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蘇東坡,擅長在苦難中找到樂趣,在煙火中找到滿足?!?/p> 提到蘇東坡,絕大多數(shù)國人都對他有著特殊的偏愛,賦予他很多的桂冠。譬如說:一代大文豪、大詩人、大詞人、書法家、畫家、工程師……國人欽佩他舉世無雙的才華,也欣賞他的樂觀豁達,更喜歡他的詼諧風趣。相比其他詩人的豪放不羈、憂國憂民、慷慨激昂等等,他的人品和性格真是特別的討喜!只要一提及,了解的人都不禁莞爾,覺得那個蘇東坡啊,真是太有意思了! 這個喜歡搞多種嘗試的蘇東坡,不僅在他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到出類拔萃,登峰造極。據(jù)說還喜歡跨界到其他行業(yè)去胡亂搗亂。譬如說,他書寫沒有墨,就自己學著做。結果,把自己的茅屋給燒著了;譬如說,他喜歡喝酒,就自己學著釀酒,然后吹噓說他釀的酒好喝。后來他兒子道出實情:其實,一點兒都不好喝;再譬如說,他苦中作樂,把吃貨的精神發(fā)揮到了極致,一路走到天涯,吃到海角! 說到吃貨蘇東坡,首先要提的就是東坡肉。當年蘇軾被貶黃州時,生活困苦。喜歡吃肉的他,發(fā)現(xiàn)黃州當?shù)氐呢i肉特別便宜,當?shù)厝硕疾辉趺闯运?。于是就發(fā)揮他吃貨的特長,琢磨出一種烹飪豬肉的好方法。蘇東坡與尋常吃貨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他不僅愛吃美食,還能把美食寫在詩中。他在大快朵頤之后,立即大筆一揮,寫出了一篇《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當時,蘇東坡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為了感謝蘇東坡,很多百姓給蘇東坡送豬肉、送酒,以表達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酒和肉,又不好送回去。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用自家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再送給每家每戶。但家人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然而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被大家盛贊,此后就有了風靡至今的美味“東坡肉”。 蘇東坡被貶惠州時,因貧病交加,需羊肉調養(yǎng),而惠州地處偏遠,羊肉十分昂貴。作為貶官的蘇軾,俸祿低微根本吃不起,更不能與高官權貴爭搶羊肉。于是私下囑咐殺羊人,給他留些沒人要的羊脊骨,取回家后,先將羊脊骨徹底煮透,再用酒澆在骨頭上,點鹽少許,用火烘烤,并美其名曰“羊蝎子”。等到骨肉微焦,他就在羊脊骨間摘肉剔髓,盡情享受美味。什么貶謫呀什么困苦呀,都被他拋諸腦后了。期間他還愛上了一種水果,高調唱著“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讓他的冤家對頭恨得牙癢癢,很快把他調離惠州,弄到更遠的儋州去了。 蘇軾被貶儋州時,一位友人以當?shù)靥禺a(chǎn)生蠔款待他。他嘗到美味嫩滑的生蠔,覺得簡直妙不可言,就隔三岔五讓人買來解饞。這次他學了個“乖”,給朝廷的書信里,假裝說儋州的日子清苦,“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屋,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暗地里偷偷告誡兒子,萬萬不可將生蠔的秘密告訴朝中之人,不然就無法享受到美味了。這樣的詼諧有趣蘇東坡,怎能不讓人喜愛呢? 最近參與一場答題比賽,主持人念了一首詩:“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嘗滟玉蛆。暫借垂蓮十分盞,一澆空腹五車書。青浮卵碗槐芽餅,紅點冰盤藿葉魚。醉飽高眠真事業(yè),此生有味在三余。”然后問,這是蘇東坡描寫哪種美食的詩作?作為“蘇迷”的我,竟然被難倒了。百度一下,才知道這首詩題是《二月十九日攜白酒鱸魚過詹使君食槐葉冷淘》,是描寫一種面食的:用青槐嫩葉搗汁和入面粉,做成細面條,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泡,顏色碧綠,然后撈起,以熟油澆拌,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吃時再加佐料調味,是爽心適口的消暑佳食。這個吃貨蘇東坡,才華橫溢到吃個面條也能寫出精美的詩句,真是讓人不服都不行! 吃貨蘇東坡,擅長在苦難中找到樂趣,在煙火中找到滿足。摒棄一切生活給予的苦澀,努力享受生活贈予的點滴。連一餐一飯,都吃出“別樣風雅”。這樣接地氣的蘇東坡,活出了我們很多在逆境中跋涉的人,努力想要,卻無法達到的豁達! 完 ◎本文由中財論壇會員亦清晨原創(chuàng)。 ◎轉載請聯(lián)系中財文字公眾號。 ◎圖片來自中財論壇會員計酬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