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梔逍遙散治慢性肝炎 陳某,男,56歲。醫(yī)案編號:031H146。 【初診】 1995年6月7日。 患者于1987年4月出現(xiàn)面色黃,目黃,乏力,在外院診斷為“急性肝炎”,未能治愈,逐漸轉(zhuǎn)成慢性。右脅常痛,面色晦黃,目微黃,神倦乏力,牙齦易出血,腹脹,食納尚可,脅微痛,大便溏,日一次,小溲短赤,舌絳紅苔黃,脈滑細。檢查肝功:黃疸指數(shù)18單位,蛋白倒置,谷丙轉(zhuǎn)氨酶58單位。脈濡滑,此因肝病日久,濕熱夾瘀互結(jié),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所致。中醫(yī)診斷:黃疸,證屬肝陰虛脾氣弱,濕熱瘀血夾雜;西醫(yī)診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丹梔逍遙散加減, 處方: 丹皮6g,焦梔子6g,柴胡6g,甘草5g,赤白芍各10g,茯苓12g,丹參12g,生地12g,懷山藥12g,苡仁12g,茵陳12g,蒲公英12g。 【二診】 服上方牙齦出血減少,小溲增多,余情同前。此因病程已久,難以速效,原方7劑。 【三診】 經(jīng)治牙齦已不滲血,食納尚可,右脅痛,大便小溲黃,目黃退,面色稍潤,脅脹微墜,舌絳紅少苔,脈象細弱。久病肝陰暗耗,濕熱夾瘀蘊藉難化。擬方滋陰疏肝,一貫煎加減, 處方: 沙參12g,麥冬10g,石斛12g,玄參12g,生地12g,枸杞子12g,川楝子6g,丹參12g,赤苓12g,澤瀉12g,茵陳15g,苡仁12g。 【四診】 服上藥20劑,頗為應手,右脅痛大減,面色轉(zhuǎn)潤,汗餿味大減,食納香便調(diào),舌絳紅稍淡,脈象細軟。查肝功:黃疸指數(shù)6單位,白蛋白3.9mg%,球蛋白3.0mg%,谷丙酶正常。前方既效,仍可續(xù)服。 【五診】 上方連服三周后,脅痛無,面色潤,汗味無,唯食后常感腹脹,移時放松,小溲微黃,大便時溏。,舌淡紅,脈濡滑,此因肝病日久,脾運失健所致。方用和肝運脾之劑。 處方: 太子參12g,白術(shù)10g,茯苓12g,懷山藥12g,苡仁12g,陳皮6g,白芍10g,甘草4g,柴胡10g,枳殼6g,炒麥芽12g。又服上方1月,癥情平穩(wěn),肝功正常。 【按語】 本案病位在肝,久病肝病傳脾,肝熱脾寒,虛實夾雜,寒熱相見,濕熱瘀血均有涉及。說明本病久病深入氣分,血分,故膠著纏綿,抓住本病重點在于肝陰虛,肝的功能受限,氣血停滯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用一貫煎滋陰泄肝,迅速改善病情。本病臨床緊抓舌質(zhì)絳紅苔少的關(guān)鍵,尤為重要: (整理者:張鐘愛;審閱:姚乃禮) 【出處】當代名老中醫(yī)典型醫(yī)案集(第二輯) |
|