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在中國是個(gè)最吉祥的語詞,意為滿足心愿,習(xí)稱“稱心如意”。漢代如意已是常見的語詞,《漢書·京房傳》:“臣疑陛下雖行此道,猶不得如意。”漢代流行一種“如意錦”,是絲綢提花織物的一種精品,紋樣為卷云紋,加“如意”字樣。
長42.7cm 故宮博物院藏 如意青玉質(zhì),如意頭靈芝形,上飾蝙蝠銜符節(jié),配以靈芝紋。柄部修長彎曲,拱面上浮雕鳳紋和萬年青等圖案。 《晉書》記載:王敦“每酒后輒詠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碧拼娙死钯R《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中有:“向壁懸如意,當(dāng)簾閱角巾”之句。可見晉唐時(shí)代,我國已有如意。當(dāng)時(shí)如意的功能主要是用來搔癢。 《青玉古稀天子如意》清乾隆 通長52、意頭寬12.2cm 柄寬4.2、通高5.2cm 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嵌彩石鵪鶉如意》清代 長33cm 如意頭8.8×8.2cm 故宮博物院藏 《紫檀嵌玉云頭式如意》清代 長19.8、首寬3.2cm 故宮博物院藏 如意柄紫檀質(zhì),圓柱式,尾稍粗,頸稍細(xì),光潔圓滑。首部云頭式,中嵌玉飾一塊,砣出淺浮雕靈芝紋。尾端嵌青白玉飾,并配藍(lán)色穗及珊瑚珠。 清乾隆朝以后,宮廷中流行一種三鑲形制的如意,即在木制如意的首、身、尾部鑲嵌玉飾。此如意雖只首、尾兩鑲,但形制設(shè)計(jì)顯然來自三鑲?cè)缫獾挠绊懀滹L(fēng)格輕巧纖秀,且愈經(jīng)摩挲,倍顯光潤可愛。 《白玉龍鳳靈芝如意》清代 長38.8、頭最寬10cm 頭最高5.5cm 《紫檀嵌玉三鑲?cè)缫狻烽L45.5cm 故宮博物院藏 如意紫檀柄,首、身、尾鑲螭紋玉璧、玉瓦,如意首玉璧的中央鑲有一顆產(chǎn)自東北黑龍江流域的東珠,直徑超過1cm。清朝皇室非常注重東珠,這種產(chǎn)于東北混同江及烏拉、寧古塔諸河的東珠瑩潤潔白,大可半寸,清時(shí)規(guī)定,只準(zhǔn)宮中采用,王侯大臣不得隨意佩戴。 東珠大而圓者往往用在皇冠或朝珠之上,異型珠則作為鑲嵌之用。據(jù)宋蔡絳《鐵圍山叢談》記載,在北宋時(shí),這種珠直徑圍寸者價(jià)值二、三百萬。此顆東珠粒大晶瑩,點(diǎn)綴在雙螭之間,組合為二龍戲珠紋飾,光彩奪目。 《紫檀嵌玉“一路平安”如意》清中期, 長46.3cm,首寬11.3cm 故宮博物院藏 如意以紫檀木為柄,S形波曲,線條流暢。器身光素,而邊沿起線,看似簡樸,實(shí)則精工細(xì)膩。首作如意云形,中部及尾部稍出廓,分別鑲嵌白玉飾件,首者為橢圓形,淺浮雕鷺鷥蘆葦,身嵌者為瓶形,上鏤蟠螭,尾嵌者浮雕鵪鶉紋飾,而合“鷺鷥”、“瓶”、“鵪鶉”則恰可諧音為:一“路”“平”“安”,是典型的諧音取譬的吉祥圖案的組合,而這種觀念與裝飾手法也是明清工藝中非常有代表性的。 這件如意的形制屬于乾隆時(shí)期宮廷創(chuàng)制出的三鑲?cè)缫夥懂?,即在以紫檀等為主的竹木如意的首、身、尾三處鑲嵌玉飾件,尤以鑲古玉者為貴,一些清宮珍藏的戰(zhàn)國、漢代玉劍璏、玉帶板、小玉琮等都被巧妙地裝飾在如意之上。乾隆曾有詩曰:“漢玉香檀接柄長”、“得一含三趣可詳”(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所作《詠漢玉檀柄如意》),對于這項(xiàng)“發(fā)明”頗為得意。三鑲?cè)缫庾鳛榍宕泻笃诘牡浞缎椭?,是很能凸顯宮廷追求古雅、精致、新奇的審美趣味的。 《紫檀嵌玉八卦如意》清代 長40.3cm 故宮博物院藏 此如意紫檀木制,如意首、中腹、尾皆嵌白玉飾件,如意柄紫檀木身上以金片嵌八卦紋,正面為乾、坎、艮、震四卦,背面為兌、坤、離、巽四卦,背面中部陰刻“符笣瑞輯德可挹”7字銘文。 紫檀嵌玉八卦如意是清代中期鑲嵌古玉的三鑲?cè)缫庵兄湫妥髌?。其柄首所嵌“海東青捕天鵝”玉飾為遼金時(shí)期著名的“春水”玉,瑩潤細(xì)膩,極其珍罕。柄身嵌錯(cuò)八卦符號金片,使器物平添了一種神秘之美。 《紫檀刻干支嵌玉雙頭如意》清代 長46cm 如意柄鏤雕作二如意勾連狀,首尾對稱,通體陰刻篆書干支紀(jì)年團(tuán)花為飾,如意首尾皆嵌飾白玉桃。