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知道更多的信息,請在文章下方留言,或直接聯(lián)系作者。提供信息并被采納者,必將如實在村志中標(biāo)注姓名,貢獻(xiàn)突出者,一并列入村志編委名單。 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集思廣益,我們力爭把《夏家堡村志》寫得更完善!
《夏家堡村志》 第一編 境域 第一章 建置 夏家堡,地處山西省晉中市祁縣縣境北部,縣置正北約二十華里。地理坐標(biāo)為北緯37.4415-37.4499度,東經(jīng)112.3309-112.3436度。夏家堡所處之地,為上古時代九澤之一“昭馀祁澤藪”的最低點,頻見于歷代史籍記載。村落北鄰本縣后營村,相距僅半華里;西北鄰太原市清徐縣新營、韓武堡、韓武三村,相距約5華里;西鄰呂梁市文水縣西社村,相距約5華里;西南鄰本縣西高堡、前營,相距約3華里;南鄰本縣西陽羽,相距約3華里;東南鄰賈令、東陽羽,相距約8華里;東鄰南左,相距約5華里;東北鄰北左,相距約7華里。村落區(qū)域面積約5.5平方公里。東有祁清路,相距約1500米,南有祁曉線,相距約1500米,交通便利。夏家堡村址與東山、西山的距離相當(dāng),約60華里,處于晉中盆地中心。向西約4華里,是山西的母親河——汾河;向南6華里的昌源河,是本縣第一大河;扼制村南出村要道的烏馬河,是汾河的一級支流;村北堰底的瀟河雖已改道多年,但歷史上對本村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起到過巨大作用。因此,坐落于四河沖積平原上的夏家堡,土地肥沃,一馬平川。夏家堡開村的明確年代,現(xiàn)已不可確考,但是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勾稽出其年代范圍: 一、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關(guān)于夏家堡的文字記載,是汾陽市后溝村玲瓏塔旁所存明代天啟五年(1625)八月初九日刊立的《啟建道場碑記》[1],碑文中有“太原府文水縣人祁縣夏家堡寄住兵部聽用守備官武應(yīng)鴻室人王氏……書撰”一句,可知明代天啟年間,夏家堡之名已經(jīng)存在??梢哉f明本村開村至少在四百年以上。 《啟建道場碑記》 二、晉中一代有俗語云:“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所說的是上古時代九澤之一“昭馀祁澤藪”的形成過程。從商周時代直到宋元兩朝,“昭馀祁澤藪”作為中國最大的沼澤地之一,不斷萎縮,直至完全干涸消失,歷經(jīng)幾千年。據(jù)著名歷史地理學(xué)家王尚義教授研究成果及其繪制的《太原盆地昭余祁藪變遷及堰塞示意圖》[2]所示,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末年,“昭馀祁澤藪”面積約50平方公里,賈令村在澤藪東南邊沿處,而夏家堡離賈令直線距離有4公里,這就說明當(dāng)時夏家堡村所處之地恰好在“昭馀祁澤藪”區(qū)域內(nèi)。只有沼澤地完全干涸之后,才能墾荒,之后才能逐漸有百姓遷居此地,形成村落。而據(jù)王尚義教授等推測,“昭馀祁澤藪”干涸時間在元末。據(jù)此可知,本村開村年代在“昭馀祁澤藪”完全干涸之后,最早在明代初年一段時間。 三、本村西正街路北有古槐一株,據(jù)村中耆老傳說:先有槐樹后有村。2010年晉中市人民政府為古樹立碑,同時鑒定該樹樹齡為650年。2018年10月,祁縣人民政府豎立該古樹的保護牌,更改樹齡為490年。據(jù)此推算,本村開村年代約在明代中期。四、村中耆老曾講,米氏、劉氏、閆氏最早遷入本村,今本村望族武氏比前三者遲。根據(jù)族譜考證,武氏家族在夏家堡村已繁衍二十三世,以二十年一世計算,起碼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歷史了。綜上所述,夏家堡開村年代大約在明代初年到中期這段時間。顧名思義,夏家堡是個堡,堡是用于防御的建筑物,本村向南是前營,村北又有后營、新營,似乎可以證明這一帶原是軍隊駐扎地,夏家堡的開村與軍事活動有關(guān)。康熙四年《祁縣志》卷二《建置志》載,南谷豐堡、西六支堡、高村堡、溫曲堡、白圭堡、谷戀堡、賈令堡、王村堡等幾乎都是在明代嘉靖二十年到三十年左右的一段時間內(nèi)筑的,夏家堡堡墻的筑造,按開村年代推斷,似乎也應(yīng)該在嘉靖中期以后不久的一段時間內(nèi)。據(jù)村中耆老曹樹聲先生回憶,民國時,村西武樹桐宅院西面還遺留有一小段堡墻,可惜今已不復(fù)存在。本村門兒街北段(現(xiàn)武桂寶家門前),舊時有堡門一座,其樣式與賈令的舊北樓門一樣,只是規(guī)模略小。本村人稱為“門兒”,后營村人至今依然叫“夏家堡堡門兒”。 夏家堡雖然冠以夏字,但是村中如今實無一戶夏姓人家。村中耆老回憶,不曾有一家本地人家姓夏。民國時,村中有夏驥、夏德元二戶,但也是從外地搬遷而來,且枝葉不繁,已不能延續(xù)夏姓煙火。所以,夏家堡最初由夏姓氏族聚居繁衍而成的可能性很小。如前所述,本村開村年代大約在明朝前中期。明朝初年,朱元璋聽取大臣建議,大力號召墾荒屯田,采用強制手段,把人口稠密地區(qū)的農(nóng)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qū)。對墾荒者,政府供給耕牛、農(nóng)具和種子。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并規(guī)定免稅三年。當(dāng)時,夏家堡所處之地乃剛剛干涸的昭馀藪,雜草、蘆葦叢生,當(dāng)屬墾荒之列。墾荒屯田,除民屯外,還有軍屯和商屯。軍隊屯田,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軍糧可以自給自足[3]。本村很可能是在此地屯田駐扎的軍事首領(lǐng)姓夏,后來軍隊屯田落戶,繁衍生息,發(fā)展成為一個村莊,首領(lǐng)姓夏,于是村子稱作夏家堡。以上只是我們的推測。由于本村處于河流沖積平原上,歷史上洪水泛濫,河泥淤積,許多歷史遺物深埋地下,客觀詳細(xì)的早期村史,還有賴于新資料的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只能闕疑。

注釋: 【1】張益平總點校.三晉石刻大全·呂梁市汾陽市卷[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7.09.第374頁 【2】王尚義.太原盆地昭余古湖的變遷及湮塞[J].地理學(xué)報,1997,(第3期). 【3】賴家度.明代農(nóng)民的墾荒運動[J].歷史教學(xué),1952,(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