互結(jié)之癥。方中連翹輕清透散,長于清熱解毒,清透上焦之熱,故為君藥。黃芩清透上焦之熱,清透胸膈之熱;梔子清利三焦之熱,通利小便,引火下行;大黃、樸硝瀉下通便;故為臣藥。薄荷清利頭目、利咽;竹葉清上焦之熱;故為佐藥。 三診清營湯加石膏大黃,變成氣營兩清方劑。清營湯出自《溫病條辨》,吳鞠通整理葉天士醫(yī)案總結(jié)效方。方中水牛角生地玄參麥冬涼血解毒養(yǎng)陰,黃連連翹竹葉清心熱透熱,丹參涼血活血化瘀,大黃石膏連翹黃連竹葉清氣分,故而氣營兩清;我臨床常用效果顯著,本案可見一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