如意身形為鏈狀勾連,3環(huán)相扣。通體所刻的60個(gè)干支紀(jì)年名寓意年代的更替輪回,與兩端白玉桃飾一起,寓意“人壽年豐”。 此如意構(gòu)思新奇,色澤雅潔,為突破一般如意造型的異型如意中的代表作。 《硬木柄刻御制詩青玉兩鑲?cè)缫狻非宕?/p> 長32cm 故宮博物院藏 如意首鑲嵌鏤雕雙螭紋玉飾,琢磨精巧,尾鑲嵌四方葵形去地浮雕雙瓜紋玉飾,風(fēng)格質(zhì)樸清新,應(yīng)為明代玉帶飾的組成部分。硬木柄身陰刻乾隆御制 《癸巳春帖子詞》: 《紫檀嵌玉鑲紅寶石小如意》清代 長28cm 故宮博物藏 如意首鑲嵌鏤空仿古出廓玉璧,正中嵌紅寶石一顆。柄纖細(xì)渾圓,分為二部分,各出凸榫,其間以一截玉雕圓管相接,恰是乾隆御制詩中“漢玉香檀接柄長”的生動寫照。尾部亦鑲嵌玉件,有云紋為飾。此器輕巧勻稱,工藝出眾,色彩搭配鮮明悅目,特別是紅寶石的鑲?cè)?,更為點(diǎn)睛之筆。 《木嵌各種玉石瓜果靈芝式九九如意》清代 長41.5cm 故宮博物藏 如意9柄成套,其正中1柄為靈芝造型,另外8柄分為石榴、瓜蝶、佛手、仙桃4種造型,兩兩成對。靈芝如意首以棕紅色瑪瑙雕成,其它瓜果如意在鏤雕木柄上,以染牙雕葉,白玉作花,金絲為芯,或以碧玉、青玉、白玉雕成大大小小圓潤的瓜果,果實(shí)周圍皆滿鑲花朵和葉片。還有紅瑪瑙蝴蝶停于瓜葉之上。8枝瓜果的造型寓天地長春、多福多壽、子孫繁盛不衰之意。 此套如意裝飾皆為傳統(tǒng)的吉祥紋樣,石榴寓意喜慶多子,瓜蝶引“綿綿瓜瓞”之典故,佛手取福壽吉祥之美意,仙桃則祝頌仙壽萬年,中央的靈芝如意則“一枝獨(dú)秀”,各種造型極堆砌鋪張,呈現(xiàn)一派熱鬧喜慶的氣氛,于五色繽紛之間盡顯其精美富麗。 《文竹嵌竹絲嵌玉荷花鴛鴦如意》清代 長34cm 故宮博物院藏 此如意將打磨光潔的棕竹絲彎曲成波浪狀,并列粘貼于柄身上,柄首的竹絲則盤成圈狀,中央嵌荷花鴛鴦紋玉飾。 《青玉刻乾隆御筆蘭亭帖如意》清代 長47.5、高6.5cm 如意頭寬11.1×10.8、柄最寬5.7cm 故宮博物院藏 青玉有白色絮斑。如意頭表面碾琢蘭亭修禊的場景,男女老少共計(jì)四十六人,或獨(dú)處,或三五成群,分成數(shù)組布列。他們或臨水凝思,或流觴嬉戲,或憑案賦詩,或相對論文,或圍觀陪侍,或于亭中倚欄而坐,各組人物既相對獨(dú)立又互有呼應(yīng)。如意柄表面鐫刻乾隆御筆《蘭亭序》,其后謂“《蘭亭帖》以定武本為正。趙孟頫所得于獨(dú)孤長老者,今在內(nèi)府。丁丑南巡,船窗清暇,攬風(fēng)之余,臨此遣興。時(shí)二月望日也。御筆。”末署“乾隆宸翰”、“得象外意”二印。如意頭上的山水人物以及柄身的文字均陰刻填金。 乾隆帝一生曾于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次南巡。柄上文字系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乾隆第二次南巡途中,乘船飽覽風(fēng)物之余,一時(shí)遣興所臨。黃條一面墨書“道光十八年五月初一日收寧壽宮交”,另一面“青玉詩意如意一柄”,可知此如意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初一日前曾陳放于寧壽宮中。 《鶴頂紅靈芝如意》清代 長35.6cm 故宮博物院藏 如意雕作靈芝式,通體橙黃半透,如膏凍般,有細(xì)微龜裂,紋飾凸起處和邊沿均為紅色,呈現(xiàn)出別樣風(fēng)格。柄尾系黃色字條,正背分書:“皇太后賜鶴頂紅如意一柄”及“乾隆三十五年八月十二日收”。 這種如意在清代非常少見,清宮檔案的記載也屈指可數(shù),比較明確的如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內(nèi)務(wù)府員外郎管理九江關(guān)物唐英曾進(jìn)鶴頂紅如意二柄。 《翡翠靈芝式如意》清代 長47.8cm 故宮博物院藏 如意以整塊翠琢成,靈芝形,周身遍琢小芝、花果等,翠色鮮艷,成色好,水頭足,碾琢精美。 清康熙朝的如意注重雅玩之趣,其材質(zhì)以竹木類居多。由于皇帝的好尚以及經(jīng)濟(jì)因素,這一時(shí)期玉石類如意極少,而如此大塊的翠如意更是鳳毛麟角,為宮廷如意中的極品,彌足珍貴。 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